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瑞士儿童心理学家皮亚杰告诫我们:儿童的数概念不是成人能直接教会的。在数学教育中,我们已经逐步认识到幼儿建立一个新的数概念,必须通过对材料的接触,施加动作反复摆弄和探索,积累经验才能建构新的概念。所以,如何使操作活动在计算教学中充分发挥作用,是一个需要研究的问题。
一、确立幼儿在活动中的主体地位,贯彻自主性策略
改指令为设疑,引发幼儿自主探索。幼儿进行自主性的探索学习,需要尊重幼儿已有的知识和经验,还需要有正确的导向。教师在操作时不能老是指导,也不能“随意放羊”,需通过对材料的美化、适当的设疑、引疑,既引发幼儿的探究欲望,又对幼儿操作目的有积极的引导,使幼儿在探索过程中,很好的发挥主动性。如:学习4的组成。提供给幼儿4片双色花片(花片一面是红色,另一面是白色)和一张印有花朵图案可让幼儿涂色的纸。请幼儿玩“撒花片”游戏,每撒一片就根据花片停住后颜色分布的数量在纸上涂色。只要落下的花片颜色分布的数量与前几次不同,就可依次画在纸上。这样,每次撒后,孩子们就要比较对照,作出是否要涂色的判断。在操作过程中,孩子们还会发现一些问题,如:4颗星星撒出去,出现了都是同一种颜色的情况,就会提出怎么办?有的孩子会发现涂了三次后再要涂的话,总是与其中的一组情况一样,从而产生疑问,这样有利于幼儿独立性、自主性的充分发挥。
二、激发幼儿在活动中主动参与,善用游戏性策略
在操作活动中加上游戏情节,可以将“就事论事”的摆弄材料,变为趣味性手脑并用的活动,使幼儿的各个感官都能积极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反复操作而不感枯燥乏味,有利于幼儿保持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果。如学习数的形成,需要幼儿反复进行添上1个、去掉1个的练习。设计操作材料为一朵梅花,每个梅花瓣都画有一个小圆点,让幼儿用它玩“开花”游戏:先把每个花瓣向花蕊折成合拢样,每个一朵梅花,操作时首先看见花蕊的1个小圆点,每打开1个花瓣,就增加一个小圆点,1个圆点添上1个圆点是2个圆点,……依次打开。花开完再收花瓣,每次收拢一个花瓣,就是去掉1个小圆点,即6个去掉1个是5个……由于操作具有简单的游戏情节,幼儿多次“开花”、“收花”兴趣不减,达到了反复练习,达到了体验数形成简单规律的目的。另外,也可用指定操作规则和奖励的办法来加强操作活动的游戏性。如7的组成,幼儿每两人一组,每组幼儿7片双色花片,每人轮流进行,在轮到自己撒花片前把花片分成两份,双手各拿一份,同时记牢手中的数量,如3和4,若花片落下时,显示出刚巧是4片红色和3片白色花,则为“中奖”,就奖给一朵小红花。在这富有刺激性的游戏中,幼儿将注意力集中在7的组成上,也就自然记准了7的几种组成方法,为了中奖,他们还会反复多次操作,学习的积极性就比较高。
三、营造主动学习的氛围,活用互动性策略
有时在操作活动中,由于材料多,操作室空间小,幼儿整理能力弱,往往刚开始操作就出现材料混乱的局面,极大的影响了幼儿能力。这时,运用互动方式,让两人共享一份操作材料,能力强和能力弱的幼儿搭配,轮流操作,共同记录,如9的组成,每两人一份巧巧棒(共9支),把9支棒分给两人有几种分法,两人轮流操作,一起记录,两人互相检查,互相纠正,有问题协商解决,或共同质疑;能力弱的还可得到能力强的幼儿的指导和鼓励,能力弱幼儿没了思想压力,不再有是否对错的顾虑,“玩”的大胆积极了。这样使幼儿都积极参与到学习中去。
四、让幼儿乐于动手,运用针对性策略
一般来说,操作活动是符合幼儿的年龄特点的,但3—6岁各年龄段幼儿的学习特点、接收能力不同,年龄越小,差异越大,因此,小班幼儿操作活动以个别为主,中班在个别操作的基础上,可以增加合作,如两人轮流抽卡片,按卡片上的数字到箱中摸出相应数量的实物。大班幼儿则可以用多种形式开展操作活动。如小组活动:“撕纸列算式接龙”,要求幼儿把一张画有许多个同一物体的纸撕成两部分,组内幼儿从头到尾一次轮流撕,并根据撕的物体列出相应的加减算式。在操作安排上,有计划、有组织的学数、学算操作活动,中大班多一些;小班的操作活动,一般以结合日常生活的游戏为主,使幼儿在轻松愉快的玩耍中感知数的概念。
五、激发幼儿向上,巧用激励性策略
教师激励性的语言与动作往往能激发幼儿持续、愉快的探究,能让幼儿在操作中体验成功,增强信心。另外可用环境的激励作用,例如在墙面上布置“红星角”,激励幼儿不断争添星星。最后,教师应细心观察,及时指导。
幼儿独立的进行操作活动,客观上为老师观察幼儿如何活动提供了条件,并从中获得信息反馈,比如教师可以看出幼儿在操作过程中对操作任务的理解程度,以及操作活动的步骤、操作材料的使用情况,尤其是对那些个性较内向的幼儿,从操作表现中可及时了解他们的实际水平,而对大部分幼儿来说,教师既可以及时发现幼儿操作的成功之处,又可及时了解存在的问题和困难,从而适时的提出建议或予以启发指导。这样,就使不同发展水平的幼儿都能开展与其发展水平相适应的探索活动,在原有基础上得到提高。
