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研究如何尊重学生差异,如何使每个学生的个性差异能得到有效的发展,便于教师因材施教,让学生在学习中享受学习成功的快乐,体验经历失败后成功的艰辛与喜悦,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愿望、兴趣和能力,让学校生活成为学生整个人生美好的回忆的巨大宝库。而这些就需要老师用因材施教来引导。
【关键词】大课堂 因材施教 个性特质
我在这里狭义的把“因材施教”仅仅限定在语文课堂这个范畴内,我想探讨的话题也就仅仅限于课堂这个狭小的范畴。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师生同为主体又互为客体。教学过程是师生互动、互促,教学相长的过程,是激发师生的生命潜力、焕发生命激情的过程,是揭示人的真、善、美,显示人的本质力量的价值的过程。在班级授课制下,由于学生的认知水平存在差异,如果无法实施“小班化”教学,要求所有的学生在同样的时间内,运用同样的学习条件,以同样的学习速度,掌握同样的学习内容,并要求达到同样的水平的质量,结果会导致学生有些“吃不饱”,有些“吃不了”,有些不知如何“入口”。这就需要我们按学生的认知水平不同,实施合理分层、分组,趋于“小班化”,便于对学生因材施教。另外,从心理学角度讲,学生在学习中享受到学习的成功带来的快乐,就能够激发学生克服困难,敢于面对失败的勇气,从而使学生对学习产生兴趣。
师生都是大写的“人”,彼此都应受到关爱、尊重、理解和信任。在此前提下,通过多层多样的学习活动和个性作业与评价,使学生个体的创造力、潜能、审美力、鉴赏力、个性、品德意志等得以表征、凝固在活动中和活动结果上。同时通过学习活动,又丰富、发展着学生个体的创造力、潜能、审美力、鉴赏力、个性等,从而提升学生个体的资质和素养。达成培养学生知识、能力、情感、态度、方法、习惯,以及语言品位、语言行为等等的语文综合素养的目的。学生在阅读过程中主动地根据以前的知识经验注意和有选择地知觉外来信息去感受、体会、感悟、体验、领悟、揣摩、探究、品味、把握、了解、推想、理解、掌握等等建构当前事物的意义。这个以学生心智为主体的智力活动行为,也是学生认知、情感、意志以及个性的心理发展的过程,是学生精神世界的内化、孕育、生长和赋予生命形态的过程。老师完全可以通过适当的方式去激发学生这些个体潜质。
研究如何尊重学生差异,如何使每个学生的个性差异能得到有效的发展,便于教师因材施教,让学生在学习中享受学习成功的快乐,体验经历失败后成功的艰辛与喜悦,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愿望、兴趣和能力,让学校生活成为学生整个人生美好的回忆的巨大宝库。而这些就需要老师用因材施教来引导。
第一,阅读教学,开启学生生活的点滴回忆
文章之所以引人入胜,是因它所具有的语言美,文意美、文势美、思想美、创造美,其情感的抒发或触景生情或移情入景或哲理领悟各有侧重不同的文章所具有的美并非面面俱到,其鉴赏也不必面面俱到,从而蜻蜓点水,教师根据学生层次特点,调动学生以不同的方式,引导学生体会文学作品作者的审美感受披文入情,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注意自然物的形式特点和审美价值;同时不断提高自身的文化修养,拓展精神境界。我想语文课堂能够做到的不单单是知识层面,这一点也是最为重要的了。而且不同的语句可以引发学生不同的生活情致,即便是最小的情感涟漪,也能激起他们内心对文章对作者对文字最真挚的感悟。比如《我的第一本书》,这是诗人牛汉写的一篇散文随笔。作者通过“第一本书”的故事的追叙,写出了自己对20世纪初中国遥远的乡村荒寒、苍凉的苦难生活境况的深刻体察和独特感受,这份体察和感受对人的启发和教育是显而易见的。但由于生活年代的久远,今天的学生很难深入理解其中的甘苦和蕴含的意义。为了让生活在阳光下的学生能认识这份生活,感悟这份生活,从中获得情感上不同层次的收获,在本课的教学过程中,我安排了几个教学环节,以期达到利用文本对学生进行苦难教育和情感教育。
问题1:苦难的生活也许我们并未曾经历,但难忘的第一次或许很多,你能不能讲其中的一件事来与大家分享?
