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阅读能力对学生来说是一项十分重要的能力,同时也是学生应该具备的重要素质。教师可以通过课文教学和阅读教学进一步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也可以通过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进而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文章从“正确认识学生的质疑,创设民主课堂;调动积极性,鼓励质疑;教给学生方法,质疑有路径”三个方面进行探究,从设问性质疑、推敲性质疑和疑难性质疑三个层次提出具体质疑策略。
关键词:小学语文;质疑能力;培养;提升;阅读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关注的地方很多。字、词、句、篇章的教学,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是语文教学的基本也是主要的部分。其实,语文教学还有一个方面也是值得语文教师好好探索和努力的,这个方面就是学生的思维发展。语文教师可以通过课文教学、阅读教学,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在阅读能力及思维发展中,学生的质疑能力是其中很重要的能力之一。
为此,笔者探究了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从而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发展思维,并结合自己的教学谈谈看法。
一、 正确认识学生的质疑,创设民主课堂
民主的课堂可以给学生创造愉悦的氛围,学生可以比较自由地表达想法。要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首先让学生敢于质疑。但是,在实际的教学中,有些教师不能正确认识学生的质疑能力对发展思维的重要性,不能做到鼓励学生质疑,他们觉得学生的质疑都是错误的,或者觉得学生的质疑都是很幼稚的。没有正确的认识就不能正确引导学生质疑。
教学《落花生》一课时,一位教师写完课题,请学生读课题,一学生突然问道:“什么是落花生?为什么叫落花生?”这位教师突然被这一学生一问,很生气地说:“谁让你说话了?坐下!”这位学生听到教师这一句话,心情可想而知。以后这位学生还会再提问质疑吗?笔者想,很难了,甚至可以说,以后这位学生课堂发言的积极性也会下降。所以,没有正确的认识学生的质疑,教师就不会创设民主的课堂,学生的质疑能力也就无从培养。
同样教学《落花生》一课,另一位教师写完课题,就请学生对课题进行提问。一学生问道:“什么是落花生?”教师听了,微微一笑,说:“看来你很好奇嘛,会问问题。”一学生问道:“为什么叫落花生?”教师说:“看来你很爱思考哦。”教师这样的评价,学生感受到了尊重,更感受到了一种鼓励。接着,又有三四个学生提出了自己的质疑,问题没有雷同的,而且都很有水平,教师都一一给予了肯定。可以看出,这位教师就能正确认识学生的质疑,他知道学生质疑就说明学生在积极思考,应该鼓励质疑。这样的师生互动使课堂气氛很愉悦,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思考。
二、 调动学生积极性,鼓励质疑
有了民主的課堂,学生就能安心质疑。但是,并不是学生都能主动质疑。质疑就是一种思考,不想质疑,就是不想思考;不会质疑,就是不会思考。所以,接着要解决的是让学生质疑,想思考。而激发学生想质疑,很重要的还是要激发兴趣,激发学生质疑的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激发兴趣,调动积极性,最基本的方法应该是鼓励、表扬。上面提到的同样教学《落花生》一课的第二位教师,能做到好好评价学生的质疑,肯定学生的质疑,学生质疑的兴趣自然而然会得到激发。
