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杭诗群作品选》序

来源 :福建文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ellowfly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前不久,诗人谢春池提出“上杭诗群”这一概念,对处于闽西的上杭诗歌群体进行命名,无疑是一件值得称道的好事。福建是我的家乡,而大凡家乡诗歌的事象总给我带来内心的愉悦。近期,谢春池等人着手编辑1980年以来上杭诗人诗作,结集《寄杭城——上杭诗群作品集》。书名《寄杭城》取自舒婷20世纪70年代初写于上杭的一首诗,也是她所发表的诗作中年代最早的,表明了舒婷与上杭的关系。20世纪60年代末,舒婷、谢春池等厦门诗人插队上杭,在山乡度过了难忘的青春岁月。所以,上杭与新诗的关系并不是偶然生发的,而是与舒婷等人的开拓紧密联系在一起。
  新中国成立以来,从民歌式的诗歌写作到全民诗歌写作的兴起,有太多的政治因素夹杂其中,诗歌背负了过多的使命与功用。当朦胧诗兴起后,诗歌才慢慢回到正常的轨道。诗真正成为诗,这才是一个常态。所以,上杭的诗歌就从回归常态起步,在杭川大地生长起来,到新世纪迸发出新的能量,并引起各方关注。舒婷在上杭太拔院田村插队时,写下了《寄杭城》等一批诗作,但令人奇怪的是,20世纪70年代后期和80年代初期,上杭并没有出现令人欣喜的朦胧诗写作。谢春池先生将它归结为厦门知青诗人的离开和上杭本土青年的外出求学,留下了几年的空档期。幸而,这种空档很快就被萌动的诗情所代替。新一代的诗人从巨大的社会变革中回过神来,开始用诗的形式付诸笔端。1985年,新时期上杭第一个诗社——汀江诗社成立,民间诗刊《汀江》创办。诗社的核心成员陈靖、林华春、黄祥逢,以刊物为阵地,迅速凝聚了一批朝气蓬勃的年轻人,并与三明等周边地区的诗歌界开展了交流互动。诗社从1985年到1989年,办了5期刊物,培养了一批诗人。我们注意到,至1989年,温文茂、刘少雄、林浩珍等青年诗人已经成为诗社的主力军。这时期,除了上述诗人外,还有苏剑、邱亿初、张跃龙、邱萍等人也有诗作或评论问世,构成了以二十多岁年轻人为主体的中青年上杭诗歌群体。这是新时期上杭诗歌的起步阶段,他们的诗歌注重抒情和个人感受,基本摆脱了政治性的语言,有一定的创新,但总体水平还有待提高。
  进入20世纪90年代,上杭诗歌进入新的发展阶段,不仅作者群体成倍增长,而且诗作频频见诸报刊,掀起闽西文坛一股清新的上杭诗风。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写作的诗人们,已进入成熟期,他们代表着这一时期的中坚力量,主要有郑汝霖、林华春、黄祥逢、刘少雄、温文茂、林浩珍、李水才、陈振清等人;而更年轻一批的诗人开始在诗坛崭露头角,主要有卢亮森、李迎春、张强福、伍明春、赖彧煌、李伯庠、熊永富等人。整个90年代,特色非常鲜明,就本土诗歌而言,前期活跃后期沉闷,有影响的代表作品也出现在前5年,可以说1990年至1995年是上杭诗歌的第一个黄金五年。一大批诗作在《诗刊》《青年诗人》《星星》《诗歌报》《福建文学》等刊物发表,其中以刘少雄诗歌《才溪女》、林华春诗歌评论《第三代:晕弦,低谷及危机》为代表。只是90年代后期,由于诗人们离开上杭或者转向其他创作等原因,本土的诗歌创作一度沉寂下来,这种状况一直持续到新世纪初。