(这个问题就连平日最为沉默的学生也能有答案,我就让这部分同学来回答。他们或可笑或悲惨的遭遇带给同学很好的分享,并自然调动深入理解课文的情趣。)
问题2:牛汉以朴实无华的语言讲述的这一段美好的故事,读来感人至深。但从牛汉的追忆中,我们是否感觉到了他心情的沉重?这是为什么呢?
(这个问题是为中等水平的学生设置的,因为这需要他们找到“这压抑和沉重是来自于当时人们生活的贫穷吧。由于贫穷,同学乔元贞读书却没有书,“我”把书撕成两半,让同学有书读,父亲知道后,帮“我”把撕开的两个“半本书”加上他的手抄部分,最后装订成两本完成的书,“我”一本,乔元贞一本,这也让“我”的第一本书有了不同寻常的来历……”不但要求整合全书的内容,并能找到这本书的不同寻常之处。)
问题3:作者的第一本书承载着一段苦难的历史,这让他心情沉重,但作者却又说这第一本书“值得用崇敬的心灵去赞美的”,为什么?
(这个问题需要对课文有深入理解,并能完全抓住课文主题才能回答,因为它已经上升到对情感对人生的认识:作者怀着敬重和珍爱的感情在追忆这“第一本书”。因为除却苦难,这书里还有来自于“生命最初的快乐和梦幻”,那就是与书有关或由书引发的父子深情、同学友情及童年上学的乐趣。这艰苦年代人与人之间的温情在物质发达的今天也是弥足珍贵,让人感怀的。女作家张洁说:“爱,是不能忘记的。”不能忘记,因为铭刻在心,因为感动。也因此,事过几十年,作者饱尝人生甘苦,回首往事时,发现那挥之不去的记忆,是一笔终身受用的精神财富,是支撑作者在以后的人生历程中遭遇艰难困苦而能矢志不渝、努力追求的精神支柱,是作者人生发展成长之本。所以作者不会忘本,以敬重珍爱的感情追忆这“第一本书”。)
有意识的在课堂提问中分开层次,设置阶梯,以满足不同学生的不同需求,这也是对学生个体的尊重,更能极大的调动他们的积极性。
第二,作文教学引发学生心底最为诚挚的感动
“文以载道”很好的解释了文章来源于内心这个观点,我认同,并一直遵照执行。如果说在阅读教学中,依然不能满足某些学生的需要,依然不能激起他们的共鸣的话,那么,作文就一定是他们内心最真实的反映了,所以老师一定要善于抓住这点。就连最顽皮的学生,你也能从他们的文字中感知他们日常生活的酸甜苦辣。所以每次在作文训练时,都能让我有种探知他们“隐私”的感觉:我的确从学生们最为诚挚的语言中看到了他们闪动的情感。
有一次,我布置了作文《成长的》,我这里摘录了三个学生的习作片段:
(《成长的烦恼》一)
小学的时候,大家都是互相帮助;可初中,你有一题不会做,别人觉得你“活该”!小学考试时,你不会做一题,别人便急得像蚂蚁上树,生怕对班级有影响;初中呢,不但不急,还幸灾乐祸。有一次小测,我有一题不会做,正埋头思考,某个同学做完了,还向我瞅了瞅,好像在催我交卷似的,好在我最后一分钟做出答案。下课了,他说:“唉!还是让你做出来了。”
这些难道是因为我们长大了,被竞争冲昏了头?不过,我也只能说一句话:“还是小时候的好!”
这篇成长的烦恼简单比较了小学与初中的异同,由于细节以及语言的缘故,我们总感觉缺失了什么。但交代事情还是比较清楚,语言相对比较活泼,我就把他列为这一组同学中的优胜者。
(《成长的快乐》二)
那个粗心的我是什么时候离开的呢?哦!一定是那次,那是一次语文单元测,我信心满满地做完了卷子,抬头看见周围的同学都还在“刷刷”地做题呢。我心想:反正这么简单,不用检查也行啦!肯定满分的!于是,我在全班人的注视下,第一个交了卷子。正当我下课时在操场上玩得正欢时,老师走了过来,一脸的怒色……后来,我在办公室看见了我的卷子。天啊!那上面的成群的红色叉叉我是永远的不可能忘记的……于是,那个粗心的我就和那张卷子一起,收了起来。现在的我,即便是简简单单的几道题目,也会仔仔细细地检查。
这篇成长的快乐与上面的相比,明显在语言上要好,同样是继续在学校的事情,但这位作者就多了很多形象的比拟,而且叹词的使用恰到好处。开头的设问更是悬念顿生。于是我把这篇文章列为了第二组(中等水平)的样版。
(《成长的快乐》三)
二年级时,快乐如浓郁的玫瑰花香,弥漫在家里。旧家很小,仅仅50平方呢!可是我并不觉得它比有花园的别墅小:看!早上妈妈微笑着给我递上牛奶、面包、炒鸡蛋,并微笑着看着我吃。啊!微笑早餐!别有风味!中午由爸爸接我放学,小屋子里已经弥漫着饭菜香,更令我快乐的是,饭后爸爸为我端来了高山玫瑰茶,小小一杯,充满关爱。啊!幸福午茶!别有特色!傍晚,正沉醉在美食之中的家庭,开起了快乐讨论会,你一言我一句,到了最后哈哈大笑结束了晚餐。啊!开心会议!别有风采!浓浓的快乐包裹着我的家,让它的“面积”无限扩大!哦!快乐如浓郁的玫瑰花香!
