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淡 简单 扎实 轻松

来源 :中学语文·大语文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vid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语文课就是教师引导学生学习、理解、运用语言文字的课,是学生听、说、读、写的综合实践课,是引导、浸润、提升语文素养、人文素养的课。语文贵在平淡、简单、扎实、轻松,这样的语文才是本真语文。
  【关键词】语文教学 平淡 简单 扎实 轻松
  语文课就是教师引导学生学习、理解、运用语言文字的课,是学生听、说、读、写的综合实践课,是引导、浸润、提升语文素养、人文素养的课。说到底就是学生学习说语文、读语文、写语文、用语文的课。语文课该怎样教?我的实践和体会是:
  平平淡淡教语文 平淡即平实淡雅,不刻意雕琢,不自作矫情,不故作姿态,是原色、原汁、原味,是本色语文、本体语文、本真语文。例如,一些老师教《林黛玉进贾府》时,制作了若干花哨的课件,牵扯到很多关于《红楼梦》的内容,但笔者以为长文短教,平淡为真。这篇文章主要人物自然是林黛玉,所以课堂设计就应以其作为“主人公”。教这篇课文时,首先,笔者联系课文未选的前三回中对林黛玉的介绍,让学生了解其身份来历即“进贾府”的原因;接下来明确“进贾府”后,拜见了哪些人,看到了贾府的哪些物、事,产生了怎样的心理,以熟悉情节、熟悉人物。然后,再倒过来,林黛玉进贾府后,贾府中的人看林黛玉。一是众人眼里的林黛玉;二是宝玉眼里的林黛玉——看到的是她的长相,看到的是她的性格,扩展到后人评说(看)林黛玉,当代人评说(看)林黛玉,学生评说(看)林黛玉,最后以老师眼中的林黛玉作为结束。这样,虽然平平淡淡,但能紧紧扣住文本,不蔓不枝,逐层推进,压减有了课时,实际效果也很好。
  再如苏教版必修三《老王》这篇散文,作者用平淡如水的语言给我们介绍了老王的身世以及她与老王交往的几个生活片断,还有老王死后她的愧怍心理,集中刻画了老王这个人物的形象,他穷苦卑微,生活凄凉艰难,为人老实厚道,有着知恩图报的美德。作者高度赞扬了老王善良的品质,含蓄地提出了关怀不幸者的社会问题。本文人物关系简单,内容单纯,学生仔细阅读两遍便可理解课文内容并初步了解老王这个人物形象,但是真正深入人物的内心,把握作者的感情及文章的主题却有些难度。现如今中学生生活普遍优越,阅历浅显,他们对现实生活中如老王一样的不幸者可能漠不关心,甚至忽略了他们的存在,不会有作者那样的感受,不能够理解身份、地位、学识与老王悬殊极大的作者为何要对老王关爱有加;为什么老王去世几年都对他怀有愧怍之情?因此,在教学时,笔者极力创设情境,让学生融入课文当中,走近老王的生活环境与内心世界,从对平淡生活的体验,发自真心的同情于老王的“苦”,感动于老王的“善”,并且把课文内容与生活实际结合起来,拉近学生与生活中“不幸者”的距离,学会关注身边的弱者,用善良去体察善良,用爱心去浇灌世界。把对文本的学习引入学生的生活。
  平平淡淡教语文就应该体现两个字,一是“真”。教师紧扣文本,以真心与文本,与学生进行平等对话,以真情和作者及学生进行真诚交流,以追求“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之境界。二是“静”。教师心静如水,始终围绕语文课的特点,不讲奢靡,不求浮华,不显繁杂。师生之间,师生和文本之间有心灵的絮语,有自然的默契,有随机的暗示,有会心的微笑。这就是潜移默化,也就是“不言之教”。当然,平平淡淡不是平板淡漠,更不是平庸散淡。只要紧扣重点、难点,平淡之中,自然会奇峰突起,有奇思妙想,有神来之笔。平平淡淡教语文,方露语文本色。正如《诗品》中所言“生色远出,妙造自然”。又如苏轼所说“绚烂之极归于平淡”。从某种意义上说,平平淡淡更像一种心态、一种风格、一种修养、一种境界。
  简简单单教语文 语文课不要脱离文本和学生实际,求全、求多。不要把教学环节设计得过于复杂,也不要使教学方法花样翻新,更不要让课件充斥课堂,喧宾夺主。当前,有些课,尤其是公开课,容量太大,节奏太快,师生对答匆匆,课件不断叠出,没有思考的余地,没有回味的时间,只是为了尽快地完成过多的教学任务,文本的精髓被搁此一旁,知识如浮光掠影,训练似蜻蜓点水。长此以往,知识如何能内化?技能如何能熟练?
