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分类号】G633.3
青少年是祖国的花朵,是新世纪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未来,提高青少年的法律素质,尤其是对在校学生进行法制教育,显得十分重要。为了保护青少年健康成长,预防和减少犯罪,教师在教学中就需要对青少年进行正面的法制教育,正确地引导他们,让他们能懂法、守法、自觉约束自己的言行,养成守法习惯,培养守法意识,提高守法能力。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我们可以凭借学科特点,挖掘里面的法制教育因素,把握时机,适时渗透,培养学生的法律意识,提高法律素质,预防和减少学生违法犯罪,促进他们养成依法办事,遵纪守法的良好习惯,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那么,如何在语文课堂中渗透法制教育呢?在实际教学中,笔者从以下几个方面将法制教育渗透在初中语文学科教学中:
一、导语中渗透法制教育
魏书生老师说:“好的导语像磁铁,一下子把学生的注意力聚拢起来;好的导语又是思想的电光石火,能给学生以启迪,催人奋进。”可见导语设计在语文教学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它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增进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深刻体会课文内容、主旨和思想灵魂,还能激发学生探索的欲望,为后面的学习创造有利时机,可谓是开启课堂宝库的金钥匙。在导语中渗透法制教育,不仅能起到这一作用,还能从一开始就让学生意识到本文内容是与现实生活密切相关的,是法制在文学中的具体体现。因此,在学生接受语文知识的同时对学生渗透法制教育,显得尤为重要。例如:在教学《青海湖,梦幻般的湖》这篇课文时,笔者设计了这样的导入语:1989年12月26日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七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一次会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本法规定:开发利用自然资源,必须采取措施保护生态环境。在中国的土地上,有这样一个地方:湖水蓝的醉人,环境清新幽静,优美迷人(绿茵茵的草滩,黄灿灿的油菜花),鸟岛神奇,鱼类丰富,令人心情舒畅,心旷神怡。它就是我国最大的咸水湖——青海湖。那么有什么措施既可以开发旅游资源、发展经济,又不破坏环境呢?这段导语的设计,不仅让学生对青海湖有了初步的了解,同时也让学生初步树立了环境保护意识:这么美的景,你忍心去破坏它吗?从而达到知识与法制双赢的效果。
二、阅读中渗透法制教育
语文课应以“读”为先、“练”为重。因为读是获得信息、积淀知识、取得经验、发展思维的重要途径,先读后练可以给练提供雄厚的知识基础和智慧支撑;而光练不读,等于盲目训练,形若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因此,学生读书阅读,我们能够利用好这个途径进行法制教育,就可以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1、课内阅读
课文,是学生学习语文的主阵地。利用课文向学生灌输法律知识,自然是最直接、最快捷、最有效的途径。我们要充分挖掘中学语文课文中的法制教育因素,把握时机,适时渗透,使学生在“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中受到法制教育。
例如:笔者在教《强项令》一文时,抓住重点句子:“宣于夏门亭候之,耐驻车扣马,以刀画地,大言数主之失,叱奴下车,因格杀之。”从这句话中知道了董宣私自打死了家奴,分析董宣“格杀”家奴的是与非,让他们明白现代的“法”及“执法”与古代的“法”与“执法”不同,从而帮助他们树立现代法制观念。
再如《鲁提辖拳打镇关西》一文,人物形象鲜明,描写手法精妙,教师在引导学生阅读、交流评价时,都注重了鲁提辖值得歌颂,因为他嫉恶如仇,拔刀相助,而郑屠仗势欺人,自私可恶,应该被打死。作为教师,是否可以考虑周全,让学生讨论郑屠是否该死?即使该死,是否由个人快意恩仇?要让学生明白,这种行为在宋朝,在今天乃至将来都是一种犯罪。要知道,文学作品潜移默化的影响力,要远大于空洞的法律读本。试想:如果让学生都认同鲁智深、宋江等的激情犯罪,在遇到类似情况时,都仿而效之,那么对创建和谐的法制社会是起到适得其反的作用。所以,我们在认同情感的基础上,对处理问题的方式应存疑、存异。要让学生明白:他们是特定历史条件下的“英雄”,是历史的产物,一个人的生命是宝贵的,任何人都没有权利以任何名义剥夺他人生命,要尊重生命。所以说,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进行法制意识的培养是法制教育的心。
2、课外阅读
