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课程基地建设能否取得实效,关键在于发展平台。普通高中课程基地建设应立足课程基地建设的义旨,确立适切的发展平台,实施以课程建模、资源开发、物化装备、项目实践、文化浸润和师资研修“六大平台”为基础的发展平台架构及建设策略,不断改进教学方式,引导学生高效学习,促进教师专业成长,推动学校特色发展。
关键词:课程基地;发展平台;建设策略;科技创新;高效学习
中图分类号:G632.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15)02-0064-04
江苏省于2011年开创性地启动了普通高中课程基地建设工程,其义旨在于打造“以创设新型学习环境为特征,以改进课程内容实施方式为重点,以增强实践认知和学习能力为主线,以提高综合素质为目标,促进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中提高学习效能,发掘潜能特长的综合性教学平台”[1]。课程基地建设“成效日益凸显”,但仍须继续“加大建设力度、不断深化、生发新的内容”,充分发挥其作为实现“新课标提出培养学生生存能力、实践能力和创造能力的目标”的“平台和路径”作用。[2]
课程基地建设能否取得实效,关键在于发展平台的确立、架构及建设策略。启东市大江中学于2012年获准为江苏省普通高中科技创新课程基地建设项目单位,将发展平台作为课程基地建设的“命脉”,取得了突出成效,开发的科技创新精品校本课程“学会发明”荣获2013年江苏省教学成果(基础教育类)一等奖。本文以启东市大江中学实施的江苏省普通高中科技创新课程基地建设为例,谈谈如何确立课程基地建设的发展平台,与课程建模、资源开发、物化装备、项目实践、文化浸润和师资研修“六大平台”为基础的发展平台架构及建设策略,以期能不断改进教学方式、引导学生高效学习,促进教师专业成长,推动学校特色发展。
一、如何确立课程基地建设的发展平台
普通高中课程基地建设应立足课程基地建设的义旨,确立适切的发展平台。平台是一种基础的可用于衍生其他产品的环境和发展载体。发展平台既是课程基地建设的目标,又是课程基地建设的实施途径。普通高中课程基地建设是基础教育内涵发展、转型升级的探索,是现有教学课堂的延伸、升华和互补,肩负着学生、教师和学校共同发展的使命,以及时代所需创新人才的培养目标,需要确立科学合理的发展平台。启东市大江中学在实施江苏省普通高中科技创新课程基地建设时,严格遵从课程基地建设的义旨,充分发挥学校传统、特色等教育优势,确立了既相对独立,又相互支撑融合的课程建模、资源开发、物化装备、项目实践、文化浸润和师资研修“六大平台”,形成了课程基地建设“六大平台”为基础的发展平台架构(如图1),努力实现教育形式的多样性、教育资源的丰富性、教育内容的选择性、教育环境的生态性,教育效果明显。
普通高中课程基地在确立发展平台时,要坚持五个“有利于”:(1)基于校本底色、课程统整、思维品质和技术创新,有利于“在重点打造特色课程的同时进一步提升学校的学术内涵,发展群体教师的专业素养,用更加积极阳光的探索心态为学生有意义的学习生活奠基”[3];(2)理念、方法、路径融合,有利于设施设备、课程、师资、资源的统一,提升课程教学的内涵,形成资源服务的网络;(3)展现知识生成的过程,有利于帮助学生巩固知识、掌握知识、运用知识;(4)提供自主探究的机会,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5)整合单一功能、形式、内容的活动资源,有利于构筑综合、立体、互动、高效的发展平台架构。
二、“六大平台”为基础的发展平台架构及建设策略
(一)课程建模:构筑核心内容教学平台
课程基地建设的核心是课程建设。课程基地建设需要科学的课程结构和合理的课程安排。课程的主题来源可以是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或校本课程,类型可以是单一学科课程或综合课程。无论选择什么课程内容,都需要从学生发展和学校实际出发,将现有课程基础与开发课程资源有机结合,合理安排,不断试验改进,彰显特色,发掘优势,逐步形成以精品课程、特色课程为重点,以相关课程为支撑的科学的课程体系模型架构。启东市大江中学通过全面梳理提升“发明创造”等已有校本课程,结合新课程中“通用技术”等国家课程和省市地方课程要求,新开发了“科学活动”等课程,并不断试验改进,打造出“学会发明”等精品课程、特色课程,形成了由系列课程支撑的科技创新课程体系模型架构(如图2)。
