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月光奏鸣曲》创作者是贝多芬,是其作品中著名的一篇。对这首曲子,不仅仅是一般意义上技巧的把握,最为重要的是对乐曲宏观把控的能力。《月光奏鸣曲》包含三个乐章,乐思的整体性贯穿于曲子中,所以,演奏也是情绪的转换,在速度和气息控制处理上,满足了特定需求。维也纳古典乐派三位代表人物:贝多芬、莫扎特、海顿,作品演奏风格和差异性独具特色,本文旨在深入了解了贝多芬作品独特性。
【关键词】演奏;教学;贝多芬;
【中图分类号】J604.6 【文献标识码】A
弹奏者对贝多芬奏鸣曲弹奏次数多少,是一种量变和质变的变化。当前,钢琴演奏专业的多数学生只关注练习难度大的、大规模的乐曲,未重视音乐表达思想及风格等内容,这部分基础性乐曲的研究被忽视,使得钢琴弹奏机械化,没有音乐弹奏,这种情况应引起注意。在上述观点上,文章以《月光奏鸣曲》为例,探讨演奏和教学的融合,谈一下个人心得体验。
一、《月光奏鸣曲》概述
贝多芬生于1801年,作品创作处于对爱情的患得患失。他相信自己和朱丽叶小姐相互爱恋,而朱丽叶爱恋的人很多。朱丽叶小姐获知贝多芬迷恋自己时,转而嫁给了别人,给贝多芬带来了沉重的心理和精神打击,从贝多芬前后书信可见,创作此曲,刚开始的题目是“朱丽?圭奇贾迪伯爵小姐”,这便是乐曲人物原型。《月光奏鸣曲》是贝多芬十四首作品中典型代表,描写的是盲人女孩的故事,内容虚构,然而,“月光”标题是他人另加上去的,不是贝多芬原意。划船于费尔伐里斯吉特湖畔,看到湖边月夜迷人,脑海中显现第一章节旋律,于是随附一动听名字 “月光”,然而,个人认为,这种添加不当,如果从月光做联想,容易误入歧途。
二、以贝多芬《月光奏鸣曲》为例,探讨演奏与教学的融合
在贝多芬的三十多首奏鸣曲中,《月光奏鸣曲》被认为是最具有浪漫性、幻想性的曲子,表现出朦胧、梦幻、美的感觉。《月光奏鸣曲》的第一乐章旋律很美,伴奏、主题以及力度变化不大,听起来很安定,但却蕴含着丰富的感情,似悲伤的吟诵,如冥想的柔情,更像阴暗的预感,贝多芬通过细腻的手法表现出心弦的波动。第二乐章比较短,听起来清爽愉快,犹如两个深渊之间的一朵花,以截然不同的轻快将一乐章表达的神思默想和三乐章呈现的紧张气氛完美衔接起来,好似瞬息间温存的微笑。第三乐章表达出完全不同的感情,采用了比较激烈的表现手法,此时沸腾的热情达到顶点,呈现出惨烈、残酷、激烈的画面,表现了贝多芬头脑中认知和情感的斗争。《月光奏鸣曲》就像一部扣人心弦的悲剧小说,经历了阴沉、绝望、短暂的美好向往以及激烈的斗争后最终仍然无法扭转的悲剧性情感,具体分析如下。
(一)第一乐章
贯穿首位的三连音弱中包含深沉,不失均匀,真情流露情感,但不要给人产生模糊的感觉。个人认为主要是贴键盘的技巧使用,必要时,可使用手掌贴键演奏。动作具体是,首先伸出长手指,用指肚贴键,接着内向轻叩,协助手腕,连贯弹奏。
强调右手拇指弹奏的内声部。按照同样的道理,12、41要重视塑造声部线条。右手高声部弹奏深沉充满希望。艺术使用复杂,需保持外部旋律的清晰。小指独立使用时,有苛刻的要求,其它内部小指间的充分分离也很重要。练习时,小指抬起时,其它手指处于原来的位置;此外,1、5一起按键,小指发音突出透,拇指发音重在弱,左手低音、和声于此刻出现。也即是,两手5指起到很大作用。9-10右手拇指从#g至1g弹奏,突出转调关系。
