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史书记载的历史事件中,组织管理者在绩效评价方面既有充满智慧的光芒闪烁,又有力不从心的局促和危机。
尧舜禅让,漫长的绩效评价
据《史记·五帝本纪》记载,尧开始和下属探讨接班人问题的时候,距离他真正让出帝位的时间长达二十八年。在尧连续否定了多个人选后,他的手下推荐了“平民、单身汉”身份的舜。大臣们对舜的初步评价是,虽然其父愚昧、其母顽固、其弟傲慢,但舜仍然能够孝顺、友爱的与他们相处且不让他们走向邪恶。这种评价更关注的是“做人”的基本面的能力。这显然是打动了尧,尧随即将自己的两个女儿嫁给了舜,以此来考核舜的“德行”。尧通过对舜“齐家”、“定制度”、“带队伍”、“外部协作”以及“现场管理”等能力的考核,最终确定舜为自己未来的接班人。但舜并没有立即被任命为“总裁”,而只是担任“常务副总裁”的工作,而且一干就是十一年。因为尧对舜作了最后的考核——360度考核。尧让其他所有重要的利益相关者来表达自己的观点、进行评价,进一步提高决策的质量。当然,这也会进一步强化舜担任“总裁”的合法性,使政权更为稳固。
将相不和,赵惠王的败笔
在《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中,蔺相如的业绩是,运用自己的勇气和智慧使赵国保住了和氏璧,让国家免受攻击。在一次外交场合,使自己的老板保住了颜面,维护了国家的尊严。就这样,蔺相如“坐直升机”成为了赵国的“上卿”。而另外一位被评价者,廉颇,是著名的攻城掠寨的高手,享有国际声誉。但其被经过一系列的绩效评价之后,地位却排在了蔺相如的后面。
赵惠王想必是缺乏明确的绩效评价和职位任职资格标准,且显然与关键利益相关者廉颇的沟通不足,否则,廉颇也不会抱怨“蔺相如徒以口舌为劳,而位居我上,且相如素贱人,吾羞,不忍为之下”。而且,“将相不和”的事情闹得沸沸扬扬,如果不是自己的两个手下廉颇蔺相如的胸怀和坦诚,这件事情如何收场?
赵惠王作为领导者,应考虑上卿的任职标准是什么,这些标准是否与下属充分沟通并达成共识,“舍人”能不能做“上卿”?面对绩效管理过程中出现的将相不和的冲突,自己该如何解决?这些也都是组织管理者在推行绩效评价中应该关注的问题,以避免“将相不和”在自己的组织中发生。
刘邦的绩效评价措施
西汉建国之后,刘邦根据将士们的绩效贡献进行封赏。在分封爵位过程中,刘邦认为,萧何的功劳最大,而一线的功臣们则认为,自己在战场上出生入死,却没有一个舞文弄墨的行政后勤官员得到的多,大呼不公。舆论导向开始对刘邦不利,为此,刘邦采取应对措施。
首先,明确绩效标准,区分战略绩效与执行绩效。刘邦举了个不是很恰当,但很能说明问题的例子:“这个打猎呢,追杀野兽、兔子的,是猎狗;指明野兽、兔子的位置的,是猎人。萧何能够指出野兽的位置、适时放出猎狗,则是功人!”这样一来,大家就不敢再说什么了。
其次,注重绩效沟通,适时传递评价信息。在一次请大臣们饮酒的场合,刘邦要求他们如实地分析为什么刘邦能够得到天下而项羽没有。高祖避而不谈自己的领导才能,借机会将张良、萧何、韩信三位取得卓越绩效的功臣推向前台,为自己的分封行赏决策奠定舆论基础,减少冲突的发生。刘邦还向自己的重臣了解其对各官员的看法,拓宽绩效评价的角度,减少偏差。
最后,关注绩效评价反馈,保持绩效评价策略的灵活性。刘邦看见一些将领在窃窃私语,就问顾问张良:“这些人在嘀咕什么呢?”张良说:“现在朝廷在搞绩效评价,大家都知道,您就是把天下都送出去,恐怕也不够这些人分的,所以,这些人担心不但得不到封赏,反而因以前得罪过您而被您杀掉,所以就商量着要造反。”刘邦忙问:“那怎么办?”张良说:“陛下现在最憎恨的人是谁,而且,得大家都知道这事儿。”刘邦说:“雍齿曾有几次都让我很没面子。”张良说:“那你就先封他吧,这样大家就不会担心自己没有封赏和被杀了。刘邦听了,马上着手落实有关部门为雍齿确定绩效成绩并封侯。没有被封的大臣们听到此事后,高兴得喝酒庆祝。
无论是传说,还是史实,古代帝王的考核方法希望能够对组织管理者有现实的借鉴意义。(作者系北京正略钧策企业管理咨询有限公司合伙人)(摘自:《北大商业评论》2008年3月刊)
