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于景物描写(小说中通常叫做环境描写,再细致一点就是自然环境描写)的考点,近年来在全国各地的中考中已经成为一道必考题,有可能出现在诗词鉴赏中,有可能出现在阅读理解题中,但是我们发现在平时的考前辅导中,不少学生并不能把关于景物描写的考点考虑周全,甚至也只能是一些孤立的考点,并不能把一个个关于景物描写的考点融合成一个整体。所以作为一个一直站在教学第一线的老师有必要把这些点全部列出来,希望能够对大家的学习有所帮助。
那么,景物描写究竟有哪些常见的考点呢?老师认真地梳理了一下,发现有以下几个方面的考点:
一、景物描写的对象(描写的景物)
所谓“景物描写的对象”,也就是指文章描写了哪些景物。教者在平时的教学中,发现学生并不会去思考,想到什么就写什么,根本没有一个完整的思路,所以在这个问题的考虑上,我每次都用四个字来概括,尽可能把我们所接触到的景物列举出来。
我是这样总结的,通常我们所描写的景物,不外乎以下几种情形,列举如下:
花草树木、花鸟虫鱼、江河湖海、日月星辰、春夏秋冬、风云雷电、山川湖泊、梅兰竹菊、风霜雪雨……
这类题型,不仅在散文考题中经常出现,而且在诗词鉴赏题中出现的频率更高。有时还可以以填空的形式出现。
二、描写的景物特点
针对这样一个考点,我们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往往都会给大家一起总结,提供一些常见的关于景物特点的词语供大家选择。经过总结,我们发现关于景物的特点通常包括二大类。
一类是情感积极向上类:温馨、温暖、和煦、清新、寂静、清澈、高大、热烈、紧张、急促、漂亮、灿烂、鲜艳、美丽、充满生机、生机勃勃、生机盎然;
一类是情感消极低沉类:凄凉、凄惨、凄切、悲凉、孤寂、寂寞等词语,如果考生有了这样的思考和归纳、总结,就不会愁这个考点还有什么难度。
比如,(2020?江苏南京)的第15题:结合三则材料,谈谈苗族服饰有哪些特点。
经过分析,我们不妨用以下词语来进行概括:颜色鲜艳,衣长齐膝,头饰样式丰富,图案记录了民族历史等。
又如,(2020?江苏苏州)第18题:【甲】【乙】两个片段都写了月亮,请分别说一说月亮的特点,以及这样写的用意。
再如,(2020?山东潍坊)第18题:文章第②段的描写突出了蒲公英______的特点。(刚强坚毅、生命力顽强)
三、景物描写的角度(特点)
针对这样的考点,有时命题老师在命题时也可以这样问:作者是从哪几个角度来描写景物的,或者可以这样问:作者是如何描写景物的?还可以这样设问:景物描写的特点。一旦有了这样的设问,我们的考生也就一定要注意答题的角度,千万不能因为换了一下问法,就不知道从哪个角度去答题了。尤其是“景物描写的特点”与“描写的景物特点”这两种问法的区别。
而景物描写的角度往往有以下几个角度:
(一)首先从感觉的“五觉”去考虑。
我们通常所说的“五觉”就是指:触觉、视觉、听觉、嗅觉、味觉。有的老师在分析这个考点时,可能还会有这样设问:作者是从哪些不同的感官来描写景物的?作者是从哪些方面(形态、声音、气味、质地)来感知景物的?
如:朱自清在《春》一文中这样来描述“春风”的:
“吹面不寒杨柳风”,不错的,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请问作者是如何描写春风的?(参考答案:作者借助于触觉表现了春风柔和、温馨、温柔的特点)
又如:辛弃疾在《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这样写到:
“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请问作者是如何描写景物的?(参考答案:作者借助于嗅觉和听觉,写出了夏夜丰收在望的景象。)
当然,这里所说的“首先从感觉的‘五觉’去考虑”,并不是就一定要从感觉的“五觉”去考虑,这里只是给你提供一个大致的思考的思路。所以我们在分析景物描写的角度时,千万不能死搬教条,也就是说既不能犯经验主义错误,又不能犯教条主义错误。
(二)其次从不同的观察视角去考虑。
不同的观察视角是指:俯视(从上到小)、仰视(从下到上)、平视(由近及远、由远及近)。有的老师在这个问题的设问上,还有可能这样來设问:请问这里描写景物的顺序是什么?
