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以论述我国传统道德中的优劣因素和当代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现状为基础,分析传统道德对我国大学生思想道德的影响,并从继承与批判传统道德的角度探究提高大学生思想道德的路径,最后提出从原则、方法论、环境氛围、自修等方面帮助当代大学生树立科学、合理的思想道德品质。
关键词传统道德 思想道德品质 伦理思想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592(2010)08-226-02
在两千多年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儒、墨、道、法等各家伦理思想和佛学有关心性的理论,相互影响,相互吸收,形成了中华民族特有的伦理传统。这种传统道德中既含有现代社会所推崇的伦理道德因素,也有与时代理念对立矛盾的陈旧伦理道德,这二者均对当代大学生的思想道德形成产生了重要影响。
一、简析我国传统道德
(一)主要优良道德传统简析
一般来说,中华民族的优良道德传统,是指以儒家伦理道德为主要内容并包括墨家、道家、法家等学派的思想在内的传统伦理道德思想的精华。具体而言,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分析:
1.强调国家利益、民族利益等整体利益,注重爱国主义思想。在个人与他人、群体、社会的关系上,儒家传统伦理认为在“义”和“利”即道德原则和个人私利发生矛盾时,应当“义以为上”,“先义后利”,强调要“见得思义”和“见利思义”,主张“义然后取”,反对“重利轻义”和“见利忘义”。
2.在人际关系中推崇“仁爱”、和谐原则。中国传统伦理思想特别强调要“推己及人”,关心他人,也就是“爱人”。孔子以“仁”作为自己伦理道德思想的核心,最先把“仁“同”爱人”联系起来,并从各个方面对“仁”作了全面的阐释。
3.提倡人性价值,强调个人在人伦关系中的道德责任。孔子提出了“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的原则。墨子认为“为人君必惠,为人臣必忠,为人父必慈,为人子必孝,为人兄必友,为人弟必悌”。孟子提出了“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的五伦关系,并提出了处理这些关系的原则。
4.追求精神境界,把道德理想的实现视为一种更高层次的需要。儒家传统伦理思想认为“为学”的目的就是要“改变气质”,以达到“戒圣”,“成贤”的目的。孔子主张在物质生活基本满足的情况下,人们应当追求崇高的精神生活,并把这种对精神生活的追求,看作人生的最大快乐。道家更崇尚精神境界,把成为无私无欲的“真人”,“圣人”作为最高的人生理想。
5.重视修养的重要性,强调道德践履,即强调道德主体在完善自身中的主体能动作用。中国历史上的儒、墨、道、法各家都认为,在树立起崇高的理想,信念和道德人格的同时,最重要的就是要奋发向上,切磋践履,养心修身,变化气质,以达到最高的理想人格的目的。
以上五个方面,是对以儒家为主包括墨、道、法等各家的中国古代优良传统道德的基本概括。从这五个基本方面出发,中华民族的古代优良传统道德,又可以衍生出谦虚谨慎、戒骄戒躁、爱国爱民、廉洁奉公、严于律己、宽以待人、艰苦朴素、勤劳节俭、孝敬父母、尊老爱幼、诚实守信、尊师敬业等,还形成了刚健有为、自强不息、杀身成仁、舍生取义、仁民爱物、奋发图强的人生哲学和人生态度。
(二)中国传统道德中的负面因素
应当注意历史积淀中的腐朽观念残余在当今社会中的存在。比如“逢人只说三分话,未可全抛一片心”、“老实人易吃亏”等格言古训,导致人们在潜意识中诚信意识的匮乏;男尊女卑思想;父权思想;夫权思想;一夫多妾思想;重男轻女思想等等。诸多腐朽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演变出新的形式,对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建设造成很大的负面影响。
总之,在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建设中,大力弘扬中国传统道德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有利于大学生树立和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与道德观,有利于改善全社会的道德风尚,帮助大学生抵制腐朽思想的侵蚀,提高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
