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近两年,随着抑郁症患者的逐年增加,抑郁症也逐渐受到公众的关注。本文通过对比媒体报道中抑郁症患者形象和自身形象呈现的差异,总结媒体报道中存在的不足之处,进而提出改进的建议,以期通过媒体日渐规范改进的报道,能使得公众更深入地了解抑郁症患者群体,提升社会的人文关怀。
关键词:健康传播;抑郁症;刻板印象
一、绪论
随着抑郁症患者逐年增加,关于该群体的报道也愈来愈多地见于诸报端和各大媒体平台,这些报道对抑郁症议题的建构方式也影响着公众对这个群体的认知、态度和行为,进而也影响着抑郁症患者群体社会角色的塑造。基于此,对抑郁症议题的相关报道,不仅能让公众逐渐意识到抑郁症患者这个群体的存在,也会进一步影响到公众对该问题重要性的判断。
二、媒体抑郁症议题的建构与呈现
大众传媒作为公众获取信息的一个重要渠道,担负着传达信息、引导舆论的功能,媒体对抑郁症的报道影响着公众如何看待抑郁症这一疾病。笔者统计了自2010年起新京报抑郁症相关报道的数量发现,关于抑郁症的报道数量总体呈现上升的趋势,媒体对于抑郁症的关注度不断增强。
从报道类型层面来看,新京报关于抑郁症的报道主要以消息为主,共有71篇,约占总样本的64.5%。而深度报道、评论和通讯仅有20篇,约占总樣本数的18%,其次是关于抑郁症相关知识的介绍及专家建议等。其中,消息的主题涉及到抑郁症患者危害社会秩序行为的报道高达61篇。通过对新京报报道类型的分析,发现报道中仍以消息为主,缺乏深度报道和评论,消息中占比最高的仍是突发事件引发的相关报道。
从报道内容层面来看,新京报在报道抑郁症相关的突发事件时,主要将报道视角聚焦于抑郁症患者所做出的一些极端行为,呈现出的抑郁症患者的形象多为暴力负面的。抑郁症患者在媒体报道中被贴上“危害社会秩序”等负面标签,以及大量触目惊心的词语与数字的使用,夸大了这一疾病的危险性和行为不可预料性,使得抑郁症患者群体更趋边缘化。
从信息来源来看,在新京报抑郁症问题的相关报道中,笔者整理出了抑郁症患者及其亲属、受害者及其亲友、官方、专家学者、其他五个消息来源。消息来源涉及患者本人的有12篇,涉及患者亲友的有27篇,涉及受害者及其亲友的有4篇,含有官方的消息来源21篇,引用专家话语11篇,其他消息来源有11篇。消息来源中最多的是抑郁症患者的亲友,其次是政府相关部门及医疗机构,但消息来源是抑郁症患者本人的数量却较少。
由此可见,新京报抑郁症报道的消息来源种类较为广泛,来自官方和专家方面的消息来源相对较多,这些消息来源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消息的准确性和可信度。但是来自患者本人的消息来源数量却较少,抑郁症患者本人话语权的缺失不利于媒体全面的呈现抑郁症患者这一群体的形象。
三、媒体报道中抑郁症患者形象与其自身形象呈现的差别
由于很多疾病对于公众来说不具有生理和心理上的接近性,使得媒体成为人们获取相关健康信息的主要渠道,而媒体的话语建构往往会对公众对疾病的认知、态度以及相关健康行为产生一定影响。新京报所采用的报道体裁、叙述方式和话语表达等建构出了抑郁症患者的形象,也影响着受众对抑郁症这一精神疾病的认知和态度。总体而言,新京报所呈现出的抑郁症患者的形象有三类:消极负面形象、积极正面形象和受害者形象。
在新京报的110条样本中,剔除不涉及抑郁症患者形象建构的42篇报道,抑郁症患者做出负面、暴力和消极行为的共有64篇。由此可见,新京报在报道抑郁症患者这一群体时,主要呈现的是其消极负面的形象,尤其是患者受到各种压力刺激后的自残和自杀的形象。单薄的叙事框架往往呈现出的只是一个突发性社会事件的过程,而缺乏对事件背后原因和背景资料的叙述,一定程度上也就使得对抑郁症患者这一群体形象的建构仅仅停留在突发事件的层面上而难以深入。笔者将通过分析一部分临床案例以更准确观照媒体的相关报道存在的问题。通过社交平台豆瓣网中抑郁症小组里的部分患者日记,对比这些患者日记中呈现出的形象与新京报报道里的形象。