而对于不是很积极思考的学生,鼓励可能作用不大。这时候,合适地表扬可以发挥大作用。笔者在教学《落花生》一课时,一个平时很淘气的孩子,不是很爱思考,让他主动提问题基本回答是“不会”。这节课,不知怎么回事,他突然举手说:“教师,课文都没有出现‘落花生’三个字,题目为什么不用‘花生’?”他这一问,引起了学生的极大注意。因为学生也知道他平时很少提问的。笔者看到他竟然能主动提出问题,心里也是欣喜。笔者不想错过表扬他有思考能质疑的机会,故意说:“对呀,这个问题我怎么没有想到呀?”看到笔者惊讶的样子,这位学生很是得意。他看到其他学生也是冥思苦想的样子,更加得意了。笔者这时又说:“看来你提的这个问题很有水平哦,都把大家难住了,真厉害呀!”笔者这一夸赞,他眼里都放出光了。他的几个好伙伴竟鼓起掌来了,笔者也赶紧跟着鼓掌,全班也一起鼓掌了。他倒不好意思了,脸开始红起来了。这节课之后,他就开始主动提问题了,上课的状态有了很大的转变,期末语文考试也有了很大的进步。
三、 教给学生方法,质疑有路径
统编版小学语文四上册第二单元是“提问”的阅读策略。教学这一单元时,教师就可以较系统地教给学生一些质疑方法,让学生有方法质疑。
在教学《一个豆荚里的五粒豆》时,可以先鼓励学生对课题进行质疑提问。可以针对课题的着重点提问,如有学生问:“为什么是五粒豆,不是三粒四粒?”有学生问:“这五粒豆都是什么样的?”鼓励学生对课题质疑,可以增强学生对题目的感受,对语言的感受,也有利于学生对全文的理解。
接着可以随着《一个豆荚里的五粒豆》故事的展开,鼓励学生针对五粒豆的对话进行提问。“‘整个世界都变黄啦!’这句话是要告诉我们什么?”“‘我胖得够美了!’这粒豌豆说这句话时是怎样的心情?为什么要说自己胖?”通过引导学生对故事中对话的提问,学生就能主动思考书中角色的处境,更好地理解故事内容。学生也能更好地感受人物的心情,对整个故事所要表达的意思有更完整的感悟。
故事理解完了,可以在回顾环节,让学生针对开头和结尾进行质疑。“‘有一个豆荚,里面有五粒豌豆。’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开头?”“开头这句话好吗?”“结尾写那个小女孩快乐地微笑着好不好?”“结尾写那个小女孩注视着豌豆花是什么意思?”“结尾为什么说是豌豆花呢?”通过这些质疑,学生能关注文章的开头和结尾,慢慢探索开头结尾的作用。
之后,引导学生一起完成课后练习第二题“小组交流,仿照下面的问题清单,整理大家提出的问题,说说你有什么发现”。通过学生的合作交流,通过对问题的整理,学生能逐步明确提问质疑的方向和步骤。
当然,质疑的方法很多,可以引导学生在阅读过程中从三处进行质疑。 (一)不理解、不明白处要质疑
《白鹭》一课短小优美,但又不好理解。学习这一课时,不少学生都会提出自己不理解、不明白的问题。如“素之一忽则嫌白,黛之一忽则嫌黑”,是什么意思?有学生想知道,自然就会质疑。教师应该肯定学生的质疑,鼓励学生不懂就问,不理解、不明白的也要大胆提问,特别是在古诗词方面,确实有不少地方难理解。
(二)似懂非懂處要质疑
《白鹭》一课中“但是白鹭本身不就是一首很优美的歌吗?”这是反问句,意思是白鹭是一首很优美的歌。但是为什么说它是一首歌呢?开头已经写白鹭是一首诗了,现在又写白鹭是歌,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写?用这样似懂非懂的句子,鼓励学生质疑,可以提高质疑的水平,提高学生辨别能力。再如“——不,歌未免太铿锵了。”这里的破折号有什么特殊含义吗?而且又另起一段,有什么作用?这样的质疑,也可以引起更多学生的关注,带动更多学生想质疑,敢质疑。
(三)易混淆、容易忽略的细节处要质疑
《白鹭》“白鹭实在是一首诗,一首韵在骨子里的散文诗。”这样的句子,似乎重复使用了一首诗,但同时前面说是诗,后面说是散文诗。一般学生可能不会关注到这些字词的区别,可能会忽略这样表达的作用。此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去关注这样的语句,增强学生对语言的敏感度。
同时,在质疑的路径上,可以从三个层次进行质疑。
1. 设问性质疑
设问性质疑也就是自问自答式质疑,就是引导学生自己选定自学的方向,通过自学解决疑问。例如,初读课文时,对字词、课文内容的疏通性质疑。学习《冀中的地道战》一课时,初读课文,学生会发现不少字词是自己不能马上明白的,比如“大扫荡”“十里一碉,八里一堡”“孑口”等等。教学这一课时,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大胆质疑,提出自己不理解、不明白的问题,然后让学生带着问题读通课文,理解课文。这样可以很好地带动学生进行有效阅读。同时,可以继续引导学生把同学的问题进行梳理,整理出问题清单,更有效地从各方面问题入手,进行阅读和思考。这样的质疑适合比较难读懂的课文,适合比较长的课文。在实际教学时,教师一定要给予学生更多时间质疑、梳理、阅读、解答、交流,最终形成较好的学习路径,养成较好的学习、思考的习惯。