比如:鲁迅先生在《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描写了百草园自然环境的优美,请问作者是如何描写景物的?(参考答案:作者是按照由下到上,有植物到动物,再由……的顺序,有层次,有条理地描写了百草园自然环境的优美。)
(三)然后,从不同的表现手法去考虑。
常见的表现手法有30多种,但是在描写景物时常用的表现手法有:以动衬静、以静衬
动、动静结合;借物抒情、借景抒情、情景交融;正面描写、侧面描写;想象和联想;虚写和实写相结合……
如:朱自清在《春》一文中有这样几处景物描写的句子,我们不妨列出来一起分析一下:“闭上眼,树上仿佛满是桃儿,杏儿,梨儿……”请问作者是如何描写景物的?(参考答案:作者借助于想象的表现手法描写了桃花、杏花、梨花繁盛、灿烂的景物特点。)
又如:毛主席在《沁园春 雪》中这样写到:“大河上下,顿时滔滔。山舞银蛇,原驰蜡象”请问作者是如何描写景物的?(参考答案:作者运用以静衬动的手法,描写了黄河冰天雪地、严寒的特点;运用以动衬静的手法,描写了高山、高原蜿蜒、绵长的特点。)
(四)最后,从修辞的角度去考虑
首先考虑修辞手法的考点应该是在语言赏析这个考点上,而不是在景物描写的角度这个点上,所以我们在分析景物描写的特点时,如果有的学生首先考虑修辞,那就把答题的角度搞错了。而事实上,如果从修辞的角度来考虑景物描写的特点时,其答题的思路与语言赏析的答题思路基本上是一致的。 答题的思路往往就是:
思路一:这里的景物描写,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将“……”比作“……”,形象而生动地表现了景物的____的特点,从而表达了作者____的感情。
思路二:这里的景物描写,运用拟人喻的修辞手法,将“____”人格化(赋予____以人的情态),形象而生动地表现了景物的____的特点,从而表达了作者____的感情。
四、景物与景象区别
这个题目,虽然不是很常见,但是一旦出现在我们的视野中,我们就要用心去思考,以不变应万变,千万不能出现手忙脚乱的现象。
常见的考题就是这样呈现的:1.请你说出这段文字描写的景象?2.这段文字中描写的景象是什么?
如:“杨花落尽子规啼”这句描写的景物是什么?描写的景象又是什么?(参考答案:描写的景物是:杨花、子规;描写的景象是:杨花落尽和子规啼。)
又如:“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这一句描写的景物是什么?描写的景象又是什么?(参考答案:描写的景物是山、水、柳、花、村;描写的景象是:山重、水复、柳暗、花明、眼前的村落。)
针对这样的题型,我们就必须弄清楚景物与景象究竟有怎样的区别?这里我们可以根据以上的题目对这两个概念作这样的分析:
区别一,释义不同:景物指可供观赏的景致和事物;而景像则指状况;现象。
区别二,用法不同:景物表示一处风景,所谓“物”指的是一件东西,“景”表示为风景等景物,是名词,但却没有动作的含义;而景像则表示“视觉所接受的景象”,但不含有“自觉地使用视觉器官”的意思,而表示“目的物进入了眼帘”,这时它虽是名词,却有动作的含义。也就是说景物大多是静态的,而景象大多是动态的。
近年来,还出现了“景色”与“景物”“景象”一起考查的情况,那么“景色”又是什么呢?景色是“景致”的意思,它包括“景物和色彩”两层意思,一旦遇到这样的题目,又要引起大家的注意。
五、景物所承载的情感
景物所承载的情感是什么,关于这个考点,我们不仅在诗歌赏析题中经常遇到,在一些散文当中也会经常遇到。那么一些常见的景物,它究竟承载什么的情感呢?这里我们不妨做些列举:
月亮——离人团聚,思乡,亲人团聚。
太阳——心情愉快;光明,美好的未来,胜利、自由。
荷花(莲花、菡萏、芙蕖)——洁身自好,“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折柳(折柳)——惜别怀远之意,抒写离别行旅之苦,依依惜别,恋恋不舍。
杨花(柳絮)——漂泊,动荡不安,飘离不定,居无定所。
玫瑰——爱情。
菊花——傲霜之花,坚强的品格,清高的气质。表达了诗人对坚贞、高洁品格的追求。
梅花——写出了不怕打击挫折、敢为天下先的品质纯净洁白借梅花来比喻自己备受摧残的不幸遭遇和不愿同流合污的高尚情操。也是以冰清玉洁的梅花反映自己不愿同流合污的品质,言浅而意深。
松树——松树是傲霜斗雪的典范。要像送松柏那样坚贞,在任何情况下保持高洁的品质。
落花——生命易逝,人生苦短,无私奉献。
流水——生命短暂,时间、生命易逝,珍惜时间。
