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句子与句子之间存在着并列、递进、总分等结构关系,如“内容多的数万字,少的几百字”是并列关系,“这本书我看过,而且看了不止一遍”是递进关系。当句子与句子组成语段,往往会用到起承转合的技巧,如 “在缓缓流逝的时间长河中,总有一些记忆像卵石般沉淀下来”是“起”,“压迫着人们的心灵”是“承”,“爱,特别是母爱”是“转”,“对他来说这就是一份沉甸甸的卵石”是“合”。起承转合在语段中有行文严谨、条理清晰的作用。我们运用句子与句子之间的各种结构关系和语段中的起承技巧,能快速准确地做好语言连贯题。
[经典回放]
下列句子排列顺序最恰当的是
①一方面,以娱乐为职能的大众文化得到蓬勃发展的机会。
②与此同时,文化领域却有全然不同的景观。
③问题是怎样产生的呢?
④90年代的中国,商品大潮汹涌而起,给社会经济生活带来了无限生机。
⑤一方面,一部分“曲高和寡”的经营文化则陷入举步维艰的境地。
⑥原因有多方面,其中之一就是文化的二重性。
A. ⑥⑤①②③④B. ④③⑤①②⑥
C. ③①⑤④②⑥D. ④②①⑤③⑥
[试题解析]
这道试题设计的选项在两方面具有迷惑性:一是②和④之间谁先谁后;二是①和⑤之间谁先谁后。对于这样的考题如果我们仅仅从音节和谐、句式一致等角度去思考,将不知如何下手。
做这类试题,我们要把握语意中心,注意文段的起承,句子与句子之间的结构关系,句子之间的关联词、指示代词及暗示性词语,做到统筹兼顾并善于运用排除法。
具体到该题而言,找准“起始句”是关键。议论文语段的“起”句多与作者提出的见解观点有关,由此,我们可以断定④为“起”句,②是紧承④提出的中心论点,因此,可以把④②放在一组。①和⑤两句之间是并列关系,分别从两个方面阐述“景观”,这部分称之为“承”;①⑤这两句也可以把它放在一组,但谁先谁后呢,这时我们需要统筹兼顾,注意后面句子在内容上的承接,③以“问题”作开头,而⑤讲的正是“问题”的严重性,由此可以断定①在先⑤在后。③⑥句采用设问的修辞格自问自答,即对“不同的景观”是怎样产生的作出回答,因此可以把③⑥放在一组。至此,我们完成了对六个句子的分群归类,一个严密的语段便组合成功了,运用排除法可知该题答案为D项。
[考题导源]
回答这类试题如果仅从句子形式角度思考,我们就会误入迷宫。其实,它的本质仍然是考查“语言”连贯。只是它的考查侧重于句子之间的结构关系和语段之间在内容上的承接,使之能准确、完整地表达一个意思。
这类试题的文本既可以是记叙、议论、说明,也可以是写景抒情,无论它以哪种形式出现,我们只要抓住语段的起始句,从句子与句子之间的结构、句子内容上的承接入手,就能够把握这类试题的考查基点和考查角度,快速正确地解题。
[误区剖析]
考生在回答这类试题时容易产生两个方面的误区:一是不能快速准确地断定起始句,常常在细枝末节上下功夫,这就容易犯本末倒置的错误;二是抓住了语段的起始句,却无法从结构、内容上理顺它们之间的承接关系,也容易导致答题错误。例如有这样一道试题:
下列句子组成意思完整,前后衔接,语序最恰当的一段话,排序正确的一项是
① 桂花有两种,月月开的称木樨,花朵较细小,呈淡黄色。
② 惟有正屋大厅前的庭院中,种着两株木樨,两株绣球。
③ 中秋节前后,就是故乡的桂花季节。
④ 我家的大宅院中,前后两大片旷场,沿着围墙,种的全是金桂。
⑤ 一提到桂花,那股子香味就仿佛闻到了。
⑥ 另一种称金桂,只有秋天才开,花朵较大,呈金黄色。
A. ③⑤①⑥④②B. ⑤①②⑥④③
C. ⑤③①②⑥④ D.③①②⑥④⑤
回答这道题时,有的考生把⑤排在起始句,而③排在其次或者放在最后面,没有注意到③是总起句,其实③与后面的句子是总分的结构关系,⑤是承接③而来。有的考生没有注意到 “一提到”这几个在内容上起暗示性承接作用的词,误把它当作起始句,导致答题错误。其实,做这道题只要起始句选择正确,困难就迎刃而解了,①⑥之间是并列关系,⑥的“另一种”可以确定它在①的后面。④②之间“……全是……,唯有……”是排除关系,至此,要找到A项这个正确选项就水到渠成了。
责任编校 彭 琳
[经典回放]
下列句子排列顺序最恰当的是
①一方面,以娱乐为职能的大众文化得到蓬勃发展的机会。
②与此同时,文化领域却有全然不同的景观。
③问题是怎样产生的呢?
