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新课程背景下上好高中物理课

来源 :数理化学习·综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akataxxxx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为一名高中物理教师,如何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上好物理课,一直是一个令人困惑的课题。其实,静心研习课程标准可以发现,一节好课之所以呈现出外在的诸多亮点,应归功于设计者对课程理念、学科精神充分领悟后生成的教学策略,以及实施者践行教育理念的扎实基本功。
  因此,上好高中物理课,应重视以下基本原则:
  
  一、正确认识三维目标,围绕三维目标进行教学设计
  
  高中物理课程旨在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培养学生,为学生终身发展、应对现代社会和未来发展的挑战奠定基础。 要实现高中物理课程的上述培养目标,以下现状需要立即改变。
  现状一:在日常教学过程中不考虑三维目标,不考虑新教材的编写意图,只关注新旧教材在知识上的变化。
  1、在设计教学目标时,仍在重复过去的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和情感目标,对课标中的三维目标视而不见;
  2、设计教学目标时,只重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对于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基本没有体现,认为这一目标是务虚,没有必要走这个过场;
  3、有完整的三维目标,但仅将三维目标的设计看成教学设计中的一种格式要求,教学过程的设计并没有围绕三维目标进行展开。
  现状二:对三维目标的具体内容缺乏全面理解,没有真正落实三维目标。
  以知识和技能目标为例,课程标准是如下展开的:
  1、学习物理学的基础知识,了解物质结构、相互作用和运动的一些基本概念和规律,了解物理学的基本观点和思想。
  2、认识实验在物理学中的地位和作用,掌握物理实验的一些基本技能,会使用基本的实验仪器,能独立完成一些物理实验。
  3、初步了解物理学的发展历程,关注科学技术的主要成就和发展趋势以及物理学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
  4、关注物理学与其他学科之间的联系,知道一些与物理学相关的应用领域,能尝试运用有关的物理知识和技能解释一些自然现象和生活中的问题。
  但如果仅从字面上理解,我们很容易把“知识与技能”片面的看做“知识点”,或者看做物理概念+物理规律+实验技能。有了这样的误解,在进行牛顿第一定律的教学时,我们就容易将向学生介绍牛顿第一定律得到的过程看做“重视过程”,把介绍理想实验的思想方法看做“重视方法”,以为这样教学就可以达成过程与方法目标,但我们回顾课程标准中关于知识与技能目标的展开就不难发现,这样做充其量是向学生介绍了关于物理学史和理想实验方法的知识,而且这些知识能否被学生顺利掌握还不得而知,三维目标的达成明显落空。
  
