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南京市鼓楼幼儿园是我国著名儿童教育家、心理学家陈鹤琴先生于1923年创办的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幼儿教育实验中心。鼓楼幼儿园将“活教育”作为文化之根,坚持“幼童本位”的儿童立场,以“做人、做中国人、做现代中国人,大自然、大社会都是活教材,做中学、做中教、做中求进步”为目标,以环境为支点,以游戏为载体,注重内容的“鲜活”、 形式的“灵活”、 效果的“激活”,让教育过程成为儿童自发生成、自愿参与、主动探索、自主建构的过程,实现“让儿童活泼泼的成长”的教育追求。
陈鹤琴先生说:“不要让孩子一天到晚在室内玩弄玩具。我们知道室内的空气,远不如野外的新鲜,常在室内活动,是不合健康原则的,并且室内一切的物品,都是静的、呆板的。野外的花、草、树、木、虫、鱼、鸟、兽多么活泼可爱!我们要指导孩子理解自然界的现象,养成他科学研究和试验的精神,就要带领孩子到野外去。”在陈先生教育理念的影响下,让儿童亲近自然的小农庄应运而生。
儿童在小农庄中种植、饲养,体会生命教育的美好。他们在小农庄中的游戏与学习不是简单的活动,而是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是面临挑战并获得新经验的过程。儿童在这里不仅亲近自然,更是在与自然的相处过程中去感受自然、理解自然并学会保护自然。
陈鹤琴认为教师与父母“必须设置各种游戏的环境、工作的环境并组织幼儿参加一些力所能及的劳动,随时随地地向大自然发起进攻,追求事物的真理。”他提出要为幼儿创设一个审美的环境和科学的环境。所谓审美的环境,是指“在室外应该尽可能开辟操场、花园、栽培美丽的花卉、树木”;所谓科学的环境,是指“尽可能带领儿童栽培植物,布置庭院,指导儿童通过自己的双手与感官观察研究自然界的事物与现象”。小农庄里的“活教育”便从栽培植物开始了,具体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锄草翻地
锄草、翻地、整理场地等种植前的工作都是孩子们喜欢的活动,也是孩子探究泥土下奥秘的极好机会。在这个过程中,孩子认识各种工具,了解它们的名称和用途,获得非常具体而生动的经验。泥土下的小虫子、小石子也成了他们探究的对象。
测量分地
每一个孩子都有自己喜欢的植物,每一个孩子都有梦想的权利!当种植变成一项期待时,花、西瓜、草莓、西红柿、青菜、南瓜等都成为孩子们梦想的表达,有限的田地该如何承载如此多的梦想?于是,孩子们想要把地分一分。分田地是一项有趣的、涉及多方面经验的综合学习活动,人数有多少?想种多少种植物?如何测量?面积如何一样大?用什么材料做边界的区分等问题,都需要孩子们逐一解决。
种植观察
我们关注的不是小农庄的田地长出多少茂盛的植物,而是更加关注孩子们的种植兴趣。孩子们更关注自己种植的植物高度,每天会观察植物的变化,比较不同植物的根、茎、叶、花、果,用数字、图画、图表、符号等多种方式进行记录。他们发现问题、提出问题,通过观察、测量、记录、比较与分析,探究发现植物的生长周期、生长需求以及植物与环境、气候之间的生态关系。
艺术创作
陈鹤琴先生说:“环境中许许多多的东西仔细研究可以变成很好的材料,很好的教具。”将艺术创作融于孩子们的生活,融于孩子们的游戏,小农庄中花朵、叶子、果实、树枝等都成为孩子们创作的素材,不断激发他们的创作欲望,让他们获得满足、愉悦和美的体验。
盘点收获
幼儿园的种植不仅要关注可食用的部分,这是幼儿付出了很多劳动,用半个月甚至几个月等待的结果,这些食物会给幼儿带来满足和快乐,还要关注不可食用部分的利用价值,让孩子们慢慢感受到围绕种植而形成的各种关系,而这些关系就是一个生态的环境。
饲养学习
在小农庄中,孩子们主动参与照料小动物,对动物的生活和生长具有强烈的好奇心。他们会查找资料了解小鹅和小鸭之间的区别,感受书本和网络的用途。他们喜欢刨根问底,主动探索小羊中午咩咩叫的原因,并享受发现的乐趣;通过观察、记录、比较、分析等方法发现公鸡与母鸡的特征,细致观察其长大前后的变化。孩子们在陪伴动物生活的过程中了解动物的特征和生长过程的基本知识,发现各种动物的生长需求的差异,了解动物与环境、人类之间的密切关系,感受到人与动物和谐相处的美好,萌发爱护动物之情。