尧舜禅让,漫长的绩效评价
据《史记·五帝本纪》记载,尧开始和下属探讨接班人问题的时候,距离他真正让出帝位的时间长达二十八年。在尧连续否定了多个人选后,他的手下推荐了“平民、单身汉”身份的舜。大臣们对舜的初步评价是,虽然其父愚昧、其母顽固、其弟傲慢,但舜仍然能够孝顺、友爱的与他们相处且不让他们走向邪恶。这种评价更关注的是“做人”的基本面的能力。这显然是打动了尧,尧随即将自己的两个女儿嫁给了舜,以此来考核舜的“德行”。尧通过对舜“齐家”、“定制度”、“带队伍”、“外部协作”以及“现场管理”等能力的考核,最终确定舜为自己未来的接班人。但舜并没有立即被任命为“总裁”,而只是担任“常务副总裁”的工作,而且一干就是十一年。因为尧对舜作了最后的考核——360度考核。尧让其他所有重要的利益相关者来表达自己的观点、进行评价,进一步提高决策的质量。当然,这也会进一步强化舜担任“总裁”的合法性,使政权更为稳固。
将相不和,赵惠王的败笔
在《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中,蔺相如的业绩是,运用自己的勇气和智慧使赵国保住了和氏璧,让国家免受攻击。在一次外交场合,使自己的老板保住了颜面,维护了国家的尊严。就这样,蔺相如“坐直升机”成为了赵国的“上卿”。而另外一位被评价者,廉颇,是著名的攻城掠寨的高手,享有国际声誉。但其被经过一系列的绩效评价之后,地位却排在了蔺相如的后面。
赵惠王想必是缺乏明确的绩效评价和职位任职资格标准,且显然与关键利益相关者廉颇的沟通不足,否则,廉颇也不会抱怨“蔺相如徒以口舌为劳,而位居我上,且相如素贱人,吾羞,不忍为之下”。而且,“将相不和”的事情闹得沸沸扬扬,如果不是自己的两个手下廉颇蔺相如的胸怀和坦诚,这件事情如何收场?
赵惠王作为领导者,应考虑上卿的任职标准是什么,这些标准是否与下属充分沟通并达成共识,“舍人”能不能做“上卿”?面对绩效管理过程中出现的将相不和的冲突,自己该如何解决?这些也都是组织管理者在推行绩效评价中应该关注的问题,以避免“将相不和”在自己的组织中发生。
刘邦的绩效评价措施
西汉建国之后,刘邦根据将士们的绩效贡献进行封赏。在分封爵位过程中,刘邦认为,萧何的功劳最大,而一线的功臣们则认为,自己在战场上出生入死,却没有一个舞文弄墨的行政后勤官员得到的多,大呼不公。舆论导向开始对刘邦不利,为此,刘邦采取应对措施。
首先,明确绩效标准,区分战略绩效与执行绩效。刘邦举了个不是很恰当,但很能说明问题的例子:“这个打猎呢,追杀野兽、兔子的,是猎狗;指明野兽、兔子的位置的,是猎人。萧何能够指出野兽的位置、适时放出猎狗,则是功人!”这样一来,大家就不敢再说什么了。
其次,注重绩效沟通,适时传递评价信息。在一次请大臣们饮酒的场合,刘邦要求他们如实地分析为什么刘邦能够得到天下而项羽没有。高祖避而不谈自己的领导才能,借机会将张良、萧何、韩信三位取得卓越绩效的功臣推向前台,为自己的分封行赏决策奠定舆论基础,减少冲突的发生。刘邦还向自己的重臣了解其对各官员的看法,拓宽绩效评价的角度,减少偏差。
最后,关注绩效评价反馈,保持绩效评价策略的灵活性。刘邦看见一些将领在窃窃私语,就问顾问张良:“这些人在嘀咕什么呢?”张良说:“现在朝廷在搞绩效评价,大家都知道,您就是把天下都送出去,恐怕也不够这些人分的,所以,这些人担心不但得不到封赏,反而因以前得罪过您而被您杀掉,所以就商量着要造反。”刘邦忙问:“那怎么办?”张良说:“陛下现在最憎恨的人是谁,而且,得大家都知道这事儿。”刘邦说:“雍齿曾有几次都让我很没面子。”张良说:“那你就先封他吧,这样大家就不会担心自己没有封赏和被杀了。刘邦听了,马上着手落实有关部门为雍齿确定绩效成绩并封侯。没有被封的大臣们听到此事后,高兴得喝酒庆祝。
无论是传说,还是史实,古代帝王的考核方法希望能够对组织管理者有现实的借鉴意义。(作者系北京正略钧策企业管理咨询有限公司合伙人)(摘自:《北大商业评论》2008年3月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