23在个人看来,是精华,从小节开始,形成踏板,突出音响反差,表现感情变化等。原版踏板自始至终需加踩弱踏板。钢琴家阿劳创作的版本,于28处开放了弱踏板。因为个人把23小节看作是高潮的源头,所以,于这里弃掉弱踏板,使得音效效果更鲜明,至41高潮结束,弱踏板再起踏起,主要把高潮部分演奏成希望的降临,形成希望和失望的对比,许久,痛苦由43主题再次表现出来。
32-35是高潮涵盖范畴,尽管贝多芬于此未做标记,然而,其学生认为“速度变快与含义的深入直至高涨,到f36-39小节便循环至开头”。阿劳创作的版本也有相似的标记。钢琴家戈登威捷尔指出:“三连音弹奏无感情,如同处在烟雾笼罩中,节奏突出自然淳朴”[2]。个人认为是,新希望之后的不安。个人通过处理,把其变成逐渐增强,不失均匀,不使用f弹奏高潮部分。深层次渐强的表现,不仅仅需要力度,还要表现情绪,“强”表现生气时的愤怒最恰当,然而,不适用在希望和失望的表达。弱有时表现更为强烈。所以,需要以强音收尾,营造一种无声胜有声的效果,将痛苦压抑的感觉表现出来,好像乐曲f之后,迎来了暂时停顿,无声才是最大的力量。
(二)第二乐章
注意弱起的助推作用,三拍韵律鲜明,音乐顺畅,配合和声。2所有跳音弹奏不能过短,过于死板和活泼都不恰当,所以,以古典风格为模版,演奏跳音,半拍换作一拍弹奏,停顿半拍。9很重要,但不容易掌握,学生于此弹奏不好,因为右手需要完成两个声部的工作,外声部和内声部弹奏连音和跳音。37 Trio段第三拍渐强,具有代表性的是德国小步舞曲风格,给人以笨重的形象,弹奏要慢,需知小步舞曲从来都是慢节奏。
(三)第三乐章
1-2左手应强调八分音符节奏型,突出第一个半拍音。右手分解和弦一直向前,不允许出现渐强,只有这样,才能较好地表现烦闷的心情。演奏对技巧的使用要求高,以表现强大的爆发力和冲击力。其中的两个技巧难点如下:其一,音不可散,需手指贴键,动作轻缓,防止拍键。左手、右手并列对齐,突出节奏的行进性,音乐不要求强,需保持弱,在弱的基础上,确保音乐长时间的颗粒感,对2小节一拍两个于弦位,才可将力尽情展现,带来更强的音乐震撼。其二,对两个和弦中指,需标记s,f,通常容易出现错位的两个地方是全部弹成s,f,个人认为,第二个和弦强度在mf作用,就足够了。此外,对低音区,关注和声变动。
三、演奏和教学实践感受 从多年的教学生涯发现,对待多数作曲家作品,许多学生演奏方式单一。个人觉得,对各时代和不同风格作曲家,重视把握演奏技巧和风格,需细心,展现音乐的个性,文章仅对欧洲古典乐派三位作家的风格作赏析。
(一)风格和音色
维也纳古典乐派代表人物有贝多芬、莫扎特、海顿,风格典雅,趋于宫廷化。基于此,三位作家具有个人独特的风格:海顿音乐风格诙谐热烈;莫扎特音乐风格自然淳朴,钢琴作品则有戏剧性;贝多芬音乐风格平易近人,个性突出 ,钢琴作品则具有戏剧性、交响性[1]。此外,因为古典奏鸣曲是通过贝多芬创作得以发展,所以,对其作品的理解和演奏,需重视结果性。贝多芬作品音色透明,自然流淌的音乐突出颗粒性。海顿作品也具有透明性,然而,更强调活力。贝多芬音乐厚重,所有音符如同哲学般思考深刻。总之,研究音乐作家风格有意义。
(二)力度标记
