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文学语言的训练最重要的是语感的训练。在语文教学中注重训练语感,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促使他们积极主动地求知,提高听说读写的能力,从而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文素养。
语感并不是天生就有的,而是在长期的语言实践和有意识的语言训练中形成的,并不是一朝一夕练就的。从一年级起就应注重语感的训练。
低年级学生年龄小,理解力与感受力都比较弱,自控力也差,规范语言的积累比较少,并且经常受到地方方言、俗语的影响。因此,语感训练不是一蹴而就的。然而,他们可塑性强,正是进行语感训练的最佳时期,如若教师引导、训练得法,对于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习作、说话等水平十分有益,而且对于他们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和阅读素养,发展思维和提高鉴赏能力,都具有重要意义。因此,在低年级加强朗读,训练语感是很有必要的。
小学生语感的训练是一个循序渐进、螺旋上升的过程。每一个具体过程通常可分为感知、领悟、内化、积累和运用等几个阶段,在内容和范围上则是由字词到句,由句到段,由段及篇,由部分到整体,不断扩展的。加强朗读训练培养语感是一条较好的途径,应在训练过程中做到有计划、有目的,由浅入深,让学生深入情景,用心去读,让学生悟出感情明白道理,凭借角色效应,体验语言的情趣美。因此,在不同的阶段,针对不同的内容,采用了不同的训练方法。
一、朗读基础训练
1.像“百灵鸟”那样的朗读
刚入学的小学生,从没有正式的接受过朗读训练,他们读书的方式还处于一个自然的、紧张的状态。很多学生读书的时候习惯小声的指读,教师应该及时的改变学生的这一习惯,想办法引导孩子不要害怕,像“百灵鸟”那样大声的读书。因此,教师应注意多给孩子一些鼓励,要求学生读书要“字音要读准,声音响亮,不漏字,不加一字,不重复字”。对声音响亮的要及时给予鼓励,这样才能提高学生朗读的兴趣和信心。
2.注意朗读速度、节奏,不顿读,不唱读
一年级的学生在朗读时最容易犯的毛病是容易唱读,断句不清,缺少节奏。我们在教学中一定要教会学生有节奏的朗读,这样才能感受到朗读的美。我认为读书节奏感的培养,首先要在词语朗读和生字朗读的训练中就应该体现出来。在朗读词语和生字时要让学生有节奏的跟读或是跟节奏朗读,这样才能逐步培养学生的节奏感。在句子教学中我教会学生正确的断词断句方法,让学生注意词与词之间的停顿,改变他们单个字拖读的习惯。在一年级教学时,首先就要向学生讲清逗号、句号、问号、感叹号及自然段间停顿时间的长短,并要结合课文内容的理解掌握陈述句、疑问句、感叹句的不同读法。经过老师不断的强调训练,才能让学生逐步形成有节奏的朗读习惯。
二、朗读技巧训练
停顿、轻重、快慢、语气是朗读技巧的四大支柱。
在平时的教学中我们教师很少进行朗读技巧的训练;有的则训练不得要领,只重声音形式,不重内心体验。有的学生没有掌握重音的规律,一看见“大”,就重读“大”,而且读得特别长,凡是“非常”,“十分”之类的词语都读得特别重。如中“天空只井口那么大”,本该重读“井口”,却重读“大”。有的学生位置找对了,但一重就特别重,一轻就特别轻,让人哭笑不得。其实朗读的停顿、轻重、快慢等完全是源于日常口语。因此,即使运用朗读技巧,也只是为了“技巧”而“技巧”,全然不顾自然的语感。学生这一现象的出现引起了我们的重视,因此平时注意引导,朗读技巧的训练,既是读得流利的需要,也是提高声音的表现力的需要。
三、深情朗读,触发语感
对学生进行语感训练,就是要以读为本,让教室响起来琅琅书声。尽可能多地增加学生读书的机会,创设各种读书的情境,保证学生读书的时间,让学生有目的地读,充分地读,有感情地读,逐步读出情、读出形、读出意、读出味、读出神。而学生富有感情的朗读本身就是对语言文字敏锐感觉的表现。因此,在阅读教学中要重视指导学生有感情地读。低年级学生思维活跃,但天性好动,单一的指导方法效果大多数不理想,因此采用各种各样的朗读指导方法是十分必要的。
1.老师示范朗读