说实话读这篇文章时,让我眼前一亮,我再次被她的文笔打动。你看这段文字,无论在思路线索还是立意主题,都胜出以上两篇文章。更难能可贵的是她可以去关注家庭和谐这个社会话题。“微笑早餐!别有风味!”“幸福午茶!别有特色!”“开心会议!别有风采!”多么整齐有条理的情感走向。我把这篇文章选为了全班的范文!
三篇习作代表了三个层次学生的水平,我都觉得他们都尽力了,并且在自己的原有水平的基础上发挥得很好(第一篇的这个学生是我班最为调皮的,第二篇的这个学生是班级里比较活跃的,第三篇的这个学生是文笔一直不错的),我把三个片段用PPT展示出来,同学们的兴趣立刻来了。特别是第一篇习作这个学生更是激动不已。同层次的学生也似乎找到了知音,于是纷纷拿出自己的作文来互相评改。
第三,试卷讲评 拓展延伸任学生自由驰骋
我们往往有这样的经验,对于一份试卷反复筛选题目、考虑试题的难易度、单元目标的落实、学生掌握程度等等,老师如此的精心准备,而学生未必领情。一份试卷做完以后,如果不在讲评课上很好的引导,学生除了关注分数,恐怕对老师的良苦用心是很难体会的。所以试卷讲评时特别要注意“对症下药”,也就是针对考试中出现的具有共性的典型错误,通过讲评查“病情”,找“病因”,从而达到提高学生辨析能力的目的。在讲评方法上,应通过教师的设疑引导,使学生弄清楚错解题目的根源,进而能够对症下药,排除障碍,疏通思路,总结出解答这类试题的普遍适用的方法。
钱梦龙先生说过:“学生的学习过程虽然是一个特殊的认识过程,但无论这个过程如何特殊,学生始终是认识的主体,他们的认识活动只能通过他们自己的实践和感知,在他们的头脑里进行,旁人是无法代劳也不必代劳的。”可见,在试卷讲评中也必须最大限度地去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为了真正做到“对症下药”,我在试卷讲评时,事先会给学生分组,一般按照题型的错误处进行分组。比如基础知识积累与运用组,文言默写组,现代文理解组,病句句子衔接组……然后让他们去查找自己知识错漏的地方,一般考试结束后,我都要求他们重做试卷,而试卷发下后,我会要求他们修改并分好小组。这样他们在修改错漏的时候会很有针对性,并力求找出自己错误的原因,从而给自己给同学很好的提示。更为重要的是,这样的分组,引发了学生的兴趣,所有的学生都能有感而发,整节讲评课全班同学责无旁贷都是主人,都是主角,真正做到“优劣得所”。 对某些题目有创见的学生可让他们从不同的侧面诠释本题的不同解题思路,这种做法可以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习惯,又使班级呈现一种良好的学习氛围,让学生在实践中锻炼成长。将机会还给学生,让他们自己通过讨论、查阅资料、请教老师等查漏补缺;通过自主学习,找出自己知识上的缺点和误区,他们所学的知识会经久不忘、根深蒂固。
…………………..
