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高中文言文教学很重要,但历来老师教得辛苦,学生学得厌倦,为了让学生对文言文学习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本文笔者谈论了以下一些小策略,以示抛砖引玉。
【关键词】 高中文言文 学习策略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6-5962(2012)05(b)-0108-01
文言文在教材中所占比例大,由此可见文言文教学是很重要的。但面对如此重要的教学内容,教师花费了巨大的心血,学生耗费了大量的精力,教学成效却不见起色,学生对文言文的学习热情和兴趣,不升反降,甚至出现了对文言文的抵触情绪。钱梦龙老师曾说过这么一句话:“即使在语文教学改革很红火的年代,文言文教学这块‘世袭领地’上仍然是一派‘春风不度玉门关’的荒凉景象。” 文言文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是千年文化的沉淀,为什么如今竟沦落为荒凉境地呢?
在高考语文试卷中,文言文阅读的分值占12%左右。为了能让学生尽可能多拿分值,一段时期以来,文言文教学目标侧重于古汉语知识的传授,教学形式基本是以串讲,逐字翻译,逐句讲解为主。许多老师更是把“字字落实,句句过关”当作金科玉律。如此下来,一节课基本是老师进行“满堂灌”,学生没有学习热情,自然厌烦,所以文言文教学才成了春风不度的“玉门关”。
我们能不能找到新的途径让学生对文言文学习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呢?下面谈谈我在教学中的一些小策略,以示抛砖引玉。
1 立足课本,夯实基础:通过诵读,培养语感,通过积累,了解语意
我们有些老师很积极,不断找些课外文言阅读给学生学习,希望以此提高他们的阅读量,我不赞成这样,我们的课本已经选入了很多优秀文章,不必“舍近求远”。而且高考文言文的考查,无论何种题型,无不源自课内知识,历年考点设置,也几乎都能从课本中找到相关联的知识点。所谓万变不离其宗,我们要立足课内篇目再涉及课外文段,就可应对考试试题。文言文的音韵之美唯有诵读方能领悟,古人就常采用“吟唱”的方式来诵读诗文。而且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通过反复朗读我们能领会文章的旨意,所以我在教学文言文时常让学生多读。
例如我在教学杜牧的《阿房宫赋》时,因为内容较多,学生觉得理解很困难,我就用一节课的时间让他们诵读,先听录音范读,然后齐读,再自由朗读。通过诵读,学生调动口、耳、眼、心,整体感受文言的情味理趣,文章记熟了;其中实词的意义、虚词的用法记住了;古人说话、写文章的语气、语调、方式、方法也就品出来了。只要课内知识巩固,课外阅读自然游刃有余。
2 背诵例句,记住并理解特殊句式
文言文中特殊句式主要有以下几种:判断句、被动句、倒装句、省略句、固定句式等等。这些句式之所以特殊就在于它与现代汉语的句子语序有些不一样。学生对特殊句式的学习感到困难主要原因是对汉语语法知识的缺乏,试想学生不明白什么是定语,又怎么能明白什么是定语后置句呢?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先介绍现代汉语中主谓宾定状补这些句子成分的基本位置,学习时要把握各种句式的特殊之处,可以借助典型例句来逐步掌握。
例如为了让学生理解一种“中心词”+“之”+“定语”的定语倒装句式,我选取“蚓无爪牙之利”作为例句,先具体分析句子成分:“蚓”是主语,“无”是谓语,“爪牙”是宾语,而“利”则是修饰爪牙的定语,再说明“之”是定语后置的标志,最后要求学生把这个句子当例句背诵并理解。有了具体的例句,句型的讲解化抽象为形象,学生记忆更为深刻,以后遇到这一类型的特殊句式就能达到举一反三的效果了,困难就迎刃而解了。
3 针对高考考题,了解一些可行的解题方法,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纵观近几年的语文高考卷,我们可以发现对文言文实词解释、虚词辨析的考察绝大部分以客观题的方式出现,所以掌握答题技巧,迅速排除迷惑项,是做好文言文客观题的关键。结合本人的教学经验,我认为可以用语境推义法和词性界定法来提高答题正确率。
