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给“低头族”开罚单开了个好头
事件回放<<<<
今年1月,浙江温州一行人在斑马线上看手机被开罚单引发广泛关注。《温州市文明行为促进条例》自2019年1月1日开始实施,这是行人在斑马线上看手机被处罚的首张罚单。
时事鲜评
据世界卫生组织调查,全世界每年有超过27万行人死于路面交通事故,而行人走路时玩手机分散注意力被认为是交通事故频发的重要原因之一。分析具體的案例,既有害人的也有害己的。江苏南京一行人在经过火车道口时,专心玩手机,连火车的鸣笛声都没听到,导致火车被逼停18分钟;广东中山一行人一边玩手机一边闯红灯,与一辆摩托车相撞,导致一人身亡。
现在,温州给“低头族”开罚单,这为完善治理提供了新思路。有人可能会说,10元的处罚未必会触痛当事人,而且这还涉及执法的常态化问题,是“低头必罚”还是“低头偶罚”?但不管如何,“给低头族开罚单”还是能够起到一定作用的,正如当地交警所说:“罚不是目的,而是希望引起行人的重视。”
这些年来,一直有立法规范“低头族”的呼声。地方立法的空间相对有限,虽然可能还达不到舆论希望的“沉重痛感”,但要看到,这表明了一种趋势。
没有安全感就没有幸福感。一起又一起事故一再证明“低头族”是在拿自己和他人的生命安全开玩笑。温州交警开出的这张10元罚单,或许不会给一些人带来实实在在的痛感,未必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但如果“低头族”带来的安全隐患始终得不到清除,那么立法是迟早的事。选自《北京青年报》
读懂“蹭网农民工”的情感需要
事件回放<<<<
上海某工地上的农民工老葛在地铁站蹭免费WiFi跟家人视频通话,被人拍下视频传上网络。据悉,老葛所在的工地上,像他这样去地铁站“蹭网”的农民工还有不少。
时事鲜评
农民工也有精神诉求与情感需要,“蹭网农民工”不过是以一种更显性的方式将这种需求呈现出来。许多人被打动,就在于这件事触动了人们内心深处的柔软地带。
“蹭网农民工”其实是这个群体生存状态的一个缩影。尽管农民工的收入、待遇逐渐提高,“建筑工月薪超白领”并不新鲜,农民工依然想方设法压缩自己的生活开支。农民工也有和家人亲情互动的诉求,颇具“时代感”的视频聊天儿为他们提供了一种低成本、高效率的渠道。蹭小区的WiFi也好,蹭地铁站的WiFi也罢,看上去不那么体面、光鲜的方式,饱含着农民工对阖家团圆的向往与渴望。
曾有调查显示,53.7%的农民工缺乏业余文化生活,60.9%的务工企业没有文化娱乐设施。一方面,农民工脱离了原有的社会关系网络,社交圈子、生活圈子相对封闭;另一方面,随着市场化和商品化进程,许多精神文化活动都需要花钱。对不愿意、不舍得消费的农民工来说,文化生活难免单调。
许多已经不再年轻的农民工,往往是一个家庭的希望。他们上有老下有小,甚至有的已经有了孙辈。他们要支付孩子的教育费用、赚钱盖房子、帮助儿女成家或者为自己储备一些养老钱,他们为了多挣钱不辞辛苦,竭力压缩自己的生活成本。旁观者可能看到了“蹭网农民工”的艰辛和悲情,但他们自己可能认为比以前好多了。
小小的手机屏幕犹如一架桥,一头连着城市,一头连着乡村。农民工的精神家园除了需要亲情互动,还需要更丰富的业余生活,以及被尊重、被认同的平等态度。这是许多人努力的方向。选自《工人日报》
于无声世界,用奋斗发声
事件回放<<<<
在山东潍坊,有一位叫杨朋朋的外卖骑手,他是一位听障人士,被称为无声骑手。在当地,有一半以上的听障人士因为他的帮助和感召加入骑手队伍,成为无声骑手中的一员。
