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前不久,诗人谢春池提出“上杭诗群”这一概念,对处于闽西的上杭诗歌群体进行命名,无疑是一件值得称道的好事。福建是我的家乡,而大凡家乡诗歌的事象总给我带来内心的愉悦。近期,谢春池等人着手编辑1980年以来上杭诗人诗作,结集《寄杭城——上杭诗群作品集》。书名《寄杭城》取自舒婷20世纪70年代初写于上杭的一首诗,也是她所发表的诗作中年代最早的,表明了舒婷与上杭的关系。20世纪60年代末,舒婷、谢春池等厦门诗人插队上杭,在山乡度过了难忘的青春岁月。所以,上杭与新诗的关系并不是偶然生发的,而是与舒婷等人的开拓紧密联系在一起。
新中国成立以来,从民歌式的诗歌写作到全民诗歌写作的兴起,有太多的政治因素夹杂其中,诗歌背负了过多的使命与功用。当朦胧诗兴起后,诗歌才慢慢回到正常的轨道。诗真正成为诗,这才是一个常态。所以,上杭的诗歌就从回归常态起步,在杭川大地生长起来,到新世纪迸发出新的能量,并引起各方关注。舒婷在上杭太拔院田村插队时,写下了《寄杭城》等一批诗作,但令人奇怪的是,20世纪70年代后期和80年代初期,上杭并没有出现令人欣喜的朦胧诗写作。谢春池先生将它归结为厦门知青诗人的离开和上杭本土青年的外出求学,留下了几年的空档期。幸而,这种空档很快就被萌动的诗情所代替。新一代的诗人从巨大的社会变革中回过神来,开始用诗的形式付诸笔端。1985年,新时期上杭第一个诗社——汀江诗社成立,民间诗刊《汀江》创办。诗社的核心成员陈靖、林华春、黄祥逢,以刊物为阵地,迅速凝聚了一批朝气蓬勃的年轻人,并与三明等周边地区的诗歌界开展了交流互动。诗社从1985年到1989年,办了5期刊物,培养了一批诗人。我们注意到,至1989年,温文茂、刘少雄、林浩珍等青年诗人已经成为诗社的主力军。这时期,除了上述诗人外,还有苏剑、邱亿初、张跃龙、邱萍等人也有诗作或评论问世,构成了以二十多岁年轻人为主体的中青年上杭诗歌群体。这是新时期上杭诗歌的起步阶段,他们的诗歌注重抒情和个人感受,基本摆脱了政治性的语言,有一定的创新,但总体水平还有待提高。
进入20世纪90年代,上杭诗歌进入新的发展阶段,不仅作者群体成倍增长,而且诗作频频见诸报刊,掀起闽西文坛一股清新的上杭诗风。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写作的诗人们,已进入成熟期,他们代表着这一时期的中坚力量,主要有郑汝霖、林华春、黄祥逢、刘少雄、温文茂、林浩珍、李水才、陈振清等人;而更年轻一批的诗人开始在诗坛崭露头角,主要有卢亮森、李迎春、张强福、伍明春、赖彧煌、李伯庠、熊永富等人。整个90年代,特色非常鲜明,就本土诗歌而言,前期活跃后期沉闷,有影响的代表作品也出现在前5年,可以说1990年至1995年是上杭诗歌的第一个黄金五年。一大批诗作在《诗刊》《青年诗人》《星星》《诗歌报》《福建文学》等刊物发表,其中以刘少雄诗歌《才溪女》、林华春诗歌评论《第三代:晕弦,低谷及危机》为代表。只是90年代后期,由于诗人们离开上杭或者转向其他创作等原因,本土的诗歌创作一度沉寂下来,这种状况一直持续到新世纪初。
