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如果“生本教育”能结实地筑在现代教育的基座上,那么中国教育的可持续发展就是健康的。
回首中国几千年的教育,我们看到是糟粕与精华并存。就在磕磕绊绊的前行中,教育事业走到了今天。但受各种因素的制约和影响,我们感到在过去的很长一段时间里,教育成了对少数人的精英教育。当我们青睐于一小部分品学兼优的学生时,一个学校里就避免不了产生所谓的“问题学生”。他们厌学,率性而为,抵触对抗,甚而无端寻衅,扰乱秩序。我们惊呼,现在的学生怎么了。到这时,我们再堂皇宣称,我们所进行的是全民教育,这是不是滑天下之大稽吗?“学而优则仕”的时代已不再,我们的教育真的能算是以人为本,以生为本吗?我想,如果不想让教育蒙羞,就应该清除这些怪象。现在,各地践行“生本教育”理念与模式,我猛然觉得,如果我们不是停留在理论上,不是宣扬在口号上,那么,“问题学生”便会适得其所,走上良性发展的轨道。在学校教育这个大舞台上,舞动的不应仅仅是上名牌大学的梦,更应是健康的人性修为。
每个学校都有不同的校园特色,“问题学生”都应该或多或少地存在。我们不能回避也无法回避摆在我们面前的这个事实。如果我们不闻不问,任由其蔓延和发展,损害的就绝不仅仅是一个学校的形象,毁的就会是教育大局,甚至是国家未来。面对这制约教育发展的瓶颈,我们责无旁贷,一定要量己之力,行教育者之实,积极树立起“生本思想”实现对“问题学生”的转化。
一、以“爱”的名义,融化三冬坚冰
我们不该心安理得地妄谈“性善”抑或“性恶”这些陈词,因为理性地想“问题学生”的成因,我们必须负责地承认,后天的教育和影响才是罪魁。我在想,这样的学生在我的班级里,我该怎样去做?他们就如同历三冬之寒凝结而成的三尺之冰,坚硬而寒冷,弃之不顾,早晚就是伤人的利器。那么,就让我们以“爱”的名义,用心的温泉去暖化他们。只有这样,“二川融融”,才能见大地回春,一派祥和。
对“问题学生”,我们当多一些包容之心。他们避免不了地存在这样那样的毛病——不服管教,逆反心重。凡此种种,不一而足。严格管理是一种教育手段,但对这部分学生来说,往往难见效果。过度地压制和训诫,只能激化矛盾。因此,对于他们,要允许他们犯错误,只是要选择宽容与谅解,用你的体会和理解走进他们的心灵。在沟通中,让他们认识到自己的错误。慢慢地,他们的戒备之心就会淡了,对你的信任之感也就浓了。以心交心,多激励,多肯定,别让他们破罐破摔;在教学中有针对性地分层量化学习任务,让他们少一些学习负担,也就多了一些学有所得的自信。这样一来,他们才会走出阴霾,沐浴阳光。我想,没有大爱,生本只是空谈。当这“爱”之生本做到了,教育之路才会平坦,才会宽阔。
二、以“变”的思维,给其用武之地
生本教育,就是要走出传统,将重心放在学上面,先学后教,以学定教,体现教育的本质。这一“变”字,变的不仅是形式,更多的是最大限度调动学生,使以往的恹恹欲睡变为今天的畅所欲言。通过课堂实践,我们看到的是一个不争的事实,那便是,生本教育真的让那些“问题学生”动起来了,真正成为走上前台的“舞者”。
实践中,我们有意识地提升学生的地位,按学科分别任他们为组长,让他们带动整组学习。有了责任,他们也就不再懈怠。独立预习、研讨展示、课堂点评诸环节一脉相承,做得有声有色。通过比拼,激发其向上的动力,找到自己的新定位。
“变”的思维,既要考虑整个课堂模式转变,又要考虑组织形式不僵化,不呆板。经常改一改课堂的“游戏规则”,他们才不会厌倦,走回老路。给每一位学生尤其是“问题学生”展示自我的机会。天天有新意,节节有氛围,又何来学生在课堂里的“魂不守舍”呢?
“变”的思维,还要体现在教学活动的多样化上。如果单一学习高考要考的知识,那么也就只剩下机械的文字了。这样,想不产生问题都不可能。我想,“问题学生”的产生始于兴趣缺失,而“问题学生”的消除也应缘于激发兴趣。要使其以饱满的热情和自信投入,让其每一天都能于快乐中产生无限向往。既然要以生为本,就要关注学生的需要。我们不妨活化课堂内容,投生之所好,让其看到自己的闪光点。想一想,实现了自身价值,不是很幸福的事吗?