时事鲜评
对听障人士来说,因为无法正常沟通而面临各种不便是常事。尤其作为一名外卖骑手,每天配送商品、餐饮、药品和鲜花,需要和很多人面对面打交道,各种辛酸可想而知。
杨朋朋今年32岁,6岁那年失去听力,慢慢地也说不出话了。一次偶然的机会,杨朋朋得知某平台的骑手岗位向听障人士开放,他抱着试一试的心态来应聘,没想到顺利通过审核和培训考试,成为一名骑手。
跑单最重要的是及时送达,但地址有时不准,道路有时候宛如迷宫,他没法儿打电话问,只能干着急。于是,杨朋朋在家里挂了一张城市地图,每天默背,直到对整座城市的交通了然于心。有一次,深夜下大雨,他给一位用户送快递,半路上电动车熄火了,为了不耽误时间,他骑上共享单车就跑。面对烈日和暴雨,面对用户的无理投诉,杨朋朋没有气馁,他越活越顽强,越干越卖力。
真正的勇者经历生活的苦难后,仍然热爱生活。虽然命运让杨朋朋受尽艰辛和委屈,但改变不了他的古道热肠。跑单熟练之后,他开始帮助身边的听障人士入行,并带着他们跑单,让他们熟悉交通,了解送单技巧,避开自己踩过的坑。
骑手的结算方式是做一单结一单。杨朋朋不怕吃苦、敬业认真,每个月都有大几千元的收入,破万也是常事。听不见风声,但活得认真;为了美好生活,向未来奔跑。这些克服自身障碍、认真敬业的人被平台称为“超能骑手”。他们因自强自立而超能,因认真生活而发光,被当地人传为佳话。他们以跑腿的方式和社会建立了联系,再也不是社会的“隐形人”。选自《人民日报》
趵突泉养海豹,合法还要合理
事件回放<<<<
位于山东济南的趵突泉景区养了两只斑海豹,供游客观赏。近日,有网友反映,其中一只斑海豹可能患了眼疾。此后,“趵突泉养海豹的经营是否合规”等问题引发大众关注。
时事鲜评
淡水可以养海豹吗?答案是肯定的。决定生物能否在淡水中生存,是看其生存环境能否稳定住身体的渗透压。在数千万年的生物进化过程中,海豹、海狮等鳍足类动物经历了从陆地进入海洋的演化过程,它们在海水和淡水中都可以存活。20世纪80年代,济南动物园就已经有了淡水环境繁育斑海豹成活的记录。但由于海水和淡水成分上的差异,长期生活在淡水中的海豹容易患上眼部疾病,因而需要兽医的悉心照料和水质的精心调控。
除能不能养之外,不少人还发问:“该不该把海豹当成金鱼养?”斑海豹是国家二级保护动物,每年冬天它們都会从北冰洋和北太平洋来到我国的黄海和渤海海域繁殖。但由于生存环境恶化,从20世纪80年代起,我国的斑海豹数量一直处于较低水平。据最新调查数据显示,我国海域斑海豹数量约为2000只,仅为历史峰值的四分之一。
不同于家猫、家犬和金鱼等人工培育的物种,野生动物存在的首要意义不是供人观赏。在现代社会,人类正在从野生动物的消费者转变为保护者,人工饲养野生动物的初衷不再局限于娱乐,而是重在保育珍稀物种、开展科学研究和传播生态保护理念。
虽然有人说海豹已经成了济南“泉文化”的一部分,但趵突泉饲养海豹的历史只能追溯到20世纪七八十年代。与趵突泉深厚的文化底蕴相比较,这段“海豹文化”显然过于单薄,在诗词题咏中几乎找不到痕迹。这两只在狭窄的池水中游动、接受投喂的斑海豹既不能让人想起宋代曾巩写下的《齐州二堂记》,也无法提醒公众斑海豹正在面临的巨大危机。
一段时间以来,文物古迹拆旧建新的做法普遍被公众诟病,“文化搭台,××唱戏”也被证明多是商业行为而已。文化本身就是主角,对文化存恭敬心、敬畏心,应是文化工作者的基本素质。趵突泉的文化意义超出“淡水海豹池”太多,真不如让海豹去该去的地方,让趵突泉回归本来面目。选自《光明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