  如苏教版必修四《我有一个梦想》教学时要引导学生深刻理解作者反映的黑人生活的严酷事实,通过比较阅读,探究演讲词的艺术特色。我的教学设计是:(一)寻梦:整体感知,了解内容——马丁的梦想是什么?为什么会产生这个梦想?实现这个梦想的方式是什么?(二)入梦:反复诵读,体味节奏,体会演讲词的特点——学生自由读、学生展示读(速度、节奏、情感)(师生点评)、教师范读、学生接力读、学生齐读。(三)品梦:品评修辞,鉴赏文采——穿过近半个世纪的时间隧道,马丁·路德·金那种悲愤而热烈的情感依然震撼着我们的心灵。这固然与演讲的内容有关,但同时我们也应该注意到这篇演讲词正是运用了多种修辞手法,才达到了如此的艺术效果。请同学们在18-26段找出一种修辞手法,并做简单的赏析。(四)疑梦:比较阅读,能力提升——作为演讲词的经典,不止一人对这篇英语原版进行过翻译,形成了多种版本,除了教材选用的徐立中先生翻译的以外,还有一种通行版本(如下)。对比两种版本有什么不同,请学生谈一谈更欣赏哪种版本,为什么?
  简简单单教语文,一要倡行“一课一得”,即一堂课,目标要集中,任务要单一。单一不是说只有一个要求,一项任务,说的是少而精。二要针对“脱离文章,过度发挥”以及“用学生的集体讨论代替学生的个体语言实践”的现象,强调对话主要是和文本的对话,疑问主要从文本中来,答案主要在文本中去找。语文老师在教《荷塘月色》时,一般都要讲时代背景。我是通过让学生找到文本的补记“1927年7月,北京清华园”,巧妙地点出了朱自清先生为什么在文中会有淡淡的喜悦和淡淡的哀愁了。虽然很简略,但对培养学生筛选信息的能力作用能大,印象很深。把复杂的内容变得简单明了,使冗长拖沓的教学过程变得便捷,使复杂多样的教学方法变得简单易行,需要教师具有很高的教学素养和不断的教学探索与创新。荀子说:“不全、不粹、不足”,才使得语文教学更精练、更精彩。所谓简简单单教语文,意在于此。   扎扎实实教语文 语文学科是基础工具性学科,即使到了高中,笔者认为还是要培基固本,要求切实、训练扎实、教学落实。多年来,不管风云如何变幻,笔者一直坚持扎扎实实的本色语文教学理念,对所带的每一届学生坚持抓实五个方面:
  一是推行语文课前3分钟演讲,除了考试,每天雷打不动,而且有生评、师评,并汇编成集,培养学生语言表达、口头作文、即兴作文的能力;二是推行作文案例教学法,每次作文评讲,把正反两种典型文章选出来,在批改、对比、升格中讲清优劣,逐步让学生达成笔者提出的“避免得低分”的目标;三是狠抓二次作文,十分注重修改。同学们按照作文案例教学的示范要求,自己修改、同学互改,并进行同题二次写作;四是每学期初发100篇美文,以百字感悟、下水作文、同题作文、朗诵比赛、文句赏析来强化阅读,积累素材;五是每学期两次自由写作实践。没有题材限制、没有话题要求,任学生“我手写我心”,天马行空,用墨如泼,以彰显作文个性化写作的真谛。除在教上下功夫外,笔者还要求学生在学上下功夫,如要求学生平时多观察生活,准备好词美句积累簿,多整理课本、练习及其他学科中的典型材料,多关注时政等。这几件事,说起来容易,但做起来真的很辛苦,很费力,特别是作文案例的选择、批改、讲评,每次要花上数天的功夫,反复琢磨,指陈得失。叶圣陶先生说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教师宁愿多吃苦,也要让学生有收益、有进步。
