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初中化学教学活动中,“核心素养”的培养,能使化学学习更加高效。本文将结合自身教学活动,从三个方面出发,寻求有效的提高学生的化学核心素养的途径与方法。
关键词:初中生;化学课堂;核心素养
中图分类号:G633.8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8)03-023-2
“核心素养”,是指学生应具备的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其中包括:个人修养、社会关爱、家国情怀,自主发展、合作参与、创新实践等。化学学科的核心素养为宏微结合、变化平衡、模型认知、实验探究、科学精神等。在要培养学生化学学科核心素养,教师就必须教会学生掌握化学基础知识、基本技能,认识一些化学变化,同时也要认识化学反应的本质,建立科学的物质观,揭示化学学习的意义以及化学知识的社会价值。为了达到这些目标,笔者结合自身初中教学活动,从三个方面阐述了提高学生的化学核心素养的途径与方法。
一、善于利用微粒观分析宏观现象
初中学生以具象思维为主,在宏观认识上似乎没有什么大的问题,但是对于微观本质的理解有着较大的困难。出现的主要问题表现在以下两方面:
(1)目前初中生关于物质变化的微观认识水平较低,尤其是微观思维水平,提升空间很大。
(2)初中生对于较为简单的变过过程分析情况较好,如物理变化,对涉及原子的重组的微观过程分析较为吃力,尤其是分析微粒在水溶液中的变化时感到困难较大,大多数学生存在认识偏差。
鉴于上述原因,教师需要合理地运用观察、想象、类比、模型化、探究和实践活动等方法,帮助学生逐步理解化学现象的本质,建立微粒观。例如,在物质鉴别这节内容中,笔者以鉴别两种无色溶液氯化钠和碳酸钠为例,给出的试剂分别为:①酚酞试液、②稀硫酸、③氯化钙溶液、④氯化钾溶液、⑤氢氧化钡溶液、⑥氢氧化钠溶液。学生根据之前所学复分解反应的知识,很容易能把合适的试剂都选出来,并完成探究实验,以得出正确的结果。我并没有就此结束,而是以追问的方式,把整个题目发散开来。如稀硫酸,我要求学生①说出稀硫酸能用于鉴别的原因。②稀硫酸与原溶液的反应属于哪种反应类型?③说出两种反应物质的类别。④稀硫酸与碳酸钠溶液产生的气泡具体是由哪两种离子反应而来?⑤那么,除了稀硫酸外,还有哪种试剂也能与碳酸钠溶液产生气泡?在这一系列的问题下,学生沿着老师设计的阶梯逐步往下走,从原来理解中的物质与物质之间的反应转变为溶液中离子和离子的反应,从而认识了化学反应的实质,逐步建立科学的微粒观,学生的思维向纵深方向发展。
二、整合各类资源,培养模型认知能力
化学模型是在已获得大量感性认识的基础上,为学生发挥想象提供平台,以理想化的思维方法,对化学事实进行近似、形象和整体的描述,进而揭示其本质和规律。
例如,《原子的构成》这一课时一直是初中阶段学生学习的难点和重点。苏教版义务教育化学教材对于原子结构的表述是递进式进行的,以水分解为例,让学生认识到化学变化的实质是原子的重新排列组合,然后,以彩图的形式展示出将一个氢原子放大到直径为1cm的小球,则同比例放大一个苹果,则有地球这么大,又使学生认识到原子的质量和体积都很小。以此引发学生思考原子是不是构成物质的最小微粒?原子能不能再分。接着,课本又以化学史为载体,介绍了原子中更小的微粒,电子和原子核。其中,卢瑟福α粒子轰击金箔实验虽然用了宏观模拟图,但效果还是不甚理想。所以,在课堂上我设计了一个小游戏。我将一个乒乓球固定在一个呼啦圈的中心,然后让学生用另外的乒乓球投掷过来,看能不能打到我的呼啦圈中的乒乓球。我先让学生站在离呼啦圈一步之外,然后逐渐退后,距离逐渐拉大,直至一个站教室最里面,一个在教室门口。学生发现,由于乒乓球的体积小,在距离拉大的过程中能击中的几率很小很小,大部分的乒乓球都穿过了呼啦圈,极少数击中的乒乓球被弹回。那么游戏后,再结合卢瑟福的实验结论,学生可以轻松地得出结论:①原子是空心的,②原子内部存在质量相对大,体积很小且带正电的微粒,即为原子核。
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对原子结构模型认知是逐步深入的,模型认知能力也是逐步得到培养的。模型认知并不是一种孤立的思维方法,它需要和观察思维、实验思维、分析和综合思维相结合。化学模型认知离不开学生的主动探究和意义建构,离不开物质模型与想象模型的结合。
三、借助化学实验,精心设计探究活动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在初中化学教学中,实验教学是重点,教师应通过化学实验有效地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初中化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深入研究教学内容,结合初中生的实际学习情况,针对化学教学的知识点引导学生开展化学实验,在化学实验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探究能力及思维能力。
1.在观察实验中培养问题意识
