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世界经济的竞争,说到底就是人才的竞争,师资就是高职院校的第一资源,对其进行开发与管理的研究具有战略意义。 本文谨就高职院校师资开发与管理的现状进行分析,对存在的问题提出解决方案。剖析矛盾,求解难题,寻找对策,提出攻略,为教育的师资建设提供参考。
【关键词】高职院校 开发与管理 现状剖析 解决攻略 结论
【中图分类号】G4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07-0014-01
一、高职院校师资开发与管理的现状剖析
高职院校的师资力量相对不强,承担的教学任务却很繁重,教学内容具有主导性趋势,和实体经济的振兴密切相关。而师资的优劣直接关系到教学质量,关系到适应市场需求的人才输送。但是,师资开发和管理的现状还存在着许多问题:
(一)师资的开发和管理理念陈旧。由于历史的原因,大部分高职院校都是升格而成,思维还停留在传统的、简单的人事管理上,师资开发更是滞后。把师资的开发和管理作为一般的人力资源来运作,没有一套完整的、清晰的、动态的管理体系,事物性的工作占据了大部分内容。无论是理论研究,管理视野,实践运作都表现出和当前社会需求不相适应的特征。
(二)师资的引进和培训机制有待完善。由于机制的缺陷,导致运作的偏差。高职院校求贤若渴,眼睛向上,追逐高学历、高职称,却忽视了高职院校的一般特点。
高职院校师资要求,不但需要“高”,更需要“专”、“精”、“实”。师资的引进偏离了实际需求,对师资队伍的类别、构成、专业缺乏全面的考量,盲目引进,不但不能提高师资的整体水平,还浪费了有限的资源。倒不如内部挖潜,把实用型的人才,通过有目的的培训,推向教学第一线。
(三)师资的使用存在天生的和后天的缺陷。一是先天不足。有的教师本来就是从校园到校园,对高职教育认识肤浅,无法独当一面,只能四处打补丁,自己无法提高,教学质量也无法保证;二是高能低就。有的高职院校在引进高级师资后,没有安排在合适的岗位,或者说没有他们专长岗位,短板效应凸显;三是岗位设置行政化。主要师资力量没有安置在关键的岗位,而为了显示重视安排了领导岗位,偏离了师资引进的初衷,得不偿失; 四是师资结构难以适应教学改革。高职院校急需具有较高理论水平和相当实践经验的教师,“双师型”教师和专业带头人相对匮乏,而高学历的普教型教师相对富裕,形成极不协调的局面。
(四)考核制度有名无实,不严肃。缺乏完整的、专业的、严格的考核目标,绩效管理与考核体系还在逐步的完善之中。
岗位目标考核处于弱化状态。由于前沿学科的设置没有对应级别的师资做支撑,退而求其次,降低了绩效考核标准。一个是敷衍了事,简单容易,你好我好;一个是乍看包罗万象,复杂细致,实则空洞乏味,无法操作。结果是忽视了本质的教学实质考核,为考核而考核,适得其反。
缺乏有效的激励机制。师资的身份不同,待遇差别较大,只能通过薪金奖励来调动教师的积极性,大多还停留在较低层次的需求满足上。
二、高职院校师资开发与管理问题解决攻略
师资问题有其历史原因,也有现实羁绊,要有战略眼光,综合考量,全面分析,有的放矢地予以解决。
(一)构建高职院校师资资源开发与管理的支持系统。
首先是要根据院校所属的区域特点,适时地开设相关专业,为地方经济服务,才能有效地争取国家和地方政府的人才支持和财政支持;
其次是采取多种形式的办学方式,和当地企业紧密结合,和其人力资源实现双向交流,使高职院校的师资更具实践性,扩大实训教师的规模,形成独具特色的师资开发管理体系。
(二)全方位整合师资资源。院校要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按照师资资源整体性开发管理思路,创建灵活多样的师资建设机制。
建立科学的师资引进和交流机制,最大限度地拓展师资资源的开发渠道。加强院校之间的师资交流,掌握周边和同类院校的师资信息,把本校具有优势的专业教师派出去,把外校知名的,又是本校急需的专业教师请进来。相同的专业且可以采取轮换教学,互相代课,师资共享方法,达到优秀师资资源的共享。
用制度的形式来规范教师的差别化管理,制定出符合实际的措施和条例,达到事业留人待遇也留人的目的。把尖端人才用在最适合发挥其特长的岗位上,解除他们的后顾之忧。
