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素质教育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推行,传统文化的渗透成为高中语文教师关注的重点内容。传统文化的渗透可以改变学生对语文学科的固有认知,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探究热情,并通过传统文化的分析挖掘,加深语文知识体悟,促进学生语文综合能力的提高。
一、营造传统文化课堂氛围
教师可以通过传统文化的渗透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打破固化的语文教学机制,引导学生在充满传统文化气息的课堂中挖掘语文的潜在魅力,逐步激发语文探究兴趣,进而在短时间内完善语文综合能力,提升自己在未来高考中的核心竞争力。
例如,在进行《沁园春·长沙》这首词的教学时,我会重视传统文化课堂氛围的营造。课堂开始,我投影展示一些经典的古代诗词,如《蜀道难》《清平乐村居》等,将中国传统文化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古诗词文化”呈现出来。为了有效完成传统文化氛围营造任务,我使用音响播放中国古典音乐,并且点明古代诗词创作的主要作用是演唱,有效激发学生对古诗词文化的學习热情。
接着,在良好的课堂氛围下我会及时布置课堂学习任务:分析毛主席写这首词想要表达的情感,并且挖掘这首词与古代词之间的区别。学生在传统文化课堂氛围的影响下探究参与态度发生了明显转变,会主动进行自主学习,将教材和投影内容、古典音乐结合起来,从多个角度分析问题,保证任务完成的有效性。学生在传统文化课堂氛围中和作者产生了较好的情感共鸣,明确了毛主席在《沁园春·长沙》中抒发了对建功立业的期望之情,并且主动回忆以往的古诗词学习经历,分析两者之间的区别,加深了对古诗词的理解,也较好地体现了传统文化课堂氛围构建的积极影响。
传统文化课堂氛围的营造是传统文化在高中语文课堂中成功渗透的基础保障,值得教师花费时间和精力进行深层次的探究,分析传统文化课堂氛围营造方法,这样才能保证素质教育推行的有效性。
二、创建传统文化学习情境
情境教学法是现代高中语文课堂中主流的教学方法之一,它对学生语文探究的促进作用是有目共睹的。教师可以通过情境教学法达成传统文化渗透目标,为学生提供多样化的传统文化情境,丰富他们对语文科目的认知,进一步提升核心素养。
例如,在开展《奇妙的对联》的探究活动时,我会通过情境教学法完成传统文化渗透任务。课堂开始,我直接提出问题:生活中什么地方、什么时候用到对联?学生说出想法:对联贴得最多的地方是门上,春节的时候会用到对联……顺着学生的讲述,我会使用多媒体设备创建生活化情境,将春节人们写春联、贴春联的场景在课堂中模拟出来,把语文课堂和生活实际串联,让学生形成正确的观念:传统文化在生活中无处不在。通过情境的创建初步完成了传统文化渗透,但是考虑到“对联”教学要求,我把春节中粘贴的春联带到课堂中,将其作为教学素材,讲述“对联”的“对仗”“平仄”等特点,让学生感受到传统文化魅力的同时也较好地完成了“对联”学习任务。情境创建中我把教学内容和传统习俗结合起来,有效提升了“对联”教学趣味性。最后我要求学生结合所学内容,自己写一幅表达春节美好愿望的对联,将传统文化渗透效果最大化。
教师要合理运用现有教学资源,构建高效的语文学习情境,为传统文化渗透提供新的动力,保证学生在情境中能明确传统文化探究对自身发展的影响,进而形成积极向上的语文学习观念。
三、进行传统文化课外拓展
高中语文教学的主要目标是让学生在高考中取得理想的成绩,进入梦想的大学,所以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不可能过多地讲述传统文化。因此,教师可以转变思路,将传统文化渗透延伸到学生课后生活中,鼓励他们使用课余时间进行传统文化拓展,丰富自身语文素养。
例如,在完成了《离骚》的教学任务之后,学生了解了屈原的生平和爱国情怀,同时也认识到屈原和中国传统节日“端午节”之间的联系。我会以此为出发点,布置课外学习任务:端午节有赛龙舟、包粽子等习俗,探究这些习俗和屈原之间的关系。课外任务中涉及到的问题是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所忽视的,从未想过探究这些习俗的由来。通过任务布置,有效激发了他们的传统文化探究兴趣,会主动搜集与“端午节”相关的历史典故,并且结合典故分析传统习俗的由来。为了保证学生课外拓展的参与度,我把课外拓展当作一次竞赛,根据学生上交的成果评选出一二三名。高中生的好胜心普遍较强,为了在课外拓展活动中脱颖而出,他们会更加积极地参与到传统文化、传统习俗的挖掘中。不论结果如果,学生对“端午节”这一传统节日有了更加全面的了解,完成了传统文化渗透目标。
总而言之,在现代高中语文教学中,传统文化的渗透符合素质教育要求。教师要充分利用有限的教学资源,帮助学生拓展语文视野,有效完成语文学习兴趣激发目标。传统文化的有效渗透提升了学生语文综合素养,对他们核心竞争力的培养也有促进作用。
作者单位:江西省宜春中学(336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