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效教学的实践与探索

来源 :中学教学参考·理科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raid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要让学生掌握用轴对称变换的方法,解决“两点之间线段最短”路径问题,教师要题目分析到位,将问题转化明确,从而让学生把握住重点,明确好方向.教师还要做好引导,引领学生总结结论.
  [关键词]有效教学;最短路径;轴对称;探索
  [中图分类号] G633.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18)29-0019-02
  “两点之间线段最短”是课标实验教科书人教版初一上册的内容.教材通过生活实例解释,比如说用相同速度从学校到家,走什么路线最快到家?最短的距离当然是走直线,可以测量距离.而如何使用这个知识点,是到了初二的时候学生才有所接触,那就是“最短路径问题”.“最短路径问题”看似困难,而当学生想清楚了解决起来就比较简单.教师要把这个知识点的问题提得到位、讲透彻却并不容易.学生会有一系列问题,如怎么去看图?哪里才有直线?怎样构成线段?怎么寻找对称轴、对称点?下面我们就来看看广西师大附中张知莹老师如何解决问题.
  一、教学过程
  1.提出问题,转化思想
  广西师大附中张知莹老师从中考考题出发,讲解初二上册书本13.4课题学习中的最短路径问题.
  问题1:牧马人从A地出发,到一条笔直的河边L饮马,然后到B地,牧马人到河边的什么地方饮马,可使所走的路径最短?
  如果把河边L近似地看成一条直线,如图1,P为直线L上的一个动点,那么,上面的问题可以转化为“当点P在L的什么位置时,AP与PB的和最小”.解决这类题型的方法是运用轴对称变换,把同侧的两个点变成异侧,如图2,将点A的对称点A′与点B相连,构成“两点之间线段最短”,引出今天的知识点.
  2.延伸练习,巩固结论
  课程中教师让学生解释了A′B为何是最短距离之后给出了变式练习,再结合三角形、四边形、坐标系等学习内容,把图形转变成“点变线不变”的练习题,让学生加深印象,再在四边形的基础上将背景图形不断变换,把四边形的基础知识结合在一起加强巩固,最后“点不变增加线”,升华内容变成两个点和两条对称轴的情况,如图3和图4,期望能够通过不断地强化“两点之间,线段最短”的思想达到训练的目的.
  二、课堂评价
  第一,教师对教材的整合比较到位.由易到难,层层深入,同时归纳了整个初中阶段可能会遇到的有关距离最短的问题,将材料很好地展现到了学生面前.如上题中,先从基本图形入手,让学生有一个较为系统的知识网络,再让学生对知识的运用加以拓展.但是由于学生知识的积累还不够,网络虽然已经搭建起来,学生能够往里面填的材料却不足,不知道要如何去找對应的对称点和对称轴.
  第二,教师对学生的关注和引导比较到位.学生对基础知识有疑问,不知道是如何作关于直线L的对称,找到一个点的对称点,教师及时对学生的这种理解做了相应的改变,加入了推导过程和解释的过程,并且很好地解释了为什么这条直线是最短的,如图5所示.
  第三,教师注重学生思维培养.这是本节课的一大优点,教师问到关键的点:你为什么会想到这样做?让学生的思维得到很好的拓展和延伸.比如学生在做出相应的习题后,教师抓住时机问他们是如何想的,把学生的思维方式总结归纳出来,使得大部分学生有了数感,以后遇到这样的题目就知道这样去想了.
  三、探索实践
  在听完课后,我做了大胆的尝试,用了连续两节课的时间,在自己的班上把课程再上一遍.
  1.提出问题,总结归纳
  对于“点A、B位于直线L一侧,在L上找到一点P使得AP BP最短.”我会归纳出几个核心问题提问学生:“对称的点是哪个?对称轴是哪条?所用的思想方法是什么?”总结归纳,让学生从一道题中得出自己的思维方法,从而举一反三.
