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集体化是苏维埃历史上巨大的转折点。它摧毁了数世纪以来形成的生活方式:家庭农庄、古老的农民公社、独立的村庄、教堂、农村市场。在布尔什维克看来,这一切都是社会主义工业化的障碍。数以百万计的人背井离乡,散布苏联各地,包括逃离集体农庄的、因集体农庄粮产的过度征用而造成的饥荒逃难者、孤儿、富农及其家人。这批流动人口成为斯大林工业革命的主要劳动力,充斥于城市、工业建设基地、劳改营、古拉格(劳改营的主要管理机构)的“特殊定居地”。创立苦役模式的第一个五年计划,推出了一种全新的社会革命(自上而下),巩固了斯大林政权。它打破旧式的关系和忠诚,铲除旧道德,推行新价值和新身份,使全体民众从属、依赖于国家——住房、教育、就业、口粮——全受计划经济的控制。
消灭家庭农庄是自上而下的革命的开端。布尔什维克对农民抱有根本的不信任,因在农村缺乏影响力,不得不忍受1917 年农民的土地革命,以利用来破坏旧政权。但他们一直公开表示,其长远目标是扫除小农制度,代之以大规模的机械化集体农庄,将农民改造为“农村无产阶级”。
布尔什维克认为,农民只要控制食物供应,就会对革命构成潜在的威胁。1927 至1928 年的粮食危机,使斯大林小圈子再度担心“富农罢工”。斯大林为此重新启动粮食征用,为了替这一对策辩护,更营造了“富农在威胁内战”的气氛。1928 年1月,斯大林前往重要产粮区西伯利亚,敦促当地积极分子对涉嫌囤粮的富农毫不手软,指示当地政府逮捕拒绝上缴粮食的农民,没收其财产。数十万“恶意的富农”被捕,被送去劳改营,他们的财产遭到毁坏或充公。
随着粮食争夺战的愈益激烈,斯大林和他的支持者转向大规模集体化的政策,既加强国家对粮食生产的控制,又一劳永逸地消除“富农威胁”。
对集体农庄的热情是这时才兴起的。之前,党内普遍认为,集体化只是一个渐进、自愿的过程。在新经济政策时期,农民并没有接受集体化的原则,集体农庄的增长实属微不足道。1927 年之后,国家通过税收政策——向集体农庄提供信贷,向“富农”农庄征收重税——集体农庄因此得到了较为迅速的增长。但它不是土地和财产都汇集在一起的大型公社,而是土地共耕、牲畜农具仍属私人的小型合作社。第一个五年计划并没有改变政策的迹象,只字不提自愿原则的变动,只预测集体农庄的耕地量将有适度的增长。
该政策的突变是斯大林在1929 年强行通过的。斯大林要求更高的工业增长率,1929 年秋天订下的五年计划,其目标大大调高,要在1932 年结束时,投资额增加到3 倍;煤炭产量翻一番;生铁产量翻两番。广大党员普遍怀有疯狂的乐观,苏维埃报刊提出了“五年计划四年完成”的口号。这些乌托邦式的增长率,迫使党接受斯大林的大规模集体化的政策,似乎只有如此,方能获得廉价和有保证的粮食供应,以养活迅速扩充的工业大军。
该政策的核心是党向农民的宣战,农业集体化的矛头直指在俄罗斯根深蒂固的旧观念,譬如农民对村庄和教会的依恋、家庭农庄、私人贸易、私人财产。1929 年11 月7 日,斯大林在《真理报》发表文章《大转变的一年》,称五年计划是在苏联反“资本主义元素”的最后一场伟大革命斗争,让社会主义工业为共产主义社会打下基础。斯大林向高尔基解释,他的“大转变”是指“彻底摧毁旧社会,热火朝天地建设新社会”。
从1919 年夏季起,数千名党的积极分子被派去农村,鼓动宣传集体农庄的优越性。大多数农民都不愿放弃延续数百年的生活方式,盲目投入一个未知世界。另一方面,用以说服农民的集体农庄好榜样,却寥寥无几。1929 年在西伯利亚工作的一名德国农业专家,将集体农庄描述成“死亡申请者”。它们中很少拥有拖拉机或其他现代设施,其管理人员的农业知识匮乏,犯下“浅陋的错误,给集体化的全过程抹黑”。根据政治警察所说,农民担心加入集体农庄将“血本无归”——他们的土地、奶牛、马匹、工具、家园和家人。