梧桐——梧桐则是凄凉悲伤的象征,凄凉寂寞写尽愁思。
鸳鸯——爱情。表达了一个女子对所爱的男子的深长思念和爱情的纯洁。
杜鹃——杜鹃鸟的哀鸣,来表达哀怨、凄凉或思归、思乡的情思。
鹧鸪——极容易勾起旅途艰险的联想和满腔的离愁别绪。
寒蝉——成为悲凉的同义词,怀想家园之情离愁别绪的气氛(蝉:品行高洁)。
鸿雁——游子思乡怀亲之情和羁旅伤感。
乌鸦——荒凉、凄惨。
羌笛——凄清、凄切、哀怨。
其实,这些景物,我们在诗词学习的过程中,通常把它们叫做“意象”,如果诗词失去了意象,就等于失去了灵魂,因为诗词都是借助于意象来表达情感的。
六、景物描写的作用
这个考点,无论哪一个大市的考試,都会考到这个点。在分析之前,我先帮助大家来罗列一下关于景物描写的作用究竟有哪些?景物描写的作用通常有以下几点:
(1)突出景物的____特点,奠定全文的情感基调;
(2)渲染(营造)了____的氛围;
(3)烘托(衬托)了人物____的心情;
(4)为下文写____作铺垫;
(5)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
(6)间接地交代事情发生的时间、地点、季节(时令)、气候、背景(环境的恶劣、战争的残酷);
(7)以优美的环境来衬托人物美丽的心灵(人性美),以恶劣的环境来衬托人物顽强的性格和坚强的意志;
(8)以自然环境来衬托社会环境。
如:(2020?山东济宁)第19题:找出文中一处景物描写并分析其作用。
假如我们找出的句子是这一句:“车窗外那一簇簇漫山遍野的野百合,静静地从灌木丛中探出素白的倩影倏尔而过,消隐在茫茫群山中”,那么这一句的作用,我们就可以这样来概括:这里借助环境描写衬托了小姑娘善良、美好的形象,与文章开头相照应,深化了文章的主旨。
以上六个方面,都是围绕景物描写这个考点进行的思考,而事实上,有的学生就只能掌握其中的一两个考点,如果我们有了这些分析,再加上平时自己的反复练习,举一反三,内化呈现,一定会能够驾轻就熟,真正把景物描写这样一个知识点,或者说这样一个在考试过程中的反反复复出现的考点掌握好,掌握透。
那么,景物描写究竟有哪些常见的考点呢?老师认真地梳理了一下,发现有以下几个方面的考点:
一、景物描写的对象(描写的景物)
所谓“景物描写的对象”,也就是指文章描写了哪些景物。教者在平时的教学中,发现学生并不会去思考,想到什么就写什么,根本没有一个完整的思路,所以在这个问题的考虑上,我每次都用四个字来概括,尽可能把我们所接触到的景物列举出来。
我是这样总结的,通常我们所描写的景物,不外乎以下几种情形,列举如下:
花草树木、花鸟虫鱼、江河湖海、日月星辰、春夏秋冬、风云雷电、山川湖泊、梅兰竹菊、风霜雪雨……
这类题型,不仅在散文考题中经常出现,而且在诗词鉴赏题中出现的频率更高。有时还可以以填空的形式出现。
二、描写的景物特点
针对这样一个考点,我们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往往都会给大家一起总结,提供一些常见的关于景物特点的词语供大家选择。经过总结,我们发现关于景物的特点通常包括二大类。
一类是情感积极向上类:温馨、温暖、和煦、清新、寂静、清澈、高大、热烈、紧张、急促、漂亮、灿烂、鲜艳、美丽、充满生机、生机勃勃、生机盎然;
一类是情感消极低沉类:凄凉、凄惨、凄切、悲凉、孤寂、寂寞等词语,如果考生有了这样的思考和归纳、总结,就不会愁这个考点还有什么难度。
比如,(2020?江苏南京)的第15题:结合三则材料,谈谈苗族服饰有哪些特点。
经过分析,我们不妨用以下词语来进行概括:颜色鲜艳,衣长齐膝,头饰样式丰富,图案记录了民族历史等。
又如,(2020?江苏苏州)第18题:【甲】【乙】两个片段都写了月亮,请分别说一说月亮的特点,以及这样写的用意。
再如,(2020?山东潍坊)第18题:文章第②段的描写突出了蒲公英______的特点。(刚强坚毅、生命力顽强)
三、景物描写的角度(特点)
针对这样的考点,有时命题老师在命题时也可以这样问:作者是从哪几个角度来描写景物的,或者可以这样问:作者是如何描写景物的?还可以这样设问:景物描写的特点。一旦有了这样的设问,我们的考生也就一定要注意答题的角度,千万不能因为换了一下问法,就不知道从哪个角度去答题了。尤其是“景物描写的特点”与“描写的景物特点”这两种问法的区别。
而景物描写的角度往往有以下几个角度:
(一)首先从感觉的“五觉”去考虑。
我们通常所说的“五觉”就是指:触觉、视觉、听觉、嗅觉、味觉。有的老师在分析这个考点时,可能还会有这样设问:作者是从哪些不同的感官来描写景物的?作者是从哪些方面(形态、声音、气味、质地)来感知景物的?
