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
1988年1月14日,《人民日报》在头版的要闻版块刊发了题为《蒋经国昨天病逝》的报道,内称:“据台湾电台广播,中国国民党主席蒋经国于今天(指13号)下午3时50分因病逝世。”随后简述了蒋经国的履历:“蒋经国,浙江奉化人,生于1910年。早年留学苏联,1937年回国后,曾任‘三青团’中央干部学校教育长。国民党到台湾后,任国民党台湾省党部主任委员、‘国防部总政治作战部’主任、‘国防部’部长、‘行政院’院长、‘总统’等职。1975年4月担任国民党主席。”该介绍基本客观真实,没有回避蒋经国曾担任的敏感职位。
之后的几天里,《人民日报》对蒋经国去世进行了跟踪报道,刊登了11封大陆人士悼念蒋经国的唁电,其中包括1月15日刊登的《中共中央电唁蒋经国去世》:“惊悉中国国民党主席蒋经国先生不幸逝世,深表哀悼,并向蒋经国先生的亲属表示诚挚的慰问。”同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发表讲话,除对蒋经国去世深表哀悼外,还赞扬了蒋经国坚持“一个中国”、反对“台独”的努力,并重申和平统一祖国方针不变,向台湾伸出了和平的橄榄枝。此外,《人民日报》还在醒目版面先后刊载了屈武(民革名誉主席)、徐君虎(蒋经国老同学)、朱学范(民革主席)、钱昌照(民革副主席)、贾亦斌(民革副主席)、毛彭初、毛椒初(蒋经国表侄)、王珠凤(蒋经国外甥女)、郑洞国(民革副主席)、孙越崎(民革副主席)、裴昌会(民革副主席)等人的唁电,关注度不可谓不高,阵容不可谓不强大。屈武在唁电中称:“昨夜惊闻经国老弟病逝,悲痛无已,竟夕难眠。经国一生爱国,正期再展长才,共竟祖国和平统一大业,不意遽尔长逝,痛惜何似……虽两岸暌隔,音问久疏,然思念之情,无时或已。近见开放探亲,正庆把臂话旧有期,讵料经国先我而去,竟成永诀,遥望云天,不知涕泗之所从矣……经国灵前,尚祈为我馨香祝祷安息。临电神驰,未尽欲言。”
马英九曾认为,蒋经国有四大贡献:推动台湾十大建设、解除戒严、开放大陆探亲、力行勤政爱民。但除此这些政绩外,蒋经国对两岸关系的历史作用同样巨大:一是坚持“一个中国”原则,二是解除戒严,开启两岸关系新格局——这也是蒋经国受到大陆方面肯定、尊重的最主要原因。
二
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人民日报》对蒋介石去世的报道充满了火药味。1975年4月7日,《人民日报》在第四版的角落里刊登了一篇短文:《蒋介石死了》。不同于带有温情的“病逝”一词,冷冰冰的一个“死”字,带有极强的轻蔑意味。短文的第一句话便给蒋介石定性:“国民党反动派的头子、中国人民的公敌蒋介石,四月五日在台湾病死。”对他的介绍也是充满了片面性:“蒋介石自从一九二七年背叛孙中山先生领导的民主革命以来,一直作为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在中国的代表,坚持反共反人民,独裁卖国。他双手沾满了中国革命人民的鲜血,中国人民经过长期革命武装斗争,终于推翻了蒋介石集团的反动统治……逃到台湾后,在美帝国主义的庇护下苟延残喘,继续坚持与人民为敌。蒋介石集团的反动统治遭到台湾人民的强烈反对,内部矛盾重重……中国人民一定要解放台湾!”将蒋介石的一生完全负面性解读。
实事求是地说,蒋介石固然是个破坏民主、顽固暴躁的独裁者,但绝非一无是处。被中共俘虏的国民党高级将领黄维曾评价他:“这个人是个英雄,但他的那一套过时了,所以失败了。”蒋介石参加过辛亥革命、领导了北伐战争、坚持抵抗日本侵略、晚年坚决反对“台独”和“两个中国”,对国家统一和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是有贡献的。
三
从蒋介石“死了”到蒋经国“病逝”,前后相差十三年,《人民日报》的语气和态度却大相径庭,个中原因十分复杂,除了报纸的客观性增强、中国大陆改革开放导致的政治风气转变外,这十三年间两岸关系的巨大进展也是重要因素:
