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能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妙导激趣 融情于文”、“精设巧问 多元解读”、“启思导学 诵读文本”、“以生为本 筛选材料”、“拓展延伸 走出文本”等五方面是个性化阅读的整体策划。
关键词:个性化阅读;整体策划;阅读能力
阅读是一项创造性的活动。如果没有个性的阅读,没有创造的阅读,就只是一种“死读书”。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该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我们要重视学生的个性化阅读,做到“胸有成竹”,对每一篇课文的教学进行整体策划。
一、妙导激趣 融情于文
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好的导语能起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作用,创设问题情境,帮助学生在主动走向文本之前建立起一种良好的心理期待。教学中,教师要灵活运用多种形式开展课堂教学活动,提高学生的个性化阅读能力。我认为,语言性强的课文,可安排学生自编自演朗读;篇幅短小,文质兼美的文章,可以巧用电教,可根据内容选配背景音乐图画等,拓展愉悦空间;内容较为浅显的文章,可让学生互学互教互评……这样的多样化阅读教学不会使学生感到厌倦,相反,学生们伴随着音乐、影像等进入学习情境,智慧的火花会不断被引燃,思维发散的广度和深度不断递增。便能真正唤起学生的感受体验,变被动的接受为能动的自己学习,从而使学生的阅读个性得以充分彰显。
例如,教学朱自清的《春》时, 笔者运用了如下的导入语:“当我们一提到春时,眼前仿佛展现阳光明媚,东风浩荡,绿满天下的美丽景色!一提到春时,就感到有无限的生机,无穷的力量!所以古往今来,很多的诗人就曾用彩笔来描绘春天美丽的景色。今天我们学习朱自清的散文,看一看朱自清先生是怎样写春的?”这样设置的导入语既紧扣课文的内容,又用诗歌般的语言描绘春天的美丽与生机, 而且还具有启发性——看一看朱自清先生是怎样写春的。很好地引领学生进入文本的阅读。
二、精设巧问 多元解读
过去的阅读教学是教师用自己对文本的理解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体验,“根据参考资料解读作品,然后再向学生灌输。”新课程下的阅读教学,教师在学生进入文本之前必须对文本进行充分的分析研究,精心设计“主问题”,巧妙提问,以引发学生对文本的“思考、讨论、理解、品味、探究、创编、欣赏”。
例如,学习《羚羊木雕》,围绕“这能全怪我吗?”“到底该怪谁?”的话题,探讨各人的对错,什么是真正的友情,如何面对现实处理好“伤心事”“烦心事”化解家庭矛盾,思考家庭教育问题等等。设置这样的话题,能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潜在的对话欲和表现欲,使他们以充沛的感情、极大的兴奋投入到对话中,努力表达自己的见解、感悟和体验,通过对话提高自己、共同发展。在个性化阅读中要处理好民主与集中、放与收的关系,加强教师的引导作用。
又如,在《最后一课》中分析韩麦尔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时,学生从不同角度提出了“是一个可怜的人;是一个有较高教学水平的人;是一个不负责任的人;是一个严厉的人;是一个普通的人;是一个有勇气的人;是一个爱国的人;是一个留下了高大形象的人;是一个热爱教育事业的人……”教师如何结合文章的主题,作者的写作意图进行取舍、整合,由散到聚,既顾及学生的个性发展,多元理解,又将目标达成一致,趋于一定程度的统一,就需要教师要有充分的教学设计,且引导要得力,只有让众多个性中的共性得到充分显示,让矛盾的双方或诸多对立面不断转化,个性化阅读才能得到真正落实,学生的学习心理过程在平衡与不平衡中不断地动态变化发展,让课堂呈现出“多元——集中——多元”的态势,课堂教学才会真正地充满生命力。
三、启思导学 诵读文本