普通高中课程基地在课程体系模型架构时,要把握以下几点:(1)在目标上,指向科学素养提升与创新人才培养,顺应时代发展要求,使学生不仅获得科学技术的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而且形成良好的科学素养和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着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2)在内容上,与现实生产和生活紧密结合,与科技发展前沿紧密结合,把科学探究和技术创新教育与人和社会的发展紧密结合;(3)在教学方式上,注重探究与体验,强调“做中学、学中做”,使教师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得到专业发展、特长发展和可持续发展,提升事业使命感、成就感和幸福感,使学校成为科学素养提升与创新人才培养、教学方式优化、社会资源整合的示范点。
(二)资源开发:丰富基地课程资源平台
课程基地建设的根本任务是课程资源开发。课程资源开发要以校本课程开发为重点,充分利用校内外相关资源,努力拓展课程资源选择空间和学习场域。王一军博士指出:普通高中课程基地建设,作为区域推进课程校本化的一种探索,正走向学校学习场域建构,形成一种新型校本课程开发模型。课程基地建设中环境、资源、学生、教师的重新定位及相互作用关系,构成了具体的学习场域。[4]
普通高中课程基地在课程资源开发中,应充分利用各种资源,坚持硬件资源与软件资源相结合、已有资源与开发资源相结合、校本资源与校外资源相结合的“三结合”原则。通过盘活和开发有关课程资源,开拓师生视野,拓展教育的内容与形式,使学校与有关行政部门、大学、企业、家长等构成综合性的课程资源支持系统。在校内:(1)充分盘活已有资源,如陈列馆和相关活动场所;(2)开发利用学校潜在资源,如建设完善天文馆、太阳能电站等;(3)改进和开发校本课程,开展专题研究,逐步完善课程资源共享库;(4)建立专题网站等其它平台。在校外:(1)建设“课程基地顾问委员会”,主动争取政策支持,与大学等机构联手共建;(2)建立“校企联盟”,与周边典型企业建立协作关系;(3)充分利用“家长学校”优势,加强沟通,来校讲座,协助开展课程开发与实施。 (三)物化装备:提供自主学习互动平台
课程基地建设的亮点和显性增量在于物化装备,为自主学习提供互动平台。课程基地建设需要实施时空和特色活动的支撑,更需要互动操作的学习交流平台。启东市大江中学在科技创新课程基地建设中,盘点和整合已有信息技术、通用技术和科技创新教育硬件资源,高标准建设现代化、自主式、开放式、互动式的科技创新实验平台,包括趣味科学探究实验室、科技创新工程项目实验室、互动式科普教育体验室、物联网电子传感创意设计室、智能机器人实验室等“五大实验室”。
普通高中课程基地在互动平台建设中,要做到:(1)在理念上,感性与理性结合,动手与动脑结合,变结论性学习为过程性学习,引导学生掌握探究的方法和要领,提升科学素养、创新精神和探究能力;(2)在硬件上,提供互动学习的装备,突出科学性、互动性,为学生改变学习方式提供平台和保障,为教师优化教育教学方法营造专业成长空间,为学校整合资源实现特色发展创造支撑条件;(3)在管理上,制定相关功能室的使用规程,培训专门负责教师,开设动手实践课程,开放自主实验平台,营造浓郁的自主学习氛围,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培养学生严谨的态度和规范的实验操作能力。
(四)项目实践:打造“成物”“成己”实践平台
从本质上说,课程基地建设是为了学生全面而有个性地发展。课程基地建设要通过学习项目设计,在实践中挖掘创造潜能,让学生科学发展、全面发展、个性发展、持续发展,不断满足学生自我成长与自我实现的需要,追求“成物”与“成己”融合。启东市大江中学在科技创新课程基地建设中,以自主性、实践性和过程性为原则建立项目孵化中心,配备电脑室、多媒体室、实验室、模型制作室、成果展示交流室等“五大功能室”,并通过项目孵化达成“七会”目标,即会看(科学观察)、会找(敏锐发现)、会想(大胆构想)、会画(方案设计)、会做(动手操作)、会写(研究报告)、会讲(交流分享)。