  2.同类问题,举一反三
  根据例题的结论,学生会有意识地去寻找对称的点和对称轴.如果出现图像变换的时候,他们也可以答题.如练习:如图6所示,正方形[ABCD]的面积为12,[△ABE]是等边三角形,点[E]在正方形[ABCD]内,在对角线[AC]上有一点[P],使[PD PE]的和最小,则这个最小值为 .
  学生很容易发现点D、E是对称点,而对称轴是AC.在比较两个对称点D和E后,大家会发现点D更容易找到对称点B,这样将问题中的[PD PE]转化成了求BE的长度,从而使问题简单化.
  学生明白了要找的目标后,题目就会变得简单,学生在背景图形不断变换的情况下,较好地掌握了解题的思想和方法.
  3.衍生方法,讨论结果
  题目出现两条对称轴.例题:如图3,已知牧马营地在A处,放马到草地吃草后,再到河边L处喝水后回到点B处,牧马人到草地和河边的什么位置放马,才能使所走的路径最短?
  学生刚开始听到题目时有点懵,但当我问道:“这是不是我们之前的‘两点之间,线段最短’”的问题时,大家还是能够很肯定的回答.接着我又问:“那么如何才能出现‘两点’,使得线段最短呢?”学生很快想到一定还是使用对称这样的方式来解决,尝试去将两个点分别对称.最后发现两个点同时作对称就能够达到最短的要求.但同时遇到一个争议比较大的问题:是不是可以作两个点关于任意一条对称轴的对称点呢?学生通过讨论,发现四种情况:1.关于草地作对称;2.关于河边L 作对称;3.点A、B分别关于河边L、草地作对称;4.点A、B分别关于草地、河边L作对称.
  学生的答案五花八门,结果产生矛盾,问题发生争执,到底哪一个才是正确的呢?大家讨论可以发现,图7和图8的画法只能完成牧草或者是喝水一件事,都不符合题意.图9很多学生有了争议,通过讨论学生发现A-C-D-B这条路线,只是做了所谓的对称,并没有体现出“两点之间线段最短”.怎么体现“两点之间线段最短”有没有具体的实例验证?只有图10能给出正确答案.总结大家的结论,学生发现这样的对称并不是任意的,而是对称点距离哪条对称轴近,就作关于这条对称轴的对称.
  4.追加问题,提升思维难度
  借助学生讨论出正确答案的那股劲,我追加问题:如图1,A和B两地在一条河的两岸,现要在河上造一座桥MN,桥造在何处可使从A到B的路径AMNB最短?
  通过本节课的尝试,我发现问题式教学可以改变教师“以讲为主,以讲居先”的格局.好的问题还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更加注重学生参与课堂的能力和探索的能力.学生从讨论中自我寻找正确的思维方式,更有利于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这样的课堂目标明确,学生真正参与到课堂来.学生对自己讨论的题目更有兴趣,并能够不断地质疑.让学生学会探索,让学生学会学习,我想这才是我们教育的本质.
  [ 参 考 文 献 ]
  [1] 课程教材研究所·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1.
  [2] 课程教材研究所.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教师教学用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1.
  [3] 何伟方.最短路径问题:“两点之间线段最短”的应用[J].学苑教育,2013(21):52-53.
  [4] 陶卫东.探究“最短路径”问题[J].数学教育通讯(初等教育),2013(9):62-64.
