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单县位于山东省西南部,系苏、鲁、豫、皖四省结合部,南隔黄河故道与河南省虞城县、商丘市相望;东南与安徽省砀山县毗邻;东靠江苏省丰县;北、西与本省金乡县、成武县相连;西与曹县接壤。境内有105国道、定砀路、单丰路、单虞路交叉穿过,交通四通八达。全县东西长56.6公里,南北宽43.8公里,总面积1647.18平方公里。
1.环境友好型土地利用模式的内涵
环境友好型土地利用模式是在深入分析土地资源供给、环境容量等限制因素的基础上,研究土地利用方式、空间布局对生态环境的影响,积极研究更加符合当地实际情况的有效的合理的土地利用模式,以提出有利于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的土地利用调控指标和空间管制措施,以保障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为目标。
2.土地开发利用中出现的问题
2.1 2013年土地利用现状
2.1.1土地总量和利用结构
全县土地总面积为164718.4公顷,其中,农用地130960.0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79.51%;建设用地28736.9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17.45%,其他土地5021.5公顷,占土地总面积3.05%。
2.1.2农用地
农用地面积130960.0公顷,其中耕地面积112526.0公顷,占农用地的85.92%;园地面积3575.3公顷,占农用地的2.73%;林地面积8685.0公顷,占农用地的6.63%;牧草地面积8.0公顷,占农用地的0.01%;其它农用地6165.7公顷,占农用地的4.71%。
2.1.3建设用地
建设用地面积28736.9公顷,其中城乡建设用地26804.0公顷,占建设用地面积的93.27%;交通水利用地1894.2公顷,占建设用地面积的6.59%,其他建设用地38.7公顷,占建设用地面积的0.13%。
2.1.4其他土地
其他土地面积5021.5公顷,其中水域4927.3公顷,占其他土地的98.12%;自然保留地94.2公顷,占其他土地的1.88%。
2.2土地利用特点
2.2.1耕地后备资源不足,开发潜力小
全县其它土地5021.5公顷,仅占全县土地总面积的3.05%,宜耕用地面积十分有限。
2.2.2农用地比重大
全县农用地面积为130960.0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79.51%。其中耕地面积112526.0公顷,占农用地总面积的85.92%,农业优势明显,全境地形全部为平原,土壤质地适中,适宜种植多种作物。
2.2.3农村居民点所占比重偏大,整治潜力较大
农村居民点24273.8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14.74%,人均农村居民点227平方米,严重超过国家规定的农村居民点人均用地标准140平方米的控制上限。村内空闲地、闲置宅基地较多,土地浪费现象较严重,农村居民点整治潜力大。
2.3土地利用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2.3.1城乡土地统筹安排欠缺
由于沿袭城乡二元发展模式,重城镇轻农村,再加上考核机制、投入收益机制、保障措施等不尽完备,对城乡土地的统筹安排和统筹利用明显欠缺,致使土地利用结构与布局不能够得到优化,降低了土地利用效益。
2.3.2建设用地供需矛盾更加突出
目前,全县工业化和城镇化进入快速发展阶段,产业结构升级调整、基础设施建设力度不断加大,规划期间,建设用地仍将保持强劲需求。
2.4土地利用面临的形势
2.4.1耕地保护的形势更加严峻
新一轮规划期,我县城市化、工业化进程不断加快,经济将进入稳定高速发展的阶段,建设占用耕地增加的趋势将不可避免,而县耕地后备资源有限,因此在规划期间耕地保护的形式将更加严峻。
2.4.2建设用地供需矛盾更加尖锐
各类建设项目的增加,形成对用地的刚性需求,一是城镇化水平的提高,导致中心城区及各建制镇用地规模的扩大;二是工业化水平的提高,加剧工业项目对用地的需求量的增加;三是新农村建设对用地的需求进一步加大;四是煤炭资源的开采,对建设用地有大量需求;五是各类基础设施建设(如交通、水利、能源等),也对建设用地有大量需求。
2.4.3土地利用调整结构和转变利用方式的要求更加迫切
农村居民点用地占全县土地总面积的比重较大,随着城镇化的推进,城镇建设用地将有大幅度增加,农村居民点用地必将相应的减少。农村居民点挖潜整治力度将进一步加大。
2.4.4土地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的任务更加艰巨
隨着煤炭资源的开采,采煤塌陷地、废水废气的出现,在破坏土地的同时,生态环境不可避免地遭到破坏。煤炭资源开发与生态环境保护并重的任务会越来越重。
土地利用与管理在未来十几年面临的基本形势是:机遇与挑战并存,任重而道远。必须抓住机遇,迎接挑战,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全面落实土地治本之策,强化土地集中统一管理,改革土地收益分配机制,加强土地法制建设,从根本上扭转人口增加、耕地减少的趋势,努力实现土地资源的充分、高效、合理和可持续利用。
3.应对措施
为了积极推进单县土地资源利用方式和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性转变,坚持和实施保护环境优先的方针,大力探索推进循环经济的方法,建立“绿色经济”考核体系,提高土地资源利用效率。倡导保护与合理利用土地资源,使人们从生产到生活的各个环节,都能坚持科学合理、节约利用土地资源,保护土地免受污染。