2000年后,上杭诗歌在积蓄力量中爆发,终于在几年之后形成诗歌群体,呈现出新气象和新特点。主要表现在:一是诗人多,写诗者众。在上杭本土的诗人中,活跃其中的主要有温文茂、林华春、李迎春、黄连池、黄祥逢、张强福、李伯庠、熊永富、刘佩光(逍遥卧龙)、李野平、莫养圣、蓝朝金、罗冬卿、蓝宏桥、伍秀峰、凌一等人,在外的上杭籍诗人则有刘少雄、林浩珍、邱德昌、唐宝洪、伍明春、赖彧煌、邓庆周等,形成了较为可观的诗歌阵容。从年龄上看,以70年代为中坚力量,60年代诗人继续发挥着重要作用,80年代诗人的诗作显示出新的活力。二是诗作多,产生一定影响。近年来,上杭诗人诗作入选《中国诗歌年选》《福建文学60年作品选·诗歌卷》《2010—2011福建优秀诗歌选》《厦门文学60年作品选·诗歌卷》等诗歌选本,诗作在《诗刊》《诗选刊》《诗潮》《诗歌月刊》《长江诗报》《海峡诗人》等报刊发表。三是活动多,引人关注。近年来,举办了两届上杭诗会,来自福建全省各地诗人尽享诗歌盛宴。2010年,《杭川文艺》以第二三期合刊的方式出版福建诗歌专号,对全省一百多位诗人诗作进行集中展示,在福建诗歌界引起较大反响。2011年,《福建文学》上杭文学专号的出版,作为福建省第二个在《福建文学》出版文学专号的县,上杭文学以38篇优秀作品向文学界交出一份不俗的成绩单。2015年,《福建文学》第12期推出“闽西诗群作品选”,在25位闽西诗人中竟有16位上杭籍作者,占总数的三分之二。
当然,作为一个诗群或者是现象,至今上杭诗歌的影响还不大,精品不多,力作较少。也许受南方的温润气候影响,上杭作者的诗歌风格上偏于纤弱,重于抒情,“天马行空”“胆大妄为”的少,在表现的深度和广度上还有较大的空间。
诗歌是青春的。回顾上杭近四十年的诗歌历程,我们可以发现,每个年代率先搅局,将一汪平静之水激活起来的都是二十来岁的年轻诗人。他们代表着青春和激情,将梦想和生机付诸诗篇,呈现给我们一片蓬勃的世界。当我们读着这些充满活力的作品,仍然能感觉到诗歌带给我们的怦然心动。上杭的诗歌创作正值青春,希望诗人们举起诗歌的火把,在荆棘中高昂头颅,努力前行。
责任编辑 小 山
新中国成立以来,从民歌式的诗歌写作到全民诗歌写作的兴起,有太多的政治因素夹杂其中,诗歌背负了过多的使命与功用。当朦胧诗兴起后,诗歌才慢慢回到正常的轨道。诗真正成为诗,这才是一个常态。所以,上杭的诗歌就从回归常态起步,在杭川大地生长起来,到新世纪迸发出新的能量,并引起各方关注。舒婷在上杭太拔院田村插队时,写下了《寄杭城》等一批诗作,但令人奇怪的是,20世纪70年代后期和80年代初期,上杭并没有出现令人欣喜的朦胧诗写作。谢春池先生将它归结为厦门知青诗人的离开和上杭本土青年的外出求学,留下了几年的空档期。幸而,这种空档很快就被萌动的诗情所代替。新一代的诗人从巨大的社会变革中回过神来,开始用诗的形式付诸笔端。1985年,新时期上杭第一个诗社——汀江诗社成立,民间诗刊《汀江》创办。诗社的核心成员陈靖、林华春、黄祥逢,以刊物为阵地,迅速凝聚了一批朝气蓬勃的年轻人,并与三明等周边地区的诗歌界开展了交流互动。诗社从1985年到1989年,办了5期刊物,培养了一批诗人。我们注意到,至1989年,温文茂、刘少雄、林浩珍等青年诗人已经成为诗社的主力军。这时期,除了上述诗人外,还有苏剑、邱亿初、张跃龙、邱萍等人也有诗作或评论问世,构成了以二十多岁年轻人为主体的中青年上杭诗歌群体。这是新时期上杭诗歌的起步阶段,他们的诗歌注重抒情和个人感受,基本摆脱了政治性的语言,有一定的创新,但总体水平还有待提高。