优化师资的组成结构。根据院校的特点,把本校最具代表性的,最被社会认可的,最热门专业的学科主力师资稳定下来,一般占到教师总数的20%左右。其余的80%便可适时流动,有进有出。通过流动,交叉换位,找到最适合自己的专业和岗位。彻底解决低能任高职,高能任低职的结构问题,使师资队伍达到基本平衡,人尽其用
(三)把绩效考核落到实处。绩效考核是管理的重要内容,关系到师资队伍建设的优劣,方法的创新尤为关键。
首先是信誉指数,考评内容要科学、公开、全面、合理,考评结果要客观、可靠、规范、严肃、可信;
其次是把教学效果放在首位,设定较高的目标,对所有人员进行分类管理和考核,准确地测定出其成果等级和社会效益;
再次是建立公正合理的激励机制。事实证明,激励机制的引入,可将教师的内在潜力从20%~30%,提高到80%~ 90%,可见其重要。物质奖励要重实绩、重贡献、重效能,适当地向高层次人才和重点学科倾斜,以岗定薪酬,优劳优酬。
精神激励也是一个重要层面,教师作为高知群体,对精神追求、情感需要和受尊重度十分看重,抓住了这个特点,有时就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四)把个体培养和师资建设结合起来。教师成为专家教授的过程无不和自身的价值实现息息相关,进而才落实到教学,这是一般规律。在师资培养上不能忽视教师个体的聘任、在职进修、破格聘任等方面的诉求,有责任帮助他们解决自己职业发展和物质待遇之间的矛盾。
高职院校师资开发与管理,就是要把院校的长远发展和教师的职业规划紧密地结合起来。院校为每个教师提供成就事业发展的广阔舞台,从成才、晋升、收入、奖励,从精神到物质都与院校的发展形成高度的一致。
结论:综上所述,院校师资的开发与管理,关键在院校,教师是主导。现状正在改变,改革不断深入,凝聚力和向心力将使院校的师资建设走向一个新阶段,全面推动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
参考文献:
[1].张建祥.高校人力资源管理与开发[J].高等教育研究,2002(3)
[2].谢国华.办好高等职业教育的实践思考[J]. 教育与职业,2004(29)
作者简介:田梦晶(1984年3月),男,汉族,四川会理人,大学本科,助教,研究方向:教学管理与师资建设,从事的工作:教学管理。
【关键词】高职院校 开发与管理 现状剖析 解决攻略 结论
【中图分类号】G4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07-0014-01
一、高职院校师资开发与管理的现状剖析
高职院校的师资力量相对不强,承担的教学任务却很繁重,教学内容具有主导性趋势,和实体经济的振兴密切相关。而师资的优劣直接关系到教学质量,关系到适应市场需求的人才输送。但是,师资开发和管理的现状还存在着许多问题:
(一)师资的开发和管理理念陈旧。由于历史的原因,大部分高职院校都是升格而成,思维还停留在传统的、简单的人事管理上,师资开发更是滞后。把师资的开发和管理作为一般的人力资源来运作,没有一套完整的、清晰的、动态的管理体系,事物性的工作占据了大部分内容。无论是理论研究,管理视野,实践运作都表现出和当前社会需求不相适应的特征。
(二)师资的引进和培训机制有待完善。由于机制的缺陷,导致运作的偏差。高职院校求贤若渴,眼睛向上,追逐高学历、高职称,却忽视了高职院校的一般特点。
高职院校师资要求,不但需要“高”,更需要“专”、“精”、“实”。师资的引进偏离了实际需求,对师资队伍的类别、构成、专业缺乏全面的考量,盲目引进,不但不能提高师资的整体水平,还浪费了有限的资源。倒不如内部挖潜,把实用型的人才,通过有目的的培训,推向教学第一线。
(三)师资的使用存在天生的和后天的缺陷。一是先天不足。有的教师本来就是从校园到校园,对高职教育认识肤浅,无法独当一面,只能四处打补丁,自己无法提高,教学质量也无法保证;二是高能低就。有的高职院校在引进高级师资后,没有安排在合适的岗位,或者说没有他们专长岗位,短板效应凸显;三是岗位设置行政化。主要师资力量没有安置在关键的岗位,而为了显示重视安排了领导岗位,偏离了师资引进的初衷,得不偿失; 四是师资结构难以适应教学改革。高职院校急需具有较高理论水平和相当实践经验的教师,“双师型”教师和专业带头人相对匮乏,而高学历的普教型教师相对富裕,形成极不协调的局面。
