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城市儿童大多缺乏在大自然中自由玩耍、深度探究的真实体验,而城市幼儿园普遍存在的户外游戏空间不足,自然环境匮乏、自然游戏缺失等问题,也难以满足城市儿童对大自然和“自主游戏”的需要。
为解决上述问题,我园针对物理空间、活动环境、游戏材料三大问题,提出空间再造、环境优化、游戏内涵增值的具体设想,提炼出以“三生”(生本、生态、生活)为理念,以“五场”(畅玩场、悦动场、爱阅场、探秘场、蒙艺场)为内容的自然游戏空间再造策略和方法。探索“一园八区”空间布局和功能定位,链接课程内容,创设“主题场域”活动环境,通过特色研修和应用评估不断优化并提升自然游戏的教育内涵,突破了空间再造和活动环境创设的瓶颈,为城市幼儿园开发自然资源、优化儿童游戏空间、开展自然游戏课程改革提供了普适性的经验借鉴。
一、依据自然生态理念,形成物理空间再造策略
(一)以“三生”理念再造自然游戏空间
我们依据生态课程论相关概念,以生本、生态、生活的“三生”理念,本着从儿童出发、遵循自然生态的理念、链接社会生活的原则,对园区1400 多平方米的户外场地,开展了自然游戏特色空间再造的实践尝试。
“生本”—以儿童为主体,尊重生命、自然生长。立足儿童的角度,以儿童为本位,让户外游戏环境的功能分区、游戏活动空间类型、游戏设施布置等都能适宜儿童的心理特点、身体特征、认知水平、接受能力、精神需要,尊重儿童个性、自主性,从而为儿童创设强大且富有生命力的环境,支持、助推儿童发展。
“生态”—以生态为导向,再造环境、野趣创玩。以大自然为游戏空间,根据不同区块的特性,开辟出了山坡、沙池、泳池、玩水槽、瀑布、战壕、小树林、种植园等以及木屋、楼台、帐篷、吊床等休息区,为儿童创造亲近自然的机会,形成个体内省、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和谐的关系网络。
“生活”—以生活为依托,就地取材、融合共生。游戏材料的取材上,源于儿童的生活,就地取材。我们以自然物为游戏材料,投放的都是原生态、低结构、贴近生活的材料。呈现的东西都是真实生态的,孩子可以触摸到的一切都是自然的。
(二)以“五场”内容再造游戏空间场域
自启动打造行动计划以来,总结游戏区设置、空间处理、游戏设施等经验,并结合幼儿年龄特征进行研究与分析,对环境进行了通盘评估和整体规划。
再造后的空间区块分明,错落有致,生态和谐,富有童趣,命名为“自然生态乐园”。借鉴室内功能室创建的经验,分析生态乐园的空间特点,打造出八大游戏区,分别为:乐智小天地、建构小基地、涂鸦大本营、沙水一世界、科学玩水池、奇趣小爬坡、快乐小当家、开心小農场,就此形成了“一园八区”游戏空间的功能定位,以支持和丰富儿童不同类型的自然游戏和学习活动。
根据幼儿园特色课程的实施要求,将五大模块课程内容指向的核心经验和自然环境中的资源进行链接,确定“一园八区”相应的空间再造功能定位,并以《3—6 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为依据,从幼儿全面和谐发展的需求出发,链接健康、语言、社会、科学、艺术五大领域的“五场”课程内容,形成了“三生五场”自然游戏生态课程的相应核心经验。
二、结合课程改革实践,积累活动环境提升策略
(一)“五场”空间布局升级—从“单一空间”到“复合空间”
空间布局的类型主要分为单一型空间和复合型空间。单一型空间的缺陷是中心和边界比较突出,缺乏空间之间的相互联系,而复合型空间由单一型空间组合而成,可分为串联结构、环形结构、分支结构、发散结构、复合结构五种。年龄越小受活动空间的影响越大,宽敞开放的复合型空间更受儿童的青睐。
“奇趣小爬坡”空间升级:将单一的开敞型小树林空间进行局部抬高,形成坡度,中间挖空打造成山洞,四面铺设多种滑道,形成环形结构和复合结构相结合的空间。