根据低年级学生对语言文字感知能力相对较弱的特点,在初学课文时,教师可将范读作为引导的一种手段。教师首先要深刻领会教材,然后对声情并茂的朗读将抽象的语言文字还原成动听的声音信息,直接作用于学生的听觉,学生借助听觉形象披文入情,课文中优美的词句,高尚的情操,美好的向往都会像一股甘泉慢慢流入学生的心田,一点点地打动他们,激发他们心底的感情波澜,激发他们探究课文的欲望。如《草原的早晨》一课,在范读时,我以比较紧凑的语速读出“响亮的鞭声打破了黎明的宁静”,以比较高昂的语调读出“牧民们跨上骏马,追赶那欢乐的羊群”,最后轻缓地读出“一群群羊儿像朵朵白云在飘动”。学生都被陶醉了,有的说“真的太美了”,有的说“我真想去看看这么美的图画”。我趁机引导:“你们也想读出这美景吗?”学生被老师美的语言、美的情感、美的音质所感染,情绪一下子被调动起来,课堂上顿时充满了悦耳的读书声,激发了学生阅读的浓厚兴趣。
2.结合经验朗读
低年级课文浅显易懂,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学生的经验是宝贵的课程资源,教师应加以开发利用。因此,在教学中要注重启发学生,调动他们已有的认知和经历,努力与作者产生情感共鸣,使他们真正受到熏陶感染,形成内在精神力量。学生的理解感受能力不同,语感也各不相同,如《蚂蚁和蝈蝈》中的“它们有的背,有的拉,个个满头大汗”这一段指名读时,有的学生认为小蚂蚁热了,读时强调“满头大汗”;有的学生强调“有的、有的”认为这样可心看出小蚂蚁搬粮食的方式多种多样;有的学生把重音放在“个个”上,强调没有蚂蚁偷懒,这充分体现了读的自主性、独立性,倾注了学生对语句内涵的切身体验和个性理解。
3.评价激励朗读
经过长期训练,学生的语感得到一定的培养。一些内容简单的课文,他们不仅能读得正确、流利,还可以读得绘声绘色。这时,当他们听别人读时,就会用自己对课文的理解进行评价。如《冰花》一课中小童惊奇地喊道:“妈妈,玻璃窗上开花啦。”一位同学站起来读,其他学生进行评价,有的说:“他读的时候没有叫起来。”有的说:“他读的时候没有让人感到奇怪。”有的说:“这里要读出小童很喜欢这些冰花。”还有的学生在大家互评之后,大胆地站起来读给大家听。通过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和评价,学生的语感得到了提高。
四、注重语言积累,提升语感
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加涅认为:“学习的过程是逐渐积累的过程。”语言学习更需要积累。巴金先生曾说:“读多了,读熟了,常常可以顺口背出来,也慢慢体会到他们的好处,也就慢慢地摸到文章的调子。”“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可见,广泛阅读,熟读成诵,是储备语言材料,培养语感,发展语言能力的一个必不可少的环节。因此,我经常选择一些优秀的文章,指导学生泛读,并指导课外阅读的方法,交流课外阅读心得,架起从课内到课外、从课外到课内的桥梁。如此日积月累,就为形成良好的语感奠定坚实的基础。
五、联系生活实际,巩固语感
训练学生语感,应引导他们把对生活的观察、体验同对语言的研究结合起来。不是单从语言文字去研究,而是以丰富的生活经验为基础去研究表现生活的语言,正如叶圣陶先生所说:把生活经验联系到语言文字上,单靠翻查字典,就得不到什么深切的语感,唯有从生活方面去体验,把生活所得的一点一滴积聚起来,积聚越多,了解就越深切。茅盾先生曾说,理解文章应一边读,一边回想自己所经历的相似的人生,或者,一边读一边到现实生活中去。因此,在教学中老师要善于启发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展开联想和想象,再现作品形象,推测作品所要表达的思想,设想作品的语言,让作品的形象完整站立起来。
总之,语感培养有着丰富的内容和方法,朗读是培养学生语言感悟能力的一个行之有效的方法,“学会唐诗三百首,不会做诗也会吟”简单的语言道出了学习语文的真谛。只有经过反复朗读,在反复读中,对语音、文字、词语、句子等的品味与啄磨,更是一种不知不觉的语感训练。朗读可以有效地提高听、说、读、写的能力,也是语感最初形成的基本手段。因此必须从小学阶段就要加强对学生的朗读指导。以上是我对于语感培养的一些看法及在语文阅读教学中的一些尝试。当然,培养语感是一个长期的、科学的训练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这就需要我们在长期的语文阅读教学中,采取适当的方法对学生进行不间断的训练。同时,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映往往是多元的,我们在引导学生品味感悟时,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倾向,尊重每个学生的差异,欣赏每个学生的“悟得”,争取使学生的语感能力得到最大限度的发展。