《新课程标准》指出:“课外阅读活动是阅读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应根据不同学生的具体情况,适时推荐一些有品味、难易程度适当的课外书籍。”可见,课外阅读是初中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初中生学习语文离不开课外阅读,通过课外阅读,学生还可以间接地向社会、向自然、向生活、向实践学习。因此,阅读一些含有法律的课外阅读文本,不仅可以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还可以强化学生的法律意识。如高尔基的自传体小说《童年》,书中的阿廖沙三岁丧父,跟随悲痛欲绝的母亲和慈祥的外祖母到专横的、濒临破产的小染坊主外祖父家,但也常因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遭到外祖父的毒打,在家中感受不到温暖。后来,外祖父破产,他们的生活也越来越困苦。为了糊口阿廖沙放学后同邻居的孩子们合伙拣破烂卖。同时,也感受到了友谊和同情。但这也导致学校的刁难。他以优异的成绩读完了三年级,就永远地离开了学校课堂。如果是你,你应该怎样保护自己?引导学生了解《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本法第十条规定:禁止对未成年人实施家庭暴力,禁止虐待未成年人,第十八条规定:学校应当尊重未成年学生受教育的权利,关心、爱护学生,对品行有缺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应当耐心教育、帮助,不得歧视,不得违反法律和国家规定开除未成年学生。这种在课外阅读中的法制教学,会让学生从自身的实际考虑,自觉增强法制意识。
三、写作中渗透法制教育
习作是学习语文的最高层次,可以培养孩子思考问题的能力,可以锻炼孩子的阅读能力和分析能力,可以开阔孩子的思维,培养孩子的语言表达能力。在习作教学中引入法制事件,诱发学生思考、分析、比较、反思、议论、总结,不仅可以深化学生的思想认识,提高学生的习作水平,而且还可以规范学生的法制行为。我镇最近发生了一起交通安全事故:一辆摩托车被一辆20吨重的煤车碾轧,事故现场惨不忍睹,事故原因还在进一步调查当中。笔者以此作为写作素材,让学生对这一事件谈谈自己的感受。很多学生已经意识到了守法的重要性,而且还对《中华人民共和国新交通法》有了一个初步的了解。现实是活生生的教材,引导学生关注时事,讨论分析,明辨是非,做到遵纪守法。
如果说语文教学是一棵常青树,那么法制渗透就好像嫁接到语文教学这棵常青树上的长满花骨朵的枝条,在语文学科与法制教育的渗透中必将完美结合,相信经过全体语文同仁的不懈努力,法制教育之花必将在语文这棵常青树上绽放。
参考文献:1, 法制教育与学科教学 【M】 , 贵州人民出版社 ,2011年5月第2版.
青少年是祖国的花朵,是新世纪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未来,提高青少年的法律素质,尤其是对在校学生进行法制教育,显得十分重要。为了保护青少年健康成长,预防和减少犯罪,教师在教学中就需要对青少年进行正面的法制教育,正确地引导他们,让他们能懂法、守法、自觉约束自己的言行,养成守法习惯,培养守法意识,提高守法能力。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我们可以凭借学科特点,挖掘里面的法制教育因素,把握时机,适时渗透,培养学生的法律意识,提高法律素质,预防和减少学生违法犯罪,促进他们养成依法办事,遵纪守法的良好习惯,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那么,如何在语文课堂中渗透法制教育呢?在实际教学中,笔者从以下几个方面将法制教育渗透在初中语文学科教学中:
一、导语中渗透法制教育
魏书生老师说:“好的导语像磁铁,一下子把学生的注意力聚拢起来;好的导语又是思想的电光石火,能给学生以启迪,催人奋进。”可见导语设计在语文教学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它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增进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深刻体会课文内容、主旨和思想灵魂,还能激发学生探索的欲望,为后面的学习创造有利时机,可谓是开启课堂宝库的金钥匙。在导语中渗透法制教育,不仅能起到这一作用,还能从一开始就让学生意识到本文内容是与现实生活密切相关的,是法制在文学中的具体体现。因此,在学生接受语文知识的同时对学生渗透法制教育,显得尤为重要。例如:在教学《青海湖,梦幻般的湖》这篇课文时,笔者设计了这样的导入语:1989年12月26日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七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一次会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本法规定:开发利用自然资源,必须采取措施保护生态环境。在中国的土地上,有这样一个地方:湖水蓝的醉人,环境清新幽静,优美迷人(绿茵茵的草滩,黄灿灿的油菜花),鸟岛神奇,鱼类丰富,令人心情舒畅,心旷神怡。它就是我国最大的咸水湖——青海湖。那么有什么措施既可以开发旅游资源、发展经济,又不破坏环境呢?这段导语的设计,不仅让学生对青海湖有了初步的了解,同时也让学生初步树立了环境保护意识:这么美的景,你忍心去破坏它吗?从而达到知识与法制双赢的效果。