如:朱自清在《春》一文中这样来描述“春风”的:
“吹面不寒杨柳风”,不错的,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请问作者是如何描写春风的?(参考答案:作者借助于触觉表现了春风柔和、温馨、温柔的特点)
又如:辛弃疾在《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这样写到:
“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请问作者是如何描写景物的?(参考答案:作者借助于嗅觉和听觉,写出了夏夜丰收在望的景象。)
当然,这里所说的“首先从感觉的‘五觉’去考虑”,并不是就一定要从感觉的“五觉”去考虑,这里只是给你提供一个大致的思考的思路。所以我们在分析景物描写的角度时,千万不能死搬教条,也就是说既不能犯经验主义错误,又不能犯教条主义错误。
(二)其次从不同的观察视角去考虑。
不同的观察视角是指:俯视(从上到小)、仰视(从下到上)、平视(由近及远、由远及近)。有的老师在这个问题的设问上,还有可能这样來设问:请问这里描写景物的顺序是什么?
比如:鲁迅先生在《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描写了百草园自然环境的优美,请问作者是如何描写景物的?(参考答案:作者是按照由下到上,有植物到动物,再由……的顺序,有层次,有条理地描写了百草园自然环境的优美。)
(三)然后,从不同的表现手法去考虑。
常见的表现手法有30多种,但是在描写景物时常用的表现手法有:以动衬静、以静衬
动、动静结合;借物抒情、借景抒情、情景交融;正面描写、侧面描写;想象和联想;虚写和实写相结合……
如:朱自清在《春》一文中有这样几处景物描写的句子,我们不妨列出来一起分析一下:“闭上眼,树上仿佛满是桃儿,杏儿,梨儿……”请问作者是如何描写景物的?(参考答案:作者借助于想象的表现手法描写了桃花、杏花、梨花繁盛、灿烂的景物特点。)
又如:毛主席在《沁园春 雪》中这样写到:“大河上下,顿时滔滔。山舞银蛇,原驰蜡象”请问作者是如何描写景物的?(参考答案:作者运用以静衬动的手法,描写了黄河冰天雪地、严寒的特点;运用以动衬静的手法,描写了高山、高原蜿蜒、绵长的特点。)
(四)最后,从修辞的角度去考虑
首先考虑修辞手法的考点应该是在语言赏析这个考点上,而不是在景物描写的角度这个点上,所以我们在分析景物描写的特点时,如果有的学生首先考虑修辞,那就把答题的角度搞错了。而事实上,如果从修辞的角度来考虑景物描写的特点时,其答题的思路与语言赏析的答题思路基本上是一致的。 答题的思路往往就是:
思路一:这里的景物描写,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将“……”比作“……”,形象而生动地表现了景物的____的特点,从而表达了作者____的感情。
思路二:这里的景物描写,运用拟人喻的修辞手法,将“____”人格化(赋予____以人的情态),形象而生动地表现了景物的____的特点,从而表达了作者____的感情。
四、景物与景象区别
这个题目,虽然不是很常见,但是一旦出现在我们的视野中,我们就要用心去思考,以不变应万变,千万不能出现手忙脚乱的现象。
常见的考题就是这样呈现的:1.请你说出这段文字描写的景象?2.这段文字中描写的景象是什么?