贝多芬在创作的作品上标识了fp、sf、cresc.……p等一些强力度符号,对这些符号的掌握相当重要。莫扎特作品中的p……f……p就是这样的例子,作曲家表达先强后弱的意思 ,然而,贝多芬却表达强烈对比的意思。如贝多芬作品中的fp标识,就出现了强弱对比的情况。这种标识在前期作品中不多见,表达含义也各不相同。贝多芬标识了fp,收到了良好的效果,贝多芬于标识中蕴含了深刻的含义, fp不仅是强弱间的比较,也是情绪的变化。
产生sf时,需指出,这里指 “突然(subito)”,不是后面的“强(forte)”,p时也会出现sf,需将二者区分起来。个人认为,所有作曲家作品中使用的sf都是上述情况,突出意外性,为更好地表现这种效果,演奏需手指敏捷 ,稍微加些踏板,不要求太强 ,有时速度含有力度。
标记cresc.……p是贝多芬作曲创作中特别之处,单单《月光奏鸣曲》就超过10处。对这些段落,需要一直坚持到乐曲最后音,直当标记p乐句,需削弱第一个音。然而在练习中,许多人发现 p记号,心理便产生松懈,不再坚持 ,往往当渐强段最后一两个音出现,便开始弱下来。对强与弱的衔接,弱音可延缓出现 ,效果之一是情绪无法忍受的,后续弱音不被前一强音掩盖。
四、结束语
#C小调奏鸣曲贯穿在三个乐章,看不到渐慢的字样,特别乐章收尾部分,按照贝多芬的要求:三个乐章连续顺畅。各乐章渐慢结束不正确。重视所有标记与不附加标记,尊重作者原意,探索作者蕴含奥妙[2]。《月光奏鸣曲》是贝多芬言尽而意未尽的著名作品。尽管家喻户晓,然而,教学、演奏还是有许多问题需探讨,文章虽短,但所要表达意思明确。上述文章只是针对个人平时授课感言,其多有不足之处[3]。
参考文献:
[1]冼劲松.从演奏与教学角度简析贝多芬的《月光奏鸣曲》[J].中央音乐学院学报,2005(3):85-89.
[2]李本校.把握作品的真正内涵──谈贝多芬《月光奏鸣曲》的演奏风格[J].荆门职业技术学院学报,1998(3):48-52.
[3]刘尚焜.贝多芬的“月光”奏鸣曲——钢琴教学札记之一[J].吉林艺术学院学报,1984(2):106-111.
【关键词】演奏;教学;贝多芬;
【中图分类号】J604.6 【文献标识码】A
弹奏者对贝多芬奏鸣曲弹奏次数多少,是一种量变和质变的变化。当前,钢琴演奏专业的多数学生只关注练习难度大的、大规模的乐曲,未重视音乐表达思想及风格等内容,这部分基础性乐曲的研究被忽视,使得钢琴弹奏机械化,没有音乐弹奏,这种情况应引起注意。在上述观点上,文章以《月光奏鸣曲》为例,探讨演奏和教学的融合,谈一下个人心得体验。
一、《月光奏鸣曲》概述
贝多芬生于1801年,作品创作处于对爱情的患得患失。他相信自己和朱丽叶小姐相互爱恋,而朱丽叶爱恋的人很多。朱丽叶小姐获知贝多芬迷恋自己时,转而嫁给了别人,给贝多芬带来了沉重的心理和精神打击,从贝多芬前后书信可见,创作此曲,刚开始的题目是“朱丽?圭奇贾迪伯爵小姐”,这便是乐曲人物原型。《月光奏鸣曲》是贝多芬十四首作品中典型代表,描写的是盲人女孩的故事,内容虚构,然而,“月光”标题是他人另加上去的,不是贝多芬原意。划船于费尔伐里斯吉特湖畔,看到湖边月夜迷人,脑海中显现第一章节旋律,于是随附一动听名字 “月光”,然而,个人认为,这种添加不当,如果从月光做联想,容易误入歧途。
二、以贝多芬《月光奏鸣曲》为例,探讨演奏与教学的融合