  (责任编辑 黄桂坚)
其他文献
[摘 要]伏安法测电阻是重要的电学实验,同时也是学生学习的难点。高考中,这个实验的考题学生得分率低,造成学生对这部分知识的学习不感兴趣。文章通过对两种不同的授课方式进行对比研究,以寻找更为有效的实验课型,期盼能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和参与热情,使学生在参与过程中获得成就感,感受学习的乐趣。[关键词]伏安法测电阻;电流表内、外接法;滑动变阻器限流、分压接法[中图分类号] G633.7 [文献标识码] A
[摘 要]发展学生的科学思维是高中生物课堂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以《细胞的能量通货——ATP》的教学为例,利用生活现象、结构简式图、矛盾冲突、课堂练习等手段,引导学生经历实验探究、建模分析、演绎推理、图文转化等过程,可有效发展学生的科学思维。[关键词]科学思维;高中生物课堂;细胞的能量通货[中图分类号] G633.9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18)26-0080-
新课标提出:要把握数学本质,启发思考,改进教学.下面以多面体的外接球相关计算问题为例说明把握球的本质来解题的过程并归纳、总结其解题的一般规律.  一、柱体的外接球问题  【例1】 (2017年全国II卷)长方体的长、宽和高分别为[3,2,1],其顶点都在球[O]的球面上,则球O的表面积为 .  解析:定义法.长方体的对角线的交点[O] 为其外接球的球心.令其半径为[R],所以[2R=32 22 1
[摘 要]条件概率是概率的一个重要内容,探讨条件概率易错点,能帮助学生走出误区,提高学生解决条件概率问题的能力.[关键词]条件概率;易错点;探讨[中图分类号] G633.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18)14-0009-01条件概率[P(B|A)]和一般概率相比有着自身的特点,容易和两个事件同时发生的概率[P(AB)]相混淆.学生在审题时很容易出现偏差.下面以一道
[摘 要]以《加减消元法》的教学为例,从开拓数学视野、经历数学研究、渗透数学思想、培养理性思维等方面实施立意高远的数学课堂教学,旨在提升学生的数学素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关键词]立意高远;数学课堂教学;加减消元[中图分类号] G633.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18)14-0011-04正如一篇文章写得好不好,主要看文章的立意一样,数学课堂教学能否真正促进学生
[摘 要]普通班级,中差生仍占相当大的比例.研究让中差生都能过关的教学策略具有现实意义.[关键词]中差生;教学策略;過关[中图分类号] G633.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18)14-0024-02当前的高效课堂教学,尤其是一些观摩课、示范课更是走入了一个怪圈:教学设计很完美、教师讲授很精彩、小组合作讨论很热烈、学生回答全正确、课堂气氛很活跃,看上去是一堂精彩纷
[摘 要]通过具体问题对初中数学中常见的立体图形的表面最短距离进行了分析,能让学生辨析学习过程中出现的错误.[关键词]最短距离;初中数学;立体图形[中图分类号] G633.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18)14-0034-02立体图形表面最短路径问题与生活实际联系密切,能多方面考查学生的知识与技能.在实际教学中,学生对这类问题的掌握过于机械,有时甚至公式般的套用,
[摘 要]化学计算是中考化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课程标准虽然对化学计算的要求有所降低,但对学生综合应用能力的要求却越来越高。化学计算题不应该是单纯的凭空设计的化学计算,其情境应该与化学分析、生产实际和学生生活体验相联系,尽可能从环境保护、生产生活、资源利用三个方面展示化学计算的独特魅力。[关键词]化学计算;中考化学;计算题[中图分类号] G633.8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
[摘 要]在多知识点的课堂教学中,由于教师忽视知识点间的有效关联,使学生只是消极被动地得到一个个孤立、单列的知识,从而影响了学生的学习效果和知识网络的建构。结合实际课例进行研究,探索多知识点课堂教学设计的一般模式,使学生在发现问题中求知,从解答问题中发现知识关联,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关键词]知识关联;课例研究;学习欲望[中图分类号] G633.98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
[摘 要]高考复习想要“巧”就要弄清楚“考什么”和“怎样备考”这两个问题.对概率统计的试题进行分类整理,对探寻高考数学备考策略有实际意义.  [关键词]高考备考; 概率统计; 核心素养  [中图分类号] G633.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18)29-0001-03  以上是对高考数学中概率统计内容的选择题和填空题的分析总结,接下来是高考数学的解答题部分.高考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