2. 推敲性质疑
推敲性质疑就是学生对不理解、似懂非懂、易忽略的地方进行质疑,并试图解疑,形成自己的观点,提升思考力。在进行《搭石》一课教学时,可以引导学生对文章的段落安排进行质疑,从而理解文章段落结构的特点,也可以引导学生对“一排排搭石,任人走,任人踏,它们联结着故乡的小路,也联结着乡亲们美好的情感。”这样富有含义的句子进行推敲性质疑,引导学生质疑为什么要先说联结着故乡的小路,再写也联结着乡亲们美好情感,这样写有什么作用?再带着这样的疑问,逐段阅读。学生随着逐段阅读理解,慢慢就能体会到搭石是家乡独有的一种过河方式,它可以联结到小路,搭石更是乡亲们互帮互助的重要体现,乡亲们的互帮互助就是一种情感,这种情感是和谐又美好的。然后使学生形成了自己对这句话的理解,表达自己的观点。
3. 疑难性质疑
有一些疑问,学生即使通读课文也无法解答,那就是疑难性质疑。教学《圆明园的毁灭》时,在引导学生理解“圆明园的毁灭是中国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也是世界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一句时,学生提出质疑,让学生寻找哪些地方表现了“中国文化史”“不可估量”。但是,学生并不能理解“也是世界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即使是通过课文反复阅读,也是不能得到解答的。这时候就需要教师补充相关材料,让学生知道圆明园在当时世界的地位和价值,这样学生的视野能延伸到更宽广的世界。正因为有了这一疑难性的质疑,学生的阅读更有深度了,理解也更有广度了。
参考文献:
[1]李颖.语文教学中培养小学生质疑能力策略研究[J].新课程研究,2017.
[2]刘丽萍.小学生语文质疑能力的培养实践探索[J].教师教学发展能力研究,2018.
[3]曾雅霜.小学生语文质疑能力培养之我见[J].华夏教师,2019.
[4]田艳萍.如何培养小学生语文质疑能力[J].现代中小学教育,2019.
作者简介:林瑞华,福建省漳州市,南靖县第二实验小学。
关键词:小学语文;质疑能力;培养;提升;阅读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关注的地方很多。字、词、句、篇章的教学,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是语文教学的基本也是主要的部分。其实,语文教学还有一个方面也是值得语文教师好好探索和努力的,这个方面就是学生的思维发展。语文教师可以通过课文教学、阅读教学,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在阅读能力及思维发展中,学生的质疑能力是其中很重要的能力之一。
为此,笔者探究了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从而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发展思维,并结合自己的教学谈谈看法。
一、 正确认识学生的质疑,创设民主课堂
民主的课堂可以给学生创造愉悦的氛围,学生可以比较自由地表达想法。要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首先让学生敢于质疑。但是,在实际的教学中,有些教师不能正确认识学生的质疑能力对发展思维的重要性,不能做到鼓励学生质疑,他们觉得学生的质疑都是错误的,或者觉得学生的质疑都是很幼稚的。没有正确的认识就不能正确引导学生质疑。
教学《落花生》一课时,一位教师写完课题,请学生读课题,一学生突然问道:“什么是落花生?为什么叫落花生?”这位教师突然被这一学生一问,很生气地说:“谁让你说话了?坐下!”这位学生听到教师这一句话,心情可想而知。以后这位学生还会再提问质疑吗?笔者想,很难了,甚至可以说,以后这位学生课堂发言的积极性也会下降。所以,没有正确的认识学生的质疑,教师就不会创设民主的课堂,学生的质疑能力也就无从培养。