进入20世纪90年代,上杭诗歌进入新的发展阶段,不仅作者群体成倍增长,而且诗作频频见诸报刊,掀起闽西文坛一股清新的上杭诗风。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写作的诗人们,已进入成熟期,他们代表着这一时期的中坚力量,主要有郑汝霖、林华春、黄祥逢、刘少雄、温文茂、林浩珍、李水才、陈振清等人;而更年轻一批的诗人开始在诗坛崭露头角,主要有卢亮森、李迎春、张强福、伍明春、赖彧煌、李伯庠、熊永富等人。整个90年代,特色非常鲜明,就本土诗歌而言,前期活跃后期沉闷,有影响的代表作品也出现在前5年,可以说1990年至1995年是上杭诗歌的第一个黄金五年。一大批诗作在《诗刊》《青年诗人》《星星》《诗歌报》《福建文学》等刊物发表,其中以刘少雄诗歌《才溪女》、林华春诗歌评论《第三代:晕弦,低谷及危机》为代表。只是90年代后期,由于诗人们离开上杭或者转向其他创作等原因,本土的诗歌创作一度沉寂下来,这种状况一直持续到新世纪初。
2000年后,上杭诗歌在积蓄力量中爆发,终于在几年之后形成诗歌群体,呈现出新气象和新特点。主要表现在:一是诗人多,写诗者众。在上杭本土的诗人中,活跃其中的主要有温文茂、林华春、李迎春、黄连池、黄祥逢、张强福、李伯庠、熊永富、刘佩光(逍遥卧龙)、李野平、莫养圣、蓝朝金、罗冬卿、蓝宏桥、伍秀峰、凌一等人,在外的上杭籍诗人则有刘少雄、林浩珍、邱德昌、唐宝洪、伍明春、赖彧煌、邓庆周等,形成了较为可观的诗歌阵容。从年龄上看,以70年代为中坚力量,60年代诗人继续发挥着重要作用,80年代诗人的诗作显示出新的活力。二是诗作多,产生一定影响。近年来,上杭诗人诗作入选《中国诗歌年选》《福建文学60年作品选·诗歌卷》《2010—2011福建优秀诗歌选》《厦门文学60年作品选·诗歌卷》等诗歌选本,诗作在《诗刊》《诗选刊》《诗潮》《诗歌月刊》《长江诗报》《海峡诗人》等报刊发表。三是活动多,引人关注。近年来,举办了两届上杭诗会,来自福建全省各地诗人尽享诗歌盛宴。2010年,《杭川文艺》以第二三期合刊的方式出版福建诗歌专号,对全省一百多位诗人诗作进行集中展示,在福建诗歌界引起较大反响。2011年,《福建文学》上杭文学专号的出版,作为福建省第二个在《福建文学》出版文学专号的县,上杭文学以38篇优秀作品向文学界交出一份不俗的成绩单。2015年,《福建文学》第12期推出“闽西诗群作品选”,在25位闽西诗人中竟有16位上杭籍作者,占总数的三分之二。
当然,作为一个诗群或者是现象,至今上杭诗歌的影响还不大,精品不多,力作较少。也许受南方的温润气候影响,上杭作者的诗歌风格上偏于纤弱,重于抒情,“天马行空”“胆大妄为”的少,在表现的深度和广度上还有较大的空间。
诗歌是青春的。回顾上杭近四十年的诗歌历程,我们可以发现,每个年代率先搅局,将一汪平静之水激活起来的都是二十来岁的年轻诗人。他们代表着青春和激情,将梦想和生机付诸诗篇,呈现给我们一片蓬勃的世界。当我们读着这些充满活力的作品,仍然能感觉到诗歌带给我们的怦然心动。上杭的诗歌创作正值青春,希望诗人们举起诗歌的火把,在荆棘中高昂头颅,努力前行。
责任编辑 小 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