课堂教学中,在围绕“主问题”讨论学习的同时会生发许多奇思妙问,产生许多创造的火花,教师要善于抓住教学契机,因势利导,启发学生对文本的美词、佳句、精段、结构、技巧、手法,含义、主题、情感等进行深入探究,重组课堂生成性资源,真正实现个性化阅读。
例如,教学《爸爸的花儿落了》时,学生总结出四个“三”后,教师及时引导分析三段插叙的作用、三句教诲的含义、三个场面的作用、三处写花的妙用。学生讨论后有了自己的理解:例如三句话中的第一句作者用“硬着头皮”“闯”表现父亲对我的品质要求是要坚强,第二句中用“没有爸爸”一语双关,暗示父亲不久于人世,一个“更”字写出爸爸对“我”的严格要求,“是不是”写出了我与爸爸的平等对话,家庭氛围的和谐,表现出严中之爱。第三句中的“学做许多事”说明爸爸对“我”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仅要有家庭责任感,并且要有社会责任感,简短的话语中充满着父亲对子女的健康成长的无限关注。三处写花中的第一处是说:爸爸虽然没来,但心却跟着女儿来了,第二处描写说明:爸爸的爱子之情甚于爱花之情,第三处描写暗示:尽管爸爸的花落了,但爸爸洒在女儿心中的爱的种子正在发芽、长叶,而且会开出更美的花。如此进行教学自然加深了学生对文本的理解。“一篇范文,也只有让学生在诵读中去领会,去涵泳,方能得其妙处。”学生在理解体悟文本的基础上进行诵读,将自己的情感融入到文本语言中,“有助于从作品的声律气韵入手,逐步加深理解和体验,体会其丰富的内涵和情感,达到潜移默化的目的。”教师在指导学生诵读时,要求学生不但注意声音的高低、停连、轻重、快慢,更要追求“声情统一”把声音、形式统一到自我理解与感悟上,要注意体味文本的语言特点,深入体会文本的思想,实现个性化阅读。
四、以生为本 筛选材料
语文是一门与生活结合得十分紧密的课程,语文阅读内容应与当代的生活和学生的生活相一致。这就要求对于课本上的阅读材料要进行更新,“新语文课程标准”对于这方面的工作已提出了具体改进的方案。然而,教材不可能每年更新一次,这客观上需要教师在具体教学活动中做更多的工作,及时对阅读内容进行更新和灵活处理,及时补充新的信息,保证阅读内容与学生经验的一致性。
比如教学《我的战友邱少云》一课时,除了课文阅读外,还印发一点现时代的英雄人物的阅读材料,甚至有的是学生身边的少年英雄,让学生产生亲近感。在此基础上再围绕现实社会中出现的“雷锋不见了”的现象展开讨论与分析,写作文,把现实生活与阅读内容紧密结合起来,这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把阅读内容和学生的生活经验结合起来,另一个方面就是要使选择的阅读材料符合学生的身心年龄,阅读材料中的世界要与学生的心理世界相一致。
五、拓展延伸 走出文本
在个性化阅读中,教师不但要把学生带入文本,让学生接受、领悟、吸收、获取文本的情感内涵和知识智慧,而且要引导学生走出文本,对文本进行怀疑、批判、升华、创造,才能最终实现阅读主体的自我超越。学生学习每一个文本之后,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课后反思:我从文中学到了什么?受到了哪些教育?哪些启发?课后阅读时怎样运用今天学到的知识、方法?叶圣陶先生说过:“课文无非是个例子”,教师要在用好例子的同时,引导学生反思,以实现课内向课外的知识迁移,提升阅读能力。
因此,教师要千方百计把学生的阅读视野引向课外,引向一个更广阔的空间,加大课外阅读量,笔者根据“课程标准”要求有序地推荐课外阅读书目,七年级推荐故事性较强,内容较浅的童话、小说;八年级推荐较有思想深度的《三国演义》《水浒》等;九年级则推荐富有哲理思辩的《傅雷家书》《培根札记》,鼓励学生读有益的书和各种报刊杂志,鼓励学生在网上阅读,学生从中获取丰富的精神养料,受到情感的熏陶,获得思想的启迪,享受审美的乐趣,从而提高语文的素养。
我们要牢记“新课程标准”关于个性化阅读的理念,对教学内容进行充分研究,整体策划教学过程、教学方法。在教学过程过中,要相机诱导,关注每一个学生,尊重学生的不同表达方式,鼓励学生在课堂上用多种形式表达自己对文本的理解,发挥其职能优势,做到学生的自主性和教师的主导性兼顾,相信个性化阅读的花会越开越美丽。学生的个性会在阅读中飞扬!
[参 考 文 献]
[1]周琴.试论语文的个性化阅读教学[J],时代人物,2008(11).