蒋介石去世时,中国大陆正处于“文化大革命”中,1966年6月27日《人民日报》发表《一定要把五星红旗插到台湾省》,该社论对“文革”时期的对台政策起到了巨大影响,致使该时期的政策偏向于强硬;蒋介石方面也一直鼓吹“反攻大陆,解救同胞”“汉贼不两立”,两岸关系紧张。
虽然这一时期国共两党在私下渠道有过秘密接触,也有和平协商、“第三次国共合作”的探讨,但在公开场合中,“解放臺湾”是大陆的政治正确,“反攻大陆”是台湾的政治正确,对峙仍旧占主导地位。大陆宣传蒋介石的反动性和负面不但能证明中共土地革命的正当性、体现解放战争的正义性、更能为统一台湾提供合法性。自1949年开始,大陆不断地负面构建蒋介石的形象,“文革”时期又以“阶级斗争为纲”,蒋介石被认为是“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代表人物”,所以在1975年大陆民众眼中,蒋介石就是一个十恶不赦的反动独裁者。而《人民日报》称蒋介石“卖国”“沾满了中国革命人民的鲜血”“苟延残喘”,确实也反映的是当时大陆普通民众的一般性观点。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大陆对台政策开始转变,两岸关系逐渐走向缓和。1979年1月1日,《人民日报》刊载《告台湾同胞书》,郑重宣告和平统一祖国的大政方针,呼吁就结束两岸军事对峙状态进行商谈。同年1月,邓小平在访问美国时对参众两院议员公开宣布,我们不再用“解放台湾”这个提法了,只要台湾和大陆统一,我们将尊重那里的现实和现行的制度。1981年9月,叶剑英发表《关于台湾回归祖国实现和平统一的方针政策》(俗称“叶九条”),表示自己愿意“进一步阐明关于台湾回归祖国,实现和平统一的方针政策”,提出“实行第三次合作,共同完成祖国统一大业”。1982年1月,邓小平继续阐释了叶剑英的讲话,指出:“这实际上就是‘一个国家、两种制度’。”这标志着“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方针的正式形成,成为此后数十年乃至今日中国处理台湾问题基本方针。
面对大陆的善意与和平提议,蒋经国和国民党虽然声称“不接触、不谈判、不妥协”,实际上不能也不可能全然无动于衷。1981年3月,国民党方面提出“三民主义统一中国”,不再提及“军事反攻”“反攻大陆”,这表明国共两党均能接受和平统一;1984年,台湾方面宣布台湾人员在“国际学术、科技、体育、文化等方面的会议和活动中,可以与大陆人员接触”,同时放宽了转口进入台湾的大陆产品的限制,默许民间通过转口形式与大陆通商。在通邮方面,大陆信件经香港寄往台湾,突破了台湾当局的禁忌。1985年,国民党还准许台商组团赴大陆考察,默许台商同大陆直接进行贸易或投资设厂。面对日益增加的两岸经贸往来,台湾“经济部”宣布对转口贸易实行“不干涉”政策。
1987年10月15日,台湾当局正式开放台湾同胞赴大陆探亲,这是台湾的大陆政策的一次最有积极意义的调整,得到大陆积极响应,同日,《人民日报》发表《国务院有关方面负责人谈话》,内称:“台湾当局采取这一措施对两岸人民的交往是有利的,热情欢迎台湾同胞到祖国大陆探亲旅游……我们一贯主张海峡两岸人民应当自由往来,增进交流,尽早解除骨肉分离之苦。对于台湾同胞到大陆探亲旅游……保证来去自由。我们将尽力提供方便,给予照顾。”1988年,台湾宣布“不限制客观报道大陆情况,允许台湾记者赴大陆采访”。此后,两岸的接触与交流逐渐频繁起来。由此可见,在蒋经国执政期间,把蒋介石时代僵硬的、教条的、暴力的“大陆政策”转变为灵活、有弹性的、相对和平的“新大陆政策”,大大促进了两岸的交流与和平发展。
四
总体而言,两蒋当政台湾时期虽与大陆存在不同程度的敌对,但始终坚持一个中国,坚定地反对“一中一台”“两个中国”。蒋经国执政期间,更是为两岸的和平交流与发展作出了很大贡献,这点受到海峡两岸的共同好评,他曾说:“中国只有一个,大陆和台湾必将统一。”在民进党当局疯狂推动“去蒋化”的同时,大量民众纪念蒋经国,对抑制“台独”、加速统一有巨大的积极意义。我们有理由相信,在不远的将来祖国就会完全统一。
(摘自《文史天地》)