二、当代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现状分析
当代大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的主流是积极向上的,他们渴望成才,准备献身事业,报效祖国,积极思考国家的命运和自己的社会角色,其危机感和使命感明显增强。但我们也清楚地看到,一些大学生在社会各种消极因素的影响和冲击下,观念上、道德上产生了错位和倾斜,使得青年学生的思想也发生了变化。
(一)简析当代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中的优秀因素
从整体上看,当代大学生具备以下道德品质:孝敬父母,尊敬师长;谦虚礼让,团结和睦;勤奋学习,学会学习;律己宽人,诚实守信;公正无私,见义勇为;求真务实;遵纪守法。
(二)当代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中的消极因素
第一,思想道德心态逆转,理想追求淡化。一些学生以自我价值的实现为核心,强调个人本位;在物质和精神关系上,过分关注眼前的机会和发展,忽视远大理想和目标,不少人把实现较高经济收入和安稳生活放在人生追求的首位,重实惠、求实用,淡化社会责任感,甚至陷入极端个人主义。还有部分学生在价值观取向上过于急功近利,敬业意识薄弱,理想追求淡化。
第二,自我意识膨胀,生活行为失范。当代大学生在缺乏引导的情况下,不能正确掌握善与恶、公正與偏私、诚实与虚伪、高尚与卑劣、荣誉与耻辱的界限,出现了道德观念淡薄等现象。在个人文明举止方面,有些学生过分强调个体行为的随意性。在男女交往中,只注重感情体验、生理要求,忽视男女双方爱情的义务和道德责任。在维护社会公共利益方面,不少学生未加重视,甚至行为失范。
第三,生活追求新潮,安逸享乐。在生活方面,推崇及时行乐,吃讲排场、穿讲高档、玩讲多样、相互攀比、超前消费。在学习方面,贪图安逸,缺乏积极进取向上精神,声称“分不在高,及格就行,学不在深,作弊则灵”的所谓“治学原则”。
第四,诚信危机,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缺乏诚信,抄袭成风,蒙混过关;考试作弊,屡禁不止;求职履历,”掺水”成风;助学贷款,处境尴尬。
三、当代大学生继承传统道德的复杂性
托尔斯泰说过:人类自从知性开始发达以来,便不断地在分辨善恶,而且每个时代的人都能吸收前时代人的善恶观。
当代大学生既有对传统优秀道德的坚守和继承,也有对腐朽思想不假思索的接纳和固守。
孝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有少数大学生瞧不起父母、对父母缺乏应有的尊敬和爱心,但大部分大学生树立了“孝敬父母光荣,不孝敬父母可耻”的观念,在行为上做到体贴、关心、尊敬、热爱父母。
部分大学生羡慕社会生活中的各种腐败现象,甚至参与坑、蒙、拐、骗、黄、赌、毒;也有大学生在人民的生命财产遇到危险的情况下,要扶危解难,勇于与犯罪行为做斗争,在各种场合维护祖国荣誉。
当代大学生有尊敬师长,尊重老师的劳动,接受老师的教导,听取老师的意见和教诲,虚心接受老师的批评,养成尊师敬长的良好习惯;同时部分学生不顾师生伦常,将师生关系变为买卖关系、权力关系,甚至肉体关系。但也能够通过坚持不懈的学习与研究,了解并掌握事物发展的必然规律,追求真理,努力创新,可也有部分大学生沉迷于网络、游戏,对所学学科一无所知,论文剽窃抄袭。
当代大学生有追求平等自由的强烈愿望,但部分大学生以收入论职业,甚至以金钱论人等,歧视社会工薪阶层,向往腐化生活。
如此等等,不可枚举。这么多的思想矛盾同时存在于当代大学生之中,传统道德中美与丑的因素交织其中,这既是当代大学生要面对的人生考验,也是教育界面对的现实难题。
四、如何帮助大学生更好的继承优秀传统思想,抵制腐朽思想
首先,对传统道德坚持“取其精华”的原则,坚持用优秀传统文化进行思想道德教育,引导大学生做品德高尚的人。我国优秀传统道德以悠久的历史、丰富的内容、深刻的蕴涵、高远的意境、恢弘的气慨,凝聚着中华民族团结奋进的精神,体现出中华民族自强不息伟大的精神风貌和气质,表现出中华民族的精神品格和精神追求,展现出富于民族特色的理论特质和人文价值。如“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操,“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民族气节。坚持用这种民族的传统精神教育、引导当代大学生增强其民族的自尊、自信、自强精神,从而锻炼出符合中国国情和时代需要的新型民族精神,是我们德育工作者的责任。