[2]杨彦利.感受个性化阅读[J],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08(Z1).
(责任编辑:梁 媛)
关键词:个性化阅读;整体策划;阅读能力
阅读是一项创造性的活动。如果没有个性的阅读,没有创造的阅读,就只是一种“死读书”。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该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我们要重视学生的个性化阅读,做到“胸有成竹”,对每一篇课文的教学进行整体策划。
一、妙导激趣 融情于文
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好的导语能起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作用,创设问题情境,帮助学生在主动走向文本之前建立起一种良好的心理期待。教学中,教师要灵活运用多种形式开展课堂教学活动,提高学生的个性化阅读能力。我认为,语言性强的课文,可安排学生自编自演朗读;篇幅短小,文质兼美的文章,可以巧用电教,可根据内容选配背景音乐图画等,拓展愉悦空间;内容较为浅显的文章,可让学生互学互教互评……这样的多样化阅读教学不会使学生感到厌倦,相反,学生们伴随着音乐、影像等进入学习情境,智慧的火花会不断被引燃,思维发散的广度和深度不断递增。便能真正唤起学生的感受体验,变被动的接受为能动的自己学习,从而使学生的阅读个性得以充分彰显。
例如,教学朱自清的《春》时, 笔者运用了如下的导入语:“当我们一提到春时,眼前仿佛展现阳光明媚,东风浩荡,绿满天下的美丽景色!一提到春时,就感到有无限的生机,无穷的力量!所以古往今来,很多的诗人就曾用彩笔来描绘春天美丽的景色。今天我们学习朱自清的散文,看一看朱自清先生是怎样写春的?”这样设置的导入语既紧扣课文的内容,又用诗歌般的语言描绘春天的美丽与生机, 而且还具有启发性——看一看朱自清先生是怎样写春的。很好地引领学生进入文本的阅读。
二、精设巧问 多元解读
过去的阅读教学是教师用自己对文本的理解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体验,“根据参考资料解读作品,然后再向学生灌输。”新课程下的阅读教学,教师在学生进入文本之前必须对文本进行充分的分析研究,精心设计“主问题”,巧妙提问,以引发学生对文本的“思考、讨论、理解、品味、探究、创编、欣赏”。
例如,学习《羚羊木雕》,围绕“这能全怪我吗?”“到底该怪谁?”的话题,探讨各人的对错,什么是真正的友情,如何面对现实处理好“伤心事”“烦心事”化解家庭矛盾,思考家庭教育问题等等。设置这样的话题,能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潜在的对话欲和表现欲,使他们以充沛的感情、极大的兴奋投入到对话中,努力表达自己的见解、感悟和体验,通过对话提高自己、共同发展。在个性化阅读中要处理好民主与集中、放与收的关系,加强教师的引导作用。
又如,在《最后一课》中分析韩麦尔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时,学生从不同角度提出了“是一个可怜的人;是一个有较高教学水平的人;是一个不负责任的人;是一个严厉的人;是一个普通的人;是一个有勇气的人;是一个爱国的人;是一个留下了高大形象的人;是一个热爱教育事业的人……”教师如何结合文章的主题,作者的写作意图进行取舍、整合,由散到聚,既顾及学生的个性发展,多元理解,又将目标达成一致,趋于一定程度的统一,就需要教师要有充分的教学设计,且引导要得力,只有让众多个性中的共性得到充分显示,让矛盾的双方或诸多对立面不断转化,个性化阅读才能得到真正落实,学生的学习心理过程在平衡与不平衡中不断地动态变化发展,让课堂呈现出“多元——集中——多元”的态势,课堂教学才会真正地充满生命力。
三、启思导学 诵读文本
课堂教学中,在围绕“主问题”讨论学习的同时会生发许多奇思妙问,产生许多创造的火花,教师要善于抓住教学契机,因势利导,启发学生对文本的美词、佳句、精段、结构、技巧、手法,含义、主题、情感等进行深入探究,重组课堂生成性资源,真正实现个性化阅读。