一起游戏
饲养和种植都是有温度和有情感的活动,孩子照顾小动物,其出发点依然是游戏,而且是一种角色扮演游戏,孩子照顾小动物并不是把自己看作是“人”,而是把自己看作是小动物的父母或哥哥姐姐,其本质是为了社会性发展,照顾小动物依然是游戏,是和其他的生命体一起游戏。
情感投入
孩子们对小农庄中的动物与植物的成长过程充满好奇,他们精心呵护、仔细观察,关注生命成长过程中的每一个细节,对生命充满感情、倾注热情。孩子们在观察和管理的过程中感悟到植物的衰败死亡并不是生命的结束,而是新一轮生命的开始,感受到生命的成长,体会生命的意义。他们为自己种的草莓迟迟没有发芽而着急,为自己种的青菜长高了感到欣喜,也为自己的菜比别人的菜长得更高而得意,还为菜长得比自己的个子还高而感到惊讶。他们每天都去看望结出的黄瓜,摸一摸,闻一闻,量一量,无论如何都舍不得摘下吃掉……他们看着小鹅在泥坑里游泳而乐不可支,为小鸡又长大而感到无比自豪,用自己的生命关爱着动植物的生命,也因动植物展现出的生命力感到惊叹与敬佩!孩子们带着情感去关注自己的成果,去呵护一种种不一样的生命体。
多样化经验
小农庄的核心价值是让孩子获得新经验。每一种植物的生长过程都很独特,种植的植物种类应该多样化,粮食、蔬菜、瓜果、花草等都是种植的对象,让孩子参与到更多种植物的生长过程中,获得更加丰富的经验。每一种动物的成长都伴随着快乐,自己班级养的小动物与别的班级样的小动物之间有什么差别?生活习性有什么不同?怎样照顾喂养得更周到?怎样让小动物更开心?这些都是孩子们在“做”中感悟出的道理。
陈鹤琴先生说:“所有的课程都要从人生实际生活与经验里选出来。学校里可教的东西很多,只怕教不了,教不周到,儿童的一饮一食,一草一木的接触,灿烂的玩具用品,都是好教材,课程确该从这方面去着想,何必经过一番人工化呢?”
孩子们在小农庄中与动植物共同生活的过程中获得接触和感受自然的条件和机会,展现亲自然的天性,多感官与自然相互作用,有机会用自己的方式,去发现、感受、探索和表达自然世界,关注自然的特点、规律、联系,从整体上形成对自然的認知、情感和态度,以及对待自然的方式,从而获得相应的经验。小农庄是孩子们活泼成长的乐园,也是童年生活最美好的回忆。
陈鹤琴先生说:“不要让孩子一天到晚在室内玩弄玩具。我们知道室内的空气,远不如野外的新鲜,常在室内活动,是不合健康原则的,并且室内一切的物品,都是静的、呆板的。野外的花、草、树、木、虫、鱼、鸟、兽多么活泼可爱!我们要指导孩子理解自然界的现象,养成他科学研究和试验的精神,就要带领孩子到野外去。”在陈先生教育理念的影响下,让儿童亲近自然的小农庄应运而生。
儿童在小农庄中种植、饲养,体会生命教育的美好。他们在小农庄中的游戏与学习不是简单的活动,而是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是面临挑战并获得新经验的过程。儿童在这里不仅亲近自然,更是在与自然的相处过程中去感受自然、理解自然并学会保护自然。
陈鹤琴认为教师与父母“必须设置各种游戏的环境、工作的环境并组织幼儿参加一些力所能及的劳动,随时随地地向大自然发起进攻,追求事物的真理。”他提出要为幼儿创设一个审美的环境和科学的环境。所谓审美的环境,是指“在室外应该尽可能开辟操场、花园、栽培美丽的花卉、树木”;所谓科学的环境,是指“尽可能带领儿童栽培植物,布置庭院,指导儿童通过自己的双手与感官观察研究自然界的事物与现象”。小农庄里的“活教育”便从栽培植物开始了,具体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锄草翻地
锄草、翻地、整理场地等种植前的工作都是孩子们喜欢的活动,也是孩子探究泥土下奥秘的极好机会。在这个过程中,孩子认识各种工具,了解它们的名称和用途,获得非常具体而生动的经验。泥土下的小虫子、小石子也成了他们探究的对象。
测量分地