同样教学《落花生》一课,另一位教师写完课题,就请学生对课题进行提问。一学生问道:“什么是落花生?”教师听了,微微一笑,说:“看来你很好奇嘛,会问问题。”一学生问道:“为什么叫落花生?”教师说:“看来你很爱思考哦。”教师这样的评价,学生感受到了尊重,更感受到了一种鼓励。接着,又有三四个学生提出了自己的质疑,问题没有雷同的,而且都很有水平,教师都一一给予了肯定。可以看出,这位教师就能正确认识学生的质疑,他知道学生质疑就说明学生在积极思考,应该鼓励质疑。这样的师生互动使课堂气氛很愉悦,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思考。
二、 调动学生积极性,鼓励质疑
有了民主的課堂,学生就能安心质疑。但是,并不是学生都能主动质疑。质疑就是一种思考,不想质疑,就是不想思考;不会质疑,就是不会思考。所以,接着要解决的是让学生质疑,想思考。而激发学生想质疑,很重要的还是要激发兴趣,激发学生质疑的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激发兴趣,调动积极性,最基本的方法应该是鼓励、表扬。上面提到的同样教学《落花生》一课的第二位教师,能做到好好评价学生的质疑,肯定学生的质疑,学生质疑的兴趣自然而然会得到激发。
而对于不是很积极思考的学生,鼓励可能作用不大。这时候,合适地表扬可以发挥大作用。笔者在教学《落花生》一课时,一个平时很淘气的孩子,不是很爱思考,让他主动提问题基本回答是“不会”。这节课,不知怎么回事,他突然举手说:“教师,课文都没有出现‘落花生’三个字,题目为什么不用‘花生’?”他这一问,引起了学生的极大注意。因为学生也知道他平时很少提问的。笔者看到他竟然能主动提出问题,心里也是欣喜。笔者不想错过表扬他有思考能质疑的机会,故意说:“对呀,这个问题我怎么没有想到呀?”看到笔者惊讶的样子,这位学生很是得意。他看到其他学生也是冥思苦想的样子,更加得意了。笔者这时又说:“看来你提的这个问题很有水平哦,都把大家难住了,真厉害呀!”笔者这一夸赞,他眼里都放出光了。他的几个好伙伴竟鼓起掌来了,笔者也赶紧跟着鼓掌,全班也一起鼓掌了。他倒不好意思了,脸开始红起来了。这节课之后,他就开始主动提问题了,上课的状态有了很大的转变,期末语文考试也有了很大的进步。
三、 教给学生方法,质疑有路径
统编版小学语文四上册第二单元是“提问”的阅读策略。教学这一单元时,教师就可以较系统地教给学生一些质疑方法,让学生有方法质疑。
在教学《一个豆荚里的五粒豆》时,可以先鼓励学生对课题进行质疑提问。可以针对课题的着重点提问,如有学生问:“为什么是五粒豆,不是三粒四粒?”有学生问:“这五粒豆都是什么样的?”鼓励学生对课题质疑,可以增强学生对题目的感受,对语言的感受,也有利于学生对全文的理解。
接着可以随着《一个豆荚里的五粒豆》故事的展开,鼓励学生针对五粒豆的对话进行提问。“‘整个世界都变黄啦!’这句话是要告诉我们什么?”“‘我胖得够美了!’这粒豌豆说这句话时是怎样的心情?为什么要说自己胖?”通过引导学生对故事中对话的提问,学生就能主动思考书中角色的处境,更好地理解故事内容。学生也能更好地感受人物的心情,对整个故事所要表达的意思有更完整的感悟。
故事理解完了,可以在回顾环节,让学生针对开头和结尾进行质疑。“‘有一个豆荚,里面有五粒豌豆。’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开头?”“开头这句话好吗?”“结尾写那个小女孩快乐地微笑着好不好?”“结尾写那个小女孩注视着豌豆花是什么意思?”“结尾为什么说是豌豆花呢?”通过这些质疑,学生能关注文章的开头和结尾,慢慢探索开头结尾的作用。
之后,引导学生一起完成课后练习第二题“小组交流,仿照下面的问题清单,整理大家提出的问题,说说你有什么发现”。通过学生的合作交流,通过对问题的整理,学生能逐步明确提问质疑的方向和步骤。
当然,质疑的方法很多,可以引导学生在阅读过程中从三处进行质疑。 (一)不理解、不明白处要质疑
《白鹭》一课短小优美,但又不好理解。学习这一课时,不少学生都会提出自己不理解、不明白的问题。如“素之一忽则嫌白,黛之一忽则嫌黑”,是什么意思?有学生想知道,自然就会质疑。教师应该肯定学生的质疑,鼓励学生不懂就问,不理解、不明白的也要大胆提问,特别是在古诗词方面,确实有不少地方难理解。