在初中化学课堂教学中,很多教学内容都可以通过问题的形式来创设情境,教师应引导学生在问题情境中提出问题,从而促进他们高效化的学习。例如,在讲授硬水、软水的概念时,用生活中的小故事引入,用井水和肥皂洗不干净衣服,井水面上时常飘着白色的絮状物,是什么原因?然后拿出氯化钙溶液和水,分别与肥皂水混合,观察现象,继而得出软、硬水的概念。然后引导学生思考水壶内的水垢成分是什么?怎樣把硬水转化为软水?硬水的危害有哪些?井水怎样才能把衣服洗干净?因为这些问题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学生在整个教学活动中表现地异常惊喜,感受并赞赏化学对改善人类生活和促进社会发展的积极作用,学会了关注与化学有关的社会问题,教学效果良好。
2.在对比实验中形成化学概念
对比实验是一种思维含量较高的化学实验。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在对比实验中形成化学概念,这样就能够有效地引导他们经历化学探究的过程,经历深入思维的过程。
3.在探究实验中培养创新思维
在素质教育背景下,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是十分重要的。探究实验是初中生进行化学学习的一种重要形式,只有通过探究实验,初中生才能在这个过程中对相应的化学知识进行内化,并且在这个过程中完成对化学学习内容的整合。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在探究实验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从而促成初中生化学学习的高效化。在气体的制备复习课中,除了实验室几套常规的装置,还可以给学生提供一些其它仪器,让学生去搭,充分利用他们的想象力,有的时候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总之,在初中化学教学中,有效地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可以使他们对化学学习更有主动性与创造性,从而让化学学习更加高效。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2]葛雪华.借助化学实验 培养核心素养[J].中学化学教学参考,2017(04).
[3]徐建中.初中化学实验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途径探析[J].学园,2017(04).
关键词:初中生;化学课堂;核心素养
中图分类号:G633.8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8)03-023-2
“核心素养”,是指学生应具备的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其中包括:个人修养、社会关爱、家国情怀,自主发展、合作参与、创新实践等。化学学科的核心素养为宏微结合、变化平衡、模型认知、实验探究、科学精神等。在要培养学生化学学科核心素养,教师就必须教会学生掌握化学基础知识、基本技能,认识一些化学变化,同时也要认识化学反应的本质,建立科学的物质观,揭示化学学习的意义以及化学知识的社会价值。为了达到这些目标,笔者结合自身初中教学活动,从三个方面阐述了提高学生的化学核心素养的途径与方法。
一、善于利用微粒观分析宏观现象
初中学生以具象思维为主,在宏观认识上似乎没有什么大的问题,但是对于微观本质的理解有着较大的困难。出现的主要问题表现在以下两方面:
(1)目前初中生关于物质变化的微观认识水平较低,尤其是微观思维水平,提升空间很大。
(2)初中生对于较为简单的变过过程分析情况较好,如物理变化,对涉及原子的重组的微观过程分析较为吃力,尤其是分析微粒在水溶液中的变化时感到困难较大,大多数学生存在认识偏差。
鉴于上述原因,教师需要合理地运用观察、想象、类比、模型化、探究和实践活动等方法,帮助学生逐步理解化学现象的本质,建立微粒观。例如,在物质鉴别这节内容中,笔者以鉴别两种无色溶液氯化钠和碳酸钠为例,给出的试剂分别为:①酚酞试液、②稀硫酸、③氯化钙溶液、④氯化钾溶液、⑤氢氧化钡溶液、⑥氢氧化钠溶液。学生根据之前所学复分解反应的知识,很容易能把合适的试剂都选出来,并完成探究实验,以得出正确的结果。我并没有就此结束,而是以追问的方式,把整个题目发散开来。如稀硫酸,我要求学生①说出稀硫酸能用于鉴别的原因。②稀硫酸与原溶液的反应属于哪种反应类型?③说出两种反应物质的类别。④稀硫酸与碳酸钠溶液产生的气泡具体是由哪两种离子反应而来?⑤那么,除了稀硫酸外,还有哪种试剂也能与碳酸钠溶液产生气泡?在这一系列的问题下,学生沿着老师设计的阶梯逐步往下走,从原来理解中的物质与物质之间的反应转变为溶液中离子和离子的反应,从而认识了化学反应的实质,逐步建立科学的微粒观,学生的思维向纵深方向发展。
二、整合各类资源,培养模型认知能力
化学模型是在已获得大量感性认识的基础上,为学生发挥想象提供平台,以理想化的思维方法,对化学事实进行近似、形象和整体的描述,进而揭示其本质和规律。
