泥屋西边有口井

来源 :散文选刊·下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anxiqq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带着发丝上柳叶的幽香走出土院, 一脚跌入了田野的幽香里。我看见风,穿着透明的长得没边儿的衣裙,悠悠地荡过来,宽大的袖口藏着玄妙的色彩,它剔透、纤细的手指,刚划过一片片的油菜地,油菜花就金达达地开了;风又用雪白的指尖,碰了碰田垄上的几株梨树, 梨花就开出了雪的颜色;风没有忘记把我身边的桃树给摸了,桃花就粉艳艳地开了。风笑嘻嘻地把各种香味一股脑儿地送给了我,香得我直晃脑袋,晃得花枝儿上的桃花瓣儿飘落了我一身。一转眼,俏皮的风,又把无边的麦苗油绿了一层,我弯下腰正打算抓一把麦叶上滚动的绿,这时,风把一群人扯进了我的西洼。
  准确地说,大西洼只有我和奶奶两个人;无垠的绿野里,只有我们住的两间小泥屋。看样子,被风吹来的这群人,是从一里半地外的村子来的。他们由东向西簇拥而来,飞扬的尘土里,前头有人扛着铁锨晃荡着走,中间走着的是一辆破旧的太平车,由两头不太年轻的骡子拉着,闷着头朝前走。后边离离拉拉地跟着看热闹的妇女和孩子。
  我摘一朵桃花在嘴里,一边品着花朵的味道,一边咂摸这些人的来头。以我六岁女孩儿的眼力,眼下不是庄稼收种的季节,地里没有什么活儿可干,村里人不会在这个时候赶着车下田。再说了,这也不会是过路的人与车,因为西洼里根本没有一条像样的路。有两条小土路,是农人在田间劳作时踩出来的,“ 细得像蚂蚁的肠子”。这句话,是一年前从城里回来的妈妈说的。眼见得这队人马越来越近,那势头活像是鬼子进村。我脑际突然闪现,那年队长带村民,扒掉我们在村里老屋的情景。我赶紧跑进土院子,高一腔低一腔地喊:“俺奶呀!又来扒咱家小泥屋啦!”
  等我拽拉着披头散发的奶奶出来时, 人、车呼隆隆碾过屋后的土地,不停脚地朝西走了,妇女和孩子尾随着,几条杂毛柴狗在人腿间穿梭。还没等我喊出一个破小子的名字,人、车突然地停了。队长耸了耸披挂在膀子上的蓝灰色中山服说:“就打这儿吧!”有人说好,然后用力朝手心吐了口唾沫,抓起铁锨把子,狠劲儿把铁锨头插进土里。我和奶奶刚挤近前,就听见铁锨刃铲断麦根的嘎吱声,我替麦苗疼得一哆嗦,站在那儿不停地倒腾两只脚,好像那铁锨挖断的不是麦苗根儿,而是我的十个脚趾头。
  几个抱孩子的妇女,也说了几句心疼麦苗的话,队长却朝她们一挥手说:“妇女都走开,别待这儿,开始挖井了。”几个挖土的男人哧哧地笑,在人群里找见自家的女人就催她们走。年轻的女人脸上有些挂不住,不愿走,就耷拉着脸问为啥不让看。队长就说,井是阴,女人也是阴;井是井,女人也是井,这阴碰阴,井碰井,不吉利,有可能打不出水,还有可能塌井。我没走,奶奶也没走,队长也没撵我俩。他可能认为我太小,算不上个女人,奶奶太老,称不上个女人。一坨一坨嫩生生的麦苗被铲挖出,埋压在一旁的新土里,偶尔露出白森森的根须。我奶奶一把把小心地拾起,裹包在围裙里,一棵棵小心地种到空地里。
  等奶奶种完最后一棵麦苗,那井已经挖到一人深了。这时,队长让人从太平车上抬下带有钻头的铁杆子,竖起来直直地戳进井坑里。钻头上方有螺旋的厚铁片, 还有一个装土的锥形铁锅子,几个男劳力在地面支起一个三脚木架子,六个壮汉奋力推动绑在铁家伙上的大木杠子,步调一致,号子也一致。“嗨哟!嗨哟!嗨哟——” 浑厚的声音在风中滚动,阳光停歇在他们额头和裸露的肩膀上,每一粒汗珠都是一颗炫目的小太阳,汉子们有力的脚印深深浅浅地转成了一个圈。螺旋钻头旋转着挖到深处,铁锅子里装满了泥土,几个汉子用力拉动铁杆子上的吊链,泥土拌着浑浊的泥水稀里哗啦被拉上来,被一锅一锅翻到地面。奶奶听到井下钻土的嘶嘶声,她说, 可怜呐!地疼啊!有浑浊的水从地底下冒出来,一股一股的,队长说,出水了!奶奶说,出血了!我探头朝深处看,很像血,淤泥黑红的汤水,浑浊得很。风在井口走一圈,又从井底旋上来,扑到我脸上,我闻到一股湿黏、阴凉的土腥气。