其次,在区分我国传统道德精华与糟粕时应当注意方法论的问题,对于那些较为明显的精华与糟粕相交织甚至融合在一起的传统道德,更需要谨慎地加以鉴别和认真地加以消化。例如“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的道德思想,一方面认为,只有统治者才明白大义,劳动人民只知道小利;另一方面也认为,只有道德高尚的人才明白大义,没有道德的人是只知道私利的。前者应当彻底地予以批判,后者却是可以吸收接纳的。
再次,加大传统道德教育在学校思想道德教育中的力度。在编订教材时,传统道德应独立成章,系统地总结传统道德中的优秀因素,向大学生提供学习的素材;开展传统道德的宣传工作,比如举办论坛、组织博客、论文征集等形式都有利于鼓励大学生主动认知传统道德。
然后,开展师德教育,重新阐释传统师德,使之焕发新的生命力,这有助于提高教师素质,给学生树立起一个德才兼备的做人样板,使学生产生巨大的心里磁力,吸引他们自觉地去接受影响,即身教重于言教。
还有,在舆论导向上,应该鼓励大学生亲近自己国家的文明,科学的认识自己国家的历史,理性的把握传统道德中的优秀基因,避免全盘否定传统文化的极端思想,把我国优秀文化因素重新摆到干净的橱窗,而不是继续仍在地下室。
最后,大学生思想道德建设的立足点应该是大学生自我修养。无论外部环境如何,自修是大学生思想道德建设的关键。如果大学生能够自修,那么不论外部环境如何,其思想道德品质都会有所建树;反之,如果不能够自修,放任自流,那么不论外部环境多好,其思想道德品质建设就不可能有成果。所以,不论制度设计,还是理论教学,还是舆论导向,都应该鼓励大学生自修。
总之,面对传承数千年的我国文明,当代大学生有良好机遇予以继承和发扬。继承和发扬我国传统优秀道德应该成为当代大学生思想道德建设中的一部分并发挥积极作用。
注释:
论语·八佾.
墨子·兼爱下.
孟子·滕文公上.
论语·里仁.
参考文献:
[1]伯顿·克拉克主编.王承緒等译.高等教育新论.浙江教育出版社.1988年版.
[2]谭宗宪.论高等教育的实用性倾向.教书育人.2005(4).
[3]内尔·鲁汀斯特.1998年在北京大学的演讲.世界名校精英榜.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2002年版.
[4]江泽民.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专题摘编).
[5]江泽民.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央文献出版社.1999年版.
关键词传统道德 思想道德品质 伦理思想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592(2010)08-226-02
在两千多年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儒、墨、道、法等各家伦理思想和佛学有关心性的理论,相互影响,相互吸收,形成了中华民族特有的伦理传统。这种传统道德中既含有现代社会所推崇的伦理道德因素,也有与时代理念对立矛盾的陈旧伦理道德,这二者均对当代大学生的思想道德形成产生了重要影响。
一、简析我国传统道德
(一)主要优良道德传统简析
一般来说,中华民族的优良道德传统,是指以儒家伦理道德为主要内容并包括墨家、道家、法家等学派的思想在内的传统伦理道德思想的精华。具体而言,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分析:
1.强调国家利益、民族利益等整体利益,注重爱国主义思想。在个人与他人、群体、社会的关系上,儒家传统伦理认为在“义”和“利”即道德原则和个人私利发生矛盾时,应当“义以为上”,“先义后利”,强调要“见得思义”和“见利思义”,主张“义然后取”,反对“重利轻义”和“见利忘义”。
2.在人际关系中推崇“仁爱”、和谐原则。中国传统伦理思想特别强调要“推己及人”,关心他人,也就是“爱人”。孔子以“仁”作为自己伦理道德思想的核心,最先把“仁“同”爱人”联系起来,并从各个方面对“仁”作了全面的阐释。
3.提倡人性价值,强调个人在人伦关系中的道德责任。孔子提出了“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的原则。墨子认为“为人君必惠,为人臣必忠,为人父必慈,为人子必孝,为人兄必友,为人弟必悌”。孟子提出了“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的五伦关系,并提出了处理这些关系的原则。
