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所谓问题情境,就是通过教师设立一系列有难度的问题活跃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从而营造一种强烈的课堂求知气氛. 情境是一种激发人的感情天性的境界. 对学生来讲,情境是一个猎场,学生可在这儿发现猎物;情境是一个迷宫,学生要在这儿寻找出路;情境是一块跳板,学生要在这儿飞跃. 教学实践证明,学生的认知活动总是在一定的情境中进行的,绝大多数学生有时对于一些知识的获取往往需要教师恰当地加以点拨才能实现,“一启就发”,学生并不感到怎样吃力和被动;而有的时候,即便是较简单、较容易理解的知识,学生接受起来仍感到很费劲. 这种情况的出现,原因当然是多方面的,但往往与课堂上特定的问题情境密切相关. 缺少师生互动和学生积极思维的课堂气氛,学生的思维没能被很好地牵动,学生的积极性未被充分地调动起来,所谓“跳一跳,摸得着”,在这种情况下也就无法实现. 实际上,学生学习动机的激发,学习积极性的调动在于利用一定的诱因,从而使形成的学习需要由潜在状态转入活动状态,或者说是现实状态. 因此,在教学中,如何设计问题情境,对于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学习兴趣的激发至关重要. 本文仅就课堂教学中问题情境的设计途径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利用实践活动创设问题情境
《新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的重要方式. 心理学家认为,人的最初阶段的思维是从动作开始的. 所以数学实践活动要引导学生主动操作、主动探索、主动思考,亲自经历探索知识的全部过程,这样才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如在“相似三角形的应用”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设计这样的教学情境:当你行走在太阳光下,什么时刻伴随着你?(影子)根据我们的生活经验发现,物体的高度不同,则它的影长也不一样,那么物体的高度与它的影长之间有什么关系呢?请同学们分6个小组分别测量3根长度不等的木杆在同一时刻阳光下的影子,再测量出木杆长,将有关数据填入下面表格内,看看有什么重要发现.
操作要求:
1. 进入操场后,先在同一时刻进行杆影长度的测量,然后测量木杆的长度.
2. 精确度要求:木杆长度与杆影长度的测量精确到0.01米.
3. 测量后迅速回到教室进行计算,讨论.
通过活动,建立了“个人——小组——全班”“学生——教师”二维立体的动态过程,在整个相互交流、沟通、互相启发、补充的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求得新的发展. 而且从中也说明了数学结论的得出一般会经历实验——观察——计算——猜想这样一个过程.
又如,在讲授“三角形三边关系”时,提出:是不是任意三条线段都能组成三角形呢?一开始几乎所有学生都回答是,这时教师拿出事先准备好的一些长短不一的木棒,让学生亲自动手演示,通过学生亲自动手实践,否定了他们的答案,从而为上好这一节课开了个好头.
二、通过对数学史实、数学故事叙述创设问题情境
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所运用的教学方法以及所叙述的系列故事,对学生的学习有着巨大的激励作用和潜移默化的影响,并能培养学生追求真理和攀登科学高峰的雄心,为教学提供了生动素材,是创设问题情境的一种有效途径.
如在探究“生日相同的概率”的教学过程中,讲述新课的过程创设情境:在美国的一次大选期间,两位朋友在一起叙谈,谈到了生日问题. 其中一位是懂数学的,他说,以往的36届总统中,应该有生日相同的,另一位不信. 后来他们查了资料,发现确有生日相同的,而且有逝世日相同的:扑尔克和哈定都生于11月2日,扑尔克生于1795年,而哈定生于1865年. 还有亚当斯、杰弗孙、门罗三人也都死于7月4日,前两位都是1826年去世的,后面一位死于1831年. 一些别有用心的人常常利用人们这种直觉上的错误,把这些看似巧合,实则平凡而且极为平常的现象大加渲染,从中牟取暴利. 我们要想破除这种迷信思想,必须从科学的角度,用“知识”去武装我们的大脑. 同学们你们现在能解释吗?这样就激发了学生积极探究的欲望,加深了学生对概率知识的理解.
三、创设与现实生活相联系的问题情境
数学来源于生活,又必须回归到生活中去. 学生学习的数学能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才能为学生所喜欢.
数学建模是数学知识应用的问题情境. 数学建模教学使学生走出了课本,使他进入生活、生产实际中,生活化的数学内容赋予了数学足够的活力和灵性. 如在“函数的应用”复习课上,采用下面例题,把数学建模引入课堂教学.
例如:顺义县城城关镇新建一个服装厂,从今年7月份开始投产,并且前4个月的产量分别为1万件、1.2万件、1.3万件、1.37万件. 由于产品质量好,服装款式新颖,因此前几个月的产品销售情况良好. 为了推销员在推销产品时,接收订单不至于过多或过少,需要估测一下以后几个月的产量,假如你是厂长,将会采用什么方法?