具体来说,环境友好型土地利用模式包括“以公共交通为导向、绿色通道型”的交通用地土地利用模式、“景观生态开发型”的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模式、“绿色城镇型”的城镇建设土地利用模式、“循环经济型”的工业建设土地利用模式、“资源节约型”的土地开发整理模式、“人与自然和谐型”的生态建设模式、“资源保护型”的风景区用地模式和“资源集中利用型”的平原区的用地模式. 坚持土地开发和生态建设并重的原则,从源头上处理好土地利用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构建环境友好型土地利用模式,逐步改善和提高土地生态环境质量,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3.1加强土地生态环境建设
(1)加强水源涵养区土地综合整治,尤其是要加强浮龙湖等水源涵養功能区的土地综合整治。
(2)加强农田生态环境建设。加大农田综合整治力度,提高农田林网绿化率;大力加强基本农田建设,全面推广秸秆还田技术、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提高肥料利用率,减轻农业面源污染。加大病虫害的生物防治力度,大力推广高效低毒农药和生物源农药,积极治理白色污染,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3)加快城乡生态环境建设。优先保证污水处理项目、垃圾处理项目建设用地,改善城市人居环境;加强城镇建设用地绿化和推进村庄整治、绿化与美化,改善农村居住环境。搞好高速公路和干线公路两侧绿化建设,建成贯通城乡、覆盖全县的干线林网防护体系。
(4)严格建设项目环评审查。所有拟建单选址项目或拟批准建设项目,必须依法依规开展环境影响评价,严禁不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和环境政策、可能造成重大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的项目。
3.2构建环境友好型土地利用模式
城镇土地利用模式。按照集约利用、保护生态环境、促进可持续发展的原则,提高城市土地利用效率,促进城乡经济协调发展。统筹协调城镇内部和外部,防止城镇无序蔓延。以生态空间来组织城市空间,对土地利用实施分区发展策略,实施不同的规划强度控制。
工业用地利用模式。按照循环经济理念,结合城市规划学科相关空间布局理论,充分利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通过信息化带动工业化,走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土地利用节约集约、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道路,实现工业与生态环境和谐发展的目的。
农业用地利用模式。全面推进生态农业建设,加强农业生态环境保护,实现农业良性循环和资源高效利用。利用生物生产过程中的“空间差”和“时间差”,对农业生产进行深度开发,大力发展农林复合型生态模式,进行林粮间作、林果间作、果粮间作等方式发展种植业。
旅游业土地利用模式。以浮龙湖旅游为特色,以独具特色的生态环境、自然资源、社会文化等优势资源为重点,合理配置和构建旅游产品结构和旅游产业体系。■
1.环境友好型土地利用模式的内涵
环境友好型土地利用模式是在深入分析土地资源供给、环境容量等限制因素的基础上,研究土地利用方式、空间布局对生态环境的影响,积极研究更加符合当地实际情况的有效的合理的土地利用模式,以提出有利于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的土地利用调控指标和空间管制措施,以保障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为目标。
2.土地开发利用中出现的问题
2.1 2013年土地利用现状
2.1.1土地总量和利用结构
全县土地总面积为164718.4公顷,其中,农用地130960.0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79.51%;建设用地28736.9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17.45%,其他土地5021.5公顷,占土地总面积3.05%。
2.1.2农用地
农用地面积130960.0公顷,其中耕地面积112526.0公顷,占农用地的85.92%;园地面积3575.3公顷,占农用地的2.73%;林地面积8685.0公顷,占农用地的6.63%;牧草地面积8.0公顷,占农用地的0.01%;其它农用地6165.7公顷,占农用地的4.71%。
2.1.3建设用地
建设用地面积28736.9公顷,其中城乡建设用地26804.0公顷,占建设用地面积的93.27%;交通水利用地1894.2公顷,占建设用地面积的6.59%,其他建设用地38.7公顷,占建设用地面积的0.13%。
2.1.4其他土地
其他土地面积5021.5公顷,其中水域4927.3公顷,占其他土地的98.12%;自然保留地94.2公顷,占其他土地的1.88%。
2.2土地利用特点
2.2.1耕地后备资源不足,开发潜力小
全县其它土地5021.5公顷,仅占全县土地总面积的3.05%,宜耕用地面积十分有限。
2.2.2农用地比重大
全县农用地面积为130960.0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79.51%。其中耕地面积112526.0公顷,占农用地总面积的85.92%,农业优势明显,全境地形全部为平原,土壤质地适中,适宜种植多种作物。
2.2.3农村居民点所占比重偏大,整治潜力较大
农村居民点24273.8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14.74%,人均农村居民点227平方米,严重超过国家规定的农村居民点人均用地标准140平方米的控制上限。村内空闲地、闲置宅基地较多,土地浪费现象较严重,农村居民点整治潜力大。
2.3土地利用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2.3.1城乡土地统筹安排欠缺