“乐智小天地”与“建构小基地”的空间串联:在草地下面挖出四通八达的战壕,上面架设屋顶式的爬网,爬网架下形成半开放式的秋千房,并与建构小基地进行串联,形成灵活互通的复合空间。
“沙水一世界”与“涂鸦大本营”的空间组合:将玩水区空间进行扩大并增加了假山、瀑布和玩水槽等,把不同的开放型玩水空间串联起来,结合涂鸦区空间形成复合式空间结构,大大增加了儿童游戏的互动与交往机会,促进了游戏的发展。
(二)课程运用功能升级—从“转换空间”到“链接课程”
根据主题课程实施需要,我们将“五场”游戏空间链接健康、语言、社会、科学、艺术五大领域,形成“五场”课程模块,根据“五场”主题活动的轮转切换需要,升级设置以固定空间为中心、公共空间为拓展的环境布局。悦动场、爱阅场、探秘场、蒙艺场等各设置一个区域空间进行固定主题的打造,根据具体活动主题需要灵活选取其他区块作为公共空间来拓展主题环境的打造,实现同一空间的主题课程环境灵活切换,开展丰富多元的课程活动。
三、挖掘再造空间价值,提炼自然游戏增值策略
(一)打造材料超市,扩充材料激发游戏创想
为提升再造价值内涵,我们将生态、环保、低结构的材料进行研究和收集,并科学规划投放的时机、种类和数量。同时,为了满足儿童多样化的游戏需要,突出自由探索、多元创造的自然游戏特点,让儿童成为游戏场的“主人”,我们打造了数量充足、种类丰富、层次多样的“智取材料超市”,并根据游戏需要及时更新与补充,供不同年龄段儿童自主选择。为增加材料的开放性和互动性,拓展了“材料超市”的空间灵动性,并设置自主募集栏,鼓励儿童用绘画的形式把需要增添或已经破损的材料记录下来,提高了自然游戏的持续吸引力。
(二)投入运行机制,保障生态乐园长效运行
自然游戏乐园的运行必须要有一定的时间、资金、物资的支持,也需要定期进行绿化修剪、卫生清理、水质监测等,从而维护好生态环境。为此,我们制定了科学严谨的管理机制,有专人进行日常管理和维护,并及时进行记录和反馈。主要做法有:整体环境卫生整理、大型设施设备维护、防蛇、除白蚁、排查植物无毒无刺无飞絮、水质监测、绿化修剪、设施设备安全检查、灭蚊防鼠等。各游戏区实行网状管理,分工合作。我们还在资金预算和后续的场地、环境的维护上进行经验反思,总结行动研究经验,从而确保乐园的长效运行。
四、梳理实践经验成果,收获自然空间再造价值
(一)拓展了园所的自然游戏空间
针对城市幼儿园自然环境匮乏,自然教育缺失的现象,通过游戏空间环境的设计与再造,规划创建户外自然游戏环境,拓展了城市幼儿园现有资源,从传统的“零星绿化 配套功能室”到自然生态的“一园八区 材料超市”,打造了多维互动式的自然游戏空间,形成了利用与改造户外场地、优化游戏空间的实操性、普适性经验。
(二)丰富了儿童的自然游戏内涵
多维互动式的自然游戏空间在促进儿童全面发展,尤其是身体素质的发展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和功能。通过自然游戏空间的创建和再造,为儿童提供了更多的社会互动、语言表达、身体活动、探索发现的机会,儿童能够更加主动积极地与自然环境中的人、事 、物充分开展多维互动,自然游戏的内涵更加丰富多元,有效促进了儿童身体、情绪、社会性、学习品质等全面发展。
(三)实现了课程的自然游戏价值
优化环境才能优化教育,教育环境作为一种“隐形课程”,发挥出了独特的功能和作用。通过自然游戏空间再造、形成自然生态式的特色课程环境,为园本特色课程的开展提供了支持,让课程真正以自然为依托,让儿童在“自然生态”的游戏中自然生长。幼儿园凭借大胆创新的空间再造课改举措成为温州市首批课改样本园,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开展了31次面向全国、省市区级的展示交流,接待了5000多人次的参观学习。《光明日报》《中国教育报》《浙江新闻》《浙江新闻客户端》《温州日报》《温州商报》《温州晚报》等相继进行了宣传报道,体现了“三生五场”自然游戏特色课程的辐射价值,实现了特色课程的引领示范作用。