词语的意义都要体现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在具体的环境中体现出语境义。例如下题: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2005年全国卷Ⅱ)( )
A.多辩,常以谈笑讽谏 辩:辩驳
B.席以露床,啖以枣脯 啖:給……吃
C.有敢以马谏者,罪至死 谏:规劝
D.属我贫困往见优孟 属:嘱咐
我们就可以把每项的答案代入句中,看是否合适。A句“辩”析为“辩驳”似乎说得通,但回到语境中就不通了。文章开头概括介绍优孟发籍贯后即是“长八尺,多辩,常以谈笑讽谏”,第一层写其体貌,第三层写其最具特征的最主要的行事。那么,夹在中间,并以“多”限定“辩”,便不会是一种具体的行动,而是一种能力,一种特长,这样,“巧言、会说”、有辩才的意思就可基本猜断出来了。所以这题的正确答案是A项。
文言虚词考查的重点是理解词语的意义;难点是理解词语的用法,即词性。难辨析词性的虚词有介词、副词、助词等,我们可以根据词语的语法特点加以辨析。介词往往跟它后面的宾语形成介宾短语,作语句的状语;从这个角度说,如果想判断一个词语的词性是不是介词,就可以在这个词语后面加名词,如果加了名词之后,要判断的词语不能作为宾语的定语、谓语等,就可判定这个词语是不是介词。如我们要判断“以”是不是介词,可以在“以”的后面加上一些名词,如“树、丞相”等。判断副词可以从副词的语法特点入手,因为副词可以无条件修饰形容词、动词,同时副词之间不相互修饰,这样就可以判断一个词语是不是副词。如判断“乃”是不是副词,可以先看“乃”的后面是不是动词或形容词;如果有动词、形容词,再用常见副词“不、十分、很”去修饰这个词,如果不可以,那么“乃”就是副词。
与现代文阅读相比,文言文阅读得分较易,只要立足课本,积累足够的文言知识;背诵典型例句,掌握特殊句式;了解一定的解题方法,我们一定会取得高分。
参考文献
[1] 《文言文特殊句式教学研究》.张莹.
[2] 《高考文言文解题技巧》.
【关键词】 高中文言文 学习策略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6-5962(2012)05(b)-0108-01
文言文在教材中所占比例大,由此可见文言文教学是很重要的。但面对如此重要的教学内容,教师花费了巨大的心血,学生耗费了大量的精力,教学成效却不见起色,学生对文言文的学习热情和兴趣,不升反降,甚至出现了对文言文的抵触情绪。钱梦龙老师曾说过这么一句话:“即使在语文教学改革很红火的年代,文言文教学这块‘世袭领地’上仍然是一派‘春风不度玉门关’的荒凉景象。” 文言文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是千年文化的沉淀,为什么如今竟沦落为荒凉境地呢?
在高考语文试卷中,文言文阅读的分值占12%左右。为了能让学生尽可能多拿分值,一段时期以来,文言文教学目标侧重于古汉语知识的传授,教学形式基本是以串讲,逐字翻译,逐句讲解为主。许多老师更是把“字字落实,句句过关”当作金科玉律。如此下来,一节课基本是老师进行“满堂灌”,学生没有学习热情,自然厌烦,所以文言文教学才成了春风不度的“玉门关”。
我们能不能找到新的途径让学生对文言文学习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呢?下面谈谈我在教学中的一些小策略,以示抛砖引玉。
1 立足课本,夯实基础:通过诵读,培养语感,通过积累,了解语意
我们有些老师很积极,不断找些课外文言阅读给学生学习,希望以此提高他们的阅读量,我不赞成这样,我们的课本已经选入了很多优秀文章,不必“舍近求远”。而且高考文言文的考查,无论何种题型,无不源自课内知识,历年考点设置,也几乎都能从课本中找到相关联的知识点。所谓万变不离其宗,我们要立足课内篇目再涉及课外文段,就可应对考试试题。文言文的音韵之美唯有诵读方能领悟,古人就常采用“吟唱”的方式来诵读诗文。而且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通过反复朗读我们能领会文章的旨意,所以我在教学文言文时常让学生多读。