积极分子无法说服农民,便开始采取强制措施。1929 年12 月,斯大林呼吁“消灭富农阶级”。从那以后,促使农民加入集体农庄的运动变成了一场大战。党员和共青团员动员起来,全副武装,再加上当地民兵、军队及政治警察的特种单位、城镇工人、志愿学生,他们奔赴农村,肩负的严肃使命是如果办不成集体农庄,就休想回去。
1930 年的头两个月,苏维埃农民的一半被迫加入集体农庄。在投票参加集体农庄的村民会议上,积极分子耍弄各种恐吓手段。例如,西伯利亚村的农民,对集体农庄的议案甚不情愿;但到投票表决时,积极分子却带来全副武装的士兵,要求反对议案的人发言,大家噤若寒蝉,于是宣布议案获得了“一致通过”。在另一村庄,农民投票反对集体农庄之后,积极分子要求知道谁投了反对票,并解释说,加入集体农庄是苏维埃政府的命令;没人愿意承认自己反对政府,积极分子便将投票结果改为“一致通过”。在其他村庄,只有少数村民(由积极分子挑选的)获准参加会议,表决结果却对全体村民都具约束力。例如,科米地区的切勒姆霍沃村共有437 户农民,出席村民大会的仅52 人,18人赞成,16 人反对;然而在此基础上,整村加入了集体农庄。
发言表示反对集体化的农民,遭到了殴打、折磨、威胁、骚扰,直到最终同意。还有很多人被当作富农逐出家和村庄。将农民赶入集体农庄,与猛烈攻击教会相伴相随,教堂是农村旧生活方式的焦点,在布尔什维克的眼中,又是反对集体化的潜在源头。数千神父被捕,教堂遭到洗劫和破坏,数百万信徒被迫躲在自己家里偷偷保留信仰。反对强行集体化的农村党员和官员,被开除党籍,锒铛入狱。
有关“富农”的讨论众说纷纭,却没有一个客观定义。该名称用得如此广泛随意,几乎每一个农民都可被冠以“富农”的帽子,从而遭到剥夺。向“富农”开战就是为了制造恐怖,这种含糊性更添加了恐怖的效果。根据列宁主义思想,“富农”是雇用劳工的资产阶级农民,但1929 年后,实际上作为“富农”遭受迫害的农民中,符合上述定义的寥寥无几。所谓的“富农”中,绝大多数是村中最为清醒、节俭、勤劳、进步的农民,他们相对较多的财富往往是大家庭的结果。对苏联来说,消灭“富农”是巨大的经济灾难,使集体农庄失去俄国最勤劳农民的专业知识和工作伦理,最终导致苏维埃农业部门的持久衰退。
消灭家庭农庄是自上而下的革命的开端。布尔什维克对农民抱有根本的不信任,因在农村缺乏影响力,不得不忍受1917 年农民的土地革命,以利用来破坏旧政权。但他们一直公开表示,其长远目标是扫除小农制度,代之以大规模的机械化集体农庄,将农民改造为“农村无产阶级”。
布尔什维克认为,农民只要控制食物供应,就会对革命构成潜在的威胁。1927 至1928 年的粮食危机,使斯大林小圈子再度担心“富农罢工”。斯大林为此重新启动粮食征用,为了替这一对策辩护,更营造了“富农在威胁内战”的气氛。1928 年1月,斯大林前往重要产粮区西伯利亚,敦促当地积极分子对涉嫌囤粮的富农毫不手软,指示当地政府逮捕拒绝上缴粮食的农民,没收其财产。数十万“恶意的富农”被捕,被送去劳改营,他们的财产遭到毁坏或充公。
随着粮食争夺战的愈益激烈,斯大林和他的支持者转向大规模集体化的政策,既加强国家对粮食生产的控制,又一劳永逸地消除“富农威胁”。
对集体农庄的热情是这时才兴起的。之前,党内普遍认为,集体化只是一个渐进、自愿的过程。在新经济政策时期,农民并没有接受集体化的原则,集体农庄的增长实属微不足道。1927 年之后,国家通过税收政策——向集体农庄提供信贷,向“富农”农庄征收重税——集体农庄因此得到了较为迅速的增长。但它不是土地和财产都汇集在一起的大型公社,而是土地共耕、牲畜农具仍属私人的小型合作社。第一个五年计划并没有改变政策的迹象,只字不提自愿原则的变动,只预测集体农庄的耕地量将有适度的增长。