苏霍姆林斯基说:“每个学生都是一个独一无二的世界。”万物莫不相异,天地间没有两个彼此完全相同的东西。每个学生都是与众不同的,都有自己的特点和长处。现代的教育方式告诉我们,再也不能以赤裸裸的高压和填鸭政策对待他们,唯有巧妙引导,充分发挥学生各自的特长、个性和交际能力,充分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要求因人而异,运用各种手段鼓励、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中时刻以学生为主体,不断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和合作精神,上课就会越来越省时省力,从而收到令人满意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大课堂 因材施教 个性特质
我在这里狭义的把“因材施教”仅仅限定在语文课堂这个范畴内,我想探讨的话题也就仅仅限于课堂这个狭小的范畴。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师生同为主体又互为客体。教学过程是师生互动、互促,教学相长的过程,是激发师生的生命潜力、焕发生命激情的过程,是揭示人的真、善、美,显示人的本质力量的价值的过程。在班级授课制下,由于学生的认知水平存在差异,如果无法实施“小班化”教学,要求所有的学生在同样的时间内,运用同样的学习条件,以同样的学习速度,掌握同样的学习内容,并要求达到同样的水平的质量,结果会导致学生有些“吃不饱”,有些“吃不了”,有些不知如何“入口”。这就需要我们按学生的认知水平不同,实施合理分层、分组,趋于“小班化”,便于对学生因材施教。另外,从心理学角度讲,学生在学习中享受到学习的成功带来的快乐,就能够激发学生克服困难,敢于面对失败的勇气,从而使学生对学习产生兴趣。
师生都是大写的“人”,彼此都应受到关爱、尊重、理解和信任。在此前提下,通过多层多样的学习活动和个性作业与评价,使学生个体的创造力、潜能、审美力、鉴赏力、个性、品德意志等得以表征、凝固在活动中和活动结果上。同时通过学习活动,又丰富、发展着学生个体的创造力、潜能、审美力、鉴赏力、个性等,从而提升学生个体的资质和素养。达成培养学生知识、能力、情感、态度、方法、习惯,以及语言品位、语言行为等等的语文综合素养的目的。学生在阅读过程中主动地根据以前的知识经验注意和有选择地知觉外来信息去感受、体会、感悟、体验、领悟、揣摩、探究、品味、把握、了解、推想、理解、掌握等等建构当前事物的意义。这个以学生心智为主体的智力活动行为,也是学生认知、情感、意志以及个性的心理发展的过程,是学生精神世界的内化、孕育、生长和赋予生命形态的过程。老师完全可以通过适当的方式去激发学生这些个体潜质。
研究如何尊重学生差异,如何使每个学生的个性差异能得到有效的发展,便于教师因材施教,让学生在学习中享受学习成功的快乐,体验经历失败后成功的艰辛与喜悦,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愿望、兴趣和能力,让学校生活成为学生整个人生美好的回忆的巨大宝库。而这些就需要老师用因材施教来引导。
第一,阅读教学,开启学生生活的点滴回忆
文章之所以引人入胜,是因它所具有的语言美,文意美、文势美、思想美、创造美,其情感的抒发或触景生情或移情入景或哲理领悟各有侧重不同的文章所具有的美并非面面俱到,其鉴赏也不必面面俱到,从而蜻蜓点水,教师根据学生层次特点,调动学生以不同的方式,引导学生体会文学作品作者的审美感受披文入情,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注意自然物的形式特点和审美价值;同时不断提高自身的文化修养,拓展精神境界。我想语文课堂能够做到的不单单是知识层面,这一点也是最为重要的了。而且不同的语句可以引发学生不同的生活情致,即便是最小的情感涟漪,也能激起他们内心对文章对作者对文字最真挚的感悟。比如《我的第一本书》,这是诗人牛汉写的一篇散文随笔。作者通过“第一本书”的故事的追叙,写出了自己对20世纪初中国遥远的乡村荒寒、苍凉的苦难生活境况的深刻体察和独特感受,这份体察和感受对人的启发和教育是显而易见的。但由于生活年代的久远,今天的学生很难深入理解其中的甘苦和蕴含的意义。为了让生活在阳光下的学生能认识这份生活,感悟这份生活,从中获得情感上不同层次的收获,在本课的教学过程中,我安排了几个教学环节,以期达到利用文本对学生进行苦难教育和情感教育。
问题1:苦难的生活也许我们并未曾经历,但难忘的第一次或许很多,你能不能讲其中的一件事来与大家分享?
(这个问题就连平日最为沉默的学生也能有答案,我就让这部分同学来回答。他们或可笑或悲惨的遭遇带给同学很好的分享,并自然调动深入理解课文的情趣。)
问题2:牛汉以朴实无华的语言讲述的这一段美好的故事,读来感人至深。但从牛汉的追忆中,我们是否感觉到了他心情的沉重?这是为什么呢?