如:“杨花落尽子规啼”这句描写的景物是什么?描写的景象又是什么?(参考答案:描写的景物是:杨花、子规;描写的景象是:杨花落尽和子规啼。)
又如:“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这一句描写的景物是什么?描写的景象又是什么?(参考答案:描写的景物是山、水、柳、花、村;描写的景象是:山重、水复、柳暗、花明、眼前的村落。)
针对这样的题型,我们就必须弄清楚景物与景象究竟有怎样的区别?这里我们可以根据以上的题目对这两个概念作这样的分析:
区别一,释义不同:景物指可供观赏的景致和事物;而景像则指状况;现象。
区别二,用法不同:景物表示一处风景,所谓“物”指的是一件东西,“景”表示为风景等景物,是名词,但却没有动作的含义;而景像则表示“视觉所接受的景象”,但不含有“自觉地使用视觉器官”的意思,而表示“目的物进入了眼帘”,这时它虽是名词,却有动作的含义。也就是说景物大多是静态的,而景象大多是动态的。
近年来,还出现了“景色”与“景物”“景象”一起考查的情况,那么“景色”又是什么呢?景色是“景致”的意思,它包括“景物和色彩”两层意思,一旦遇到这样的题目,又要引起大家的注意。
五、景物所承载的情感
景物所承载的情感是什么,关于这个考点,我们不仅在诗歌赏析题中经常遇到,在一些散文当中也会经常遇到。那么一些常见的景物,它究竟承载什么的情感呢?这里我们不妨做些列举:
月亮——离人团聚,思乡,亲人团聚。
太阳——心情愉快;光明,美好的未来,胜利、自由。
荷花(莲花、菡萏、芙蕖)——洁身自好,“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折柳(折柳)——惜别怀远之意,抒写离别行旅之苦,依依惜别,恋恋不舍。
杨花(柳絮)——漂泊,动荡不安,飘离不定,居无定所。
玫瑰——爱情。
菊花——傲霜之花,坚强的品格,清高的气质。表达了诗人对坚贞、高洁品格的追求。
梅花——写出了不怕打击挫折、敢为天下先的品质纯净洁白借梅花来比喻自己备受摧残的不幸遭遇和不愿同流合污的高尚情操。也是以冰清玉洁的梅花反映自己不愿同流合污的品质,言浅而意深。
松树——松树是傲霜斗雪的典范。要像送松柏那样坚贞,在任何情况下保持高洁的品质。
落花——生命易逝,人生苦短,无私奉献。
流水——生命短暂,时间、生命易逝,珍惜时间。
梧桐——梧桐则是凄凉悲伤的象征,凄凉寂寞写尽愁思。
鸳鸯——爱情。表达了一个女子对所爱的男子的深长思念和爱情的纯洁。
杜鹃——杜鹃鸟的哀鸣,来表达哀怨、凄凉或思归、思乡的情思。
鹧鸪——极容易勾起旅途艰险的联想和满腔的离愁别绪。
寒蝉——成为悲凉的同义词,怀想家园之情离愁别绪的气氛(蝉:品行高洁)。
鸿雁——游子思乡怀亲之情和羁旅伤感。
乌鸦——荒凉、凄惨。
羌笛——凄清、凄切、哀怨。
其实,这些景物,我们在诗词学习的过程中,通常把它们叫做“意象”,如果诗词失去了意象,就等于失去了灵魂,因为诗词都是借助于意象来表达情感的。
六、景物描写的作用
这个考点,无论哪一个大市的考試,都会考到这个点。在分析之前,我先帮助大家来罗列一下关于景物描写的作用究竟有哪些?景物描写的作用通常有以下几点:
(1)突出景物的____特点,奠定全文的情感基调;
(2)渲染(营造)了____的氛围;
(3)烘托(衬托)了人物____的心情;
(4)为下文写____作铺垫;
(5)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
(6)间接地交代事情发生的时间、地点、季节(时令)、气候、背景(环境的恶劣、战争的残酷);
(7)以优美的环境来衬托人物美丽的心灵(人性美),以恶劣的环境来衬托人物顽强的性格和坚强的意志;
(8)以自然环境来衬托社会环境。
如:(2020?山东济宁)第19题:找出文中一处景物描写并分析其作用。
假如我们找出的句子是这一句:“车窗外那一簇簇漫山遍野的野百合,静静地从灌木丛中探出素白的倩影倏尔而过,消隐在茫茫群山中”,那么这一句的作用,我们就可以这样来概括:这里借助环境描写衬托了小姑娘善良、美好的形象,与文章开头相照应,深化了文章的主旨。
以上六个方面,都是围绕景物描写这个考点进行的思考,而事实上,有的学生就只能掌握其中的一两个考点,如果我们有了这些分析,再加上平时自己的反复练习,举一反三,内化呈现,一定会能够驾轻就熟,真正把景物描写这样一个知识点,或者说这样一个在考试过程中的反反复复出现的考点掌握好,掌握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