(二)似懂非懂處要质疑
《白鹭》一课中“但是白鹭本身不就是一首很优美的歌吗?”这是反问句,意思是白鹭是一首很优美的歌。但是为什么说它是一首歌呢?开头已经写白鹭是一首诗了,现在又写白鹭是歌,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写?用这样似懂非懂的句子,鼓励学生质疑,可以提高质疑的水平,提高学生辨别能力。再如“——不,歌未免太铿锵了。”这里的破折号有什么特殊含义吗?而且又另起一段,有什么作用?这样的质疑,也可以引起更多学生的关注,带动更多学生想质疑,敢质疑。
(三)易混淆、容易忽略的细节处要质疑
《白鹭》“白鹭实在是一首诗,一首韵在骨子里的散文诗。”这样的句子,似乎重复使用了一首诗,但同时前面说是诗,后面说是散文诗。一般学生可能不会关注到这些字词的区别,可能会忽略这样表达的作用。此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去关注这样的语句,增强学生对语言的敏感度。
同时,在质疑的路径上,可以从三个层次进行质疑。
1. 设问性质疑
设问性质疑也就是自问自答式质疑,就是引导学生自己选定自学的方向,通过自学解决疑问。例如,初读课文时,对字词、课文内容的疏通性质疑。学习《冀中的地道战》一课时,初读课文,学生会发现不少字词是自己不能马上明白的,比如“大扫荡”“十里一碉,八里一堡”“孑口”等等。教学这一课时,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大胆质疑,提出自己不理解、不明白的问题,然后让学生带着问题读通课文,理解课文。这样可以很好地带动学生进行有效阅读。同时,可以继续引导学生把同学的问题进行梳理,整理出问题清单,更有效地从各方面问题入手,进行阅读和思考。这样的质疑适合比较难读懂的课文,适合比较长的课文。在实际教学时,教师一定要给予学生更多时间质疑、梳理、阅读、解答、交流,最终形成较好的学习路径,养成较好的学习、思考的习惯。
2. 推敲性质疑
推敲性质疑就是学生对不理解、似懂非懂、易忽略的地方进行质疑,并试图解疑,形成自己的观点,提升思考力。在进行《搭石》一课教学时,可以引导学生对文章的段落安排进行质疑,从而理解文章段落结构的特点,也可以引导学生对“一排排搭石,任人走,任人踏,它们联结着故乡的小路,也联结着乡亲们美好的情感。”这样富有含义的句子进行推敲性质疑,引导学生质疑为什么要先说联结着故乡的小路,再写也联结着乡亲们美好情感,这样写有什么作用?再带着这样的疑问,逐段阅读。学生随着逐段阅读理解,慢慢就能体会到搭石是家乡独有的一种过河方式,它可以联结到小路,搭石更是乡亲们互帮互助的重要体现,乡亲们的互帮互助就是一种情感,这种情感是和谐又美好的。然后使学生形成了自己对这句话的理解,表达自己的观点。
3. 疑难性质疑
有一些疑问,学生即使通读课文也无法解答,那就是疑难性质疑。教学《圆明园的毁灭》时,在引导学生理解“圆明园的毁灭是中国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也是世界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一句时,学生提出质疑,让学生寻找哪些地方表现了“中国文化史”“不可估量”。但是,学生并不能理解“也是世界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即使是通过课文反复阅读,也是不能得到解答的。这时候就需要教师补充相关材料,让学生知道圆明园在当时世界的地位和价值,这样学生的视野能延伸到更宽广的世界。正因为有了这一疑难性的质疑,学生的阅读更有深度了,理解也更有广度了。
参考文献:
[1]李颖.语文教学中培养小学生质疑能力策略研究[J].新课程研究,2017.
[2]刘丽萍.小学生语文质疑能力的培养实践探索[J].教师教学发展能力研究,2018.
[3]曾雅霜.小学生语文质疑能力培养之我见[J].华夏教师,2019.
[4]田艳萍.如何培养小学生语文质疑能力[J].现代中小学教育,2019.
作者简介:林瑞华,福建省漳州市,南靖县第二实验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