1988年1月14日,《人民日报》在头版的要闻版块刊发了题为《蒋经国昨天病逝》的报道,内称:“据台湾电台广播,中国国民党主席蒋经国于今天(指13号)下午3时50分因病逝世。”随后简述了蒋经国的履历:“蒋经国,浙江奉化人,生于1910年。早年留学苏联,1937年回国后,曾任‘三青团’中央干部学校教育长。国民党到台湾后,任国民党台湾省党部主任委员、‘国防部总政治作战部’主任、‘国防部’部长、‘行政院’院长、‘总统’等职。1975年4月担任国民党主席。”该介绍基本客观真实,没有回避蒋经国曾担任的敏感职位。
之后的几天里,《人民日报》对蒋经国去世进行了跟踪报道,刊登了11封大陆人士悼念蒋经国的唁电,其中包括1月15日刊登的《中共中央电唁蒋经国去世》:“惊悉中国国民党主席蒋经国先生不幸逝世,深表哀悼,并向蒋经国先生的亲属表示诚挚的慰问。”同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发表讲话,除对蒋经国去世深表哀悼外,还赞扬了蒋经国坚持“一个中国”、反对“台独”的努力,并重申和平统一祖国方针不变,向台湾伸出了和平的橄榄枝。此外,《人民日报》还在醒目版面先后刊载了屈武(民革名誉主席)、徐君虎(蒋经国老同学)、朱学范(民革主席)、钱昌照(民革副主席)、贾亦斌(民革副主席)、毛彭初、毛椒初(蒋经国表侄)、王珠凤(蒋经国外甥女)、郑洞国(民革副主席)、孙越崎(民革副主席)、裴昌会(民革副主席)等人的唁电,关注度不可谓不高,阵容不可谓不强大。屈武在唁电中称:“昨夜惊闻经国老弟病逝,悲痛无已,竟夕难眠。经国一生爱国,正期再展长才,共竟祖国和平统一大业,不意遽尔长逝,痛惜何似……虽两岸暌隔,音问久疏,然思念之情,无时或已。近见开放探亲,正庆把臂话旧有期,讵料经国先我而去,竟成永诀,遥望云天,不知涕泗之所从矣……经国灵前,尚祈为我馨香祝祷安息。临电神驰,未尽欲言。”
马英九曾认为,蒋经国有四大贡献:推动台湾十大建设、解除戒严、开放大陆探亲、力行勤政爱民。但除此这些政绩外,蒋经国对两岸关系的历史作用同样巨大:一是坚持“一个中国”原则,二是解除戒严,开启两岸关系新格局——这也是蒋经国受到大陆方面肯定、尊重的最主要原因。
二
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人民日报》对蒋介石去世的报道充满了火药味。1975年4月7日,《人民日报》在第四版的角落里刊登了一篇短文:《蒋介石死了》。不同于带有温情的“病逝”一词,冷冰冰的一个“死”字,带有极强的轻蔑意味。短文的第一句话便给蒋介石定性:“国民党反动派的头子、中国人民的公敌蒋介石,四月五日在台湾病死。”对他的介绍也是充满了片面性:“蒋介石自从一九二七年背叛孙中山先生领导的民主革命以来,一直作为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在中国的代表,坚持反共反人民,独裁卖国。他双手沾满了中国革命人民的鲜血,中国人民经过长期革命武装斗争,终于推翻了蒋介石集团的反动统治……逃到台湾后,在美帝国主义的庇护下苟延残喘,继续坚持与人民为敌。蒋介石集团的反动统治遭到台湾人民的强烈反对,内部矛盾重重……中国人民一定要解放台湾!”将蒋介石的一生完全负面性解读。
实事求是地说,蒋介石固然是个破坏民主、顽固暴躁的独裁者,但绝非一无是处。被中共俘虏的国民党高级将领黄维曾评价他:“这个人是个英雄,但他的那一套过时了,所以失败了。”蒋介石参加过辛亥革命、领导了北伐战争、坚持抵抗日本侵略、晚年坚决反对“台独”和“两个中国”,对国家统一和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是有贡献的。
三
从蒋介石“死了”到蒋经国“病逝”,前后相差十三年,《人民日报》的语气和态度却大相径庭,个中原因十分复杂,除了报纸的客观性增强、中国大陆改革开放导致的政治风气转变外,这十三年间两岸关系的巨大进展也是重要因素:
蒋介石去世时,中国大陆正处于“文化大革命”中,1966年6月27日《人民日报》发表《一定要把五星红旗插到台湾省》,该社论对“文革”时期的对台政策起到了巨大影响,致使该时期的政策偏向于强硬;蒋介石方面也一直鼓吹“反攻大陆,解救同胞”“汉贼不两立”,两岸关系紧张。
虽然这一时期国共两党在私下渠道有过秘密接触,也有和平协商、“第三次国共合作”的探讨,但在公开场合中,“解放臺湾”是大陆的政治正确,“反攻大陆”是台湾的政治正确,对峙仍旧占主导地位。大陆宣传蒋介石的反动性和负面不但能证明中共土地革命的正当性、体现解放战争的正义性、更能为统一台湾提供合法性。自1949年开始,大陆不断地负面构建蒋介石的形象,“文革”时期又以“阶级斗争为纲”,蒋介石被认为是“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代表人物”,所以在1975年大陆民众眼中,蒋介石就是一个十恶不赦的反动独裁者。而《人民日报》称蒋介石“卖国”“沾满了中国革命人民的鲜血”“苟延残喘”,确实也反映的是当时大陆普通民众的一般性观点。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大陆对台政策开始转变,两岸关系逐渐走向缓和。1979年1月1日,《人民日报》刊载《告台湾同胞书》,郑重宣告和平统一祖国的大政方针,呼吁就结束两岸军事对峙状态进行商谈。同年1月,邓小平在访问美国时对参众两院议员公开宣布,我们不再用“解放台湾”这个提法了,只要台湾和大陆统一,我们将尊重那里的现实和现行的制度。1981年9月,叶剑英发表《关于台湾回归祖国实现和平统一的方针政策》(俗称“叶九条”),表示自己愿意“进一步阐明关于台湾回归祖国,实现和平统一的方针政策”,提出“实行第三次合作,共同完成祖国统一大业”。1982年1月,邓小平继续阐释了叶剑英的讲话,指出:“这实际上就是‘一个国家、两种制度’。”这标志着“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方针的正式形成,成为此后数十年乃至今日中国处理台湾问题基本方针。
面对大陆的善意与和平提议,蒋经国和国民党虽然声称“不接触、不谈判、不妥协”,实际上不能也不可能全然无动于衷。1981年3月,国民党方面提出“三民主义统一中国”,不再提及“军事反攻”“反攻大陆”,这表明国共两党均能接受和平统一;1984年,台湾方面宣布台湾人员在“国际学术、科技、体育、文化等方面的会议和活动中,可以与大陆人员接触”,同时放宽了转口进入台湾的大陆产品的限制,默许民间通过转口形式与大陆通商。在通邮方面,大陆信件经香港寄往台湾,突破了台湾当局的禁忌。1985年,国民党还准许台商组团赴大陆考察,默许台商同大陆直接进行贸易或投资设厂。面对日益增加的两岸经贸往来,台湾“经济部”宣布对转口贸易实行“不干涉”政策。
1987年10月15日,台湾当局正式开放台湾同胞赴大陆探亲,这是台湾的大陆政策的一次最有积极意义的调整,得到大陆积极响应,同日,《人民日报》发表《国务院有关方面负责人谈话》,内称:“台湾当局采取这一措施对两岸人民的交往是有利的,热情欢迎台湾同胞到祖国大陆探亲旅游……我们一贯主张海峡两岸人民应当自由往来,增进交流,尽早解除骨肉分离之苦。对于台湾同胞到大陆探亲旅游……保证来去自由。我们将尽力提供方便,给予照顾。”1988年,台湾宣布“不限制客观报道大陆情况,允许台湾记者赴大陆采访”。此后,两岸的接触与交流逐渐频繁起来。由此可见,在蒋经国执政期间,把蒋介石时代僵硬的、教条的、暴力的“大陆政策”转变为灵活、有弹性的、相对和平的“新大陆政策”,大大促进了两岸的交流与和平发展。
四
总体而言,两蒋当政台湾时期虽与大陆存在不同程度的敌对,但始终坚持一个中国,坚定地反对“一中一台”“两个中国”。蒋经国执政期间,更是为两岸的和平交流与发展作出了很大贡献,这点受到海峡两岸的共同好评,他曾说:“中国只有一个,大陆和台湾必将统一。”在民进党当局疯狂推动“去蒋化”的同时,大量民众纪念蒋经国,对抑制“台独”、加速统一有巨大的积极意义。我们有理由相信,在不远的将来祖国就会完全统一。
(摘自《文史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