普通高中课程基地建设要打造“成物”“成己”融合的项目学习综合平台。(1)基于项目学习,着眼于学生的体验,在“做中学、学中做”,让学生能有更多的动手实践和体验的机会,在学习中引导学生实现对活动过程的积极情感体验,感受自主、高效学习的乐趣。(2)依托项目学习,实施完整的过程教育,让学生了解和体验完整的项目实施基本程序,掌握规律、方法和要领,全方位多角度地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探究本领和创新能力。(3)通过项目学习,“突出主体、回归生活、注重实践”[5],“以实践求真知,以实践求体验,以实践求发展”[6],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精神、情感态度价值观。
(五)文化浸润:创设学校特色文化平台
学校特色文化是课程基地建设的沃土。教育是潜移默化、润物无声的文化渗透、文化引领。课程基地建设要以学校为主阵地,创设特色文化平台。学校特色彰显不仅能促进校本发展,而且能提升学校课程建设能力,对课程基地建设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课程基地建设为学校打造特色学科、最终形成办学特色提供了契机,[7]而“高水平的学校特色总是通过鲜明的学校文化表现出来的”[8]。因此,课程基地建设的“重点在于突出特色”,依照“激发浓厚兴趣,引导高远追求,培养科学精神,培育创造思维,引领和带动创新人才的培养”的基本目标创设学校特色文化平台。[9]
普通高中课程基地在学校特色文化平台创设中,要坚持“特色性”、“教育性”和“启发性”原则,用心营造更加有利于学校特色发展和课程基地建设的生态文化。(1)开发特色文化课程,让特色教育与课程、学科结合,使课堂成为高效学习的课堂。(2)活用动态文化载体,充分利用校报、校刊、网站、广播、电视、电子屏、橱窗等载体弘扬特色文化。(3)活化固态文化环境,精心布置固定建筑特色文化环境,如科学家、发明家画像及名言等,激励创新成才。(4)建设互动文化场馆,用现代技术手段建造自主创新实验室等,将实物与多媒体有机结合,多感官全方位呈现学习内容。(5)开展特色文化行动,如科技节、艺术节、体育节、创新体验月、特色文化周等,加强科学素质行动体系建设。(6)完善特色文化制度、科学制定完善课程开发、实施、评价和管理制度、教师专业成长制度、课题研究制度、学生评价制度等。
(六)师资研修:构建教师专业成长平台
师资队伍是课程基地建设的根底所在。课程基地建设需要搭建专门的师资研修中心,为教师专业成长提供学习平台、研究平台和交流平台。同时,要明确教师发展目标,加强师资团队管理,健全机制,科学运作,以利于充分发挥教师积极能动性和特长优势,不断优化师资队伍,促进教师专业成长,全力打造优质师资研修中心,为课程基地建设提供强有力的支持和保障。
普通高中课程基地在师资研修中心建设中,要坚持激励与服务并重的原则。(1)以本校教师为主,依托相关课题研究,探索以问题、读书、行动、反思、改进等为基本特征的研修模式。(2)明确教师专业成长“五能”目标,即:能学习(教育理论,动态信息)、能设计(课堂教学,活动方案)、能指导(实践探究,成果表达)、能合作(团结互信,共同研究)、能反思(总结得失,交流分享),让每位师资研修中心成员都能得到专业发展。(3)制定激励考核机制,让教师在积极主动的追求实践中不断创新,力争出研修精品,出课程品牌,提升课程文化品质,催生教学主张,形成教学风格,创造属于自己和团队的幸福人生。
当然,课程基地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其发展平台的选择和架构需要根据不同的课程基地特性及要求而展开,同时必须与时俱进,关注课程基地建设的新动向新成就,及时调整并不断创新发展平台,以适应教育不断发展变化的新形势新要求,为学生全面而有个性发展、教师专业而有特长发展、学校优质而有特色发展努力。
参考文献:
[1]马斌.课程基地领跑高中学习的革命——关于开创高中教育课程基地建设的探索与思考[J].华夏教师,2013(9). [2][7]马斌.再谈高中课程基地领跑学习的革命[J].江苏教师,2014(1).