  轻轻松松教语文 当前各科教学,师生都感负担重。就语文教学而言,考什么教什么,怎么考怎么教,反复操练,单调、枯燥、乏味;就一堂课而言,也是铺天盖地,倾盆大雨,教师气喘吁吁,学生匆匆忙忙。为了让学生轻松地学语文,本人在教苏教版必修四《雷雨》探究周朴园的内心世界这一重点时,并没有大容量地引导学生反复讨论。因为“在戏剧中,能把个人的性格、思想和目的最清楚地表现出来的是语言,戏剧人物的最深刻方面只有通过语言才能实现。”对一个剧本而言,语言是剧本的第一要素,抓住了人物的语言,等于抓住了人物的灵魂。我从语言角度引领学生分析周朴园的性格,收到了四两拨千斤的轻松效果。我设计了一个问题:你认为文中周的哪些话最能看出他的内心情感变化?在周朴园与侍萍相认前的对话中,周朴园在多次问及侍萍的真实姓名时用词和语气各有变化,这些句子最能表现周朴园的心理状态。学生找,议,读:(1)你,你贵姓?(2)(抬起头来)你姓什么?(3)(忽然立起)你是谁?(4)(徐徐立起)哦,你,你,你是——笔者相机引导、点拨,周朴园丑恶的内心世界——虚伪、自私、冷酷便自然浮出水面。
  再如,笔者曾经上过一堂作文赏析课,课堂上师生是平等的,气氛是轻松、活跃的。课堂上学生诵读自己的作文,然后学生讨论,发表自己的看法,最后教师点拔,也就是对文章的立意、选材阐述自己的观点。这里不是教师空洞的说教,而是平等的交流,因此课堂不时传来笑声,争论声更是不绝于耳。给笔者印象最深的是一个同学写的我喜欢网络游戏。咋一看,这个题目并不好,但是该同学在文中写到在游戏中如何得到自信,在人与人的帮助中得到友谊与快乐,然后进一步写到,网络是一个虚拟的世界,它只能作为学习之余偶尔的消遣而已,不能沉醉于网络游戏中而不能自拔。学生对“我喜欢网络游戏”一文各自发表了自己的看法,这种来自身边同学的思想,远胜于教师的空洞说教,在讨论中,同学知道了什么是真善美,什么是假恶丑,在相互交流中培养了积极、健康、向上的情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笔者的点评是:写得真实具体,贴近生活,写出了自己的真情实感,尤其是最后点出不能沉醉于网络游戏使文章主题得以升华。
  为了轻轻松松、开开心心地学习语文。笔者认为一要营造民主、和谐、宽松的教学气氛,让学生无拘无束地放言高论,尽情地表露他们独特的感情、理解和体验。二要留下空白。留下空白,就是教师要引导学生深入钻研文章,坚持和文本对话,善于从文本中词与词、句与句、段与段之间的关系中去发现文本中的空白,从文本的字里行间去揣摩作者的未尽之言、未了之情,从作者写出来的文字中去挖掘未写出来的文外之意、弦外之音,让学生在有限的时光中,愉快地学习,聪明地学习,轻松地学习,高效率地学习。
  作者单位:江苏盐城市第一中学。
其他文献
【摘 要】在中学记叙文写作中,细节描写对作文的成功与否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因此在作文教学中,对学生进行细节描写能力的培养,可以有效地促进学生作文水平的提升和成绩的提高。本文论述了好的细节描写应该达到的目标和要求。  【关键词】记叙文 细节描写 目的 观察 词语    最近,在社会上流传这么一句话“细节决定成败”,在我看来,这句话用在记叙文的写作上也是非常恰当的。  高考作文要求上明确指出“写议论文
[摘要]在中学语文教学中,问题是激发和诱导学生的切入点,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恰当地创设问题情境,可以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促进学生知识与能力的发展。本文详细论述了创设问题情境的一些基本方法。  [关键词]问题情境 课题 文本 探究学习    新课程改革的核心内容之一。就是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由“学会”转化为“会学”。“会学”是建立在思考问题基础上的,这包括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没有问
[摘要]中学语文教材中的《孔雀东南飞》与《杜十娘怒沉百宝箱》两篇课文,分别描写了刘兰芝与杜十娘两个富有个性色彩的女性形象,其中都写到了女主人公“盛装”的细节,本文对这两个典型情节作了简要的分析论述。  [关键词]刘兰芝 杜十娘 人物性格 人格尊严    刘兰芝是汉末建安年间庐江府小吏焦仲卿之妻。杜十娘是明朝万历年间京城名姬,一个是温柔贤惠良家妇,一个是美艳绝伦风尘女。她们生活的时代不同,所受的教育
