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学科中的工学结合、任务驱动教学模式探讨

来源 :中国信息技术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ys_168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受招生、就业等客观因素的制约影响,我国高校计算机教育的发展面临着巨大的压力与挑战。然而,在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时代,社会对计算机科技人才的需求也在迅猛增加。应该说,计算机学科的发展既有机遇也有挑战,如何协调二者的关系使计算机学科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发挥出应有的作用,真正培养出社会所需的计算机科技人才,是当前高校计算机教育发展面临的重要课题。
  ● 工学结合、任务驱动的教学特点
  工学结合、任务驱动的教学特点具体来说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工学结合、任务驱动的教学是加强培养专业应用型人才的有效途径
  专业应用型人才是关系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角色,其人才必须要求对社会经济有足够的了解,尤其要对不断变化发展的市场经济所需的专业人才素质标准及技术能力要求有科学的认识与了解。因此,高校要以此为目标进行专业配套设置、调整课程与教材,建立以培养学生应用能力为中心的教学体系。此教学模式将企业与高校紧密联系起来,工学结合的方式使得学生能深入到企业岗位中,将其所学知识科学运用到实践中。
  2.工学结合、任务驱动的教学是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最佳选择
  在高校与企业愉快的合作下,改变了高校传统的以学科为中心的课程设计体系,以学生就业为导向构建起以应用能力为中心的课程体系。在参与企业的教学中,能让教师随时了解技术发展变化趋势,及时地调整教学内容,时刻注重创新。所以,工学结合、任务驱动的教学模式能够随时了解行业变化,以此优化教学课程内容,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 计算机学科工学结合、任务驱动教学方案、实践过程
  在研究和实践教学模式时,首先,按照IT企业工作“实际场景”的硬件工作环境、软件配置环境、测试对象环境、工作职位和职能环境来设置教学环境。其次,选择实际的软件项目案例作为教学案例,使整个教学活动及内容始终以企业职位具体需求为导向,充分体现“工学结合”的教学模式理念。
  1.知识点与技能点分解
  职业岗位调研:进一步对职业岗位进行调研,分析职业岗位需要掌握的知识和技能。课程体系设置:根据职业岗位的知识和技能要求,合理地设置课程体系,将课程体系合理地、全面覆盖所有知识和技能点。知识技能点分解:计算机学科教学中,涉及不同层次的教学对象,不同层次的教学对象将学习不同课程内容,且各课程教学时将会根据不同教学对象进行设置。因此,我们将知识点和技能点分解到一系列教学课程中,并按课程教学时数的合理安排,将知识点、技能点有机、合理地组织成可实施的教学体系。这些知识点和技能点将是“可重用教学模块”的核心内容。
  2.教学案例与课件设计
  教学案例选型:根据不同教学对象,要组织或选择不同教学案例。这些教学案例部分来自企业实际的软件项目,部分来自院校的其他教学实践或对外合作软件项目,包括不同技术框架类型的教学案例(如C/S两层与多层架构、B/S两层与多层架构等)。知识技能点分解:根据课程体系中的知识点和技能点,将教学案例分解后,使案例具体场景与操作对应到所有知识点和技能点。包含案例的知识点和技能点分解结果将是“可重用教学模式”的实践教学的核心。教学案例设计:根据分解的知识点与技能点,设计各个教学模块的具体教学案例,这些教学案例将包括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具体内容要求,也包括每课时的具体实施方法说明。课件设计:根据教学案例设计,组织每课时的具体教学课件(包括PPT、演示过程、操作过程等)。
  3.教学素材设计
  教学素材包括教学实施中需要用到的各种辅助材料,如操作过程Flash演示、操作过程屏幕录像、各种规格文档资料模板、各种知识与技能的辅助材料等。
  4.能力模式设计