与媒体所呈现出的抑郁症患者的负面、消极和甚至是暴力的单一形象不同,该豆瓣小组中抑郁症患者的生活状态和心理状态更趋向立体化。受抑郁症的影响,消极情绪笼罩下的他们的行为趋向并不一定是暴力的、极端的甚至是危害社会公共安全秩序的。而媒体在建构抑郁症这一议题时,显然缺少抑郁症患者自身的话语表达以至于其形象的天平偏向消极暴力的一端。
四、从健康传播视角分析抑郁症报道及其改进
健康议题不断受到大众传媒的关注,健康传播逐渐进入到公众视野中。媒体在建构这一敏感性的议题时,应该反思报道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丰富报道体裁和类型,拓宽报道思路和议题范围,适当增加抑郁症患者如何走出阴影逐渐康复等积极方面的内容,真正将健康传播的概念与内涵精神融入新闻报道,让公众更科学更准确更全面和立体地了解抑郁症,全面立体平衡地呈现抑郁症患者的形象,把抑郁症作为一种正常的疾病议题加以客观公正的传播。
参考文献:
[1]赵曙光,李鼐,倪燕.中国健康传播研究(2009-2010)[M].长春:吉林大学出版社,2010:60.
[2](美)戈夫曼著,宋立宏译.污名:受损身份管理札记[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9:93.
[3]McQuail D.Mass Communication: An Introduction [M].London: Sage,1994:255-256.
作者简介:孟奂(1993—),女,汉族,山东泰安人,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新闻传播理论。
关键词:健康传播;抑郁症;刻板印象
一、绪论
随着抑郁症患者逐年增加,关于该群体的报道也愈来愈多地见于诸报端和各大媒体平台,这些报道对抑郁症议题的建构方式也影响着公众对这个群体的认知、态度和行为,进而也影响着抑郁症患者群体社会角色的塑造。基于此,对抑郁症议题的相关报道,不仅能让公众逐渐意识到抑郁症患者这个群体的存在,也会进一步影响到公众对该问题重要性的判断。
二、媒体抑郁症议题的建构与呈现
大众传媒作为公众获取信息的一个重要渠道,担负着传达信息、引导舆论的功能,媒体对抑郁症的报道影响着公众如何看待抑郁症这一疾病。笔者统计了自2010年起新京报抑郁症相关报道的数量发现,关于抑郁症的报道数量总体呈现上升的趋势,媒体对于抑郁症的关注度不断增强。
从报道类型层面来看,新京报关于抑郁症的报道主要以消息为主,共有71篇,约占总样本的64.5%。而深度报道、评论和通讯仅有20篇,约占总樣本数的18%,其次是关于抑郁症相关知识的介绍及专家建议等。其中,消息的主题涉及到抑郁症患者危害社会秩序行为的报道高达61篇。通过对新京报报道类型的分析,发现报道中仍以消息为主,缺乏深度报道和评论,消息中占比最高的仍是突发事件引发的相关报道。
从报道内容层面来看,新京报在报道抑郁症相关的突发事件时,主要将报道视角聚焦于抑郁症患者所做出的一些极端行为,呈现出的抑郁症患者的形象多为暴力负面的。抑郁症患者在媒体报道中被贴上“危害社会秩序”等负面标签,以及大量触目惊心的词语与数字的使用,夸大了这一疾病的危险性和行为不可预料性,使得抑郁症患者群体更趋边缘化。