  浇了两次庄稼地,井水就清了。小毛驴拉着绞水车,绕着井口转磨磨,哗啦啦一圈,哗啦啦又一圈,清凌凌的井水,沿着水渠子哗啦啦流向田间去了。井水走到哪里,我就跟到哪里,就会听到一片不小的欢腾。活泼的水头,伸长尖圆的舌头,刚舔一下泛着细小裂纹的地皮,地就激动地哽咽了一声,还没等它再哽咽,井水就像奶汁一样,迅速填满了它起皱的大嘴。我听见土地喝奶的声音,我感到了饥渴,蹲下去捧一捧来喝。一入口,我打了个激灵,是那种清冽的甜,是那种阴柔的滑,从喉咙滑下去, 我的胃肠一路欢唱。更欢呼的还是刚发叶儿的玉米苗,水头还没挨近玉米根,玉米苗就倾斜了小身子,那柔长的叶片,是它渴望的手臂。水来了,玉米甩开长叶子舞蹈,把趴在叶面上的红壳瓢虫,甩得惊慌失措。
  浇过地的井水活了,就像年轻的母亲, 奶过自己孩子后的丰润。两年里,我常常端着饭碗去西边看井,从小泥屋到井台边, 碗里的饭还是热乎乎的。我将这几十米的距离,踩成一条尺子般的白路。移栽在井台边的两棵大柳树长得茂盛,投下两大片青绿的树荫,我一走近,就感受了井水的清凉,汗毛孔一下子收紧了。一看,我家的母鸡也在,一只在潮湿的井边刨土,两只在草丛里捉虫,三只鸡都唧唧咯咯,鸡嗉子鼓鼓地侧歪着。没等我在柳树下坐定,两只花尾巴鸭子也来了,在滚烫的白路上,它俩摇晃着肥硕的大屁股,边走边呱呱地叫。好像说,咋不叫上我们呢?鸭子不跟母鸡抢吃虫子,它吃井边湿润的草,伸出圆头剪刀似的扁嘴儿,拧吃鲜嫩的草叶。我发现,井台边的草要比别处长得旺盛,种类很多,开出的花色也多,采花的蜜蜂、蝴蝶也很多。鸭子比母鸡胆大,拧几口青草,就跩到井口照镜子,还冲井水叫,呱呱呱。只是叫,它们始终没敢下去游泳。
  我丢下空碗看井水,井水还是那么多。几天前,连日的车水、浇地,并没有减低水位,井水该是多少还是多少。井水幽幽的、荧荧的,托住几片青黄的柳树叶,扑闪着梦一般的蓝光。有那么一刻,我在这蓝光里看见了城里妈妈的眼睛。我喊:“妈唉!”井答:“唉……”我在当天晚上,却听到井的另一种声音。天刚刚黑下,鸡和鸭都上窝了,院子里静悄悄的。“吱呀”一声,风把紧闭的木门吹开了。我颠颠儿地跑过去关,刚摸到门帮, 就听到西边咕咚一声,沉闷的落水声中,掺杂一声短促的惊叫。我惊出一身冷汗,拽上正在刷锅的奶奶,拿上手电筒就出门了。祖孙俩的脚步,在无人的旷野走得歪歪扭扭。夜风把玉米叶摆弄出一片暗响, 手电颤动的光亮里,小虫子不断跳过来,抱上我们抖动的脚。
  井口被人蹬掉一块青砖,光柱下,一个新鲜的豁口,我们祖孙俩的心脏,也像被人豁了一个大口子。草丛里,一个兰花的小包袱,水井里,一声惊魂的呻吟。幽深的水井里,手电光照见一个人的头顶,这比我们想象的要好,我们的呼吸顿时有了节奏。那人扬起湿淋淋的头,瞬间,两眼发出的光亮在悸动。
  是个年轻的女人,她寡白着一张瘦脸, 额头上黏两片枯黄的柳树叶,十指抠进井壁的砖缝,一只黑壳昆虫在手面爬来爬去。她用力压制自己的颤抖,似乎不敢发出丝毫的哭声,怕稍一用力就会沉入井底。我奶奶趴下身子对她说:“乖乖呀,咱不怕,俺来救你了。”女人抽泣一声,点点头,下巴荡起一圈波动的水纹。奶奶一头一脸的汗,她的声音也汗津津的。她朝我喊:“丫头,快回村里叫人!见人就喊,快!快!我的乖。”
  没有月光的夜路,我却看得分明,眼前闪动一片光亮,那是井里的女人火一样求生的光芒。我跑得像飞,风在我的耳边呜呜怪叫,敞开的对襟小褂,是我拼命扇动的翅膀。我一头扎进一个黑影的怀里,我听见自己说:“大伯,救人!”