由于沿袭城乡二元发展模式,重城镇轻农村,再加上考核机制、投入收益机制、保障措施等不尽完备,对城乡土地的统筹安排和统筹利用明显欠缺,致使土地利用结构与布局不能够得到优化,降低了土地利用效益。
2.3.2建设用地供需矛盾更加突出
目前,全县工业化和城镇化进入快速发展阶段,产业结构升级调整、基础设施建设力度不断加大,规划期间,建设用地仍将保持强劲需求。
2.4土地利用面临的形势
2.4.1耕地保护的形势更加严峻
新一轮规划期,我县城市化、工业化进程不断加快,经济将进入稳定高速发展的阶段,建设占用耕地增加的趋势将不可避免,而县耕地后备资源有限,因此在规划期间耕地保护的形式将更加严峻。
2.4.2建设用地供需矛盾更加尖锐
各类建设项目的增加,形成对用地的刚性需求,一是城镇化水平的提高,导致中心城区及各建制镇用地规模的扩大;二是工业化水平的提高,加剧工业项目对用地的需求量的增加;三是新农村建设对用地的需求进一步加大;四是煤炭资源的开采,对建设用地有大量需求;五是各类基础设施建设(如交通、水利、能源等),也对建设用地有大量需求。
2.4.3土地利用调整结构和转变利用方式的要求更加迫切
农村居民点用地占全县土地总面积的比重较大,随着城镇化的推进,城镇建设用地将有大幅度增加,农村居民点用地必将相应的减少。农村居民点挖潜整治力度将进一步加大。
2.4.4土地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的任务更加艰巨
隨着煤炭资源的开采,采煤塌陷地、废水废气的出现,在破坏土地的同时,生态环境不可避免地遭到破坏。煤炭资源开发与生态环境保护并重的任务会越来越重。
土地利用与管理在未来十几年面临的基本形势是:机遇与挑战并存,任重而道远。必须抓住机遇,迎接挑战,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全面落实土地治本之策,强化土地集中统一管理,改革土地收益分配机制,加强土地法制建设,从根本上扭转人口增加、耕地减少的趋势,努力实现土地资源的充分、高效、合理和可持续利用。
3.应对措施
为了积极推进单县土地资源利用方式和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性转变,坚持和实施保护环境优先的方针,大力探索推进循环经济的方法,建立“绿色经济”考核体系,提高土地资源利用效率。倡导保护与合理利用土地资源,使人们从生产到生活的各个环节,都能坚持科学合理、节约利用土地资源,保护土地免受污染。
具体来说,环境友好型土地利用模式包括“以公共交通为导向、绿色通道型”的交通用地土地利用模式、“景观生态开发型”的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模式、“绿色城镇型”的城镇建设土地利用模式、“循环经济型”的工业建设土地利用模式、“资源节约型”的土地开发整理模式、“人与自然和谐型”的生态建设模式、“资源保护型”的风景区用地模式和“资源集中利用型”的平原区的用地模式. 坚持土地开发和生态建设并重的原则,从源头上处理好土地利用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构建环境友好型土地利用模式,逐步改善和提高土地生态环境质量,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3.1加强土地生态环境建设
(1)加强水源涵养区土地综合整治,尤其是要加强浮龙湖等水源涵養功能区的土地综合整治。
(2)加强农田生态环境建设。加大农田综合整治力度,提高农田林网绿化率;大力加强基本农田建设,全面推广秸秆还田技术、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提高肥料利用率,减轻农业面源污染。加大病虫害的生物防治力度,大力推广高效低毒农药和生物源农药,积极治理白色污染,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3)加快城乡生态环境建设。优先保证污水处理项目、垃圾处理项目建设用地,改善城市人居环境;加强城镇建设用地绿化和推进村庄整治、绿化与美化,改善农村居住环境。搞好高速公路和干线公路两侧绿化建设,建成贯通城乡、覆盖全县的干线林网防护体系。
(4)严格建设项目环评审查。所有拟建单选址项目或拟批准建设项目,必须依法依规开展环境影响评价,严禁不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和环境政策、可能造成重大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的项目。
3.2构建环境友好型土地利用模式
城镇土地利用模式。按照集约利用、保护生态环境、促进可持续发展的原则,提高城市土地利用效率,促进城乡经济协调发展。统筹协调城镇内部和外部,防止城镇无序蔓延。以生态空间来组织城市空间,对土地利用实施分区发展策略,实施不同的规划强度控制。
工业用地利用模式。按照循环经济理念,结合城市规划学科相关空间布局理论,充分利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通过信息化带动工业化,走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土地利用节约集约、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道路,实现工业与生态环境和谐发展的目的。
农业用地利用模式。全面推进生态农业建设,加强农业生态环境保护,实现农业良性循环和资源高效利用。利用生物生产过程中的“空间差”和“时间差”,对农业生产进行深度开发,大力发展农林复合型生态模式,进行林粮间作、林果间作、果粮间作等方式发展种植业。
旅游业土地利用模式。以浮龙湖旅游为特色,以独具特色的生态环境、自然资源、社会文化等优势资源为重点,合理配置和构建旅游产品结构和旅游产业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