创设了好的教学情境,课就上好了一半. 本节课的教学充分说明了这一道理. 通过调查让学生真正深入生活、深入社会,对打折问题及相关概念有比较深刻的感性认识. “商家不肯透露”简单六个字,短短一句话,既反映了学生调查的真实性,说明了市场信息的重要性,又增添了课堂教学的情趣.
综合上述,在教学过程中,创设问题情境是提高教学效果,培养学生能力的一项有效的教学策略.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认真而深入地分析教材内容,研究学生的认知心理特点,并在此基础上创设恰当的问题情境,以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激活学生的思维活动,从而达到培养和提高学生学习能力的目的.
一、利用实践活动创设问题情境
《新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的重要方式. 心理学家认为,人的最初阶段的思维是从动作开始的. 所以数学实践活动要引导学生主动操作、主动探索、主动思考,亲自经历探索知识的全部过程,这样才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如在“相似三角形的应用”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设计这样的教学情境:当你行走在太阳光下,什么时刻伴随着你?(影子)根据我们的生活经验发现,物体的高度不同,则它的影长也不一样,那么物体的高度与它的影长之间有什么关系呢?请同学们分6个小组分别测量3根长度不等的木杆在同一时刻阳光下的影子,再测量出木杆长,将有关数据填入下面表格内,看看有什么重要发现.
操作要求:
1. 进入操场后,先在同一时刻进行杆影长度的测量,然后测量木杆的长度.
2. 精确度要求:木杆长度与杆影长度的测量精确到0.01米.
3. 测量后迅速回到教室进行计算,讨论.
通过活动,建立了“个人——小组——全班”“学生——教师”二维立体的动态过程,在整个相互交流、沟通、互相启发、补充的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求得新的发展. 而且从中也说明了数学结论的得出一般会经历实验——观察——计算——猜想这样一个过程.
又如,在讲授“三角形三边关系”时,提出:是不是任意三条线段都能组成三角形呢?一开始几乎所有学生都回答是,这时教师拿出事先准备好的一些长短不一的木棒,让学生亲自动手演示,通过学生亲自动手实践,否定了他们的答案,从而为上好这一节课开了个好头.
二、通过对数学史实、数学故事叙述创设问题情境
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所运用的教学方法以及所叙述的系列故事,对学生的学习有着巨大的激励作用和潜移默化的影响,并能培养学生追求真理和攀登科学高峰的雄心,为教学提供了生动素材,是创设问题情境的一种有效途径.
如在探究“生日相同的概率”的教学过程中,讲述新课的过程创设情境:在美国的一次大选期间,两位朋友在一起叙谈,谈到了生日问题. 其中一位是懂数学的,他说,以往的36届总统中,应该有生日相同的,另一位不信. 后来他们查了资料,发现确有生日相同的,而且有逝世日相同的:扑尔克和哈定都生于11月2日,扑尔克生于1795年,而哈定生于1865年. 还有亚当斯、杰弗孙、门罗三人也都死于7月4日,前两位都是1826年去世的,后面一位死于1831年. 一些别有用心的人常常利用人们这种直觉上的错误,把这些看似巧合,实则平凡而且极为平常的现象大加渲染,从中牟取暴利. 我们要想破除这种迷信思想,必须从科学的角度,用“知识”去武装我们的大脑. 同学们你们现在能解释吗?这样就激发了学生积极探究的欲望,加深了学生对概率知识的理解.
三、创设与现实生活相联系的问题情境
数学来源于生活,又必须回归到生活中去. 学生学习的数学能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才能为学生所喜欢.
数学建模是数学知识应用的问题情境. 数学建模教学使学生走出了课本,使他进入生活、生产实际中,生活化的数学内容赋予了数学足够的活力和灵性. 如在“函数的应用”复习课上,采用下面例题,把数学建模引入课堂教学.
例如:顺义县城城关镇新建一个服装厂,从今年7月份开始投产,并且前4个月的产量分别为1万件、1.2万件、1.3万件、1.37万件. 由于产品质量好,服装款式新颖,因此前几个月的产品销售情况良好. 为了推销员在推销产品时,接收订单不至于过多或过少,需要估测一下以后几个月的产量,假如你是厂长,将会采用什么方法?
创设了好的教学情境,课就上好了一半. 本节课的教学充分说明了这一道理. 通过调查让学生真正深入生活、深入社会,对打折问题及相关概念有比较深刻的感性认识. “商家不肯透露”简单六个字,短短一句话,既反映了学生调查的真实性,说明了市场信息的重要性,又增添了课堂教学的情趣.
综合上述,在教学过程中,创设问题情境是提高教学效果,培养学生能力的一项有效的教学策略.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认真而深入地分析教材内容,研究学生的认知心理特点,并在此基础上创设恰当的问题情境,以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激活学生的思维活动,从而达到培养和提高学生学习能力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