  教学模式首先强调的是教学单元的能力模块化,这些模块应全面覆盖职业岗位需求的知识点和技能点,模块相对独立,模块之间按照知识体系紧密关联。其次,强调教学模块的可重用性,也就是说可根据不同教学层次和教学时数要求,将模块有机组合,形成可实施的教学单元设计。再次,模块组合的规则、教学实施过程中软硬件环境的切换规则、教学效果考核办法等,都应该在教学模式设计中进行具体研究。因此,本课题能力模式的研究包括如下几个方面。①能力模块设计。“工学结合”的能力模块内容包括职业岗位需要的知识点和技能点、课程体系中书本上的知识点和技能点、实践案例中的各种资料和具体操作,将这些知识点、能力点分解、重组、有机组合,是可重用能力模块设计的基本组成元素,从而使每个能力模块、不同组合的能力模块在教学实施中具有实用性(适合教学对象、逻辑严谨、覆盖全面)、可操作性(方便进行组合和教学实施);②能力模块重组方法设计。具体进行教学实施时,教学模块应该根据教学对象的层次、教学时数安排进行重组。重点关注教学模块的组合方法及注意事项、各模块间衔接的说明、教学模块重组后各教学单元的操作说明等。③教学实施方法设计。教学实施过程中还会涉及硬件环境配置、软件环境安装与初始化的问题。特别是在试验环境紧缺的情况下,一个实验室在同一时段往往同时有不同层次、不同课程的班级需要使用,保证每次课教学实施过程中硬件环境、软件环境的切换(还原到需要的环境)。④教学考核方式设计。传统的书面考核方式显然不适合“工学结合”教学模式的教学考核。因此,新的方法是进行合理的考核体现知识掌握、技能培养内容的教学效果检验。同时,不同教学层次也有不同的教学考核规则。
其他文献
合理的教学情境创设是一堂优秀的信息技术课的必备条件,它不仅能让学生在轻松、有趣、真情实感的氛围中完成学习任务,也能让上课教师在组织实施整个教学过程中得心应手,情感油然而生,更能让听课教师耳目一新并久久难以释怀。但是创设一个合理、到位的教学情境并非唾手可得,笔者从设计者的细微视角出发把教学情境的创设分成几个层次。  第一层次:关注学生兴趣点,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这是目前课堂教学情境创设的基
地形起伏度是废弃采石场水土保持治理和生态重建的重要地形指标之一。以0.5m,0.7m,1m,1.5m等12种不同水平分辨率DEM为数据源,采用GIS的窗口递增分析法和均值变点分析法对12种
为了凸显学生主体,让学生主动学习,我的课堂核心流程是“学生先学—班级交流—总结应用”。而要使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探索,从课本走进生活,走进社会,实现信息技术学科学习的目标,就离不开相适应的学习情境。李吉林老师的情境教学法给予我巨大的启发,我结合教材,联系学生的真实生活,创造条件,设计了课堂的自主学习型情境,以承载自主学习的核心流程。  ● 自主学习型情境课堂应用的一般过程  自主学习型情境的创设不同
据说一百多年前,数学、物理、化学课给人的感觉有点冷冰冰,甚至让人昏昏欲睡。原因是教师只知道从头到尾向学生灌输干巴巴的定义、定理,课堂上全无生气。于是,西方一些高校的理科教授开始尝试在课堂上聊一聊这门学科的历史。没想到,竟一下子激起了学生的兴趣,课堂开始变得津津有味起来,这就是科学史教育的发端。慢慢的,在课堂上聊历史已经不再是为了取悦学生,而有了更为重要的意义。但直到今天,在信息技术课上似乎还不太容
2013年9月26日至29日,第四届全国普通高中信息技术优质课展评活动如期举行。在本次活动中,部分教师开始积极尝试微视频、网络学习平台等技术工具,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改善了学
干旱区绿洲抗干扰能力弱,开展其生态风险评价具有的重要意义。以景观生态学理论为指导,选取青铜峡市作为研究对象,采用三期遥感数据,运用景观格局指数评估生态风险,并对生态
随着社会主义经济建设脚步的快速增长,我国的信息化进程也得到了飞速的发展。相应的,现代化的信息技术在教育过程中也得到了一定的应用,特别是计算机在教育领域的广泛应用极
学校基本情况  天津市滨海新区塘沽北塘学校是一所九年一贯制学校,现有教学班22个、学生819人、教职工88人。随着滨海新区的开发建设,学校现已成为一所功能齐全、设备先进的现代化学校。计算机房、体育馆、劳技室、音乐室、美术室、图书阅览室、自然实验室、理化生实验室、电子备课间和多媒体教室等一应俱全。  为了提升学校信息化水平,近两年,学校改造校园网,新增50兆光纤,重新调试每个教室、办公室的网络接口,
无论时代如何变迁,技术如何革新,人类对于创造力的需求都是永恒不变的。在"互联网+"的浪潮中,我们可以创造出的事物也更加多元化,虚拟与真实的界限在慢慢变得模糊。在信息技术实
为了给进一步推动退耕还林工程的实施提供科学的理论依据,以西南地区重庆市为研究区域,通过收集退耕还林相关监测数据、重庆市历年统计年鉴资料和历年环境状况公报等,并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