  二、促进学生自主学习,教学过程要体现学生的学
  
  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为指导的课程改革还明确提出:高中物理课程应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让学生积极参与、乐于探究、勇于实验、勤于思考。通过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帮助学生学习物理知识与技能,培养其科学探究能力,使其逐步形成科学态度与科学精神。
  例如:在进行《超重和失重》的教学过程中,如果教师通过演示实验研究了物体从静止开始向上运动然后又静止下来的过程中,物体对支持物的压力和物体重力的关系,并记录了观察到的现象。然后再让学生模仿这一过程,研究物体从静止开始向下运动最后静止这一过程中,物体对支持物的压力和物体重力的关系,并记录在教师先前设计好的表格中。这样的探究过程的确有学生的参与和体验,并通过学生活动收集到新的数据,但这个过程究竟可以引发学生多少好奇心和求知欲呢?对于高中生而言,这样的探究活动究竟会有多少思维的价值呢? 所以,我认为要真正体现学生的学,就要根据学生的知识起点、认知规律,精心设计教学过程。 第一,从教学过程设计的文本上看,不应仅有教师教学的程序和动作,应有师生互动的主要过程,要突出以学生为主体的行为动词,并意识到三维目标的达成是通过学生手脑并用,尤其是大脑的思维过程得以实现的。 第二,从教学过程设计的策略上看,教学的过程不应仅仅考虑教学目标的达成,还应充分考虑学生的需要。学生不知道的并不一定是学生想知道的,在进行教学设计时,教师不仅要根据教学内容创造问题情景,更要考虑这些问题情景是否能够最大限度的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引起学生主动探究的欲望。
  第三,从教学的流程上看,教学的过程不应该直线推进,将所有的问题逐个提出,各个击破。这样做,看似线条清晰,却不一定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对于思维上的难点不妨反复铺垫。正如新教材对极限思想的渗透,就体现了循序渐进的思想,多次出现,却每次都不准备强行“突破”。
  第四,从学习方式的多样化考虑,合理的组织合作学习不仅可以提高学习的效率,也能提高学习的主动性。
  例如:《单摆》教学中,教师可以将每2个同学分成小组,每10个小组分成一个大组。教师可事先安排同一大组内的每一小组,单摆的摆长相等,不同大组间单摆的摆长则不同。这样,对全班提出测出50次全振动的时间的相同要求,比较同一大组内不同小组的实验数据可知周期与振幅无关;比较不同大组的实验数据,可知周期与摆长有关;如果将各小组的数据分别以摆长和周期的平方为坐标轴作图,还能从图像的斜率中得到更多的惊喜。在不断发现的喜悦中,学生体会到的将是分享劳动成果、进行合作学习的快乐。
  第五,从教学的科学性出发,对不同教学内容“学生应该怎样学”,应有合理的主导。
  自主学习需要一个具体的学习过程,教师必须根据内容的特点,遵循一定规律又不拘泥于一定范式的去设计教学过程。
  如:概念教学中,必须让学生清楚的了解每一个物理概念是怎样从生产、生活等自然现象中抽象概括出来的,启发学生发现物理事物、物理现象的共同之处,进而概括出物理事物的本质属性并形成物理概念。
  规律教学则要通过让学生亲历物理实验和理论推导的过程,感知两者在物理研究中的重要作用。
  方法教学一定要让学生经历得到方法的过程,为学生提供应用方法的时间和空间,而不是仅仅要求学生记住一个名词,知道一些操作步骤。
  上好物理课必然要关注“好”的标准。在新课程背景之下上好物理课,就要认同物理课程的三维目标和价值追求。三维目标的达成、学习方式的变革应该成为物理教师上好课的着眼点和着力点。 转变观念,并将这些观念内化成自己的教育信念,用于指导教学实践。在实践中反思,形成一系列符合自身和学生特点的教学策略,进而形成自己的教育理念。这些都是上好物理课的必由之路。
其他文献
我们知道,物理学的知识是无穷的。如果学生仅凭在校时间,是无法学完的,这就需要我们的学生学会学习,在没有老师帮助的情况下,能进行自主学习。我们教学的最终目的,就是要教会学生会学。在物理课堂教学中,我们要有目的、有意识、有步骤的教给学生学习物理的方法和分析物理问题的能力,用科学的方法,教给学生进行科学的思维。  那么,怎样用科学的教学方法来培养学生的科学的思维方法呢?    一、善于引导    要培养
一、数学应用问题的认识    数学应用题是指带有一定的生活、生产实际背景的数量化问题。如果按照题型分类,则有以下三类:1、直接套用已有的数学公式;2、利用形成的数学模型对问题进行定量分析,如行路问题、工程问题等;3、综合经过抽象(略去次要因素、保留主要因素)的各要素之间的数量关系,建立数学模型。如果按照知识内容分,则有:不等式问题、三角问题、几何问题等等。如果按照背景分,则有:行程问题、溶液问题、
悠长的暑假就要过去了,乔皮奇躺在沙滩上,看螃蟹在海滩上爬出一行甲骨文,叹口气说:“唉,如果能把大海带回家就好了!”  爸爸戴着潜水镜从海里冒出来:“大海这么大,你怎么带回家去啊?”  “不用全带,只要剪一小块下来就行。”  “你当大海是布料,想剪就剪啊?”爸爸摘下潜水镜,“来,让老爸亲自示范,让你明白大海是不能剪的。”  爸爸从帐篷里拿出一把剪刀,一本正经地往海水里一剪。“你瞧,海水剪不开吧?”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