  2000年后,上杭诗歌在积蓄力量中爆发,终于在几年之后形成诗歌群体,呈现出新气象和新特点。主要表现在:一是诗人多,写诗者众。在上杭本土的诗人中,活跃其中的主要有温文茂、林华春、李迎春、黄连池、黄祥逢、张强福、李伯庠、熊永富、刘佩光(逍遥卧龙)、李野平、莫养圣、蓝朝金、罗冬卿、蓝宏桥、伍秀峰、凌一等人,在外的上杭籍诗人则有刘少雄、林浩珍、邱德昌、唐宝洪、伍明春、赖彧煌、邓庆周等,形成了较为可观的诗歌阵容。从年龄上看,以70年代为中坚力量,60年代诗人继续发挥着重要作用,80年代诗人的诗作显示出新的活力。二是诗作多,产生一定影响。近年来,上杭诗人诗作入选《中国诗歌年选》《福建文学60年作品选·诗歌卷》《2010—2011福建优秀诗歌选》《厦门文学60年作品选·诗歌卷》等诗歌选本,诗作在《诗刊》《诗选刊》《诗潮》《诗歌月刊》《长江诗报》《海峡诗人》等报刊发表。三是活动多,引人关注。近年来,举办了两届上杭诗会,来自福建全省各地诗人尽享诗歌盛宴。2010年,《杭川文艺》以第二三期合刊的方式出版福建诗歌专号,对全省一百多位诗人诗作进行集中展示,在福建诗歌界引起较大反响。2011年,《福建文学》上杭文学专号的出版,作为福建省第二个在《福建文学》出版文学专号的县,上杭文学以38篇优秀作品向文学界交出一份不俗的成绩单。2015年,《福建文学》第12期推出“闽西诗群作品选”,在25位闽西诗人中竟有16位上杭籍作者,占总数的三分之二。
  当然,作为一个诗群或者是现象,至今上杭诗歌的影响还不大,精品不多,力作较少。也许受南方的温润气候影响,上杭作者的诗歌风格上偏于纤弱,重于抒情,“天马行空”“胆大妄为”的少,在表现的深度和广度上还有较大的空间。
  诗歌是青春的。回顾上杭近四十年的诗歌历程,我们可以发现,每个年代率先搅局,将一汪平静之水激活起来的都是二十来岁的年轻诗人。他们代表着青春和激情,将梦想和生机付诸诗篇,呈现给我们一片蓬勃的世界。当我们读着这些充满活力的作品,仍然能感觉到诗歌带给我们的怦然心动。上杭的诗歌创作正值青春,希望诗人们举起诗歌的火把,在荆棘中高昂头颅,努力前行。
  责任编辑 小 山
其他文献
习近平总书记在“七一”重要讲话中指出:“以史为鉴、開创未来,必须不断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加强基层党建是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一项重要基础工程,是推进全面从严治党的重要一环,是党强大领导力的重要源泉。  新的征程上,我们要大力弘扬伟大建党精神,全面落实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和新时代党的组织路线,以高标准推进基层党建高质量发展,为走好新的赶考之路提供坚强政治保证和组织保证。  深刻把握基层党建的
长江水奔腾着、翻涌着,穿过喧嚣的城市和静谧的峡谷。浪花拍打着船舷,船身开始摇摇晃晃。一群乘风破浪的护渔人,在这里写下了一个个守望母亲河的动人故事……  退伍不褪色的“拼命三郎”  唐柯是合川区农业综合行政执法支队的副支队长,也是一名共产党员。  “一名合格的‘渔政人’,要经得起风浪,受得了摇晃,顶得住骄阳,翻得了船梆。”这是唐柯对合格的“渔政人”的定义。  水上执法的危险程度比陆地执法大得多,而且
如果从题材方面来归纳,《寻找咸丰米店》是一部基层官场小说。  作为一名读者,我必须如实说出我的感受:对于这类小说,我已经有些审美疲劳。市面上的官场小说层出不穷,或纠缠于权力斗争,或纠缠于潜规则,或是与企业家的斗智斗勇,有时也夹杂点权色交易,总之,形式多样,但本质上倒没太大差别:打着官场小说的旗号,迎合的是读者对于官场内幕的一种“窥私欲”。《寻找咸丰米店》值得评述,首先就在于它没有落入这个窠臼。它关