④90年代的中国,商品大潮汹涌而起,给社会经济生活带来了无限生机。
⑤一方面,一部分“曲高和寡”的经营文化则陷入举步维艰的境地。
⑥原因有多方面,其中之一就是文化的二重性。
A. ⑥⑤①②③④B. ④③⑤①②⑥
C. ③①⑤④②⑥D. ④②①⑤③⑥
[试题解析]
这道试题设计的选项在两方面具有迷惑性:一是②和④之间谁先谁后;二是①和⑤之间谁先谁后。对于这样的考题如果我们仅仅从音节和谐、句式一致等角度去思考,将不知如何下手。
做这类试题,我们要把握语意中心,注意文段的起承,句子与句子之间的结构关系,句子之间的关联词、指示代词及暗示性词语,做到统筹兼顾并善于运用排除法。
具体到该题而言,找准“起始句”是关键。议论文语段的“起”句多与作者提出的见解观点有关,由此,我们可以断定④为“起”句,②是紧承④提出的中心论点,因此,可以把④②放在一组。①和⑤两句之间是并列关系,分别从两个方面阐述“景观”,这部分称之为“承”;①⑤这两句也可以把它放在一组,但谁先谁后呢,这时我们需要统筹兼顾,注意后面句子在内容上的承接,③以“问题”作开头,而⑤讲的正是“问题”的严重性,由此可以断定①在先⑤在后。③⑥句采用设问的修辞格自问自答,即对“不同的景观”是怎样产生的作出回答,因此可以把③⑥放在一组。至此,我们完成了对六个句子的分群归类,一个严密的语段便组合成功了,运用排除法可知该题答案为D项。
[考题导源]
回答这类试题如果仅从句子形式角度思考,我们就会误入迷宫。其实,它的本质仍然是考查“语言”连贯。只是它的考查侧重于句子之间的结构关系和语段之间在内容上的承接,使之能准确、完整地表达一个意思。
这类试题的文本既可以是记叙、议论、说明,也可以是写景抒情,无论它以哪种形式出现,我们只要抓住语段的起始句,从句子与句子之间的结构、句子内容上的承接入手,就能够把握这类试题的考查基点和考查角度,快速正确地解题。
[误区剖析]
考生在回答这类试题时容易产生两个方面的误区:一是不能快速准确地断定起始句,常常在细枝末节上下功夫,这就容易犯本末倒置的错误;二是抓住了语段的起始句,却无法从结构、内容上理顺它们之间的承接关系,也容易导致答题错误。例如有这样一道试题:
下列句子组成意思完整,前后衔接,语序最恰当的一段话,排序正确的一项是
① 桂花有两种,月月开的称木樨,花朵较细小,呈淡黄色。
② 惟有正屋大厅前的庭院中,种着两株木樨,两株绣球。
③ 中秋节前后,就是故乡的桂花季节。
④ 我家的大宅院中,前后两大片旷场,沿着围墙,种的全是金桂。
⑤ 一提到桂花,那股子香味就仿佛闻到了。
⑥ 另一种称金桂,只有秋天才开,花朵较大,呈金黄色。
A. ③⑤①⑥④②B. ⑤①②⑥④③
C. ⑤③①②⑥④ D.③①②⑥④⑤
回答这道题时,有的考生把⑤排在起始句,而③排在其次或者放在最后面,没有注意到③是总起句,其实③与后面的句子是总分的结构关系,⑤是承接③而来。有的考生没有注意到 “一提到”这几个在内容上起暗示性承接作用的词,误把它当作起始句,导致答题错误。其实,做这道题只要起始句选择正确,困难就迎刃而解了,①⑥之间是并列关系,⑥的“另一种”可以确定它在①的后面。④②之间“……全是……,唯有……”是排除关系,至此,要找到A项这个正确选项就水到渠成了。
责任编校 彭 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