为解决上述问题,我园针对物理空间、活动环境、游戏材料三大问题,提出空间再造、环境优化、游戏内涵增值的具体设想,提炼出以“三生”(生本、生态、生活)为理念,以“五场”(畅玩场、悦动场、爱阅场、探秘场、蒙艺场)为内容的自然游戏空间再造策略和方法。探索“一园八区”空间布局和功能定位,链接课程内容,创设“主题场域”活动环境,通过特色研修和应用评估不断优化并提升自然游戏的教育内涵,突破了空间再造和活动环境创设的瓶颈,为城市幼儿园开发自然资源、优化儿童游戏空间、开展自然游戏课程改革提供了普适性的经验借鉴。
一、依据自然生态理念,形成物理空间再造策略
(一)以“三生”理念再造自然游戏空间
我们依据生态课程论相关概念,以生本、生态、生活的“三生”理念,本着从儿童出发、遵循自然生态的理念、链接社会生活的原则,对园区1400 多平方米的户外场地,开展了自然游戏特色空间再造的实践尝试。
“生本”—以儿童为主体,尊重生命、自然生长。立足儿童的角度,以儿童为本位,让户外游戏环境的功能分区、游戏活动空间类型、游戏设施布置等都能适宜儿童的心理特点、身体特征、认知水平、接受能力、精神需要,尊重儿童个性、自主性,从而为儿童创设强大且富有生命力的环境,支持、助推儿童发展。
“生态”—以生态为导向,再造环境、野趣创玩。以大自然为游戏空间,根据不同区块的特性,开辟出了山坡、沙池、泳池、玩水槽、瀑布、战壕、小树林、种植园等以及木屋、楼台、帐篷、吊床等休息区,为儿童创造亲近自然的机会,形成个体内省、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和谐的关系网络。
“生活”—以生活为依托,就地取材、融合共生。游戏材料的取材上,源于儿童的生活,就地取材。我们以自然物为游戏材料,投放的都是原生态、低结构、贴近生活的材料。呈现的东西都是真实生态的,孩子可以触摸到的一切都是自然的。
(二)以“五场”内容再造游戏空间场域
自启动打造行动计划以来,总结游戏区设置、空间处理、游戏设施等经验,并结合幼儿年龄特征进行研究与分析,对环境进行了通盘评估和整体规划。
再造后的空间区块分明,错落有致,生态和谐,富有童趣,命名为“自然生态乐园”。借鉴室内功能室创建的经验,分析生态乐园的空间特点,打造出八大游戏区,分别为:乐智小天地、建构小基地、涂鸦大本营、沙水一世界、科学玩水池、奇趣小爬坡、快乐小当家、开心小農场,就此形成了“一园八区”游戏空间的功能定位,以支持和丰富儿童不同类型的自然游戏和学习活动。
根据幼儿园特色课程的实施要求,将五大模块课程内容指向的核心经验和自然环境中的资源进行链接,确定“一园八区”相应的空间再造功能定位,并以《3—6 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为依据,从幼儿全面和谐发展的需求出发,链接健康、语言、社会、科学、艺术五大领域的“五场”课程内容,形成了“三生五场”自然游戏生态课程的相应核心经验。
二、结合课程改革实践,积累活动环境提升策略
(一)“五场”空间布局升级—从“单一空间”到“复合空间”
空间布局的类型主要分为单一型空间和复合型空间。单一型空间的缺陷是中心和边界比较突出,缺乏空间之间的相互联系,而复合型空间由单一型空间组合而成,可分为串联结构、环形结构、分支结构、发散结构、复合结构五种。年龄越小受活动空间的影响越大,宽敞开放的复合型空间更受儿童的青睐。
“奇趣小爬坡”空间升级:将单一的开敞型小树林空间进行局部抬高,形成坡度,中间挖空打造成山洞,四面铺设多种滑道,形成环形结构和复合结构相结合的空间。
“乐智小天地”与“建构小基地”的空间串联:在草地下面挖出四通八达的战壕,上面架设屋顶式的爬网,爬网架下形成半开放式的秋千房,并与建构小基地进行串联,形成灵活互通的复合空间。