一壶茶的时间可以做些什么?  在綦江区,一壶茶的时间,可以处理一起矛盾纠纷,可以上一堂生动的法治课,还可以看一场有趣的法治小品……  这是綦江区创新打造的特色普法品牌——“乡里茶谈”。利用这一壶茶的时间,綦江区在轻松愉悦的饮茶氛围里,开设“八道茶点”,邀请专业法律人士等和居民面对面摆谈“法治龙门阵”,让更多的人学法、守法、用法。  “茶馆是川渝地区居民最常见的休闲去处,这里没有街道或社区办公室的拘
中国自古重史,所以有良好的修史传统。古时修史,其中一个功能是监督帝王,所以有“董狐直笔”之说。到了司马光编写《资治通鉴》,主要功能似已蜕变为供统治阶层维护统治作参考了。只可惜“以史为镜”也不容易做到,因而历史就不断地重演,正所谓“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也。  现代的史观当然不会如此肤浅。不过要搞明白历史,说实话也并不容易,司马迁修《史记》,彪炳千秋,现在看来,有些地方也不合史实,甚至类似小说家言。多
环境污染、食品安全、交通拥堵、生存压力等等问题,让人们对生存处境忧心忡忡,于是逃离城市、回归田园成为现代都市人的一种新时尚、新选择。但是,回归后境遇如何?家乡真的是世外桃源?回归后真的可以像陶渊明一样“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现实给出的答案往往是令人沮丧,甚至是残酷的。环境如此逼仄,人们无处逃遁。这就是现实。  但是,思乡情绪还是折磨着正在大批量迅速崛起的城市中小资产阶级,在巨大重压下,他们渴望
三年前,初入职场。一天中午,刚吃完单位统一订送的盒饭,一抬头就撞到老板。老板笑容可掬地问:“Sunny,你帮我问问快餐店还有没有盒饭送?或者,你联系一下周主任,拜托他回来时给我带一份。”  “哦……哦。”对老板的交代,我受宠若惊,此前,老板可从未直接给我交代过什么任务。我很兴奋。  赶紧抬头看钟,已经是午后1点,时间不早了。迅速给快餐店打电话,真是不巧,他们准备的盒饭早已卖完。我急得满头冒汗,哦,
动车第一次经过宁静的村庄  最初是一片菜叶颤了一下  接着是一根茄子晃了一下  然后是在园子里浇水的我  抖了一下  最后整个村庄一阵剧烈的轰动  在一滴泪与一片海之间  当我说:爱你  于是,一滴泪开始启程  流向海 这之间  要途经光明、苦难、欲望  无数失眠之夜 和  一个个干净的早晨  泪与海有相同的味道  我确信:共同的分子结构  共同的源头——那就是爱  苦涩,是甜蜜的极致  甜蜜,是
1月1日上午10时,首列中欧班列(成渝)号列车分别从重庆国际物流枢纽园区和成都国际铁路港出发,一路驶向德国杜伊斯堡和波兰罗兹。随着全国首个两地合作开行的全新中欧班列品牌精彩亮相,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增添了又一道亮丽的风景。  在刚刚过去的一年里,这样亮丽的风景还有很多:川渝双方签署合作协议236份;共同推动27个标志性引领性项目开工,完成投资354亿元;几乎每一天都有合作项目诞生,包括产业合作在内的
以色列心理学家格雷格·巴荣曾经做过一个实验。  格雷格·巴荣向特克尼恩技术学院的240个人发了一封电子邮件,询问该学院有没有生物系。其中,有一半人是单独获得邮件的,另一半人则是以邮件组的形式获得邮件的。  结果发现,前一半人中有64%的人回信了,其中有1/3的人给出了详尽的回答。  而后一半人中只有50%的人回信,其中只有16%的人给出详尽的回答。  做这个实验,格雷格·巴荣是为了验证“责任扩散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