(这个问题是为中等水平的学生设置的,因为这需要他们找到“这压抑和沉重是来自于当时人们生活的贫穷吧。由于贫穷,同学乔元贞读书却没有书,“我”把书撕成两半,让同学有书读,父亲知道后,帮“我”把撕开的两个“半本书”加上他的手抄部分,最后装订成两本完成的书,“我”一本,乔元贞一本,这也让“我”的第一本书有了不同寻常的来历……”不但要求整合全书的内容,并能找到这本书的不同寻常之处。)
问题3:作者的第一本书承载着一段苦难的历史,这让他心情沉重,但作者却又说这第一本书“值得用崇敬的心灵去赞美的”,为什么?
(这个问题需要对课文有深入理解,并能完全抓住课文主题才能回答,因为它已经上升到对情感对人生的认识:作者怀着敬重和珍爱的感情在追忆这“第一本书”。因为除却苦难,这书里还有来自于“生命最初的快乐和梦幻”,那就是与书有关或由书引发的父子深情、同学友情及童年上学的乐趣。这艰苦年代人与人之间的温情在物质发达的今天也是弥足珍贵,让人感怀的。女作家张洁说:“爱,是不能忘记的。”不能忘记,因为铭刻在心,因为感动。也因此,事过几十年,作者饱尝人生甘苦,回首往事时,发现那挥之不去的记忆,是一笔终身受用的精神财富,是支撑作者在以后的人生历程中遭遇艰难困苦而能矢志不渝、努力追求的精神支柱,是作者人生发展成长之本。所以作者不会忘本,以敬重珍爱的感情追忆这“第一本书”。)
有意识的在课堂提问中分开层次,设置阶梯,以满足不同学生的不同需求,这也是对学生个体的尊重,更能极大的调动他们的积极性。
第二,作文教学引发学生心底最为诚挚的感动
“文以载道”很好的解释了文章来源于内心这个观点,我认同,并一直遵照执行。如果说在阅读教学中,依然不能满足某些学生的需要,依然不能激起他们的共鸣的话,那么,作文就一定是他们内心最真实的反映了,所以老师一定要善于抓住这点。就连最顽皮的学生,你也能从他们的文字中感知他们日常生活的酸甜苦辣。所以每次在作文训练时,都能让我有种探知他们“隐私”的感觉:我的确从学生们最为诚挚的语言中看到了他们闪动的情感。
有一次,我布置了作文《成长的》,我这里摘录了三个学生的习作片段:
(《成长的烦恼》一)
小学的时候,大家都是互相帮助;可初中,你有一题不会做,别人觉得你“活该”!小学考试时,你不会做一题,别人便急得像蚂蚁上树,生怕对班级有影响;初中呢,不但不急,还幸灾乐祸。有一次小测,我有一题不会做,正埋头思考,某个同学做完了,还向我瞅了瞅,好像在催我交卷似的,好在我最后一分钟做出答案。下课了,他说:“唉!还是让你做出来了。”
这些难道是因为我们长大了,被竞争冲昏了头?不过,我也只能说一句话:“还是小时候的好!”
这篇成长的烦恼简单比较了小学与初中的异同,由于细节以及语言的缘故,我们总感觉缺失了什么。但交代事情还是比较清楚,语言相对比较活泼,我就把他列为这一组同学中的优胜者。
(《成长的快乐》二)
那个粗心的我是什么时候离开的呢?哦!一定是那次,那是一次语文单元测,我信心满满地做完了卷子,抬头看见周围的同学都还在“刷刷”地做题呢。我心想:反正这么简单,不用检查也行啦!肯定满分的!于是,我在全班人的注视下,第一个交了卷子。正当我下课时在操场上玩得正欢时,老师走了过来,一脸的怒色……后来,我在办公室看见了我的卷子。天啊!那上面的成群的红色叉叉我是永远的不可能忘记的……于是,那个粗心的我就和那张卷子一起,收了起来。现在的我,即便是简简单单的几道题目,也会仔仔细细地检查。
这篇成长的快乐与上面的相比,明显在语言上要好,同样是继续在学校的事情,但这位作者就多了很多形象的比拟,而且叹词的使用恰到好处。开头的设问更是悬念顿生。于是我把这篇文章列为了第二组(中等水平)的样版。
(《成长的快乐》三)
二年级时,快乐如浓郁的玫瑰花香,弥漫在家里。旧家很小,仅仅50平方呢!可是我并不觉得它比有花园的别墅小:看!早上妈妈微笑着给我递上牛奶、面包、炒鸡蛋,并微笑着看着我吃。啊!微笑早餐!别有风味!中午由爸爸接我放学,小屋子里已经弥漫着饭菜香,更令我快乐的是,饭后爸爸为我端来了高山玫瑰茶,小小一杯,充满关爱。啊!幸福午茶!别有特色!傍晚,正沉醉在美食之中的家庭,开起了快乐讨论会,你一言我一句,到了最后哈哈大笑结束了晚餐。啊!开心会议!别有风采!浓浓的快乐包裹着我的家,让它的“面积”无限扩大!哦!快乐如浓郁的玫瑰花香!