(作者单位:安徽省巢湖市居巢区黄麓镇中心小学)
语感并不是天生就有的,而是在长期的语言实践和有意识的语言训练中形成的,并不是一朝一夕练就的。从一年级起就应注重语感的训练。
低年级学生年龄小,理解力与感受力都比较弱,自控力也差,规范语言的积累比较少,并且经常受到地方方言、俗语的影响。因此,语感训练不是一蹴而就的。然而,他们可塑性强,正是进行语感训练的最佳时期,如若教师引导、训练得法,对于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习作、说话等水平十分有益,而且对于他们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和阅读素养,发展思维和提高鉴赏能力,都具有重要意义。因此,在低年级加强朗读,训练语感是很有必要的。
小学生语感的训练是一个循序渐进、螺旋上升的过程。每一个具体过程通常可分为感知、领悟、内化、积累和运用等几个阶段,在内容和范围上则是由字词到句,由句到段,由段及篇,由部分到整体,不断扩展的。加强朗读训练培养语感是一条较好的途径,应在训练过程中做到有计划、有目的,由浅入深,让学生深入情景,用心去读,让学生悟出感情明白道理,凭借角色效应,体验语言的情趣美。因此,在不同的阶段,针对不同的内容,采用了不同的训练方法。
一、朗读基础训练
1.像“百灵鸟”那样的朗读
刚入学的小学生,从没有正式的接受过朗读训练,他们读书的方式还处于一个自然的、紧张的状态。很多学生读书的时候习惯小声的指读,教师应该及时的改变学生的这一习惯,想办法引导孩子不要害怕,像“百灵鸟”那样大声的读书。因此,教师应注意多给孩子一些鼓励,要求学生读书要“字音要读准,声音响亮,不漏字,不加一字,不重复字”。对声音响亮的要及时给予鼓励,这样才能提高学生朗读的兴趣和信心。
2.注意朗读速度、节奏,不顿读,不唱读
一年级的学生在朗读时最容易犯的毛病是容易唱读,断句不清,缺少节奏。我们在教学中一定要教会学生有节奏的朗读,这样才能感受到朗读的美。我认为读书节奏感的培养,首先要在词语朗读和生字朗读的训练中就应该体现出来。在朗读词语和生字时要让学生有节奏的跟读或是跟节奏朗读,这样才能逐步培养学生的节奏感。在句子教学中我教会学生正确的断词断句方法,让学生注意词与词之间的停顿,改变他们单个字拖读的习惯。在一年级教学时,首先就要向学生讲清逗号、句号、问号、感叹号及自然段间停顿时间的长短,并要结合课文内容的理解掌握陈述句、疑问句、感叹句的不同读法。经过老师不断的强调训练,才能让学生逐步形成有节奏的朗读习惯。
二、朗读技巧训练
停顿、轻重、快慢、语气是朗读技巧的四大支柱。
在平时的教学中我们教师很少进行朗读技巧的训练;有的则训练不得要领,只重声音形式,不重内心体验。有的学生没有掌握重音的规律,一看见“大”,就重读“大”,而且读得特别长,凡是“非常”,“十分”之类的词语都读得特别重。如中“天空只井口那么大”,本该重读“井口”,却重读“大”。有的学生位置找对了,但一重就特别重,一轻就特别轻,让人哭笑不得。其实朗读的停顿、轻重、快慢等完全是源于日常口语。因此,即使运用朗读技巧,也只是为了“技巧”而“技巧”,全然不顾自然的语感。学生这一现象的出现引起了我们的重视,因此平时注意引导,朗读技巧的训练,既是读得流利的需要,也是提高声音的表现力的需要。
三、深情朗读,触发语感
对学生进行语感训练,就是要以读为本,让教室响起来琅琅书声。尽可能多地增加学生读书的机会,创设各种读书的情境,保证学生读书的时间,让学生有目的地读,充分地读,有感情地读,逐步读出情、读出形、读出意、读出味、读出神。而学生富有感情的朗读本身就是对语言文字敏锐感觉的表现。因此,在阅读教学中要重视指导学生有感情地读。低年级学生思维活跃,但天性好动,单一的指导方法效果大多数不理想,因此采用各种各样的朗读指导方法是十分必要的。
1.老师示范朗读
根据低年级学生对语言文字感知能力相对较弱的特点,在初学课文时,教师可将范读作为引导的一种手段。教师首先要深刻领会教材,然后对声情并茂的朗读将抽象的语言文字还原成动听的声音信息,直接作用于学生的听觉,学生借助听觉形象披文入情,课文中优美的词句,高尚的情操,美好的向往都会像一股甘泉慢慢流入学生的心田,一点点地打动他们,激发他们心底的感情波澜,激发他们探究课文的欲望。如《草原的早晨》一课,在范读时,我以比较紧凑的语速读出“响亮的鞭声打破了黎明的宁静”,以比较高昂的语调读出“牧民们跨上骏马,追赶那欢乐的羊群”,最后轻缓地读出“一群群羊儿像朵朵白云在飘动”。学生都被陶醉了,有的说“真的太美了”,有的说“我真想去看看这么美的图画”。我趁机引导:“你们也想读出这美景吗?”学生被老师美的语言、美的情感、美的音质所感染,情绪一下子被调动起来,课堂上顿时充满了悦耳的读书声,激发了学生阅读的浓厚兴趣。