我们要清醒地看到,转化“问题学生”绝不是一朝一夕之功所能实现的,也不是单凭哪一个人之力能做到的。我们在呼吁家庭、社会进行反思的同时,更要发挥学校的教育职能,形成教育合力。以生为本的教育是根源性的教育,是一个系统性的工程。如果我们都能各司其守,以谨严平和的态度对待学生,对待工作,教育的影响力也就可以充分表现出来。
学校这个大舞台,不应只是一部分学生的独角戏,而应是一出集体舞台剧。让“问题学生”也成为“舞者”,卸去他们的镣铐,让他们舞出青春脚步,舞出人生精彩。
回首中国几千年的教育,我们看到是糟粕与精华并存。就在磕磕绊绊的前行中,教育事业走到了今天。但受各种因素的制约和影响,我们感到在过去的很长一段时间里,教育成了对少数人的精英教育。当我们青睐于一小部分品学兼优的学生时,一个学校里就避免不了产生所谓的“问题学生”。他们厌学,率性而为,抵触对抗,甚而无端寻衅,扰乱秩序。我们惊呼,现在的学生怎么了。到这时,我们再堂皇宣称,我们所进行的是全民教育,这是不是滑天下之大稽吗?“学而优则仕”的时代已不再,我们的教育真的能算是以人为本,以生为本吗?我想,如果不想让教育蒙羞,就应该清除这些怪象。现在,各地践行“生本教育”理念与模式,我猛然觉得,如果我们不是停留在理论上,不是宣扬在口号上,那么,“问题学生”便会适得其所,走上良性发展的轨道。在学校教育这个大舞台上,舞动的不应仅仅是上名牌大学的梦,更应是健康的人性修为。
每个学校都有不同的校园特色,“问题学生”都应该或多或少地存在。我们不能回避也无法回避摆在我们面前的这个事实。如果我们不闻不问,任由其蔓延和发展,损害的就绝不仅仅是一个学校的形象,毁的就会是教育大局,甚至是国家未来。面对这制约教育发展的瓶颈,我们责无旁贷,一定要量己之力,行教育者之实,积极树立起“生本思想”实现对“问题学生”的转化。
一、以“爱”的名义,融化三冬坚冰
我们不该心安理得地妄谈“性善”抑或“性恶”这些陈词,因为理性地想“问题学生”的成因,我们必须负责地承认,后天的教育和影响才是罪魁。我在想,这样的学生在我的班级里,我该怎样去做?他们就如同历三冬之寒凝结而成的三尺之冰,坚硬而寒冷,弃之不顾,早晚就是伤人的利器。那么,就让我们以“爱”的名义,用心的温泉去暖化他们。只有这样,“二川融融”,才能见大地回春,一派祥和。
对“问题学生”,我们当多一些包容之心。他们避免不了地存在这样那样的毛病——不服管教,逆反心重。凡此种种,不一而足。严格管理是一种教育手段,但对这部分学生来说,往往难见效果。过度地压制和训诫,只能激化矛盾。因此,对于他们,要允许他们犯错误,只是要选择宽容与谅解,用你的体会和理解走进他们的心灵。在沟通中,让他们认识到自己的错误。慢慢地,他们的戒备之心就会淡了,对你的信任之感也就浓了。以心交心,多激励,多肯定,别让他们破罐破摔;在教学中有针对性地分层量化学习任务,让他们少一些学习负担,也就多了一些学有所得的自信。这样一来,他们才会走出阴霾,沐浴阳光。我想,没有大爱,生本只是空谈。当这“爱”之生本做到了,教育之路才会平坦,才会宽阔。
二、以“变”的思维,给其用武之地
生本教育,就是要走出传统,将重心放在学上面,先学后教,以学定教,体现教育的本质。这一“变”字,变的不仅是形式,更多的是最大限度调动学生,使以往的恹恹欲睡变为今天的畅所欲言。通过课堂实践,我们看到的是一个不争的事实,那便是,生本教育真的让那些“问题学生”动起来了,真正成为走上前台的“舞者”。
实践中,我们有意识地提升学生的地位,按学科分别任他们为组长,让他们带动整组学习。有了责任,他们也就不再懈怠。独立预习、研讨展示、课堂点评诸环节一脉相承,做得有声有色。通过比拼,激发其向上的动力,找到自己的新定位。
“变”的思维,既要考虑整个课堂模式转变,又要考虑组织形式不僵化,不呆板。经常改一改课堂的“游戏规则”,他们才不会厌倦,走回老路。给每一位学生尤其是“问题学生”展示自我的机会。天天有新意,节节有氛围,又何来学生在课堂里的“魂不守舍”呢?
“变”的思维,还要体现在教学活动的多样化上。如果单一学习高考要考的知识,那么也就只剩下机械的文字了。这样,想不产生问题都不可能。我想,“问题学生”的产生始于兴趣缺失,而“问题学生”的消除也应缘于激发兴趣。要使其以饱满的热情和自信投入,让其每一天都能于快乐中产生无限向往。既然要以生为本,就要关注学生的需要。我们不妨活化课堂内容,投生之所好,让其看到自己的闪光点。想一想,实现了自身价值,不是很幸福的事吗?
我们要清醒地看到,转化“问题学生”绝不是一朝一夕之功所能实现的,也不是单凭哪一个人之力能做到的。我们在呼吁家庭、社会进行反思的同时,更要发挥学校的教育职能,形成教育合力。以生为本的教育是根源性的教育,是一个系统性的工程。如果我们都能各司其守,以谨严平和的态度对待学生,对待工作,教育的影响力也就可以充分表现出来。
学校这个大舞台,不应只是一部分学生的独角戏,而应是一出集体舞台剧。让“问题学生”也成为“舞者”,卸去他们的镣铐,让他们舞出青春脚步,舞出人生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