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俗话说:“话是开心斧,情到自然开。”每一个儿童的心灵深处都有一根琴弦,要想拨动这根心弦,教师的教育观念十分重要。儿童的教育要儿童化,要从儿童的心理特点出发,将教育的内容儿童化,教育方法情趣化,让成功的体验与满足感行走在儿童的天地间,教育才能焕发出生命的活力。
一、做一个给孩子带来快乐的老师
从踏上讲台开始,我就想当一个受学生喜爱,能带给孩子们快乐,自己也能收获快乐的老师。转眼间二十多年过去了,年轻时的理想依然没有改变,我也一直在努力用行动实践着自己的诺言。
我有意识地把自己个性中积极的方面和工作结合起来,有意识地培养和强化自己的才能,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我的兴趣爱好广泛:我爱唱歌,自己刻录过CD,参加过教育系统举办的声乐比赛;我喜欢朗诵、讲故事,20多岁时就获得过市级教师演讲比赛一等奖;我喜欢打乒乓球,这么多年我一直没有中断过锻炼。如果说以前这些特长只是自己的兴趣使然,那么现在我更感觉到这是教育职业的需要。孩子们爱唱歌,我就和他们一起唱;孩子们爱玩,我就和他们一起做游戏;孩子们好奇心强,我就给他们讲故事,和他们一样动脑筋、思考问题。我先后担任过班主任、少先队辅导员、教导主任等职。几十年来,不论工作岗位如何变换,让每一个孩子都快乐、全面成长的决心始终没有动摇。
二、让每一个学生都有成功的体验
现实生活中,孩子们的书包那么沉,学业变为负担,求知成为烦恼,这是不利于学生全面成长的。正是基于对历史和现实的反思,我力求使每一个学生全面发展,让每一个学生体验成功,鼓励每一个学生都成才,让孩子们在学习中快乐地成长。
有一次,上课提问的时候,有个孩子总是举手,但请他来回答,他又总是结结巴巴,讲不出来。我没有批评他,还有意识地和他交朋友,了解了他的想法。怎么回事呢?孩子说:“老师,如果我不举手发言,大家会看不起我。但是举手了,却又讲不出来,怎么办呢?”孩子讲的是心里话。我就和他约法三章:“以后你不会回答的问题举左手,老师不会叫你;会回答的问题你举右手,老师一定叫你,好吗?”孩子满意地点点头。就这样,我既尊重了孩子的人格,又保护了孩子的荣誉感,孩子也在亲身的体验中学会了尊重和理解他人。
三、倡导学习和玩耍相结合的教法
教育的意义并不仅仅在于培养出了几个“尖子精英”,或者使得少数的“后进特殊”学生得以转变。教育工作面对的是全体学生,必须关注和调动起所有学生的进取心和积极性。为了使孩子们真正快乐成长,我倡导把学习和玩耍结合起来,让孩子在“玩中学”,既不让孩子们感到枯燥乏味,又引导孩子们兴趣盎然地去学习,我称之为“轻负担、高质量、有特色”。在人们的习惯思维中,总是把快乐、玩和学习对立起来,认为让孩子们快乐地玩肯定会影响学习。为此,我的做法也曾经被一些人怀疑过,但是我坚持了下来,并且在实践中取得了一些经验。
记得有一年冬天,我正上着语文课,下雪了,孩子们很兴奋,没心思上课了。我很理解孩子们。“这样吧,课别上了,大家都到操场上去看下雪吧。”孩子们欢呼雀跃地来到了操场,一边看下雪,一边玩。我问大家:“知道不知道雪是怎么形成的?下雪的时候你感觉到了什么吗?”“有兴趣的同学回去把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写下来,我们明天来交流。”一堂语文课就这样上了,既满足了孩子们合理的、正当的心理需求,又引导启发了孩子们的潜能。
四、用孩子的眼光看待德育的问题
教育的儿童化还体现在德育工作中不断追求创新。比如行为规范的养成教育,要求学生掌握文明习惯的有关要求,我不是叫学生死记硬背“守则”与“规范”的条文,而是根据这些条文的精神,自编了“小学生一日行为歌”,如“课间十分钟,也要休息好,上下靠右走,文明不喊叫”,“待人有礼貌,谦让最重要,爱护小同学,团结友爱好”等儿歌。我发动学生读、唱、讲、做,学生感兴趣,记得牢,做得到,这样的效果就比较好。我开展了形式多样的具体、直观的训练,从广播操、眼保健操到放学排路队;从两分钟预备铃、上下楼梯靠右走到如何整理自己的书包等。这些训练看得见,摸得着,查得出。这样的训练教育方式,充满着生机与活力。