[3]张小亚.课程基地建设:从学科本位走向课程引领[J].江苏教育研究,2013(8A).
[4]王一军.校本课程开发走向学习场域建构——基于江苏省普通高中课程基地建设的案例研究[J].上海教育科研,2013(3).
[5]万伟.综合实践活动建构创意与实施策略[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12:9.
[6]陈树杰.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引论[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28.
[8]杨九俊.高中新课程实施中的学校课程能力建设[J].新课程改革,2008(5-6).
[9]张元贵.课程基地:高中育人的新载体[N].中国教育报(课程周刊),2014-4-2.
责任编辑:石萍
Development Platform and Curriculum Base Construction
WEN Yun-quan
(Qidong Dajiang Middle School, Nantong 226215, China)
Abstract: The key to curriculum base construction lies in the development platform. Senior high school curriculum base construction should conform to the goal and establish the proper platforms, including curriculum molding, resource exploiting, materialized equipment, project practice, culture infiltration and teacher’s training, on the basis of which teaching styles are constantly improved, students are guided to learn effectively, and teachers’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is promoted for a better school with unique characteristics.
Key words: curriculum base; development platform; construction strategy; efficient learning
关键词:课程基地;发展平台;建设策略;科技创新;高效学习
中图分类号:G632.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15)02-0064-04
江苏省于2011年开创性地启动了普通高中课程基地建设工程,其义旨在于打造“以创设新型学习环境为特征,以改进课程内容实施方式为重点,以增强实践认知和学习能力为主线,以提高综合素质为目标,促进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中提高学习效能,发掘潜能特长的综合性教学平台”[1]。课程基地建设“成效日益凸显”,但仍须继续“加大建设力度、不断深化、生发新的内容”,充分发挥其作为实现“新课标提出培养学生生存能力、实践能力和创造能力的目标”的“平台和路径”作用。[2]
课程基地建设能否取得实效,关键在于发展平台的确立、架构及建设策略。启东市大江中学于2012年获准为江苏省普通高中科技创新课程基地建设项目单位,将发展平台作为课程基地建设的“命脉”,取得了突出成效,开发的科技创新精品校本课程“学会发明”荣获2013年江苏省教学成果(基础教育类)一等奖。本文以启东市大江中学实施的江苏省普通高中科技创新课程基地建设为例,谈谈如何确立课程基地建设的发展平台,与课程建模、资源开发、物化装备、项目实践、文化浸润和师资研修“六大平台”为基础的发展平台架构及建设策略,以期能不断改进教学方式、引导学生高效学习,促进教师专业成长,推动学校特色发展。
一、如何确立课程基地建设的发展平台