2.结合经验朗读
低年级课文浅显易懂,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学生的经验是宝贵的课程资源,教师应加以开发利用。因此,在教学中要注重启发学生,调动他们已有的认知和经历,努力与作者产生情感共鸣,使他们真正受到熏陶感染,形成内在精神力量。学生的理解感受能力不同,语感也各不相同,如《蚂蚁和蝈蝈》中的“它们有的背,有的拉,个个满头大汗”这一段指名读时,有的学生认为小蚂蚁热了,读时强调“满头大汗”;有的学生强调“有的、有的”认为这样可心看出小蚂蚁搬粮食的方式多种多样;有的学生把重音放在“个个”上,强调没有蚂蚁偷懒,这充分体现了读的自主性、独立性,倾注了学生对语句内涵的切身体验和个性理解。
3.评价激励朗读
经过长期训练,学生的语感得到一定的培养。一些内容简单的课文,他们不仅能读得正确、流利,还可以读得绘声绘色。这时,当他们听别人读时,就会用自己对课文的理解进行评价。如《冰花》一课中小童惊奇地喊道:“妈妈,玻璃窗上开花啦。”一位同学站起来读,其他学生进行评价,有的说:“他读的时候没有叫起来。”有的说:“他读的时候没有让人感到奇怪。”有的说:“这里要读出小童很喜欢这些冰花。”还有的学生在大家互评之后,大胆地站起来读给大家听。通过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和评价,学生的语感得到了提高。
四、注重语言积累,提升语感
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加涅认为:“学习的过程是逐渐积累的过程。”语言学习更需要积累。巴金先生曾说:“读多了,读熟了,常常可以顺口背出来,也慢慢体会到他们的好处,也就慢慢地摸到文章的调子。”“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可见,广泛阅读,熟读成诵,是储备语言材料,培养语感,发展语言能力的一个必不可少的环节。因此,我经常选择一些优秀的文章,指导学生泛读,并指导课外阅读的方法,交流课外阅读心得,架起从课内到课外、从课外到课内的桥梁。如此日积月累,就为形成良好的语感奠定坚实的基础。
五、联系生活实际,巩固语感
训练学生语感,应引导他们把对生活的观察、体验同对语言的研究结合起来。不是单从语言文字去研究,而是以丰富的生活经验为基础去研究表现生活的语言,正如叶圣陶先生所说:把生活经验联系到语言文字上,单靠翻查字典,就得不到什么深切的语感,唯有从生活方面去体验,把生活所得的一点一滴积聚起来,积聚越多,了解就越深切。茅盾先生曾说,理解文章应一边读,一边回想自己所经历的相似的人生,或者,一边读一边到现实生活中去。因此,在教学中老师要善于启发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展开联想和想象,再现作品形象,推测作品所要表达的思想,设想作品的语言,让作品的形象完整站立起来。
总之,语感培养有着丰富的内容和方法,朗读是培养学生语言感悟能力的一个行之有效的方法,“学会唐诗三百首,不会做诗也会吟”简单的语言道出了学习语文的真谛。只有经过反复朗读,在反复读中,对语音、文字、词语、句子等的品味与啄磨,更是一种不知不觉的语感训练。朗读可以有效地提高听、说、读、写的能力,也是语感最初形成的基本手段。因此必须从小学阶段就要加强对学生的朗读指导。以上是我对于语感培养的一些看法及在语文阅读教学中的一些尝试。当然,培养语感是一个长期的、科学的训练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这就需要我们在长期的语文阅读教学中,采取适当的方法对学生进行不间断的训练。同时,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映往往是多元的,我们在引导学生品味感悟时,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倾向,尊重每个学生的差异,欣赏每个学生的“悟得”,争取使学生的语感能力得到最大限度的发展。
(作者单位:安徽省巢湖市居巢区黄麓镇中心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