例如,教学《爸爸的花儿落了》时,学生总结出四个“三”后,教师及时引导分析三段插叙的作用、三句教诲的含义、三个场面的作用、三处写花的妙用。学生讨论后有了自己的理解:例如三句话中的第一句作者用“硬着头皮”“闯”表现父亲对我的品质要求是要坚强,第二句中用“没有爸爸”一语双关,暗示父亲不久于人世,一个“更”字写出爸爸对“我”的严格要求,“是不是”写出了我与爸爸的平等对话,家庭氛围的和谐,表现出严中之爱。第三句中的“学做许多事”说明爸爸对“我”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仅要有家庭责任感,并且要有社会责任感,简短的话语中充满着父亲对子女的健康成长的无限关注。三处写花中的第一处是说:爸爸虽然没来,但心却跟着女儿来了,第二处描写说明:爸爸的爱子之情甚于爱花之情,第三处描写暗示:尽管爸爸的花落了,但爸爸洒在女儿心中的爱的种子正在发芽、长叶,而且会开出更美的花。如此进行教学自然加深了学生对文本的理解。“一篇范文,也只有让学生在诵读中去领会,去涵泳,方能得其妙处。”学生在理解体悟文本的基础上进行诵读,将自己的情感融入到文本语言中,“有助于从作品的声律气韵入手,逐步加深理解和体验,体会其丰富的内涵和情感,达到潜移默化的目的。”教师在指导学生诵读时,要求学生不但注意声音的高低、停连、轻重、快慢,更要追求“声情统一”把声音、形式统一到自我理解与感悟上,要注意体味文本的语言特点,深入体会文本的思想,实现个性化阅读。
四、以生为本 筛选材料
语文是一门与生活结合得十分紧密的课程,语文阅读内容应与当代的生活和学生的生活相一致。这就要求对于课本上的阅读材料要进行更新,“新语文课程标准”对于这方面的工作已提出了具体改进的方案。然而,教材不可能每年更新一次,这客观上需要教师在具体教学活动中做更多的工作,及时对阅读内容进行更新和灵活处理,及时补充新的信息,保证阅读内容与学生经验的一致性。
比如教学《我的战友邱少云》一课时,除了课文阅读外,还印发一点现时代的英雄人物的阅读材料,甚至有的是学生身边的少年英雄,让学生产生亲近感。在此基础上再围绕现实社会中出现的“雷锋不见了”的现象展开讨论与分析,写作文,把现实生活与阅读内容紧密结合起来,这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把阅读内容和学生的生活经验结合起来,另一个方面就是要使选择的阅读材料符合学生的身心年龄,阅读材料中的世界要与学生的心理世界相一致。
五、拓展延伸 走出文本
在个性化阅读中,教师不但要把学生带入文本,让学生接受、领悟、吸收、获取文本的情感内涵和知识智慧,而且要引导学生走出文本,对文本进行怀疑、批判、升华、创造,才能最终实现阅读主体的自我超越。学生学习每一个文本之后,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课后反思:我从文中学到了什么?受到了哪些教育?哪些启发?课后阅读时怎样运用今天学到的知识、方法?叶圣陶先生说过:“课文无非是个例子”,教师要在用好例子的同时,引导学生反思,以实现课内向课外的知识迁移,提升阅读能力。
因此,教师要千方百计把学生的阅读视野引向课外,引向一个更广阔的空间,加大课外阅读量,笔者根据“课程标准”要求有序地推荐课外阅读书目,七年级推荐故事性较强,内容较浅的童话、小说;八年级推荐较有思想深度的《三国演义》《水浒》等;九年级则推荐富有哲理思辩的《傅雷家书》《培根札记》,鼓励学生读有益的书和各种报刊杂志,鼓励学生在网上阅读,学生从中获取丰富的精神养料,受到情感的熏陶,获得思想的启迪,享受审美的乐趣,从而提高语文的素养。
我们要牢记“新课程标准”关于个性化阅读的理念,对教学内容进行充分研究,整体策划教学过程、教学方法。在教学过程过中,要相机诱导,关注每一个学生,尊重学生的不同表达方式,鼓励学生在课堂上用多种形式表达自己对文本的理解,发挥其职能优势,做到学生的自主性和教师的主导性兼顾,相信个性化阅读的花会越开越美丽。学生的个性会在阅读中飞扬!
[参 考 文 献]
[1]周琴.试论语文的个性化阅读教学[J],时代人物,2008(11).
[2]杨彦利.感受个性化阅读[J],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08(Z1).
(责任编辑:梁 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