该政策的突变是斯大林在1929 年强行通过的。斯大林要求更高的工业增长率,1929 年秋天订下的五年计划,其目标大大调高,要在1932 年结束时,投资额增加到3 倍;煤炭产量翻一番;生铁产量翻两番。广大党员普遍怀有疯狂的乐观,苏维埃报刊提出了“五年计划四年完成”的口号。这些乌托邦式的增长率,迫使党接受斯大林的大规模集体化的政策,似乎只有如此,方能获得廉价和有保证的粮食供应,以养活迅速扩充的工业大军。
该政策的核心是党向农民的宣战,农业集体化的矛头直指在俄罗斯根深蒂固的旧观念,譬如农民对村庄和教会的依恋、家庭农庄、私人贸易、私人财产。1929 年11 月7 日,斯大林在《真理报》发表文章《大转变的一年》,称五年计划是在苏联反“资本主义元素”的最后一场伟大革命斗争,让社会主义工业为共产主义社会打下基础。斯大林向高尔基解释,他的“大转变”是指“彻底摧毁旧社会,热火朝天地建设新社会”。
从1919 年夏季起,数千名党的积极分子被派去农村,鼓动宣传集体农庄的优越性。大多数农民都不愿放弃延续数百年的生活方式,盲目投入一个未知世界。另一方面,用以说服农民的集体农庄好榜样,却寥寥无几。1929 年在西伯利亚工作的一名德国农业专家,将集体农庄描述成“死亡申请者”。它们中很少拥有拖拉机或其他现代设施,其管理人员的农业知识匮乏,犯下“浅陋的错误,给集体化的全过程抹黑”。根据政治警察所说,农民担心加入集体农庄将“血本无归”——他们的土地、奶牛、马匹、工具、家园和家人。
积极分子无法说服农民,便开始采取强制措施。1929 年12 月,斯大林呼吁“消灭富农阶级”。从那以后,促使农民加入集体农庄的运动变成了一场大战。党员和共青团员动员起来,全副武装,再加上当地民兵、军队及政治警察的特种单位、城镇工人、志愿学生,他们奔赴农村,肩负的严肃使命是如果办不成集体农庄,就休想回去。
1930 年的头两个月,苏维埃农民的一半被迫加入集体农庄。在投票参加集体农庄的村民会议上,积极分子耍弄各种恐吓手段。例如,西伯利亚村的农民,对集体农庄的议案甚不情愿;但到投票表决时,积极分子却带来全副武装的士兵,要求反对议案的人发言,大家噤若寒蝉,于是宣布议案获得了“一致通过”。在另一村庄,农民投票反对集体农庄之后,积极分子要求知道谁投了反对票,并解释说,加入集体农庄是苏维埃政府的命令;没人愿意承认自己反对政府,积极分子便将投票结果改为“一致通过”。在其他村庄,只有少数村民(由积极分子挑选的)获准参加会议,表决结果却对全体村民都具约束力。例如,科米地区的切勒姆霍沃村共有437 户农民,出席村民大会的仅52 人,18人赞成,16 人反对;然而在此基础上,整村加入了集体农庄。
发言表示反对集体化的农民,遭到了殴打、折磨、威胁、骚扰,直到最终同意。还有很多人被当作富农逐出家和村庄。将农民赶入集体农庄,与猛烈攻击教会相伴相随,教堂是农村旧生活方式的焦点,在布尔什维克的眼中,又是反对集体化的潜在源头。数千神父被捕,教堂遭到洗劫和破坏,数百万信徒被迫躲在自己家里偷偷保留信仰。反对强行集体化的农村党员和官员,被开除党籍,锒铛入狱。
有关“富农”的讨论众说纷纭,却没有一个客观定义。该名称用得如此广泛随意,几乎每一个农民都可被冠以“富农”的帽子,从而遭到剥夺。向“富农”开战就是为了制造恐怖,这种含糊性更添加了恐怖的效果。根据列宁主义思想,“富农”是雇用劳工的资产阶级农民,但1929 年后,实际上作为“富农”遭受迫害的农民中,符合上述定义的寥寥无几。所谓的“富农”中,绝大多数是村中最为清醒、节俭、勤劳、进步的农民,他们相对较多的财富往往是大家庭的结果。对苏联来说,消灭“富农”是巨大的经济灾难,使集体农庄失去俄国最勤劳农民的专业知识和工作伦理,最终导致苏维埃农业部门的持久衰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