说实话读这篇文章时,让我眼前一亮,我再次被她的文笔打动。你看这段文字,无论在思路线索还是立意主题,都胜出以上两篇文章。更难能可贵的是她可以去关注家庭和谐这个社会话题。“微笑早餐!别有风味!”“幸福午茶!别有特色!”“开心会议!别有风采!”多么整齐有条理的情感走向。我把这篇文章选为了全班的范文!
三篇习作代表了三个层次学生的水平,我都觉得他们都尽力了,并且在自己的原有水平的基础上发挥得很好(第一篇的这个学生是我班最为调皮的,第二篇的这个学生是班级里比较活跃的,第三篇的这个学生是文笔一直不错的),我把三个片段用PPT展示出来,同学们的兴趣立刻来了。特别是第一篇习作这个学生更是激动不已。同层次的学生也似乎找到了知音,于是纷纷拿出自己的作文来互相评改。
第三,试卷讲评 拓展延伸任学生自由驰骋
我们往往有这样的经验,对于一份试卷反复筛选题目、考虑试题的难易度、单元目标的落实、学生掌握程度等等,老师如此的精心准备,而学生未必领情。一份试卷做完以后,如果不在讲评课上很好的引导,学生除了关注分数,恐怕对老师的良苦用心是很难体会的。所以试卷讲评时特别要注意“对症下药”,也就是针对考试中出现的具有共性的典型错误,通过讲评查“病情”,找“病因”,从而达到提高学生辨析能力的目的。在讲评方法上,应通过教师的设疑引导,使学生弄清楚错解题目的根源,进而能够对症下药,排除障碍,疏通思路,总结出解答这类试题的普遍适用的方法。
钱梦龙先生说过:“学生的学习过程虽然是一个特殊的认识过程,但无论这个过程如何特殊,学生始终是认识的主体,他们的认识活动只能通过他们自己的实践和感知,在他们的头脑里进行,旁人是无法代劳也不必代劳的。”可见,在试卷讲评中也必须最大限度地去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为了真正做到“对症下药”,我在试卷讲评时,事先会给学生分组,一般按照题型的错误处进行分组。比如基础知识积累与运用组,文言默写组,现代文理解组,病句句子衔接组……然后让他们去查找自己知识错漏的地方,一般考试结束后,我都要求他们重做试卷,而试卷发下后,我会要求他们修改并分好小组。这样他们在修改错漏的时候会很有针对性,并力求找出自己错误的原因,从而给自己给同学很好的提示。更为重要的是,这样的分组,引发了学生的兴趣,所有的学生都能有感而发,整节讲评课全班同学责无旁贷都是主人,都是主角,真正做到“优劣得所”。 对某些题目有创见的学生可让他们从不同的侧面诠释本题的不同解题思路,这种做法可以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习惯,又使班级呈现一种良好的学习氛围,让学生在实践中锻炼成长。将机会还给学生,让他们自己通过讨论、查阅资料、请教老师等查漏补缺;通过自主学习,找出自己知识上的缺点和误区,他们所学的知识会经久不忘、根深蒂固。
…………………..
苏霍姆林斯基说:“每个学生都是一个独一无二的世界。”万物莫不相异,天地间没有两个彼此完全相同的东西。每个学生都是与众不同的,都有自己的特点和长处。现代的教育方式告诉我们,再也不能以赤裸裸的高压和填鸭政策对待他们,唯有巧妙引导,充分发挥学生各自的特长、个性和交际能力,充分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要求因人而异,运用各种手段鼓励、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中时刻以学生为主体,不断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和合作精神,上课就会越来越省时省力,从而收到令人满意的教学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