4.追求精神境界,把道德理想的实现视为一种更高层次的需要。儒家传统伦理思想认为“为学”的目的就是要“改变气质”,以达到“戒圣”,“成贤”的目的。孔子主张在物质生活基本满足的情况下,人们应当追求崇高的精神生活,并把这种对精神生活的追求,看作人生的最大快乐。道家更崇尚精神境界,把成为无私无欲的“真人”,“圣人”作为最高的人生理想。
5.重视修养的重要性,强调道德践履,即强调道德主体在完善自身中的主体能动作用。中国历史上的儒、墨、道、法各家都认为,在树立起崇高的理想,信念和道德人格的同时,最重要的就是要奋发向上,切磋践履,养心修身,变化气质,以达到最高的理想人格的目的。
以上五个方面,是对以儒家为主包括墨、道、法等各家的中国古代优良传统道德的基本概括。从这五个基本方面出发,中华民族的古代优良传统道德,又可以衍生出谦虚谨慎、戒骄戒躁、爱国爱民、廉洁奉公、严于律己、宽以待人、艰苦朴素、勤劳节俭、孝敬父母、尊老爱幼、诚实守信、尊师敬业等,还形成了刚健有为、自强不息、杀身成仁、舍生取义、仁民爱物、奋发图强的人生哲学和人生态度。
(二)中国传统道德中的负面因素
应当注意历史积淀中的腐朽观念残余在当今社会中的存在。比如“逢人只说三分话,未可全抛一片心”、“老实人易吃亏”等格言古训,导致人们在潜意识中诚信意识的匮乏;男尊女卑思想;父权思想;夫权思想;一夫多妾思想;重男轻女思想等等。诸多腐朽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演变出新的形式,对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建设造成很大的负面影响。
总之,在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建设中,大力弘扬中国传统道德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有利于大学生树立和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与道德观,有利于改善全社会的道德风尚,帮助大学生抵制腐朽思想的侵蚀,提高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
二、当代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现状分析
当代大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的主流是积极向上的,他们渴望成才,准备献身事业,报效祖国,积极思考国家的命运和自己的社会角色,其危机感和使命感明显增强。但我们也清楚地看到,一些大学生在社会各种消极因素的影响和冲击下,观念上、道德上产生了错位和倾斜,使得青年学生的思想也发生了变化。
(一)简析当代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中的优秀因素
从整体上看,当代大学生具备以下道德品质:孝敬父母,尊敬师长;谦虚礼让,团结和睦;勤奋学习,学会学习;律己宽人,诚实守信;公正无私,见义勇为;求真务实;遵纪守法。
(二)当代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中的消极因素
第一,思想道德心态逆转,理想追求淡化。一些学生以自我价值的实现为核心,强调个人本位;在物质和精神关系上,过分关注眼前的机会和发展,忽视远大理想和目标,不少人把实现较高经济收入和安稳生活放在人生追求的首位,重实惠、求实用,淡化社会责任感,甚至陷入极端个人主义。还有部分学生在价值观取向上过于急功近利,敬业意识薄弱,理想追求淡化。
第二,自我意识膨胀,生活行为失范。当代大学生在缺乏引导的情况下,不能正确掌握善与恶、公正與偏私、诚实与虚伪、高尚与卑劣、荣誉与耻辱的界限,出现了道德观念淡薄等现象。在个人文明举止方面,有些学生过分强调个体行为的随意性。在男女交往中,只注重感情体验、生理要求,忽视男女双方爱情的义务和道德责任。在维护社会公共利益方面,不少学生未加重视,甚至行为失范。
第三,生活追求新潮,安逸享乐。在生活方面,推崇及时行乐,吃讲排场、穿讲高档、玩讲多样、相互攀比、超前消费。在学习方面,贪图安逸,缺乏积极进取向上精神,声称“分不在高,及格就行,学不在深,作弊则灵”的所谓“治学原则”。
第四,诚信危机,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缺乏诚信,抄袭成风,蒙混过关;考试作弊,屡禁不止;求职履历,”掺水”成风;助学贷款,处境尴尬。
三、当代大学生继承传统道德的复杂性
托尔斯泰说过:人类自从知性开始发达以来,便不断地在分辨善恶,而且每个时代的人都能吸收前时代人的善恶观。
当代大学生既有对传统优秀道德的坚守和继承,也有对腐朽思想不假思索的接纳和固守。
