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须强化小学规则教育

来源 :教师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shdkja5132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不以规矩不成方圆”。儿童从上学那天起,学校就定了诸多规则。教师依据这些规则,代表社会将这些规则和要求有计划有系统地传递给儿童的过程,这就是规则教育。
  几乎每一位小学生从入学的第一天起就要学习并熟背《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和《小学生守则》,并以班级或年级为单位开展比赛。这些规则在当前的教育活动中扮演着双重角色,一方面在学生成长的过程中发挥着积极的作用,另一方面在教学管理班级、组织及教学等过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成为强有力的武器。
  一直以来,我们一厢情愿地让学生这样被动地接受并组织这些由教师灌输的社会文化价值。似乎以为这样就能发展儿童的社会性人格,就能使他们成为一个懂得与理解真善美的健全的人,就能教会他们在社会生活中采取正确的行为反应了。于是,在规则教育中就出现了一些误区。
  误区一:简单化倾向,教师追求学生在同一件事上的“一呼百应”。
  规则是孩子由自然人成长为社会人的催化剂,理解和掌握规则是孩子成长的需要。然而在实践中教师受本位观的影响,希望孩子顺从、听话、服从,“一呼百应”成为很多教师心中潜在的实施规则的目的,于是,规则常常以禁令的形式出现在孩子们面前,教师的权威意识替代了规则,老师成了规则教育的代言人,孩子被限定在规则与制度所允许的时空里。如果我们的教育一味要求孩子放弃自己的生活方式,那是很残酷的。处在这样一个充满紧张感与压力感的环境中,孩子的心理焦虑程度会相应提高。长此以往,孩子们易变得唯命是从,缩手缩脚,墨守成规,影响孩子创新意识的培养,压抑孩子个性品质的发展。
  误区二:学科化倾向,将儿童当作一个思想道德价值是完全空白的容器,将规定的思想像传授学科知识那样“教”给儿童,直接告知儿童应该是什么,应该有什么。儿童的任务就是将教师所传递的那些思想道德价值知识记住并能背出。所以就有了读、背、练的市场。教师预设了儿童的学习方式和行为反应,而儿童只要记住就行了,久而久之,就会熟知教师需要什么样的答案,而且知道这样的答案实际上和自己平时的行为并无多大关系
  误区三:面对孩子对规则的挑战,教师采取的管教方式过于简单。
  日常教学活动中,许多教师都不喜欢经常表现出“反抗”和“捣乱”的学生,往往会采取喝斥、制止、惩罚等方式加以限制,以达到让孩子服从规则的目的。而愤怒批评的管教信息易引起学生的消极反应。
  《学会生存》一书指出:“教育界既有培养创造精神的力量,也有压迫创造精神的力量,教育在这个任务内有它复杂的任务。这些任务有:保持一个人的首创精神和创造力量而不放弃把它放在真实生活中的需要;传递文化而不用现成的模式压抑它;鼓励它发挥他的天才、能力和个人的表达方式、而不助长它的个人主义;密切注意每一个人的独特性,而不忽视创造也是一种集体活动。这也正是我们的规则教育所应追求的更新更高的目标。如何培养学生的规则意识呢?
  一、 采用讲故事、开展主题班会等直观生动的形式
  小学生对道德规范的认识,一般是从直观的、具体的、比较肤浅的感知逐步发展起来的,他们最早形成的道德概念,主要是依据成年人对各种行为的肯定或否定,从大量的道德情境里抽象概括出来的。利用道德故事的情境进行教育有着悠久而广泛的历史,在许多情况下,通过讲故事进行道德教育要比单纯地要求学生背诵《小学生守则》效果要好。要教育儿童诚实,教师无须大叫大嚷“要诚实、要诚实”,而只需讲述《伊索寓言》中那个牧童大喊“狼来了,狼来了”的故事;要教育儿童尊重长者,只要让他们去读“孔融让梨”的故事;要想让儿童如何懂得面对逆境,只要给他们讲述爱迪生成才故事和张海迪的故事等等。这种方法比仅仅记忆行为规则条文印象要深刻得多,效果也好得多。对于知识阅历相对较多,自我意识逐步完善的中学生来说,再重复他们已经知晓的故事可能会使他们感到把自己当作小孩而不屑一顾,改由学生叙述自己经历过的道德故事,也是一种很有效的理解道德经验和道德发展的手段,能促使他们产生积极的反应,更深地理解自身行为的道德意义。同时,通过组织讨论和教师的引导,有关的道德观点也易于为其他的同学所理解和接受。