  似乎村里所有的煤油灯都亮了,又从村里亮到村外。一里半地的夜路,被人和火把填得满腾腾的,一直连接到井台边我
  奶奶的手电筒光。奶奶的手电光,始终笼罩井里女子的脸,她比刚坠井时平静许多。奶奶在光柱里,正给女人讲一件事,村人赶到时,这件事还没有講完。村人用绳索拴住一个小伙子的双脚,小伙子倒挂着, 慢慢垂向井里的女人。火把的光亮里,小伙子越下越深,他深吸一口气,脑袋扎进井水里,他摸索着用绳索拴上女人的腰。女人被拉出水井时,蜷缩的上衣下,一个滚圆的大肚皮。我奶奶一声惊呼:“乖乖啊!这肚里还有一个。”
  秋风可劲儿一吹,玉米、大豆都饱了仁儿,田野里的庄稼都沉甸甸的。快晌午了, 奶奶问我吃啥饭,我还没拿定主意,有人来敲我们家土院的门。我又颠颠儿地跑去开门,进来两个眉开眼笑的外乡人:年轻女人怀抱一个胖娃娃,青壮男人 汇一个沉甸甸的柳条筐。奶奶对着阳光,把娃娃举起来说:“是你小子在井水里撑住娘的吗?”
  责任编辑:蒋建伟美术插图:知 止
其他文献
古人是很喜欢红与绿的搭配的。白居易说:“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小诗诱人之处,正在于绿酒、红炉两种色彩的和谐配合,相映成趣。  说来也怪,倍受诗家青睐的红绿组合,却生生变成了生活中的俗物。但凡衣食住行,除了偶见菜盘里红了樱桃绿了芭蕉,你还见过红绿组合的联袂演出吗?你想得起来吗?没有。然而,生活总是在你不经意间给你惊喜,甚至会创造出比文学作品更精彩的佳作。  那天上班,我正
期刊
我一直推崇随意的人生,所以任何事都是半桶水,会写些文章却没有太好;懂一点英语却停留在皮毛;厨艺还行,变化多过精深;音、画、诵、摄略有涉猎,完全是打酱油;即便繡花,也只是粗线绣,丝线绣就hold不住了。这种玩玩的心态使得我在业余中自我感觉良好。  这几天,我深深觉得细致的重要性,脚踏实地的重要性。  真正明白这个道理,我已年近半百。  责任编辑:黄艳秋
期刊
春天老了,我的眼睛不会老,我要让它明眸善睐,蓄满情意。當薄雾蒙上你的双眼,让我搀扶你,告诉你一朵花开的颜色,像你青春的脸。  天地沧桑,我的双手不会老,我要让它充满力量,始终温暖。当冰雪覆盖大地,我要呵护你,把你的手放在我手里,像春风吻着你。  我的爱不会老,像太阳总升起,哪怕风霜染白了黑发,哪怕岁月蹒跚了步履。  我的爱不会老,像春风年年绿,哪怕鲜花零落成泥,哪怕青春早已远行。  爱永远年轻。 
期刊
那些夜晚,村庄总是在半夜时立起身来。它要用站起的姿势,靠近天上的星星,收取星光。這样一来,即使黑夜再黑。村庄都会用积攒的那些些微的星光,照见从远方归来的路。  我喜欢的那些夜晚,虽然不一定明亮,却总是很暖的样子。就像星光照着谁家低矮的篱笆,和一两声狗吠。还有,那个匆匆归家的人,一星半点的影子。就像星光点点滴滴,打在那株无花果树上,惊起夜宿的鸟儿。  那些夜晚,村庄真的就像一种幻觉,一种遥远的星光的
期刊