(作者单位:555100贵州省铜仁市石阡县实验幼儿园)
一、确立幼儿在活动中的主体地位,贯彻自主性策略
改指令为设疑,引发幼儿自主探索。幼儿进行自主性的探索学习,需要尊重幼儿已有的知识和经验,还需要有正确的导向。教师在操作时不能老是指导,也不能“随意放羊”,需通过对材料的美化、适当的设疑、引疑,既引发幼儿的探究欲望,又对幼儿操作目的有积极的引导,使幼儿在探索过程中,很好的发挥主动性。如:学习4的组成。提供给幼儿4片双色花片(花片一面是红色,另一面是白色)和一张印有花朵图案可让幼儿涂色的纸。请幼儿玩“撒花片”游戏,每撒一片就根据花片停住后颜色分布的数量在纸上涂色。只要落下的花片颜色分布的数量与前几次不同,就可依次画在纸上。这样,每次撒后,孩子们就要比较对照,作出是否要涂色的判断。在操作过程中,孩子们还会发现一些问题,如:4颗星星撒出去,出现了都是同一种颜色的情况,就会提出怎么办?有的孩子会发现涂了三次后再要涂的话,总是与其中的一组情况一样,从而产生疑问,这样有利于幼儿独立性、自主性的充分发挥。
二、激发幼儿在活动中主动参与,善用游戏性策略
在操作活动中加上游戏情节,可以将“就事论事”的摆弄材料,变为趣味性手脑并用的活动,使幼儿的各个感官都能积极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反复操作而不感枯燥乏味,有利于幼儿保持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果。如学习数的形成,需要幼儿反复进行添上1个、去掉1个的练习。设计操作材料为一朵梅花,每个梅花瓣都画有一个小圆点,让幼儿用它玩“开花”游戏:先把每个花瓣向花蕊折成合拢样,每个一朵梅花,操作时首先看见花蕊的1个小圆点,每打开1个花瓣,就增加一个小圆点,1个圆点添上1个圆点是2个圆点,……依次打开。花开完再收花瓣,每次收拢一个花瓣,就是去掉1个小圆点,即6个去掉1个是5个……由于操作具有简单的游戏情节,幼儿多次“开花”、“收花”兴趣不减,达到了反复练习,达到了体验数形成简单规律的目的。另外,也可用指定操作规则和奖励的办法来加强操作活动的游戏性。如7的组成,幼儿每两人一组,每组幼儿7片双色花片,每人轮流进行,在轮到自己撒花片前把花片分成两份,双手各拿一份,同时记牢手中的数量,如3和4,若花片落下时,显示出刚巧是4片红色和3片白色花,则为“中奖”,就奖给一朵小红花。在这富有刺激性的游戏中,幼儿将注意力集中在7的组成上,也就自然记准了7的几种组成方法,为了中奖,他们还会反复多次操作,学习的积极性就比较高。
三、营造主动学习的氛围,活用互动性策略
有时在操作活动中,由于材料多,操作室空间小,幼儿整理能力弱,往往刚开始操作就出现材料混乱的局面,极大的影响了幼儿能力。这时,运用互动方式,让两人共享一份操作材料,能力强和能力弱的幼儿搭配,轮流操作,共同记录,如9的组成,每两人一份巧巧棒(共9支),把9支棒分给两人有几种分法,两人轮流操作,一起记录,两人互相检查,互相纠正,有问题协商解决,或共同质疑;能力弱的还可得到能力强的幼儿的指导和鼓励,能力弱幼儿没了思想压力,不再有是否对错的顾虑,“玩”的大胆积极了。这样使幼儿都积极参与到学习中去。
四、让幼儿乐于动手,运用针对性策略
一般来说,操作活动是符合幼儿的年龄特点的,但3—6岁各年龄段幼儿的学习特点、接收能力不同,年龄越小,差异越大,因此,小班幼儿操作活动以个别为主,中班在个别操作的基础上,可以增加合作,如两人轮流抽卡片,按卡片上的数字到箱中摸出相应数量的实物。大班幼儿则可以用多种形式开展操作活动。如小组活动:“撕纸列算式接龙”,要求幼儿把一张画有许多个同一物体的纸撕成两部分,组内幼儿从头到尾一次轮流撕,并根据撕的物体列出相应的加减算式。在操作安排上,有计划、有组织的学数、学算操作活动,中大班多一些;小班的操作活动,一般以结合日常生活的游戏为主,使幼儿在轻松愉快的玩耍中感知数的概念。
五、激发幼儿向上,巧用激励性策略
教师激励性的语言与动作往往能激发幼儿持续、愉快的探究,能让幼儿在操作中体验成功,增强信心。另外可用环境的激励作用,例如在墙面上布置“红星角”,激励幼儿不断争添星星。最后,教师应细心观察,及时指导。
幼儿独立的进行操作活动,客观上为老师观察幼儿如何活动提供了条件,并从中获得信息反馈,比如教师可以看出幼儿在操作过程中对操作任务的理解程度,以及操作活动的步骤、操作材料的使用情况,尤其是对那些个性较内向的幼儿,从操作表现中可及时了解他们的实际水平,而对大部分幼儿来说,教师既可以及时发现幼儿操作的成功之处,又可及时了解存在的问题和困难,从而适时的提出建议或予以启发指导。这样,就使不同发展水平的幼儿都能开展与其发展水平相适应的探索活动,在原有基础上得到提高。
(作者单位:555100贵州省铜仁市石阡县实验幼儿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