例如我在教学杜牧的《阿房宫赋》时,因为内容较多,学生觉得理解很困难,我就用一节课的时间让他们诵读,先听录音范读,然后齐读,再自由朗读。通过诵读,学生调动口、耳、眼、心,整体感受文言的情味理趣,文章记熟了;其中实词的意义、虚词的用法记住了;古人说话、写文章的语气、语调、方式、方法也就品出来了。只要课内知识巩固,课外阅读自然游刃有余。
2 背诵例句,记住并理解特殊句式
文言文中特殊句式主要有以下几种:判断句、被动句、倒装句、省略句、固定句式等等。这些句式之所以特殊就在于它与现代汉语的句子语序有些不一样。学生对特殊句式的学习感到困难主要原因是对汉语语法知识的缺乏,试想学生不明白什么是定语,又怎么能明白什么是定语后置句呢?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先介绍现代汉语中主谓宾定状补这些句子成分的基本位置,学习时要把握各种句式的特殊之处,可以借助典型例句来逐步掌握。
例如为了让学生理解一种“中心词”+“之”+“定语”的定语倒装句式,我选取“蚓无爪牙之利”作为例句,先具体分析句子成分:“蚓”是主语,“无”是谓语,“爪牙”是宾语,而“利”则是修饰爪牙的定语,再说明“之”是定语后置的标志,最后要求学生把这个句子当例句背诵并理解。有了具体的例句,句型的讲解化抽象为形象,学生记忆更为深刻,以后遇到这一类型的特殊句式就能达到举一反三的效果了,困难就迎刃而解了。
3 针对高考考题,了解一些可行的解题方法,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纵观近几年的语文高考卷,我们可以发现对文言文实词解释、虚词辨析的考察绝大部分以客观题的方式出现,所以掌握答题技巧,迅速排除迷惑项,是做好文言文客观题的关键。结合本人的教学经验,我认为可以用语境推义法和词性界定法来提高答题正确率。
词语的意义都要体现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在具体的环境中体现出语境义。例如下题: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2005年全国卷Ⅱ)( )
A.多辩,常以谈笑讽谏 辩:辩驳
B.席以露床,啖以枣脯 啖:給……吃
C.有敢以马谏者,罪至死 谏:规劝
D.属我贫困往见优孟 属:嘱咐
我们就可以把每项的答案代入句中,看是否合适。A句“辩”析为“辩驳”似乎说得通,但回到语境中就不通了。文章开头概括介绍优孟发籍贯后即是“长八尺,多辩,常以谈笑讽谏”,第一层写其体貌,第三层写其最具特征的最主要的行事。那么,夹在中间,并以“多”限定“辩”,便不会是一种具体的行动,而是一种能力,一种特长,这样,“巧言、会说”、有辩才的意思就可基本猜断出来了。所以这题的正确答案是A项。
文言虚词考查的重点是理解词语的意义;难点是理解词语的用法,即词性。难辨析词性的虚词有介词、副词、助词等,我们可以根据词语的语法特点加以辨析。介词往往跟它后面的宾语形成介宾短语,作语句的状语;从这个角度说,如果想判断一个词语的词性是不是介词,就可以在这个词语后面加名词,如果加了名词之后,要判断的词语不能作为宾语的定语、谓语等,就可判定这个词语是不是介词。如我们要判断“以”是不是介词,可以在“以”的后面加上一些名词,如“树、丞相”等。判断副词可以从副词的语法特点入手,因为副词可以无条件修饰形容词、动词,同时副词之间不相互修饰,这样就可以判断一个词语是不是副词。如判断“乃”是不是副词,可以先看“乃”的后面是不是动词或形容词;如果有动词、形容词,再用常见副词“不、十分、很”去修饰这个词,如果不可以,那么“乃”就是副词。
与现代文阅读相比,文言文阅读得分较易,只要立足课本,积累足够的文言知识;背诵典型例句,掌握特殊句式;了解一定的解题方法,我们一定会取得高分。
参考文献
[1] 《文言文特殊句式教学研究》.张莹.
[2] 《高考文言文解题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