孝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有少数大学生瞧不起父母、对父母缺乏应有的尊敬和爱心,但大部分大学生树立了“孝敬父母光荣,不孝敬父母可耻”的观念,在行为上做到体贴、关心、尊敬、热爱父母。
部分大学生羡慕社会生活中的各种腐败现象,甚至参与坑、蒙、拐、骗、黄、赌、毒;也有大学生在人民的生命财产遇到危险的情况下,要扶危解难,勇于与犯罪行为做斗争,在各种场合维护祖国荣誉。
当代大学生有尊敬师长,尊重老师的劳动,接受老师的教导,听取老师的意见和教诲,虚心接受老师的批评,养成尊师敬长的良好习惯;同时部分学生不顾师生伦常,将师生关系变为买卖关系、权力关系,甚至肉体关系。但也能够通过坚持不懈的学习与研究,了解并掌握事物发展的必然规律,追求真理,努力创新,可也有部分大学生沉迷于网络、游戏,对所学学科一无所知,论文剽窃抄袭。
当代大学生有追求平等自由的强烈愿望,但部分大学生以收入论职业,甚至以金钱论人等,歧视社会工薪阶层,向往腐化生活。
如此等等,不可枚举。这么多的思想矛盾同时存在于当代大学生之中,传统道德中美与丑的因素交织其中,这既是当代大学生要面对的人生考验,也是教育界面对的现实难题。
四、如何帮助大学生更好的继承优秀传统思想,抵制腐朽思想
首先,对传统道德坚持“取其精华”的原则,坚持用优秀传统文化进行思想道德教育,引导大学生做品德高尚的人。我国优秀传统道德以悠久的历史、丰富的内容、深刻的蕴涵、高远的意境、恢弘的气慨,凝聚着中华民族团结奋进的精神,体现出中华民族自强不息伟大的精神风貌和气质,表现出中华民族的精神品格和精神追求,展现出富于民族特色的理论特质和人文价值。如“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操,“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民族气节。坚持用这种民族的传统精神教育、引导当代大学生增强其民族的自尊、自信、自强精神,从而锻炼出符合中国国情和时代需要的新型民族精神,是我们德育工作者的责任。
其次,在区分我国传统道德精华与糟粕时应当注意方法论的问题,对于那些较为明显的精华与糟粕相交织甚至融合在一起的传统道德,更需要谨慎地加以鉴别和认真地加以消化。例如“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的道德思想,一方面认为,只有统治者才明白大义,劳动人民只知道小利;另一方面也认为,只有道德高尚的人才明白大义,没有道德的人是只知道私利的。前者应当彻底地予以批判,后者却是可以吸收接纳的。
再次,加大传统道德教育在学校思想道德教育中的力度。在编订教材时,传统道德应独立成章,系统地总结传统道德中的优秀因素,向大学生提供学习的素材;开展传统道德的宣传工作,比如举办论坛、组织博客、论文征集等形式都有利于鼓励大学生主动认知传统道德。
然后,开展师德教育,重新阐释传统师德,使之焕发新的生命力,这有助于提高教师素质,给学生树立起一个德才兼备的做人样板,使学生产生巨大的心里磁力,吸引他们自觉地去接受影响,即身教重于言教。
还有,在舆论导向上,应该鼓励大学生亲近自己国家的文明,科学的认识自己国家的历史,理性的把握传统道德中的优秀基因,避免全盘否定传统文化的极端思想,把我国优秀文化因素重新摆到干净的橱窗,而不是继续仍在地下室。
最后,大学生思想道德建设的立足点应该是大学生自我修养。无论外部环境如何,自修是大学生思想道德建设的关键。如果大学生能够自修,那么不论外部环境如何,其思想道德品质都会有所建树;反之,如果不能够自修,放任自流,那么不论外部环境多好,其思想道德品质建设就不可能有成果。所以,不论制度设计,还是理论教学,还是舆论导向,都应该鼓励大学生自修。
总之,面对传承数千年的我国文明,当代大学生有良好机遇予以继承和发扬。继承和发扬我国传统优秀道德应该成为当代大学生思想道德建设中的一部分并发挥积极作用。
注释:
论语·八佾.
墨子·兼爱下.
孟子·滕文公上.
论语·里仁.
参考文献:
[1]伯顿·克拉克主编.王承緒等译.高等教育新论.浙江教育出版社.1988年版.
[2]谭宗宪.论高等教育的实用性倾向.教书育人.2005(4).
[3]内尔·鲁汀斯特.1998年在北京大学的演讲.世界名校精英榜.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2002年版.
[4]江泽民.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专题摘编).
[5]江泽民.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央文献出版社.1999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