从信息来源来看,在新京报抑郁症问题的相关报道中,笔者整理出了抑郁症患者及其亲属、受害者及其亲友、官方、专家学者、其他五个消息来源。消息来源涉及患者本人的有12篇,涉及患者亲友的有27篇,涉及受害者及其亲友的有4篇,含有官方的消息来源21篇,引用专家话语11篇,其他消息来源有11篇。消息来源中最多的是抑郁症患者的亲友,其次是政府相关部门及医疗机构,但消息来源是抑郁症患者本人的数量却较少。
由此可见,新京报抑郁症报道的消息来源种类较为广泛,来自官方和专家方面的消息来源相对较多,这些消息来源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消息的准确性和可信度。但是来自患者本人的消息来源数量却较少,抑郁症患者本人话语权的缺失不利于媒体全面的呈现抑郁症患者这一群体的形象。
三、媒体报道中抑郁症患者形象与其自身形象呈现的差别
由于很多疾病对于公众来说不具有生理和心理上的接近性,使得媒体成为人们获取相关健康信息的主要渠道,而媒体的话语建构往往会对公众对疾病的认知、态度以及相关健康行为产生一定影响。新京报所采用的报道体裁、叙述方式和话语表达等建构出了抑郁症患者的形象,也影响着受众对抑郁症这一精神疾病的认知和态度。总体而言,新京报所呈现出的抑郁症患者的形象有三类:消极负面形象、积极正面形象和受害者形象。
在新京报的110条样本中,剔除不涉及抑郁症患者形象建构的42篇报道,抑郁症患者做出负面、暴力和消极行为的共有64篇。由此可见,新京报在报道抑郁症患者这一群体时,主要呈现的是其消极负面的形象,尤其是患者受到各种压力刺激后的自残和自杀的形象。单薄的叙事框架往往呈现出的只是一个突发性社会事件的过程,而缺乏对事件背后原因和背景资料的叙述,一定程度上也就使得对抑郁症患者这一群体形象的建构仅仅停留在突发事件的层面上而难以深入。笔者将通过分析一部分临床案例以更准确观照媒体的相关报道存在的问题。通过社交平台豆瓣网中抑郁症小组里的部分患者日记,对比这些患者日记中呈现出的形象与新京报报道里的形象。
与媒体所呈现出的抑郁症患者的负面、消极和甚至是暴力的单一形象不同,该豆瓣小组中抑郁症患者的生活状态和心理状态更趋向立体化。受抑郁症的影响,消极情绪笼罩下的他们的行为趋向并不一定是暴力的、极端的甚至是危害社会公共安全秩序的。而媒体在建构抑郁症这一议题时,显然缺少抑郁症患者自身的话语表达以至于其形象的天平偏向消极暴力的一端。
四、从健康传播视角分析抑郁症报道及其改进
健康议题不断受到大众传媒的关注,健康传播逐渐进入到公众视野中。媒体在建构这一敏感性的议题时,应该反思报道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丰富报道体裁和类型,拓宽报道思路和议题范围,适当增加抑郁症患者如何走出阴影逐渐康复等积极方面的内容,真正将健康传播的概念与内涵精神融入新闻报道,让公众更科学更准确更全面和立体地了解抑郁症,全面立体平衡地呈现抑郁症患者的形象,把抑郁症作为一种正常的疾病议题加以客观公正的传播。
参考文献:
[1]赵曙光,李鼐,倪燕.中国健康传播研究(2009-2010)[M].长春:吉林大学出版社,2010:60.
[2](美)戈夫曼著,宋立宏译.污名:受损身份管理札记[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9:93.
[3]McQuail D.Mass Communication: An Introduction [M].London: Sage,1994:255-256.
作者简介:孟奂(1993—),女,汉族,山东泰安人,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新闻传播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