二、阅读中渗透法制教育
语文课应以“读”为先、“练”为重。因为读是获得信息、积淀知识、取得经验、发展思维的重要途径,先读后练可以给练提供雄厚的知识基础和智慧支撑;而光练不读,等于盲目训练,形若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因此,学生读书阅读,我们能够利用好这个途径进行法制教育,就可以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1、课内阅读
课文,是学生学习语文的主阵地。利用课文向学生灌输法律知识,自然是最直接、最快捷、最有效的途径。我们要充分挖掘中学语文课文中的法制教育因素,把握时机,适时渗透,使学生在“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中受到法制教育。
例如:笔者在教《强项令》一文时,抓住重点句子:“宣于夏门亭候之,耐驻车扣马,以刀画地,大言数主之失,叱奴下车,因格杀之。”从这句话中知道了董宣私自打死了家奴,分析董宣“格杀”家奴的是与非,让他们明白现代的“法”及“执法”与古代的“法”与“执法”不同,从而帮助他们树立现代法制观念。
再如《鲁提辖拳打镇关西》一文,人物形象鲜明,描写手法精妙,教师在引导学生阅读、交流评价时,都注重了鲁提辖值得歌颂,因为他嫉恶如仇,拔刀相助,而郑屠仗势欺人,自私可恶,应该被打死。作为教师,是否可以考虑周全,让学生讨论郑屠是否该死?即使该死,是否由个人快意恩仇?要让学生明白,这种行为在宋朝,在今天乃至将来都是一种犯罪。要知道,文学作品潜移默化的影响力,要远大于空洞的法律读本。试想:如果让学生都认同鲁智深、宋江等的激情犯罪,在遇到类似情况时,都仿而效之,那么对创建和谐的法制社会是起到适得其反的作用。所以,我们在认同情感的基础上,对处理问题的方式应存疑、存异。要让学生明白:他们是特定历史条件下的“英雄”,是历史的产物,一个人的生命是宝贵的,任何人都没有权利以任何名义剥夺他人生命,要尊重生命。所以说,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进行法制意识的培养是法制教育的心。
2、课外阅读
《新课程标准》指出:“课外阅读活动是阅读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应根据不同学生的具体情况,适时推荐一些有品味、难易程度适当的课外书籍。”可见,课外阅读是初中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初中生学习语文离不开课外阅读,通过课外阅读,学生还可以间接地向社会、向自然、向生活、向实践学习。因此,阅读一些含有法律的课外阅读文本,不仅可以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还可以强化学生的法律意识。如高尔基的自传体小说《童年》,书中的阿廖沙三岁丧父,跟随悲痛欲绝的母亲和慈祥的外祖母到专横的、濒临破产的小染坊主外祖父家,但也常因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遭到外祖父的毒打,在家中感受不到温暖。后来,外祖父破产,他们的生活也越来越困苦。为了糊口阿廖沙放学后同邻居的孩子们合伙拣破烂卖。同时,也感受到了友谊和同情。但这也导致学校的刁难。他以优异的成绩读完了三年级,就永远地离开了学校课堂。如果是你,你应该怎样保护自己?引导学生了解《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本法第十条规定:禁止对未成年人实施家庭暴力,禁止虐待未成年人,第十八条规定:学校应当尊重未成年学生受教育的权利,关心、爱护学生,对品行有缺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应当耐心教育、帮助,不得歧视,不得违反法律和国家规定开除未成年学生。这种在课外阅读中的法制教学,会让学生从自身的实际考虑,自觉增强法制意识。
三、写作中渗透法制教育
习作是学习语文的最高层次,可以培养孩子思考问题的能力,可以锻炼孩子的阅读能力和分析能力,可以开阔孩子的思维,培养孩子的语言表达能力。在习作教学中引入法制事件,诱发学生思考、分析、比较、反思、议论、总结,不仅可以深化学生的思想认识,提高学生的习作水平,而且还可以规范学生的法制行为。我镇最近发生了一起交通安全事故:一辆摩托车被一辆20吨重的煤车碾轧,事故现场惨不忍睹,事故原因还在进一步调查当中。笔者以此作为写作素材,让学生对这一事件谈谈自己的感受。很多学生已经意识到了守法的重要性,而且还对《中华人民共和国新交通法》有了一个初步的了解。现实是活生生的教材,引导学生关注时事,讨论分析,明辨是非,做到遵纪守法。
如果说语文教学是一棵常青树,那么法制渗透就好像嫁接到语文教学这棵常青树上的长满花骨朵的枝条,在语文学科与法制教育的渗透中必将完美结合,相信经过全体语文同仁的不懈努力,法制教育之花必将在语文这棵常青树上绽放。
参考文献:1, 法制教育与学科教学 【M】 , 贵州人民出版社 ,2011年5月第2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