【摘 要】教学《陈情表》一文旨在体现以人为本的教学观,从文学鉴赏角度引导学生探究其思想和艺术魅力。以人为本即要学生弄清学习目标,利用课本剧表演、课堂问题讨论和内心体验等教学手段,激发学习兴趣,体味亲情之美,孝道之重,增强学生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关键词】教学案例 课本剧 提问讨论 以人为本 反思  于漪老师认为,语文教育要以人为本,着力于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笔者利用高中语文新课
【摘 要】一名优秀教师的历练,首先应做到不断学习,诗意栖息;用知识与智慧充实自己,丰富自己的情感内涵;用自己无私的爱、人生感悟、张扬的个性去感染学生;用过硬的教学艺术、显著的教学业绩、永不停步的教育理想追求,去影响周围的教师。  【关键词】诗意栖息 超越自己 美丽学生    到美丽的江西南丰一中去,如果你问校门口保卫处人员;“谁是我们学校第一个到校办公的老师?”保卫处人员一定会说;“谢老师。”如果
【摘 要】新课改下的新教材的学习即将结束第一个轮回,关于选修教材的授课,一线的老师都进行了很多思考和探索。但是无论怎么样,都在注重学生的审美体验、情操的陶冶、心灵的涵养上用心良苦,而让学生高效、大容量地阅读又是每一个语文老师所极力探索的一个方向,尤其是对选修教材中文学作品的解读。教师的引导、学生的自主参与与探究、个性化的阅读方式等等,都给我们的课堂带来了活力,也启示着我们的语文教学。  【关键词】
中学生写不好作文原因有二:一是感到没什么可写,二是偶尔发现有东西可写也不知道怎么写。中学生生活实践较少,但毕竟还是有生活的,不是没什么东西可写。所以中学生写不好作文的根本原因是“不知道怎么写”,不会用笔去表现生活。  人们总习惯地认为“用笔表现生活”,只是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就可以了,殊不知,写作的本质是思维能力的体现,语言只是思想的载体。具体到中学生来说,初中的作文教学在于形象思维能力的训练,
要大面积提高高考作文成绩,既需要在平时的强化训练中循序渐进,更需要在科学备考中得到提升。在作文复习中,应把握应试作文的特点,明确高考作文的评分标准和细则,找到学生模拟考试中作文的“短板”与硬伤,对症下药,突破瓶颈。  非智力因素不可忽视  所谓“作文中非智力因素”,指的是写作能力以外的行文技巧。文面整洁,书写规范。考场作文要像“夕阳中的新娘”,有强烈的视觉冲击力。卷面整洁、书写美观的作文,会让阅卷
【摘 要】以《世间最美的坟墓》教学设计为例,通过对当前传统教法的分析,指出其中的误区,确立以审美鉴赏为主的教法,创新了该课的教学设计。在设计中,着重体现“无”与“最”的关系,引导学生体验托尔斯泰的精神境界。  【关键词】审美 认知?摇“最” 人道主义  学生时代学过《世间最美的坟墓》,作为教师,自己也上过很多遍这篇课文,也曾多次聆听别的老师讲授该文,却一直没有一种酣畅淋漓的感觉,究其原因,在于教师
长期以来,我们的语文课堂教学追求教学的精益求精,讲究教学方法的模式化,追求一种科学的逻辑美。有的教师更把教学当作一种“工艺”过程对待,醉心于运用雕塑家的艺术对本该让学生体悟的教学内容精雕细琢,或者把教学内容切碎成许多知识点要求学生机械地掌握。殊不知,过于精确化的科学手段在一定程度上反而压抑学生的个性和情感,其实适度运用“模糊教学”更能促进语文教学尽快向实现素质教育目标迈进。  “惚兮恍兮,其中有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