普通高中课程基地建设应立足课程基地建设的义旨,确立适切的发展平台。平台是一种基础的可用于衍生其他产品的环境和发展载体。发展平台既是课程基地建设的目标,又是课程基地建设的实施途径。普通高中课程基地建设是基础教育内涵发展、转型升级的探索,是现有教学课堂的延伸、升华和互补,肩负着学生、教师和学校共同发展的使命,以及时代所需创新人才的培养目标,需要确立科学合理的发展平台。启东市大江中学在实施江苏省普通高中科技创新课程基地建设时,严格遵从课程基地建设的义旨,充分发挥学校传统、特色等教育优势,确立了既相对独立,又相互支撑融合的课程建模、资源开发、物化装备、项目实践、文化浸润和师资研修“六大平台”,形成了课程基地建设“六大平台”为基础的发展平台架构(如图1),努力实现教育形式的多样性、教育资源的丰富性、教育内容的选择性、教育环境的生态性,教育效果明显。
普通高中课程基地在确立发展平台时,要坚持五个“有利于”:(1)基于校本底色、课程统整、思维品质和技术创新,有利于“在重点打造特色课程的同时进一步提升学校的学术内涵,发展群体教师的专业素养,用更加积极阳光的探索心态为学生有意义的学习生活奠基”[3];(2)理念、方法、路径融合,有利于设施设备、课程、师资、资源的统一,提升课程教学的内涵,形成资源服务的网络;(3)展现知识生成的过程,有利于帮助学生巩固知识、掌握知识、运用知识;(4)提供自主探究的机会,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5)整合单一功能、形式、内容的活动资源,有利于构筑综合、立体、互动、高效的发展平台架构。
二、“六大平台”为基础的发展平台架构及建设策略
(一)课程建模:构筑核心内容教学平台
课程基地建设的核心是课程建设。课程基地建设需要科学的课程结构和合理的课程安排。课程的主题来源可以是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或校本课程,类型可以是单一学科课程或综合课程。无论选择什么课程内容,都需要从学生发展和学校实际出发,将现有课程基础与开发课程资源有机结合,合理安排,不断试验改进,彰显特色,发掘优势,逐步形成以精品课程、特色课程为重点,以相关课程为支撑的科学的课程体系模型架构。启东市大江中学通过全面梳理提升“发明创造”等已有校本课程,结合新课程中“通用技术”等国家课程和省市地方课程要求,新开发了“科学活动”等课程,并不断试验改进,打造出“学会发明”等精品课程、特色课程,形成了由系列课程支撑的科技创新课程体系模型架构(如图2)。
普通高中课程基地在课程体系模型架构时,要把握以下几点:(1)在目标上,指向科学素养提升与创新人才培养,顺应时代发展要求,使学生不仅获得科学技术的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而且形成良好的科学素养和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着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2)在内容上,与现实生产和生活紧密结合,与科技发展前沿紧密结合,把科学探究和技术创新教育与人和社会的发展紧密结合;(3)在教学方式上,注重探究与体验,强调“做中学、学中做”,使教师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得到专业发展、特长发展和可持续发展,提升事业使命感、成就感和幸福感,使学校成为科学素养提升与创新人才培养、教学方式优化、社会资源整合的示范点。
(二)资源开发:丰富基地课程资源平台
课程基地建设的根本任务是课程资源开发。课程资源开发要以校本课程开发为重点,充分利用校内外相关资源,努力拓展课程资源选择空间和学习场域。王一军博士指出:普通高中课程基地建设,作为区域推进课程校本化的一种探索,正走向学校学习场域建构,形成一种新型校本课程开发模型。课程基地建设中环境、资源、学生、教师的重新定位及相互作用关系,构成了具体的学习场域。[4]
普通高中课程基地在课程资源开发中,应充分利用各种资源,坚持硬件资源与软件资源相结合、已有资源与开发资源相结合、校本资源与校外资源相结合的“三结合”原则。通过盘活和开发有关课程资源,开拓师生视野,拓展教育的内容与形式,使学校与有关行政部门、大学、企业、家长等构成综合性的课程资源支持系统。在校内:(1)充分盘活已有资源,如陈列馆和相关活动场所;(2)开发利用学校潜在资源,如建设完善天文馆、太阳能电站等;(3)改进和开发校本课程,开展专题研究,逐步完善课程资源共享库;(4)建立专题网站等其它平台。在校外:(1)建设“课程基地顾问委员会”,主动争取政策支持,与大学等机构联手共建;(2)建立“校企联盟”,与周边典型企业建立协作关系;(3)充分利用“家长学校”优势,加强沟通,来校讲座,协助开展课程开发与实施。 (三)物化装备:提供自主学习互动平台