  情感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具有感染性。在一定的时间和范围内,情感可以感染到其他的人,使之发生同样的或与之相联系的情绪。一次有两位男同学因小事发生口角,在班上掀起轩然大波。事后,我没有武断地各打五十板,而是找当事人心平气和地了解情况,并抓住时机召开一个主题班会,安排了学生喜闻乐见的歌曲、典故、谚语、名人名言等,围绕着“团结、友情、亲情”,分组进行比赛。活动进行到高潮时,我在黑板上写了“大家庭中的你、我、他”几个大字,接着录音机播放《相亲相爱》的歌曲,引起全班同学的情感共鸣。在如潮般的掌声中,两个吵架的同学走上讲台,四只手紧紧地握在一起。这次班会使大家认识到同学间要互相“包容”,只有团结一心,班级这条“大船”才能顺利到达成功的彼岸。
  二、 开展学生亲身实践活动
  道德教育活动要抓住内在本质,将道德认识、道德情感和道德实践结合起来。学生并不是没有道德认识,而是“知情脱离”或“知行脱节”。德育方法要有成效,就要抓住本质,有针对性。让学生经常把自己置于对方的心理位置上去认识、体验和思考问题,处理人际交往中出现的矛盾和纠纷,就能培养宽容礼让、相互理解和情感融洽的品质。
  情感有一特点是实践性。实践是情感形成和转变的基础,也是摇动情感发展的动力。情感教育要从实践开始,在实践中以行育情,越实践,学生的情感就越深,反过来,情感越深,就越愿意实践,从而形成自觉行为。在以“爱心献功臣”的活动中,我班学生纷纷捐款,奉献了自己的一片爱心。钱虽不多,但却体现了他们对那些为中国人民解放事业出生入死的功臣的崇敬之情和爱国、爱民族的高尚情操。在活动中,那些一直被老师批评的“小捣蛋”,也主动伸出援助之手。他们敬仰功臣,在援助中自己也获得了一份快乐,他们的灵魂迸发出可贵的火花。我抓住时机,谈了爱国的含义,谈了什么叫高尚,使同学们从奉献中体会到自身精神的愉悦。整个教育过程都弥漫着一种和谐、融洽、振奋,饱满的情绪氛围。
  当学生不仅学会了留心观察周围世界,心胸开阔,乐于助人,而且也学会留心观察自身,努力认识自己的内心世界,把精神力量也用到使自己本身变得更好、更完美,他们才算真正逐渐成长为道德成熟的人了。而教师的责任就在于抓住良机,寻找学生对外界教育影响的最佳接受点,以情育人,最终达到知、情、行的统一。
  三、 教师以身作则,成为学生的好榜样
  身教重于言教,教师同样也是一个不可多得的教育资源。老师只有同学生一起遵守所有的规则,树立良好的榜样,才能产生好的效果。我在任教五年级时,设计了一份师生共同登长城图,和同学们展开竞赛,要求一星期内,老师批改作业,学生做作业中不能出现任何错误,师生便可共同登上一级台阶。无论谁出现三次错误,都要降级;一星期内老师遵守办公纪律,学生遵守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就可共同登上一级台阶,否则就降级。在登长城的途中,我作为老师时刻注意自己的言行,带动学生你追我赶,在这种潜移默化的氛围中,学生的自我约束力增强了,达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培养规则意识应该从小开始,在学校这样的集体生活学习中,制定一定的规则,并明确学生一定要掌握,久而久之,让他们逐渐养成规则意识的习惯。规则意识较强的人,自律精神也较强,较容易适应群体生活,也容易适应社会生活,为社会作出的贡献也较多。规则无处不在,一定的规则能保证学生更好地学习生活。
  对学生强化规则意识的教育势在必行。规则就是指规定出来让大家遵守的做事规矩和行动准则。规则意识即是遵守这些制度或准则的良好态度和习惯,或者说是一个人对于社会行为准则的自我认识和体验。规则教育根本的策略就是能为孩子提供一些真实的生活背景,让他们到这些背景中去活动,去冲突,去体验,去逐渐形成正确的道德认知和良好的行为模式,让他们在亲近自然、融入社会和认识自我的体验中获得真正的发展。
  (作者单位:南京市三牌楼小学)
其他文献
新课程体系在课程功能、结构、内容、实施、评价和管理等方面的重大创新和突破,引起了教育教学的深刻变化,具体反映在教师的教育观念、教育方式、教学行为的改变上。  此前由于我国教育目标、教育体制相对滞后,相当一部分人把课堂教学单纯看作是教师的事,偏重于研究教法和讲法,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作用,课堂教学评价也主要看教师讲得够不够清楚,导致课堂教学重灌输轻思维,重结果轻过程,重知识轻能力,重外因轻内因,重
期刊
