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给学生自由表达的尝试

来源 :七彩语文·教师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hlok198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课标”倡导习作教学应尊重学生的独特感受,鼓励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然而,由于小学生年龄小,观察、感悟能力还处在萌芽状态,对事物认识还不够深刻,很难形成鲜明的印象和深刻的思想。如果教师真的放手让学生想什么就写什么,想怎么写就怎么写,学生习作很容易出现信马由缰的自流状态,缺乏应有的思维深度和创造力度。但如果指导得过细过死,又会给学生造成束缚。究竟指导什么,如何指导呢?实践证明:依据学情,构建以学生经验为主的生态课堂是习作指导的价值取向。
  
  一、 在观察中引领发现,引进自由表达的源头活水
  
  小学生并不缺乏丰富多彩的生活,说起话来也头头是道,可为什么一到习作课便无话可说或心中有话写不出来呢?
  记得有一次四年级写植物的习作训练。为了这次写作,我提前两个月布置学生养些花草。习作课到了,学生们兴高采烈地带来了照片,自己画的画,有的甚至连小花盆也带来了。一个学生的喇叭花开得特精神,“能写下来吗?”学生摇了摇头,感觉没什么好写的。
  学生感觉无话可写,主要对事物认识还不够深刻。于是,我改变了引导学生怎样写的初衷,拿出自己种植的龙须兰(俗名)。“啊!老师也带花来啦!”这立刻引起学生的关注。“想知道老师怎么写的吗?”“想!”下水文发到每个学生的手中。他们边听配乐朗读边看实物展示——那碧绿细长的叶,由绿变蓝的果实,密而庞大的根……为什么老师会写呢?学生默读下水文写下感受,汇报交流:
  生:老师从叶、花、果、根四方面仔细观察,很全面。我只观察花,太少了。
  生:我感受到老师很会想象,由花想到小米粒,由果实想到一串串小红果、珍珠、蓝宝石……
  生:老师不仅用眼睛看,还用鼻子闻,用手感触,发现问题主动去问丁爷爷、余老师,还上网查资料,我只看一下,当然写不好。
  ……
  这里,教给学生的不再是僵化的写法训练,而是引导每个学生如何去观察、思考、想象、调查、研究……从而调动眼、耳、鼻、口等多种感官去感悟生活,体验生活,发现素材,增强储备。紧接着,我没有急于让学生行文,而是留一周的时间让学生再观察、质疑、调查,把自己的发现记成卡片。这样,学生心中立起的不再是例文、技法等习作知识,而是自己塑起的真实可感、呼之欲出的新形象,思维有了形象性,习作便触手可及。于是,在指导学生写“一种动物”时,我在暑假就布置学生饲养、亲近一种动物,用简笔画画下自己喜欢的动物外形,意在引领学生跟踪观察、在反复观察中发现和积累习作素材。当写“可爱的家乡”时,我提前引导学生画下或拍摄自己家乡的风景,访问并记录家乡的一两个名人,搜集并描述家乡的特产,然后展开汇报交流。这种作前诱导,引领发现,为自由表达引进了丰富的源头活水。
  
  二、 在指导中活化教材,唤醒自由表达的内在需要
  
  “课标”精神体现在习作指导中,教师要依据学情,对教材进行重构或创生,使其更贴近学生实际,唤醒表达欲望。如教学三年级习作《我的自画像》 ,在学生充分自我感知的基础上,我满怀好奇地告诉学生:“暑假里,我遇见这样一件事,你们想知道吗?”
  “想!”听说是自己老师遇见的,学生顿时有了兴趣。我顺势导入话题:暑假,我正在逛商场,突然有人喊了一声:“李老师好!”我抬头一看,一米八的个子,小平头,胖胖的圆脸,一双亮亮的大眼睛正盯着我,谁呢?我怎么也想不起来。看我一脸惊讶,他告诉我(出示并朗读)——
  当时,我的个子是班里最矮的,同学们都叫我顽皮猴。两手经常沾满钢笔水。头发呢,乱蓬蓬的,鼻涕常常拖出来,你经常为此生气,递过一张纸说:“快,擦干净。”
  师:这么一说,我一下想了起来,面前这位帅小伙,是我十年前的学生钱猛。那么,老师怎么会一下想起来呢?(学生再读片段,汇报交流)
  生:因为他说出了自己特点,个子最矮,头发乱蓬蓬的,两手经常沾满钢笔水。
  生:他是个邋遢王,鼻涕经常拖出来,老师递纸给他擦。
  师:对。课前,同学们照镜子,向家长、同伴了解了自己,能把自己的特点写出来,让人一读就知道是你吗?
  生:能!(声音里充满快乐和自信。学生习作、交流)
  生:镜中的我长着一双小眼睛,一笑,就眯成一条缝,妈妈说“眼小聚光”。别看我眼睛小,抓错别字可尖啦!一天,李老师写“求亡图存”。我第一个举手说:“错啦,应该是‘救亡图存’。”李老师连连夸我眼睛亮呢!
  生:我是一个爱美的小女孩,高高的个子,头发扎成两条羊角辫,走起路来一摇一摆的,很招大人们喜爱。我喜欢穿红裙子。一天,我和妈妈到“天天欢乐”买商品,我一下看见那条红裙子,缠着妈妈要,妈妈说:“你已经有五条红裙子了,再买,就成红花世界了。”
  小学生习作需要指导,但指导不是统一形式的简单告知和硬性规定。在这里,教师把抓住人物特点这一技法寓于创生的话题之中,娓娓道来,不着痕迹,唤醒学生找到自我生活体验,按自己的思维方式、感情和性格特点去习作,才能真正易于表达,乐于表达,从而对习作充满信心和兴趣。
  