课程基地建设的亮点和显性增量在于物化装备,为自主学习提供互动平台。课程基地建设需要实施时空和特色活动的支撑,更需要互动操作的学习交流平台。启东市大江中学在科技创新课程基地建设中,盘点和整合已有信息技术、通用技术和科技创新教育硬件资源,高标准建设现代化、自主式、开放式、互动式的科技创新实验平台,包括趣味科学探究实验室、科技创新工程项目实验室、互动式科普教育体验室、物联网电子传感创意设计室、智能机器人实验室等“五大实验室”。
普通高中课程基地在互动平台建设中,要做到:(1)在理念上,感性与理性结合,动手与动脑结合,变结论性学习为过程性学习,引导学生掌握探究的方法和要领,提升科学素养、创新精神和探究能力;(2)在硬件上,提供互动学习的装备,突出科学性、互动性,为学生改变学习方式提供平台和保障,为教师优化教育教学方法营造专业成长空间,为学校整合资源实现特色发展创造支撑条件;(3)在管理上,制定相关功能室的使用规程,培训专门负责教师,开设动手实践课程,开放自主实验平台,营造浓郁的自主学习氛围,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培养学生严谨的态度和规范的实验操作能力。
(四)项目实践:打造“成物”“成己”实践平台
从本质上说,课程基地建设是为了学生全面而有个性地发展。课程基地建设要通过学习项目设计,在实践中挖掘创造潜能,让学生科学发展、全面发展、个性发展、持续发展,不断满足学生自我成长与自我实现的需要,追求“成物”与“成己”融合。启东市大江中学在科技创新课程基地建设中,以自主性、实践性和过程性为原则建立项目孵化中心,配备电脑室、多媒体室、实验室、模型制作室、成果展示交流室等“五大功能室”,并通过项目孵化达成“七会”目标,即会看(科学观察)、会找(敏锐发现)、会想(大胆构想)、会画(方案设计)、会做(动手操作)、会写(研究报告)、会讲(交流分享)。
普通高中课程基地建设要打造“成物”“成己”融合的项目学习综合平台。(1)基于项目学习,着眼于学生的体验,在“做中学、学中做”,让学生能有更多的动手实践和体验的机会,在学习中引导学生实现对活动过程的积极情感体验,感受自主、高效学习的乐趣。(2)依托项目学习,实施完整的过程教育,让学生了解和体验完整的项目实施基本程序,掌握规律、方法和要领,全方位多角度地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探究本领和创新能力。(3)通过项目学习,“突出主体、回归生活、注重实践”[5],“以实践求真知,以实践求体验,以实践求发展”[6],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精神、情感态度价值观。
(五)文化浸润:创设学校特色文化平台
学校特色文化是课程基地建设的沃土。教育是潜移默化、润物无声的文化渗透、文化引领。课程基地建设要以学校为主阵地,创设特色文化平台。学校特色彰显不仅能促进校本发展,而且能提升学校课程建设能力,对课程基地建设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课程基地建设为学校打造特色学科、最终形成办学特色提供了契机,[7]而“高水平的学校特色总是通过鲜明的学校文化表现出来的”[8]。因此,课程基地建设的“重点在于突出特色”,依照“激发浓厚兴趣,引导高远追求,培养科学精神,培育创造思维,引领和带动创新人才的培养”的基本目标创设学校特色文化平台。[9]
普通高中课程基地在学校特色文化平台创设中,要坚持“特色性”、“教育性”和“启发性”原则,用心营造更加有利于学校特色发展和课程基地建设的生态文化。(1)开发特色文化课程,让特色教育与课程、学科结合,使课堂成为高效学习的课堂。(2)活用动态文化载体,充分利用校报、校刊、网站、广播、电视、电子屏、橱窗等载体弘扬特色文化。(3)活化固态文化环境,精心布置固定建筑特色文化环境,如科学家、发明家画像及名言等,激励创新成才。(4)建设互动文化场馆,用现代技术手段建造自主创新实验室等,将实物与多媒体有机结合,多感官全方位呈现学习内容。(5)开展特色文化行动,如科技节、艺术节、体育节、创新体验月、特色文化周等,加强科学素质行动体系建设。(6)完善特色文化制度、科学制定完善课程开发、实施、评价和管理制度、教师专业成长制度、课题研究制度、学生评价制度等。
(六)师资研修:构建教师专业成长平台
