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我国正处在社会转型时期,老年人社会再适应问题更加突显。为了使老年人更快适应社会角色转换,拥有更幸福的退休生活,本文运用文献法研究,对当代老年人退休后社会再适应能力现状及影响因素进行探究,并尝试提出多种解决办法,提高老年人社会再适应能力。
关键词:人口老龄化;老年人;社会再适应
一、选题背景
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的加速进展,在城市,退休老年人的人口也在快速增加。退休以后,由于社会职业角色、生活环境、人际交往都发生了改变,因此需要他们重新适应社会环境。对一些退休老人来说,老年期占一生的将近三分之一。这样严峻的形势下,老年人群体产生一系列的社会心理问题,从一个角度上体现出对于老年人社会再适应能力的考验。调整心态、适应当下生活是退休老人晚年生活中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
本研究运用文献法,通过期刊著作以及国家统计数据的收集,从受教育水平、有无配偶、家庭居住类型和经济收入差距四个方面进行探究分析、并提出针对提升老年人社会再适应能力的相关对策。
二、我国退休老人社会再适应现状
资料显示,退休老年群体中,有接近二分之一的人存在着不同的心理问题,心理处于亚健康状态。他们对自己退休后的生活感到迷茫无措,幸福感缺失。原因有如下几方面:
首先,许多退休老人在企业单位中辛苦劳动几十年,为企业的发展贡献出了自己的力量,退休后的生活,使得他们心灵上形成一个落差,从心理转折、社会角色转变上对于自身的考验十分明显。
其次,退休前后的收入差距也加剧了老人的心理不平衡。退休后,每月只有固定的收入,无绩效奖励类的工资,并且各个岗位间职工工资差距并不是十分明显,使得退休前高收入老人存在一定的消极情绪,这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老年人自身社会价值的否定。
最后,随着我国医疗卫生条件的改善,退休老年人的身体条件有了很大的改善,许多人在退休后仍然渴望发挥余热,但是給予这一部分老人的工作机会格外有限,因此从心理上对于这一群体造成了打击,许多老人因此一蹶不振,否定自我,从而对于身体健康也有很大的危害。
三、影响离退休老人社会再适应能力的因素
(一)教育程度
教育程度较高的退休老人在社会适应能力更好,能够更快的适应社会角色的转变。教育程度较高的退休老人,在经济条件方面的压力较小,更能够拥有多彩的退休生活,并且具有一定的探索精神,愿意走出门去,与更多的未知领域切磋。与配偶的关系更和谐、家庭关系更和睦,由于在原单位贡献较为突出,因此对工作单位的认可程度更高。
(二)有无配偶
有配偶和无配偶的退休老人在社会适应的不同方面长处不同。有配偶的退休老人与家人的关系更加亲密,生活的较为舒心自在,但是对于其他社会群体关心比较少;没有配偶的退休老人则与邻居感情变得更好占有较大比重,多数情况下,他们将精力投入到其他群体活动中来,依赖感较低。
(三)家庭居住类型
家庭居住类型对属于一代户和独居户的退休老人影响最显著。一代户的退休老人心理更为积极乐观,对经济状况满意度高,而独居户心理则较为消极,对经济状况满意度低;家庭关系方面,一代户老人对于家庭子女的依赖程度更高,家庭也较为和睦,而独居户则更多的表现为独来独往,与亲属关系交往较为疏离;在社会关系适应方面,一代户退休老人更愿意与家人交往,社会活动核心多以家庭为单位,独居户老人则倾向于参与社区组织活动,与社区居委会关系更为密切。
(四)收入变化程度
收入变化对于退休老人的社会再适应能力有着一定的影响。退休前后收入差距较小的群体,对于社会角色的转变适应能力更强,对于生活幸福感变化不大;退休前后收入变化差距过大的群体,则在退休后心理上存在明显的波动,失落感增强,强烈的不平衡感影响了他们对于当前生活的适应能力,主动接触新生活的热情缺乏。
四、针对离退休老人社会再适应能力提升的建议
(一)从社会公众角度看
要对退休老人的社会、心理和精神生活问题多一些关注和关心,由于退休老人晚年生活依赖感加强,从家庭到社区应该对老人提供更多的便利,除了老年活动场所等硬件设施的建设,还应在心理上给予更多的关怀。同时,为这些老人提供展现自己社会价值的机会,增强社会责任感与自信心。
(二)从政府角度
要积极完善退休老人服务体系建设,在保障老人医疗卫生等方面的需求的同时,联合家庭于社区服务,形成更加完善的全方位的服务体系,让老人们在退休之后,仍然感受到社会对他们的友好关怀。同时,政策的多元化,要紧跟当前现实状况,因时制宜的提升退休老人晚年生活质量。
(三)从老年人自身來讲
要积极地面对生活,及时转变自己社会角色,“走出去”与人交流,在面对内心压抑等问题时,要勇敢地学会主动寻求帮助。同时,寻求新的领域,充实自己的晚年生活,寻求新的社会价值。
随着社会转型速度的不断加快,老年人的适应能力也在接受着更大的挑战和考验。只有认真对待这一问题,才可以实现老年人“老有所乐、老有所养”的理想,使其积极利用自己的人生经验和丰富阅历再次回馈社会,度过快乐幸福的晚年。
参考文献:
[1]柴慧琛.城市退休老人的社会参与状况及影响因素研究[D].山东大学,2013.
[2]阎志强.广东退休老人社会适应研究[J].南方人口,2006,(4).
[3]段昆.离退休老人生活质量状况及影响因素研究[D].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13.