“沙水一世界”与“涂鸦大本营”的空间组合:将玩水区空间进行扩大并增加了假山、瀑布和玩水槽等,把不同的开放型玩水空间串联起来,结合涂鸦区空间形成复合式空间结构,大大增加了儿童游戏的互动与交往机会,促进了游戏的发展。
(二)课程运用功能升级—从“转换空间”到“链接课程”
根据主题课程实施需要,我们将“五场”游戏空间链接健康、语言、社会、科学、艺术五大领域,形成“五场”课程模块,根据“五场”主题活动的轮转切换需要,升级设置以固定空间为中心、公共空间为拓展的环境布局。悦动场、爱阅场、探秘场、蒙艺场等各设置一个区域空间进行固定主题的打造,根据具体活动主题需要灵活选取其他区块作为公共空间来拓展主题环境的打造,实现同一空间的主题课程环境灵活切换,开展丰富多元的课程活动。
三、挖掘再造空间价值,提炼自然游戏增值策略
(一)打造材料超市,扩充材料激发游戏创想
为提升再造价值内涵,我们将生态、环保、低结构的材料进行研究和收集,并科学规划投放的时机、种类和数量。同时,为了满足儿童多样化的游戏需要,突出自由探索、多元创造的自然游戏特点,让儿童成为游戏场的“主人”,我们打造了数量充足、种类丰富、层次多样的“智取材料超市”,并根据游戏需要及时更新与补充,供不同年龄段儿童自主选择。为增加材料的开放性和互动性,拓展了“材料超市”的空间灵动性,并设置自主募集栏,鼓励儿童用绘画的形式把需要增添或已经破损的材料记录下来,提高了自然游戏的持续吸引力。
(二)投入运行机制,保障生态乐园长效运行
自然游戏乐园的运行必须要有一定的时间、资金、物资的支持,也需要定期进行绿化修剪、卫生清理、水质监测等,从而维护好生态环境。为此,我们制定了科学严谨的管理机制,有专人进行日常管理和维护,并及时进行记录和反馈。主要做法有:整体环境卫生整理、大型设施设备维护、防蛇、除白蚁、排查植物无毒无刺无飞絮、水质监测、绿化修剪、设施设备安全检查、灭蚊防鼠等。各游戏区实行网状管理,分工合作。我们还在资金预算和后续的场地、环境的维护上进行经验反思,总结行动研究经验,从而确保乐园的长效运行。
四、梳理实践经验成果,收获自然空间再造价值
(一)拓展了园所的自然游戏空间
针对城市幼儿园自然环境匮乏,自然教育缺失的现象,通过游戏空间环境的设计与再造,规划创建户外自然游戏环境,拓展了城市幼儿园现有资源,从传统的“零星绿化 配套功能室”到自然生态的“一园八区 材料超市”,打造了多维互动式的自然游戏空间,形成了利用与改造户外场地、优化游戏空间的实操性、普适性经验。
(二)丰富了儿童的自然游戏内涵
多维互动式的自然游戏空间在促进儿童全面发展,尤其是身体素质的发展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和功能。通过自然游戏空间的创建和再造,为儿童提供了更多的社会互动、语言表达、身体活动、探索发现的机会,儿童能够更加主动积极地与自然环境中的人、事 、物充分开展多维互动,自然游戏的内涵更加丰富多元,有效促进了儿童身体、情绪、社会性、学习品质等全面发展。
(三)实现了课程的自然游戏价值
优化环境才能优化教育,教育环境作为一种“隐形课程”,发挥出了独特的功能和作用。通过自然游戏空间再造、形成自然生态式的特色课程环境,为园本特色课程的开展提供了支持,让课程真正以自然为依托,让儿童在“自然生态”的游戏中自然生长。幼儿园凭借大胆创新的空间再造课改举措成为温州市首批课改样本园,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开展了31次面向全国、省市区级的展示交流,接待了5000多人次的参观学习。《光明日报》《中国教育报》《浙江新闻》《浙江新闻客户端》《温州日报》《温州商报》《温州晚报》等相继进行了宣传报道,体现了“三生五场”自然游戏特色课程的辐射价值,实现了特色课程的引领示范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