师资队伍是课程基地建设的根底所在。课程基地建设需要搭建专门的师资研修中心,为教师专业成长提供学习平台、研究平台和交流平台。同时,要明确教师发展目标,加强师资团队管理,健全机制,科学运作,以利于充分发挥教师积极能动性和特长优势,不断优化师资队伍,促进教师专业成长,全力打造优质师资研修中心,为课程基地建设提供强有力的支持和保障。
普通高中课程基地在师资研修中心建设中,要坚持激励与服务并重的原则。(1)以本校教师为主,依托相关课题研究,探索以问题、读书、行动、反思、改进等为基本特征的研修模式。(2)明确教师专业成长“五能”目标,即:能学习(教育理论,动态信息)、能设计(课堂教学,活动方案)、能指导(实践探究,成果表达)、能合作(团结互信,共同研究)、能反思(总结得失,交流分享),让每位师资研修中心成员都能得到专业发展。(3)制定激励考核机制,让教师在积极主动的追求实践中不断创新,力争出研修精品,出课程品牌,提升课程文化品质,催生教学主张,形成教学风格,创造属于自己和团队的幸福人生。
当然,课程基地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其发展平台的选择和架构需要根据不同的课程基地特性及要求而展开,同时必须与时俱进,关注课程基地建设的新动向新成就,及时调整并不断创新发展平台,以适应教育不断发展变化的新形势新要求,为学生全面而有个性发展、教师专业而有特长发展、学校优质而有特色发展努力。
参考文献:
[1]马斌.课程基地领跑高中学习的革命——关于开创高中教育课程基地建设的探索与思考[J].华夏教师,2013(9). [2][7]马斌.再谈高中课程基地领跑学习的革命[J].江苏教师,2014(1).
[3]张小亚.课程基地建设:从学科本位走向课程引领[J].江苏教育研究,2013(8A).
[4]王一军.校本课程开发走向学习场域建构——基于江苏省普通高中课程基地建设的案例研究[J].上海教育科研,2013(3).
[5]万伟.综合实践活动建构创意与实施策略[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12:9.
[6]陈树杰.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引论[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28.
[8]杨九俊.高中新课程实施中的学校课程能力建设[J].新课程改革,2008(5-6).
[9]张元贵.课程基地:高中育人的新载体[N].中国教育报(课程周刊),2014-4-2.
责任编辑:石萍
Development Platform and Curriculum Base Construction
WEN Yun-quan
(Qidong Dajiang Middle School, Nantong 226215, China)
Abstract: The key to curriculum base construction lies in the development platform. Senior high school curriculum base construction should conform to the goal and establish the proper platforms, including curriculum molding, resource exploiting, materialized equipment, project practice, culture infiltration and teacher’s training, on the basis of which teaching styles are constantly improved, students are guided to learn effectively, and teachers’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is promoted for a better school with unique characteristics.
Key words: curriculum base; development platform; construction strategy; efficient learn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