有人说:“世界上最美的声音是童声,其中最动人的是童声合唱。”童声合唱是一种高雅的音乐艺术表演形式,当今愈来愈被人们所喜爱。童声合唱是集体的声乐艺术,必须经过科学的训练,才能达到声音的统一、平衡、和谐。童声合唱训练的方法和成年人基本一样,但是少年儿童正处在发育成长时期,肺活量小,声带柔嫩,如有不慎,就会导致病变,影响儿童的发育。因此,笔者认为,指导教师必须有计划、有组织地开展训练活动,切不可一接到比
期刊
对幼儿来说,他们的创造力需要培养,一切活动都必须具有科学的态度、严谨的计划和精心的组织,这样才能在幼儿美术教学活动中发展幼儿的创造力。  一、?教师要更新幼儿美术教育思想  心理学研究认为,幼儿的创造是自由发挥的成果,是良好教育的结果。如果教师压抑其自由创造,必然会扼杀他们的创造力。这就要求教师必须有先进的教育思想。但由于长期受“重视临摹教学”的指导思想影响,出现对幼儿美术教育活动的误导:一是把美
期刊
大多数同学在开学之初一定会遇到类似“暑假生活”这样的话题作文。例如苏教版六年级语文习作1就提出这样的要求:请你选择假期中感受最深的一段生活经历,写一篇作文,题目自定。有的同学感到很难写。大部分同学在漫长的暑假中,因为父母忙于工作,不少同学就在家睡觉、看电视、上网,似乎真是没什么特别的事情。文字最终还为了纪录自己的经历,表达自己的情感,无论生活内容是否丰富多彩,都会或多或少有属于自己的情感的。尤其是
期刊
在综合实践活动指导中,努力强化学生主体的自我认同感,活动的积极性必然被唤起。因而,我们应该放手让学生去开展探究、体验活动,尊重过程,弱化结果,在主体性的活动中点燃学生的激情,发展其潜能。  一、 要“规范”而非“规定”  综合实践教师的课堂指导,是为了帮助学生顺利地开展活动,特别是一些基本课型的指导过程,给学生提供的是一种范式与参照,而非是固定的模式和一成不变的细化指令。课堂应该呈现开放的态势,学
期刊
叶圣陶先生曾说过,要“养成学生阅读书籍的习惯”,就“非教他们预习不可”,叶老之所以这样重视和强调预习,正是因为预习可以促使学生“开动脑筋”,提高自学能力。而学生有效预习,是上好课的前提,是学生自己动手、动脑去了解课文的一个重要的学习方法,是学生学会读书,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必由之路。有效预习是针对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学习规律,设计出目标明确、任务具体、易于操作的预习任务,通过一定的预习方法,引导学生深
期刊
一、 活动背景  扬州是一座具有近2500年历史的文化古城,是国务院首批公布的历史文化名城,自古以来就有“绿杨城廓”之美誉。而古树名木是树木资源中的瑰宝,是自然界给予人类的珍贵财富,它们见证了历史的兴衰与变迁,同时,古树名木作为珍贵树木或濒危植物,在维护生物多样性、生态平衡和环境保护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被誉为自然界的“活化石”。古树名木作为扬州历史变迁的见证,遍布于城区的大街小巷,是城市绿化、美
期刊
课堂提问是教学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有效的课堂提问应从教材实际出发,根据教学的知识内容与思想内容,把握教材的重点、难点来精心设问、发问。另外,还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根据学生的知识水平与心理特点,找出能诱发他们思维的兴趣点来问,使提问真正问在点子上,问到学生的心“窍”上。下面介绍我的一些常用方法,供同行讨论。  1. 围绕课题提出问题  我们教材中有很多课题的内涵丰富,悬念横生,引人入胜,发人深思。教
期刊
影响教师专业成长的因素有很多很多,也就是说孕育教师专业成长的土壤不只一种。近几年,我一直在做名教师、名校长的研究,最大的感受是一个教师所在的学校是这个教师专业成长最好的土壤。这是理论研究成果和名师成功经验所证实的。  学校为教师的专业成长构筑了练兵的场所。一个教师的专业成长离不开一堂又一堂、一学期又一学期、一年又一年的课堂教学实践。如果没有学校为教师提供的学生、班级、课堂,没有一次次的课堂教学的实
期刊
一、 尊重学生个性差异的存在  因材施教的“材”,首先,应理解为“施教对象”——学生的知识水平和学习能力,即有个性差异的学生个体。  在孔子开始“私学”的那个年代,他的学生年龄差距大:有的比孔子小几岁,有的比孔子年长几十岁;家庭背景各不相同:贵族、商人、平民;成长环境更是参差不齐……面对这样的一批批学生,孔老夫子岂能统一教材,统一备课,统一授课,统一要求呢?当然,他也许从未想到“统一”二字。孔子的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