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环境污染、食品安全、交通拥堵、生存压力等等问题,让人们对生存处境忧心忡忡,于是逃离城市、回归田园成为现代都市人的一种新时尚、新选择。但是,回归后境遇如何?家乡真的是世外桃源?回归后真的可以像陶渊明一样“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现实给出的答案往往是令人沮丧,甚至是残酷的。环境如此逼仄,人们无处逃遁。这就是现实。
但是,思乡情绪还是折磨着正在大批量迅速崛起的城市中小资产阶级,在巨大重压下,他们渴望突围,这就形成了一股强大的去城市化的趋势。于是家乡、故乡强劲地占据他们的情感世界,从而形成了一种时尚的心病与情结——乡愁。这股乡愁席卷而来,迅速地传染着以各种形式与名义背井离乡的人。有人说:家乡是地理的,故乡是心灵的。今天,现实家乡因为城市化进程导致空心化,致使心灵故乡也发生实质性的变化,故乡成为专供遥望、回忆和祭奠的模式化符号。但这种遥想所带来的反思与行为却又十分的脆弱,总是受到坚硬现实的威胁与挑战。所以,有人说故乡已经沦陷。无论这种言论是危言耸听还是真实写照,曾让人回味无穷的故乡确实正在记忆深处渐渐消遁,留下的只是哀愁的乡愁与童年般的记忆。而当下,无处不在、铺天盖地呈现的怀旧情绪与多愁善感,其实是在拒绝着我们真正的故乡。那种看似熟悉实则陌生的东西,正在侵袭着我们的记忆,模糊了我们对故乡复杂的情感,企图填补我们心灵的空虚。正如,对很多人来说,历经千辛万苦春节返乡却发觉年味索然,这种与理想相距甚大的现实,加剧心灵的落差与遗憾。于是,故乡在怀旧中显影,在现实中褪色。
而真实的乡村,在时代发展大潮中,迅速退化,被无情地边缘化。乡村自身生态、文化的破坏,陋习、观念的固化,直接拒绝回归的人,让他们心生“生活在别处”的失落与怅惘。在沉重的打击与失败之后,很多人不得不无奈地认同张爱玲说过的那句话:公寓是最合理想的避世的地方。在公寓避世又如何?越来越多涌进城市的人,成为浮游于钢筋水泥丛林的寄居者,无法渗入城市的肌理,他们的心灵没有归宿感。他们不仅在地理或空间意义上离开家乡,更从生活方式与意义世界的认同上失去故乡。人,寄居在生活中,心灵最终还是无法栖息在土地上。这是很多人的共同焦虑,也是很多人物质丰富后,仍然没有幸福感的原因所在。
基于这些思考与探索,我写下了《唐宋的田园牧歌》。唐宋从字面上取自小说主人公的姓氏,也隐指充满诗意的盛世唐宋或唐诗宋词——令人神往的时代,令人神往的文化。唐、宋夫妻回归田园、回归故乡的失败,不仅是行为的失败,感情皈依的失败,更是整个现实的失败。那么这些不愿意在城市残酷压力之下失去自我、痛苦挣扎的人,该何去何从?这是当今中国的一大问题。也是我的焦灼。正如我对宋小词的归宿一片迷惘。
责任编辑 林东涵
但是,思乡情绪还是折磨着正在大批量迅速崛起的城市中小资产阶级,在巨大重压下,他们渴望突围,这就形成了一股强大的去城市化的趋势。于是家乡、故乡强劲地占据他们的情感世界,从而形成了一种时尚的心病与情结——乡愁。这股乡愁席卷而来,迅速地传染着以各种形式与名义背井离乡的人。有人说:家乡是地理的,故乡是心灵的。今天,现实家乡因为城市化进程导致空心化,致使心灵故乡也发生实质性的变化,故乡成为专供遥望、回忆和祭奠的模式化符号。但这种遥想所带来的反思与行为却又十分的脆弱,总是受到坚硬现实的威胁与挑战。所以,有人说故乡已经沦陷。无论这种言论是危言耸听还是真实写照,曾让人回味无穷的故乡确实正在记忆深处渐渐消遁,留下的只是哀愁的乡愁与童年般的记忆。而当下,无处不在、铺天盖地呈现的怀旧情绪与多愁善感,其实是在拒绝着我们真正的故乡。那种看似熟悉实则陌生的东西,正在侵袭着我们的记忆,模糊了我们对故乡复杂的情感,企图填补我们心灵的空虚。正如,对很多人来说,历经千辛万苦春节返乡却发觉年味索然,这种与理想相距甚大的现实,加剧心灵的落差与遗憾。于是,故乡在怀旧中显影,在现实中褪色。
而真实的乡村,在时代发展大潮中,迅速退化,被无情地边缘化。乡村自身生态、文化的破坏,陋习、观念的固化,直接拒绝回归的人,让他们心生“生活在别处”的失落与怅惘。在沉重的打击与失败之后,很多人不得不无奈地认同张爱玲说过的那句话:公寓是最合理想的避世的地方。在公寓避世又如何?越来越多涌进城市的人,成为浮游于钢筋水泥丛林的寄居者,无法渗入城市的肌理,他们的心灵没有归宿感。他们不仅在地理或空间意义上离开家乡,更从生活方式与意义世界的认同上失去故乡。人,寄居在生活中,心灵最终还是无法栖息在土地上。这是很多人的共同焦虑,也是很多人物质丰富后,仍然没有幸福感的原因所在。
基于这些思考与探索,我写下了《唐宋的田园牧歌》。唐宋从字面上取自小说主人公的姓氏,也隐指充满诗意的盛世唐宋或唐诗宋词——令人神往的时代,令人神往的文化。唐、宋夫妻回归田园、回归故乡的失败,不仅是行为的失败,感情皈依的失败,更是整个现实的失败。那么这些不愿意在城市残酷压力之下失去自我、痛苦挣扎的人,该何去何从?这是当今中国的一大问题。也是我的焦灼。正如我对宋小词的归宿一片迷惘。
责任编辑 林东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