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指出:“要重视实验课教学,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尤其是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我们具体从事实验教学研究的教师,如何加强和改进实验教学工作乃是贯彻落实好《决定》精神,努力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关键。
一、变老师演示实验为学生探究性实验
在实验教学中,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必然要改变传统的实验教学法。作为基础教育的实验教学,在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时,教师的作用应尽力体现在情景的创设、启发性问题的提出、学生创造性思维兴奋点的捕捉等方面。将演示实验改为探究实验,教师要进行创新设计,包括教具改进设计、实验层次的安排、问题的设置及解决的办法等。这种创新设计的目的,是要让学生充分地动脑、动手、动口,发挥学生的学习主体作用,从而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同时,这种创新设计对学生也是一种很好的示范,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将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在实验教学中,教师应因势利导,不失时机地对学生中那些标新立异、独树一帜的做法予以肯定,鼓励学生用自己的头脑思考问题,敢于另辟蹊径,勇于探究,不断创新。
二、变模仿老师实验为独立观察思考,自主操作探究
实验教学必须引导学生认真观察实验操作过程并亲自实践,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第一,在引导学生开展实验探究之前,对实验可能产生的现象,要做到心中有数,不能盲目操作。第二,教师在做演示实验时,要边演示边讲解,并指导学生动手操作,同时还要教给学生观察的方法,如对比、联系、重点观察等,让学生在探究和观察中通过比较、分析、判断、抽象概括获得知识,训练动手能力,发展思维能力和想象能力。第三,在学生实验时,教师不仅要求学生了解仪器的构造与用途,而且要学会正确地使用,熟练地装配连接,掌握探究的步骤与方法,引导学生通过实验,观察发现问题,通过思考得出结论,填写实验报告。这样既防止了教师一讲到底、包办代替,又避免教师不加指导地放任自流。有些难度大、综合性强的实验,可反复多操作几遍,加深印象,从而提高学生的实验技能,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三、变实验标准步骤为创造性多元化操作
实践证明:中学生有巨大的创造潜能,实验和探究活动,应该让学生自己设计、自己操作,是学生发挥个体创造潜能的好机会,教师应抓住这个机会,有意识地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指导学生创造思维的方式方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以电路的连接实验为例:如果在实验中首先要求学生通过自己的探究和操作,发现并联是各个小灯泡发光亮度相同,他就获得了个体首创的喜悦。如果教师恰当引导,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去寻找新的收获,学生很容易产生进一步发现的欲望。事实上,关于电路,学生还有很多未知的知识——混连、电流、电压、电功、电功率等。尽管还未学到这方面知识,但是现在的学生接触面非常广,他们在日常生活中稍有印象的东西,都会受到激发而欲求其所以然。
这里有一个问题需要注意:规范化实验操作与培养学生创造力的关系。我们认为,这和培养创造力,发挥学生创造潜能并不矛盾。也就是说,教学中需要创造性或探究过程。在实验和探究的操作过程中,应该进行规范化操作,否则是不科学的甚至是不安全的。
探究性实验必须重视学生的发展,以人的发展为本。实验操作应坚持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原则,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教给学生学习方法,培养学生独立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通过对实验现象的分析,弄清问题的本质,理解所学知识。