每一个孩子都有自己喜欢的植物,每一个孩子都有梦想的权利!当种植变成一项期待时,花、西瓜、草莓、西红柿、青菜、南瓜等都成为孩子们梦想的表达,有限的田地该如何承载如此多的梦想?于是,孩子们想要把地分一分。分田地是一项有趣的、涉及多方面经验的综合学习活动,人数有多少?想种多少种植物?如何测量?面积如何一样大?用什么材料做边界的区分等问题,都需要孩子们逐一解决。
种植观察
我们关注的不是小农庄的田地长出多少茂盛的植物,而是更加关注孩子们的种植兴趣。孩子们更关注自己种植的植物高度,每天会观察植物的变化,比较不同植物的根、茎、叶、花、果,用数字、图画、图表、符号等多种方式进行记录。他们发现问题、提出问题,通过观察、测量、记录、比较与分析,探究发现植物的生长周期、生长需求以及植物与环境、气候之间的生态关系。
艺术创作
陈鹤琴先生说:“环境中许许多多的东西仔细研究可以变成很好的材料,很好的教具。”将艺术创作融于孩子们的生活,融于孩子们的游戏,小农庄中花朵、叶子、果实、树枝等都成为孩子们创作的素材,不断激发他们的创作欲望,让他们获得满足、愉悦和美的体验。
盘点收获
幼儿园的种植不仅要关注可食用的部分,这是幼儿付出了很多劳动,用半个月甚至几个月等待的结果,这些食物会给幼儿带来满足和快乐,还要关注不可食用部分的利用价值,让孩子们慢慢感受到围绕种植而形成的各种关系,而这些关系就是一个生态的环境。
饲养学习
在小农庄中,孩子们主动参与照料小动物,对动物的生活和生长具有强烈的好奇心。他们会查找资料了解小鹅和小鸭之间的区别,感受书本和网络的用途。他们喜欢刨根问底,主动探索小羊中午咩咩叫的原因,并享受发现的乐趣;通过观察、记录、比较、分析等方法发现公鸡与母鸡的特征,细致观察其长大前后的变化。孩子们在陪伴动物生活的过程中了解动物的特征和生长过程的基本知识,发现各种动物的生长需求的差异,了解动物与环境、人类之间的密切关系,感受到人与动物和谐相处的美好,萌发爱护动物之情。
一起游戏
饲养和种植都是有温度和有情感的活动,孩子照顾小动物,其出发点依然是游戏,而且是一种角色扮演游戏,孩子照顾小动物并不是把自己看作是“人”,而是把自己看作是小动物的父母或哥哥姐姐,其本质是为了社会性发展,照顾小动物依然是游戏,是和其他的生命体一起游戏。
情感投入
孩子们对小农庄中的动物与植物的成长过程充满好奇,他们精心呵护、仔细观察,关注生命成长过程中的每一个细节,对生命充满感情、倾注热情。孩子们在观察和管理的过程中感悟到植物的衰败死亡并不是生命的结束,而是新一轮生命的开始,感受到生命的成长,体会生命的意义。他们为自己种的草莓迟迟没有发芽而着急,为自己种的青菜长高了感到欣喜,也为自己的菜比别人的菜长得更高而得意,还为菜长得比自己的个子还高而感到惊讶。他们每天都去看望结出的黄瓜,摸一摸,闻一闻,量一量,无论如何都舍不得摘下吃掉……他们看着小鹅在泥坑里游泳而乐不可支,为小鸡又长大而感到无比自豪,用自己的生命关爱着动植物的生命,也因动植物展现出的生命力感到惊叹与敬佩!孩子们带着情感去关注自己的成果,去呵护一种种不一样的生命体。
多样化经验
小农庄的核心价值是让孩子获得新经验。每一种植物的生长过程都很独特,种植的植物种类应该多样化,粮食、蔬菜、瓜果、花草等都是种植的对象,让孩子参与到更多种植物的生长过程中,获得更加丰富的经验。每一种动物的成长都伴随着快乐,自己班级养的小动物与别的班级样的小动物之间有什么差别?生活习性有什么不同?怎样照顾喂养得更周到?怎样让小动物更开心?这些都是孩子们在“做”中感悟出的道理。
陈鹤琴先生说:“所有的课程都要从人生实际生活与经验里选出来。学校里可教的东西很多,只怕教不了,教不周到,儿童的一饮一食,一草一木的接触,灿烂的玩具用品,都是好教材,课程确该从这方面去着想,何必经过一番人工化呢?”
孩子们在小农庄中与动植物共同生活的过程中获得接触和感受自然的条件和机会,展现亲自然的天性,多感官与自然相互作用,有机会用自己的方式,去发现、感受、探索和表达自然世界,关注自然的特点、规律、联系,从整体上形成对自然的認知、情感和态度,以及对待自然的方式,从而获得相应的经验。小农庄是孩子们活泼成长的乐园,也是童年生活最美好的回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