在贝多芬的三十多首奏鸣曲中,《月光奏鸣曲》被认为是最具有浪漫性、幻想性的曲子,表现出朦胧、梦幻、美的感觉。《月光奏鸣曲》的第一乐章旋律很美,伴奏、主题以及力度变化不大,听起来很安定,但却蕴含着丰富的感情,似悲伤的吟诵,如冥想的柔情,更像阴暗的预感,贝多芬通过细腻的手法表现出心弦的波动。第二乐章比较短,听起来清爽愉快,犹如两个深渊之间的一朵花,以截然不同的轻快将一乐章表达的神思默想和三乐章呈现的紧张气氛完美衔接起来,好似瞬息间温存的微笑。第三乐章表达出完全不同的感情,采用了比较激烈的表现手法,此时沸腾的热情达到顶点,呈现出惨烈、残酷、激烈的画面,表现了贝多芬头脑中认知和情感的斗争。《月光奏鸣曲》就像一部扣人心弦的悲剧小说,经历了阴沉、绝望、短暂的美好向往以及激烈的斗争后最终仍然无法扭转的悲剧性情感,具体分析如下。
(一)第一乐章
贯穿首位的三连音弱中包含深沉,不失均匀,真情流露情感,但不要给人产生模糊的感觉。个人认为主要是贴键盘的技巧使用,必要时,可使用手掌贴键演奏。动作具体是,首先伸出长手指,用指肚贴键,接着内向轻叩,协助手腕,连贯弹奏。
强调右手拇指弹奏的内声部。按照同样的道理,12、41要重视塑造声部线条。右手高声部弹奏深沉充满希望。艺术使用复杂,需保持外部旋律的清晰。小指独立使用时,有苛刻的要求,其它内部小指间的充分分离也很重要。练习时,小指抬起时,其它手指处于原来的位置;此外,1、5一起按键,小指发音突出透,拇指发音重在弱,左手低音、和声于此刻出现。也即是,两手5指起到很大作用。9-10右手拇指从#g至1g弹奏,突出转调关系。
23在个人看来,是精华,从小节开始,形成踏板,突出音响反差,表现感情变化等。原版踏板自始至终需加踩弱踏板。钢琴家阿劳创作的版本,于28处开放了弱踏板。因为个人把23小节看作是高潮的源头,所以,于这里弃掉弱踏板,使得音效效果更鲜明,至41高潮结束,弱踏板再起踏起,主要把高潮部分演奏成希望的降临,形成希望和失望的对比,许久,痛苦由43主题再次表现出来。
32-35是高潮涵盖范畴,尽管贝多芬于此未做标记,然而,其学生认为“速度变快与含义的深入直至高涨,到f36-39小节便循环至开头”。阿劳创作的版本也有相似的标记。钢琴家戈登威捷尔指出:“三连音弹奏无感情,如同处在烟雾笼罩中,节奏突出自然淳朴”[2]。个人认为是,新希望之后的不安。个人通过处理,把其变成逐渐增强,不失均匀,不使用f弹奏高潮部分。深层次渐强的表现,不仅仅需要力度,还要表现情绪,“强”表现生气时的愤怒最恰当,然而,不适用在希望和失望的表达。弱有时表现更为强烈。所以,需要以强音收尾,营造一种无声胜有声的效果,将痛苦压抑的感觉表现出来,好像乐曲f之后,迎来了暂时停顿,无声才是最大的力量。
(二)第二乐章
注意弱起的助推作用,三拍韵律鲜明,音乐顺畅,配合和声。2所有跳音弹奏不能过短,过于死板和活泼都不恰当,所以,以古典风格为模版,演奏跳音,半拍换作一拍弹奏,停顿半拍。9很重要,但不容易掌握,学生于此弹奏不好,因为右手需要完成两个声部的工作,外声部和内声部弹奏连音和跳音。37 Trio段第三拍渐强,具有代表性的是德国小步舞曲风格,给人以笨重的形象,弹奏要慢,需知小步舞曲从来都是慢节奏。
(三)第三乐章
1-2左手应强调八分音符节奏型,突出第一个半拍音。右手分解和弦一直向前,不允许出现渐强,只有这样,才能较好地表现烦闷的心情。演奏对技巧的使用要求高,以表现强大的爆发力和冲击力。其中的两个技巧难点如下:其一,音不可散,需手指贴键,动作轻缓,防止拍键。左手、右手并列对齐,突出节奏的行进性,音乐不要求强,需保持弱,在弱的基础上,确保音乐长时间的颗粒感,对2小节一拍两个于弦位,才可将力尽情展现,带来更强的音乐震撼。其二,对两个和弦中指,需标记s,f,通常容易出现错位的两个地方是全部弹成s,f,个人认为,第二个和弦强度在mf作用,就足够了。此外,对低音区,关注和声变动。