中学实验大致包括:①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实验;②帮助学生建立概念的实验;③分析物体成分或构造的实验;④证明一种科学道理(规律)的实验;⑤认识物体主要性质的实验;⑥训练学生技能的实验;⑦培养学生长期观察习惯的实验等等。教材中安排的演示实验和学生实验,其方法一般只有一种。就学生实验来说,从器材到实验步骤及表格设计都由教材按一定的模式制定,对教师来说当然是省事多了,但不利于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我们应该采用多种实验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对于学生的分组实验,我们在帮助学生掌握实验原理的基础上,允许学生用不同的器材、不同的实验步骤进行实验探究。也许这样会造成一些“混乱”,学生也得不到比较准确的实验数据,但可以活跃学生的创新思维,实验中学生需要在多种因素中进行取舍,对所得的信息进行筛选,这就要求学生在追求既定目标的过程中,有全局观点并善于协调,在不同的情况下,善于应变,培养学生的应变能力,使学生的分析、抽象,综合,表达能力都得到训练和提高。
四、变老师照本宣科式的实验为创设实验问题情境引导学生提出问题设计实验
要使实验教学获得成功,教师必须吃透教材,了解学生,精心设计符合学生认识规律的教学程序。其课堂教学程序一般为:一是教师提出要探究的问题,使学生明确实验目的、实验步骤、观察的重点;二是学生分组实验观察现象,记录数据,教师巡回指导;三是根据实验结果,引导学生讨论分析,回答教师设计的问题,使认识逐步深化,步步逼近待认识的原理和规律,让学生自我探究、自我发现;四是让学生汇报实验现象和讨论实验结果,教师进行适当的启发和引导,得出科学概念和科学规律,达到创新认识的目标。
创新教学的构成要素研究性、引导性、发现性、归纳性等是有机结合起来的,这就是要求教师在实验教学中创造性地运用现代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将多种教学方法进行优化组合。吸收由教育科学研究所提供的新知识,用教师“创造性的教”,为学生“创造性的学”创造情境和条件。实验手段创新。实验本身也是一种教学手段,将现代化教学手段融入到实验教学中去,优势互补,相得益彰,这不仅是提高实验教学效果的途径,而且是实验手段创新的一种重要方式。在实验教学中应用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可以在提供实验背景、阐述实验原理、解除空间和时间对观察实验现象的限制、辅助实验分析、显示实验室无法做出的实验等等方面均能发挥很好的作用。但是在运用中一定要把握住:计算机多媒体只能用来辅助实验教学,不能喧宾夺主,更不能用实验的画面来代替实验。计算机多媒体在实验教学中,用得好可以锦上添花,但是用得不好也会弄巧成拙。
责任编辑 潘孟良
一、变老师演示实验为学生探究性实验
在实验教学中,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必然要改变传统的实验教学法。作为基础教育的实验教学,在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时,教师的作用应尽力体现在情景的创设、启发性问题的提出、学生创造性思维兴奋点的捕捉等方面。将演示实验改为探究实验,教师要进行创新设计,包括教具改进设计、实验层次的安排、问题的设置及解决的办法等。这种创新设计的目的,是要让学生充分地动脑、动手、动口,发挥学生的学习主体作用,从而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同时,这种创新设计对学生也是一种很好的示范,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将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在实验教学中,教师应因势利导,不失时机地对学生中那些标新立异、独树一帜的做法予以肯定,鼓励学生用自己的头脑思考问题,敢于另辟蹊径,勇于探究,不断创新。
二、变模仿老师实验为独立观察思考,自主操作探究
实验教学必须引导学生认真观察实验操作过程并亲自实践,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第一,在引导学生开展实验探究之前,对实验可能产生的现象,要做到心中有数,不能盲目操作。第二,教师在做演示实验时,要边演示边讲解,并指导学生动手操作,同时还要教给学生观察的方法,如对比、联系、重点观察等,让学生在探究和观察中通过比较、分析、判断、抽象概括获得知识,训练动手能力,发展思维能力和想象能力。第三,在学生实验时,教师不仅要求学生了解仪器的构造与用途,而且要学会正确地使用,熟练地装配连接,掌握探究的步骤与方法,引导学生通过实验,观察发现问题,通过思考得出结论,填写实验报告。这样既防止了教师一讲到底、包办代替,又避免教师不加指导地放任自流。有些难度大、综合性强的实验,可反复多操作几遍,加深印象,从而提高学生的实验技能,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三、变实验标准步骤为创造性多元化操作