例如,《原子的构成》这一课时一直是初中阶段学生学习的难点和重点。苏教版义务教育化学教材对于原子结构的表述是递进式进行的,以水分解为例,让学生认识到化学变化的实质是原子的重新排列组合,然后,以彩图的形式展示出将一个氢原子放大到直径为1cm的小球,则同比例放大一个苹果,则有地球这么大,又使学生认识到原子的质量和体积都很小。以此引发学生思考原子是不是构成物质的最小微粒?原子能不能再分。接着,课本又以化学史为载体,介绍了原子中更小的微粒,电子和原子核。其中,卢瑟福α粒子轰击金箔实验虽然用了宏观模拟图,但效果还是不甚理想。所以,在课堂上我设计了一个小游戏。我将一个乒乓球固定在一个呼啦圈的中心,然后让学生用另外的乒乓球投掷过来,看能不能打到我的呼啦圈中的乒乓球。我先让学生站在离呼啦圈一步之外,然后逐渐退后,距离逐渐拉大,直至一个站教室最里面,一个在教室门口。学生发现,由于乒乓球的体积小,在距离拉大的过程中能击中的几率很小很小,大部分的乒乓球都穿过了呼啦圈,极少数击中的乒乓球被弹回。那么游戏后,再结合卢瑟福的实验结论,学生可以轻松地得出结论:①原子是空心的,②原子内部存在质量相对大,体积很小且带正电的微粒,即为原子核。
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对原子结构模型认知是逐步深入的,模型认知能力也是逐步得到培养的。模型认知并不是一种孤立的思维方法,它需要和观察思维、实验思维、分析和综合思维相结合。化学模型认知离不开学生的主动探究和意义建构,离不开物质模型与想象模型的结合。
三、借助化学实验,精心设计探究活动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在初中化学教学中,实验教学是重点,教师应通过化学实验有效地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初中化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深入研究教学内容,结合初中生的实际学习情况,针对化学教学的知识点引导学生开展化学实验,在化学实验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探究能力及思维能力。
1.在观察实验中培养问题意识
在初中化学课堂教学中,很多教学内容都可以通过问题的形式来创设情境,教师应引导学生在问题情境中提出问题,从而促进他们高效化的学习。例如,在讲授硬水、软水的概念时,用生活中的小故事引入,用井水和肥皂洗不干净衣服,井水面上时常飘着白色的絮状物,是什么原因?然后拿出氯化钙溶液和水,分别与肥皂水混合,观察现象,继而得出软、硬水的概念。然后引导学生思考水壶内的水垢成分是什么?怎樣把硬水转化为软水?硬水的危害有哪些?井水怎样才能把衣服洗干净?因为这些问题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学生在整个教学活动中表现地异常惊喜,感受并赞赏化学对改善人类生活和促进社会发展的积极作用,学会了关注与化学有关的社会问题,教学效果良好。
2.在对比实验中形成化学概念
对比实验是一种思维含量较高的化学实验。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在对比实验中形成化学概念,这样就能够有效地引导他们经历化学探究的过程,经历深入思维的过程。
3.在探究实验中培养创新思维
在素质教育背景下,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是十分重要的。探究实验是初中生进行化学学习的一种重要形式,只有通过探究实验,初中生才能在这个过程中对相应的化学知识进行内化,并且在这个过程中完成对化学学习内容的整合。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在探究实验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从而促成初中生化学学习的高效化。在气体的制备复习课中,除了实验室几套常规的装置,还可以给学生提供一些其它仪器,让学生去搭,充分利用他们的想象力,有的时候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总之,在初中化学教学中,有效地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可以使他们对化学学习更有主动性与创造性,从而让化学学习更加高效。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2]葛雪华.借助化学实验 培养核心素养[J].中学化学教学参考,2017(04).
[3]徐建中.初中化学实验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途径探析[J].学园,2017(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