你知道沙漠洗澡有多奢侈,有多危险吗?  那年秋天,我带一个独立团280多辆军车在西北阿拉善地区沙漠深处驻训两个月,这60多天最最折磨人的就是缺水。吃的水和用的水都极其金贵。  先说这吃的水。团里专门准备了两辆水车,每天往返百八公里,从阿拉善右旗政府所在地拉水。遇到大风、下雪、沙尘暴,就得停运,每人每天的饮用水十分吃紧,平均只有一搪瓷缸子。如果司机开车迷了路,有时两三天都回不到宿营地,大家的那份干渴
期刊
镜中的我,仿佛越来越长成了麻糊村的模样,我在脸上寻到隐约的细纹,找出叫瓜地沟、春楼上和狼浴沟的地名,那是麻糊村人的天然粮仓。  不知是从哪天起,我对亲情的概念越来越模糊了。然而后来,我却分明是糊里糊涂地心疼开了,对村庄、对土地、对草木、对牛羊,对一孔孔废弃的窑洞,对那土土的乡音。当然,最揪疼我心的还是一个个亲爱的村民。他们不都姓魏,张三李四王二麻子,姓什么叫什么的都有,但我真切地感觉到,他们身上寄
期刊
我家门口这家粥铺,名叫“爱粥姑娘”,一个清香淡雅的店名,门店的牌匾上,还画了一个像是少数民族姑娘的头像,在端着碗喝粥。  喝粥,曾经是那个缺衣少吃年代里国家和政府的倡议,甚至连毛主席也倡导人民要“忙时吃干,闲时半干半稀”。这“稀”里,就含有喝粥的意思,至少我是这么理解的。那是处在缺衣少吃的年代,党和政府号召广大民众节衣缩食为国分忧。其实喝粥还是一种养生,“粥养生”在我国有悠久的历史,在长沙马王堆汉
期刊
寒假,吃过晚饭,天就黑了。我们叫上大双,悄悄摸到盐滩的水车旁,一起将水车从盐渠要口搬到平地处,系上粗绳子,串上扁担,前面俩人,后面俩人,扁担上肩,四个人不约而同一声“起”,水车就被抬了起来。  夜幕下,我们抬着水车,越过盐池,翻过潮河堤坝,穿过芦苇地上人们上班、捕鱼时踩出的小道,来到了那个已经结冰的大鱼塘的边上。冬天的夜好静,远处仿佛有落雁凄凄的叫声。我抓住水车拐把,不停地上下来回推拉着,鱼塘里的
期刊
线鸡,田村话叫“骡鸡”。  春末孵出的小鸡,到五六月份时阉割。师傅用工具一捆一夹,掰开嘴滴进二三滴水,拔去四五根毛,用小刀在腰部切一小口,再用丝线将两粒睾丸套出,然后,松夹解绳放行。线鸡这名儿,也是这样取的。四个月后临近过年,人们管这没了繁殖能力的大公鸡叫“骡鸡”。“四个月”是有原因的,从阉割到宰杀,不满四个月的,担心体内留有阉割毒素,满了的,叫好鸡,可以放心吃的鸡。  要想有只好骡鸡,也不易。母
期刊
以前的牙科不像现在这样兴隆,以前的牙医也不像现在这样找钱。  老街上有家姓钟的牙科诊所,祖上有拔牙镶牙的手艺,钟老先生在街上开了“钟氏牙科”。那时有钱人都喜欢镶个金牙什么的,钟老先生活儿做得细,附近几个县的人也来找。可惜钟老先生寿短,把手艺传给钟先生后就归西了。钟先生经营牙科没几年,就不让搞个体了,收起木匾进了公家医院,当了口腔科主任。  钟先生的儿子小钟,看多了父亲拔牙镶牙的事,没找到合适的工作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