三、演奏和教学实践感受 从多年的教学生涯发现,对待多数作曲家作品,许多学生演奏方式单一。个人觉得,对各时代和不同风格作曲家,重视把握演奏技巧和风格,需细心,展现音乐的个性,文章仅对欧洲古典乐派三位作家的风格作赏析。
(一)风格和音色
维也纳古典乐派代表人物有贝多芬、莫扎特、海顿,风格典雅,趋于宫廷化。基于此,三位作家具有个人独特的风格:海顿音乐风格诙谐热烈;莫扎特音乐风格自然淳朴,钢琴作品则有戏剧性;贝多芬音乐风格平易近人,个性突出 ,钢琴作品则具有戏剧性、交响性[1]。此外,因为古典奏鸣曲是通过贝多芬创作得以发展,所以,对其作品的理解和演奏,需重视结果性。贝多芬作品音色透明,自然流淌的音乐突出颗粒性。海顿作品也具有透明性,然而,更强调活力。贝多芬音乐厚重,所有音符如同哲学般思考深刻。总之,研究音乐作家风格有意义。
(二)力度标记
贝多芬在创作的作品上标识了fp、sf、cresc.……p等一些强力度符号,对这些符号的掌握相当重要。莫扎特作品中的p……f……p就是这样的例子,作曲家表达先强后弱的意思 ,然而,贝多芬却表达强烈对比的意思。如贝多芬作品中的fp标识,就出现了强弱对比的情况。这种标识在前期作品中不多见,表达含义也各不相同。贝多芬标识了fp,收到了良好的效果,贝多芬于标识中蕴含了深刻的含义, fp不仅是强弱间的比较,也是情绪的变化。
产生sf时,需指出,这里指 “突然(subito)”,不是后面的“强(forte)”,p时也会出现sf,需将二者区分起来。个人认为,所有作曲家作品中使用的sf都是上述情况,突出意外性,为更好地表现这种效果,演奏需手指敏捷 ,稍微加些踏板,不要求太强 ,有时速度含有力度。
标记cresc.……p是贝多芬作曲创作中特别之处,单单《月光奏鸣曲》就超过10处。对这些段落,需要一直坚持到乐曲最后音,直当标记p乐句,需削弱第一个音。然而在练习中,许多人发现 p记号,心理便产生松懈,不再坚持 ,往往当渐强段最后一两个音出现,便开始弱下来。对强与弱的衔接,弱音可延缓出现 ,效果之一是情绪无法忍受的,后续弱音不被前一强音掩盖。
四、结束语
#C小调奏鸣曲贯穿在三个乐章,看不到渐慢的字样,特别乐章收尾部分,按照贝多芬的要求:三个乐章连续顺畅。各乐章渐慢结束不正确。重视所有标记与不附加标记,尊重作者原意,探索作者蕴含奥妙[2]。《月光奏鸣曲》是贝多芬言尽而意未尽的著名作品。尽管家喻户晓,然而,教学、演奏还是有许多问题需探讨,文章虽短,但所要表达意思明确。上述文章只是针对个人平时授课感言,其多有不足之处[3]。
参考文献:
[1]冼劲松.从演奏与教学角度简析贝多芬的《月光奏鸣曲》[J].中央音乐学院学报,2005(3):85-89.
[2]李本校.把握作品的真正内涵──谈贝多芬《月光奏鸣曲》的演奏风格[J].荆门职业技术学院学报,1998(3):48-52.
[3]刘尚焜.贝多芬的“月光”奏鸣曲——钢琴教学札记之一[J].吉林艺术学院学报,1984(2):106-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