作者简介:
赵侠俊(1991.5—)女,山东省邹城市人,吉林农业大学,研究方向:城市社区建设与社会发展。
张眯,吉林农业大学。
关键词:人口老龄化;老年人;社会再适应
一、选题背景
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的加速进展,在城市,退休老年人的人口也在快速增加。退休以后,由于社会职业角色、生活环境、人际交往都发生了改变,因此需要他们重新适应社会环境。对一些退休老人来说,老年期占一生的将近三分之一。这样严峻的形势下,老年人群体产生一系列的社会心理问题,从一个角度上体现出对于老年人社会再适应能力的考验。调整心态、适应当下生活是退休老人晚年生活中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
本研究运用文献法,通过期刊著作以及国家统计数据的收集,从受教育水平、有无配偶、家庭居住类型和经济收入差距四个方面进行探究分析、并提出针对提升老年人社会再适应能力的相关对策。
二、我国退休老人社会再适应现状
资料显示,退休老年群体中,有接近二分之一的人存在着不同的心理问题,心理处于亚健康状态。他们对自己退休后的生活感到迷茫无措,幸福感缺失。原因有如下几方面:
首先,许多退休老人在企业单位中辛苦劳动几十年,为企业的发展贡献出了自己的力量,退休后的生活,使得他们心灵上形成一个落差,从心理转折、社会角色转变上对于自身的考验十分明显。
其次,退休前后的收入差距也加剧了老人的心理不平衡。退休后,每月只有固定的收入,无绩效奖励类的工资,并且各个岗位间职工工资差距并不是十分明显,使得退休前高收入老人存在一定的消极情绪,这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老年人自身社会价值的否定。
最后,随着我国医疗卫生条件的改善,退休老年人的身体条件有了很大的改善,许多人在退休后仍然渴望发挥余热,但是給予这一部分老人的工作机会格外有限,因此从心理上对于这一群体造成了打击,许多老人因此一蹶不振,否定自我,从而对于身体健康也有很大的危害。
三、影响离退休老人社会再适应能力的因素
(一)教育程度
教育程度较高的退休老人在社会适应能力更好,能够更快的适应社会角色的转变。教育程度较高的退休老人,在经济条件方面的压力较小,更能够拥有多彩的退休生活,并且具有一定的探索精神,愿意走出门去,与更多的未知领域切磋。与配偶的关系更和谐、家庭关系更和睦,由于在原单位贡献较为突出,因此对工作单位的认可程度更高。
(二)有无配偶
有配偶和无配偶的退休老人在社会适应的不同方面长处不同。有配偶的退休老人与家人的关系更加亲密,生活的较为舒心自在,但是对于其他社会群体关心比较少;没有配偶的退休老人则与邻居感情变得更好占有较大比重,多数情况下,他们将精力投入到其他群体活动中来,依赖感较低。
(三)家庭居住类型
家庭居住类型对属于一代户和独居户的退休老人影响最显著。一代户的退休老人心理更为积极乐观,对经济状况满意度高,而独居户心理则较为消极,对经济状况满意度低;家庭关系方面,一代户老人对于家庭子女的依赖程度更高,家庭也较为和睦,而独居户则更多的表现为独来独往,与亲属关系交往较为疏离;在社会关系适应方面,一代户退休老人更愿意与家人交往,社会活动核心多以家庭为单位,独居户老人则倾向于参与社区组织活动,与社区居委会关系更为密切。
(四)收入变化程度
收入变化对于退休老人的社会再适应能力有着一定的影响。退休前后收入差距较小的群体,对于社会角色的转变适应能力更强,对于生活幸福感变化不大;退休前后收入变化差距过大的群体,则在退休后心理上存在明显的波动,失落感增强,强烈的不平衡感影响了他们对于当前生活的适应能力,主动接触新生活的热情缺乏。
四、针对离退休老人社会再适应能力提升的建议
(一)从社会公众角度看
要对退休老人的社会、心理和精神生活问题多一些关注和关心,由于退休老人晚年生活依赖感加强,从家庭到社区应该对老人提供更多的便利,除了老年活动场所等硬件设施的建设,还应在心理上给予更多的关怀。同时,为这些老人提供展现自己社会价值的机会,增强社会责任感与自信心。
(二)从政府角度
要积极完善退休老人服务体系建设,在保障老人医疗卫生等方面的需求的同时,联合家庭于社区服务,形成更加完善的全方位的服务体系,让老人们在退休之后,仍然感受到社会对他们的友好关怀。同时,政策的多元化,要紧跟当前现实状况,因时制宜的提升退休老人晚年生活质量。
(三)从老年人自身來讲
要积极地面对生活,及时转变自己社会角色,“走出去”与人交流,在面对内心压抑等问题时,要勇敢地学会主动寻求帮助。同时,寻求新的领域,充实自己的晚年生活,寻求新的社会价值。
随着社会转型速度的不断加快,老年人的适应能力也在接受着更大的挑战和考验。只有认真对待这一问题,才可以实现老年人“老有所乐、老有所养”的理想,使其积极利用自己的人生经验和丰富阅历再次回馈社会,度过快乐幸福的晚年。
参考文献:
[1]柴慧琛.城市退休老人的社会参与状况及影响因素研究[D].山东大学,2013.
[2]阎志强.广东退休老人社会适应研究[J].南方人口,2006,(4).
[3]段昆.离退休老人生活质量状况及影响因素研究[D].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13.
作者简介:
赵侠俊(1991.5—)女,山东省邹城市人,吉林农业大学,研究方向:城市社区建设与社会发展。
张眯,吉林农业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