只有捧着一颗童心,掌握儿童化技巧,才能使儿童教育与活动具有强烈的吸引力、感染力,真正受到广大儿童的喜爱与欢迎。
一、做一个给孩子带来快乐的老师
从踏上讲台开始,我就想当一个受学生喜爱,能带给孩子们快乐,自己也能收获快乐的老师。转眼间二十多年过去了,年轻时的理想依然没有改变,我也一直在努力用行动实践着自己的诺言。
我有意识地把自己个性中积极的方面和工作结合起来,有意识地培养和强化自己的才能,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我的兴趣爱好广泛:我爱唱歌,自己刻录过CD,参加过教育系统举办的声乐比赛;我喜欢朗诵、讲故事,20多岁时就获得过市级教师演讲比赛一等奖;我喜欢打乒乓球,这么多年我一直没有中断过锻炼。如果说以前这些特长只是自己的兴趣使然,那么现在我更感觉到这是教育职业的需要。孩子们爱唱歌,我就和他们一起唱;孩子们爱玩,我就和他们一起做游戏;孩子们好奇心强,我就给他们讲故事,和他们一样动脑筋、思考问题。我先后担任过班主任、少先队辅导员、教导主任等职。几十年来,不论工作岗位如何变换,让每一个孩子都快乐、全面成长的决心始终没有动摇。
二、让每一个学生都有成功的体验
现实生活中,孩子们的书包那么沉,学业变为负担,求知成为烦恼,这是不利于学生全面成长的。正是基于对历史和现实的反思,我力求使每一个学生全面发展,让每一个学生体验成功,鼓励每一个学生都成才,让孩子们在学习中快乐地成长。
有一次,上课提问的时候,有个孩子总是举手,但请他来回答,他又总是结结巴巴,讲不出来。我没有批评他,还有意识地和他交朋友,了解了他的想法。怎么回事呢?孩子说:“老师,如果我不举手发言,大家会看不起我。但是举手了,却又讲不出来,怎么办呢?”孩子讲的是心里话。我就和他约法三章:“以后你不会回答的问题举左手,老师不会叫你;会回答的问题你举右手,老师一定叫你,好吗?”孩子满意地点点头。就这样,我既尊重了孩子的人格,又保护了孩子的荣誉感,孩子也在亲身的体验中学会了尊重和理解他人。
三、倡导学习和玩耍相结合的教法
教育的意义并不仅仅在于培养出了几个“尖子精英”,或者使得少数的“后进特殊”学生得以转变。教育工作面对的是全体学生,必须关注和调动起所有学生的进取心和积极性。为了使孩子们真正快乐成长,我倡导把学习和玩耍结合起来,让孩子在“玩中学”,既不让孩子们感到枯燥乏味,又引导孩子们兴趣盎然地去学习,我称之为“轻负担、高质量、有特色”。在人们的习惯思维中,总是把快乐、玩和学习对立起来,认为让孩子们快乐地玩肯定会影响学习。为此,我的做法也曾经被一些人怀疑过,但是我坚持了下来,并且在实践中取得了一些经验。
记得有一年冬天,我正上着语文课,下雪了,孩子们很兴奋,没心思上课了。我很理解孩子们。“这样吧,课别上了,大家都到操场上去看下雪吧。”孩子们欢呼雀跃地来到了操场,一边看下雪,一边玩。我问大家:“知道不知道雪是怎么形成的?下雪的时候你感觉到了什么吗?”“有兴趣的同学回去把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写下来,我们明天来交流。”一堂语文课就这样上了,既满足了孩子们合理的、正当的心理需求,又引导启发了孩子们的潜能。
四、用孩子的眼光看待德育的问题
教育的儿童化还体现在德育工作中不断追求创新。比如行为规范的养成教育,要求学生掌握文明习惯的有关要求,我不是叫学生死记硬背“守则”与“规范”的条文,而是根据这些条文的精神,自编了“小学生一日行为歌”,如“课间十分钟,也要休息好,上下靠右走,文明不喊叫”,“待人有礼貌,谦让最重要,爱护小同学,团结友爱好”等儿歌。我发动学生读、唱、讲、做,学生感兴趣,记得牢,做得到,这样的效果就比较好。我开展了形式多样的具体、直观的训练,从广播操、眼保健操到放学排路队;从两分钟预备铃、上下楼梯靠右走到如何整理自己的书包等。这些训练看得见,摸得着,查得出。这样的训练教育方式,充满着生机与活力。
只有捧着一颗童心,掌握儿童化技巧,才能使儿童教育与活动具有强烈的吸引力、感染力,真正受到广大儿童的喜爱与欢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