(四)考核制度有名无实,不严肃。缺乏完整的、专业的、严格的考核目标,绩效管理与考核体系还在逐步的完善之中。
岗位目标考核处于弱化状态。由于前沿学科的设置没有对应级别的师资做支撑,退而求其次,降低了绩效考核标准。一个是敷衍了事,简单容易,你好我好;一个是乍看包罗万象,复杂细致,实则空洞乏味,无法操作。结果是忽视了本质的教学实质考核,为考核而考核,适得其反。
缺乏有效的激励机制。师资的身份不同,待遇差别较大,只能通过薪金奖励来调动教师的积极性,大多还停留在较低层次的需求满足上。
二、高职院校师资开发与管理问题解决攻略
师资问题有其历史原因,也有现实羁绊,要有战略眼光,综合考量,全面分析,有的放矢地予以解决。
(一)构建高职院校师资资源开发与管理的支持系统。
首先是要根据院校所属的区域特点,适时地开设相关专业,为地方经济服务,才能有效地争取国家和地方政府的人才支持和财政支持;
其次是采取多种形式的办学方式,和当地企业紧密结合,和其人力资源实现双向交流,使高职院校的师资更具实践性,扩大实训教师的规模,形成独具特色的师资开发管理体系。
(二)全方位整合师资资源。院校要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按照师资资源整体性开发管理思路,创建灵活多样的师资建设机制。
建立科学的师资引进和交流机制,最大限度地拓展师资资源的开发渠道。加强院校之间的师资交流,掌握周边和同类院校的师资信息,把本校具有优势的专业教师派出去,把外校知名的,又是本校急需的专业教师请进来。相同的专业且可以采取轮换教学,互相代课,师资共享方法,达到优秀师资资源的共享。
用制度的形式来规范教师的差别化管理,制定出符合实际的措施和条例,达到事业留人待遇也留人的目的。把尖端人才用在最适合发挥其特长的岗位上,解除他们的后顾之忧。
优化师资的组成结构。根据院校的特点,把本校最具代表性的,最被社会认可的,最热门专业的学科主力师资稳定下来,一般占到教师总数的20%左右。其余的80%便可适时流动,有进有出。通过流动,交叉换位,找到最适合自己的专业和岗位。彻底解决低能任高职,高能任低职的结构问题,使师资队伍达到基本平衡,人尽其用
(三)把绩效考核落到实处。绩效考核是管理的重要内容,关系到师资队伍建设的优劣,方法的创新尤为关键。
首先是信誉指数,考评内容要科学、公开、全面、合理,考评结果要客观、可靠、规范、严肃、可信;
其次是把教学效果放在首位,设定较高的目标,对所有人员进行分类管理和考核,准确地测定出其成果等级和社会效益;
再次是建立公正合理的激励机制。事实证明,激励机制的引入,可将教师的内在潜力从20%~30%,提高到80%~ 90%,可见其重要。物质奖励要重实绩、重贡献、重效能,适当地向高层次人才和重点学科倾斜,以岗定薪酬,优劳优酬。
精神激励也是一个重要层面,教师作为高知群体,对精神追求、情感需要和受尊重度十分看重,抓住了这个特点,有时就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四)把个体培养和师资建设结合起来。教师成为专家教授的过程无不和自身的价值实现息息相关,进而才落实到教学,这是一般规律。在师资培养上不能忽视教师个体的聘任、在职进修、破格聘任等方面的诉求,有责任帮助他们解决自己职业发展和物质待遇之间的矛盾。
高职院校师资开发与管理,就是要把院校的长远发展和教师的职业规划紧密地结合起来。院校为每个教师提供成就事业发展的广阔舞台,从成才、晋升、收入、奖励,从精神到物质都与院校的发展形成高度的一致。
结论:综上所述,院校师资的开发与管理,关键在院校,教师是主导。现状正在改变,改革不断深入,凝聚力和向心力将使院校的师资建设走向一个新阶段,全面推动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
参考文献:
[1].张建祥.高校人力资源管理与开发[J].高等教育研究,2002(3)
[2].谢国华.办好高等职业教育的实践思考[J]. 教育与职业,2004(29)
作者简介:田梦晶(1984年3月),男,汉族,四川会理人,大学本科,助教,研究方向:教学管理与师资建设,从事的工作:教学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