实践证明:中学生有巨大的创造潜能,实验和探究活动,应该让学生自己设计、自己操作,是学生发挥个体创造潜能的好机会,教师应抓住这个机会,有意识地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指导学生创造思维的方式方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以电路的连接实验为例:如果在实验中首先要求学生通过自己的探究和操作,发现并联是各个小灯泡发光亮度相同,他就获得了个体首创的喜悦。如果教师恰当引导,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去寻找新的收获,学生很容易产生进一步发现的欲望。事实上,关于电路,学生还有很多未知的知识——混连、电流、电压、电功、电功率等。尽管还未学到这方面知识,但是现在的学生接触面非常广,他们在日常生活中稍有印象的东西,都会受到激发而欲求其所以然。
这里有一个问题需要注意:规范化实验操作与培养学生创造力的关系。我们认为,这和培养创造力,发挥学生创造潜能并不矛盾。也就是说,教学中需要创造性或探究过程。在实验和探究的操作过程中,应该进行规范化操作,否则是不科学的甚至是不安全的。
探究性实验必须重视学生的发展,以人的发展为本。实验操作应坚持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原则,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教给学生学习方法,培养学生独立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通过对实验现象的分析,弄清问题的本质,理解所学知识。
中学实验大致包括:①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实验;②帮助学生建立概念的实验;③分析物体成分或构造的实验;④证明一种科学道理(规律)的实验;⑤认识物体主要性质的实验;⑥训练学生技能的实验;⑦培养学生长期观察习惯的实验等等。教材中安排的演示实验和学生实验,其方法一般只有一种。就学生实验来说,从器材到实验步骤及表格设计都由教材按一定的模式制定,对教师来说当然是省事多了,但不利于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我们应该采用多种实验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对于学生的分组实验,我们在帮助学生掌握实验原理的基础上,允许学生用不同的器材、不同的实验步骤进行实验探究。也许这样会造成一些“混乱”,学生也得不到比较准确的实验数据,但可以活跃学生的创新思维,实验中学生需要在多种因素中进行取舍,对所得的信息进行筛选,这就要求学生在追求既定目标的过程中,有全局观点并善于协调,在不同的情况下,善于应变,培养学生的应变能力,使学生的分析、抽象,综合,表达能力都得到训练和提高。
四、变老师照本宣科式的实验为创设实验问题情境引导学生提出问题设计实验
要使实验教学获得成功,教师必须吃透教材,了解学生,精心设计符合学生认识规律的教学程序。其课堂教学程序一般为:一是教师提出要探究的问题,使学生明确实验目的、实验步骤、观察的重点;二是学生分组实验观察现象,记录数据,教师巡回指导;三是根据实验结果,引导学生讨论分析,回答教师设计的问题,使认识逐步深化,步步逼近待认识的原理和规律,让学生自我探究、自我发现;四是让学生汇报实验现象和讨论实验结果,教师进行适当的启发和引导,得出科学概念和科学规律,达到创新认识的目标。
创新教学的构成要素研究性、引导性、发现性、归纳性等是有机结合起来的,这就是要求教师在实验教学中创造性地运用现代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将多种教学方法进行优化组合。吸收由教育科学研究所提供的新知识,用教师“创造性的教”,为学生“创造性的学”创造情境和条件。实验手段创新。实验本身也是一种教学手段,将现代化教学手段融入到实验教学中去,优势互补,相得益彰,这不仅是提高实验教学效果的途径,而且是实验手段创新的一种重要方式。在实验教学中应用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可以在提供实验背景、阐述实验原理、解除空间和时间对观察实验现象的限制、辅助实验分析、显示实验室无法做出的实验等等方面均能发挥很好的作用。但是在运用中一定要把握住:计算机多媒体只能用来辅助实验教学,不能喧宾夺主,更不能用实验的画面来代替实验。计算机多媒体在实验教学中,用得好可以锦上添花,但是用得不好也会弄巧成拙。
责任编辑 潘孟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