  三、 在对话中引发思考,促进自由表达的有效生成
  
  一个学生要想较好地学习写作,那他就一定要更好地学习思考。所以,只有建构师生、生生对话的习作指导场,教师才能真正了解学生困惑所在,从而引发思考,在思考中将每个独特生命体的内在言语外化为具体的语言。
  如写一次参观活动。我组织了以下师生、生生的对话:
  师:你参观了哪里?给你留下深刻印象的是什么?
  生:我参观了九月广场,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是草坪、喷泉、雕塑。
  师:喷泉给你留下怎样印象?
  生:它很美。
  师:怎样美?
  生:(挠挠头)就是好看呗!(显然,学生感受到喷泉的美,却没有想清从何处入手,怎样表现喷泉的美)
  师:我们先来想想喷泉是什么样的?
  生:忽高忽低,高的直向上窜,达几十米。
  师:看见这景象,你有什么感受?
  生:像游龙腾空而起,飞向空中。
  师:那低的呢?
  生:有时像竖起的小脚丫,有时像一串串糖球……
  师:这时你又有什么想法呢?
  生:真是可爱极了。
  师:就这样边回忆边谈想法和感受。同桌一个扮老师,一个是学生,想一想、说一说喷泉的声音和颜色。(生生对话交流)
  师:这是从颜色、声音、形状几方面直接描写喷泉的美。想一想,还有其他的表现方法吗?(学生在思考中再次展开对话交流)
  生1:游人啧啧称赞。
  生2:游人流连忘返,有的拍照留念。
  生3:有的小孩子高兴得钻进钻出……
  师:这叫侧面描写。
  学生习作过程,其实就是思考过程。而对话,则把思考引向纵深,学生在思考中建构着自己的话语图示。相比那些“写具体,写生动”等空洞的理论说教或统一的例文引路,对话更显示其思维的真实性、独特性和深刻性。而由师生对话到生生对话,则把对话由个别引向全体,尊重了每个学生的独特感受和体验,提高了习作指导的效度。
  (作者单位:徐州市睢宁县城西小学)
其他文献
最近,我有机会聆听了全国几位特级教师及教学精英的观摩课,思绪万千,感触颇多。我以为教师上好一节课,学生们收获的不仅仅是课本上的知识,更重要的是课本上没有的东西和教师的人格魅力。我们的课堂每天都在重复着昨天的故事,我们如何能让“今天的故事”有一点改变,有一点突破,让我们的探讨有成效,让我们的课堂更加理性化?这让我顿悟:我们的课堂,除了留给学生课本知识及技能之外,还要留给学生:    学习动机的唤醒 
在平时的教学实践中,学生常常因为习作“无米下炊”而绞尽脑汁,冥思苦想,究其原因,是写作素材的匮乏。教学实践证明,要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就要从内容入手, 丰富学生的生活,教会学生捕捉写作素材,让其储备大量的写作素材。    一、 指导学生观察,搜集写作材料    许多写作题材取材于学生的实际生活,学生不学会实际观察、不掌握观察的方法,就难以做到言之有物。我经常带领学生到实际环境中去观察事物,在方法上
怎样才能构建一个有效且具备发展意义的语文课堂?当我们将目光投向国画艺术的时候,发现它与语文教学竟有异曲同工之妙。画家胸怀中的一方天地,一腔精气神,就在这几尺素宣、一枝妙笔间荡漾开来,以求得神韵彰显、意蕴高远,带给观者无穷的艺术享受。这种以最简单的方式承载着最精致情感的艺术,不正是追求有效的最深刻的阐释吗?既然在追求有效的层面上,国画技法和语文教学具有一样的价值取向,我们不妨努力让语文教学与国画艺术
在小语教学中,阅读教学所占的比重最大,因此,提高阅读教学的效率是提高小语教学质量的关键。在实践中,我对发挥学生主体作用、优化阅读教学过程进行了探索。    注重学生积累性阅读    现代著名作家巴金对于背诵记忆的积累作用谈得非常直白,他说:“现在有200多篇文章储蓄在我的脑海里了。虽然我对其中任何一篇都没有很好地研究过,但这么多的具体东西最少可以使我明白所谓‘文章’究竟是怎么回事。”这便是阅读积累
让学生写日记是提高学生写作能力的有效途径。但如果让学生每天都写一篇日记,那无疑是给他们增加了沉重的负担,久而久之,还会使他们对写作产生厌烦、畏惧心理。教学中,我让我的学生每周写一篇日记,我们称之为周记。    为学生构建一个自由表达的平台    在习作教学中,不少教师都有这样的感觉:一点儿也不想改学生写的命题作文。因为这样的习作千篇一律,学生写得没有什么新意,有的时候自己没有这方面的经验和体会,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