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社会转型期农村大学生由于教育体制、家庭背景、城乡差别等因素的影响,在社会化过程中处于弱势地位,很多人“蜗居”城市边缘,形成“蚁族”。当一部分人厌倦了城市的漂泊,想回乡创业时,却发现家乡的大门早已对他们关闭。这样一个数百万高知的群体,一旦沦为城乡边缘人,对社会的稳定将造成无法估量的影响,对社会的损失也将无法估量。如何正确引导这些人充分就业、回乡创业,需要学校、社会、政府、农村大学生自己及其家庭共同努力。
[关键词]:社会转型期 农村大学生 城乡边缘化
作为正处于社会转型期的传统农业大国,我国每年都有大批的农村大学生从毕业走向失业,成为既进不了城,又回不了村的 “城乡新游民”。针对这一现象,笔者在永兴县进行了深入调查,并结合自己的思考,就农村大学生城乡边缘化问题作些探讨,以期引起社会对农村大学生给予更多的关心和关注。
一、农村大学生城乡边缘化的主要表现
(一)经济上的边缘化。经济地位的日益边缘化使得他们不得不游离于城市和农村之间。一是就业难。大多数农村大学生,社会资源贫乏,个人综合素质尚不全面,在激烈的社会就业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如永兴籍在外务工的农村大学生12000余人,没有固定工作的“城乡新游民”占1/3强。二是收入低。如永兴籍“城乡新游民”中平每月收入超过三千的约20%,超过两千的约41%,低于一千的有12%。三是“蚁族”多。据统计,近年来高校毕业生在大中城市就业人数占总数的80.8%,而来自县、镇和农村的毕业生也有约70%选择在大中城市就业。
(二)政治上的边缘化。随着社会政治民主化程度的提高,农村大学生参与政治的渴望以及主张公民政治权利的意识在不断增强。然而事实上,农村大学生的政治话语权越来越小,参与国家事务、参政议政的机会在减少。农村大学生在城市不能加入工会,没有自己的组织,没有政治地位。当合法权益遭到侵害的时候,他们没有替自己伸张正义维护合法权益的组织和机构,没有自己的利益代言人。在城市和乡村,他们甚至没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政治地位的边缘化对于农村大学生的发展将起着巨大的阻碍作用。
(三)文化上的边缘化。一方面,农村大学生深受农村文化的熏陶,思想观念、道德意识、行为方式、生活习惯等带着明显的传统痕迹; 另一方面,随着受教育程度的提高以及网络的普及、大众传媒的兴起、城乡文化的交流,农村大学生又同时受到城市文化、现代文明的浸染。但是,农村大学生囿于经济条件、地理环境、交通设施、闲暇时间的限制,致使他们所掌握的信息比较有限。 在城市文化“嫌贫爱富”的集体无意识中,农村大学生饱受歧视和嘲讽。
(四)社会管理上的边缘化。城乡二元分割的社会制度使农村大学生这一群体的地位在市场竞争中更加边缘化。六、七十年代,“跳农门”曾是多少农村人的梦想。但时过境迁,“非转农”却成为当今不少农村大学生的现实选择。但“非转农”却比“农转非”更为困难。笔者在永兴县公安局户籍科了解到,除了应届大学生以外,其他“非转农”暂时还不能办理。户籍科张某介绍说,目前户口迁移政策只有“农迁农”、“非迁非”、“农转非”,而“非转农”则不符合政策。
(五)心理上的边缘化。在社会转型过程中,各种社会规范相互冲突,使农村大学生心理受到了很大的冲击。一方面,由于经济上的不宽裕,以及因经济条件限制而导致的综合素质的差距,他们难免容易降低对自己的评价,缺乏自信心,产生强烈的自卑心理。另一方面,农村大学生由于长期生活在相对封闭的乡村环境中,与外界环境互动较少,沟通能力和人际交往的能力相对较弱,与他人交往的积极性不高,因而容易产生自我封闭的心理。
二、农村大学生城乡边缘化的原因分析
(一)城乡文化的冲突。城乡文化的不同,使农村大学生在早期社会化过程中形成的价值观念和生活态度,以及行为方式与城市大学生差别迥异。他们容易产生各方面的误解或困惑,比如,“由于受传统文化影响较深,农村大学生往往把一些人的精明、老练看作世故、圆滑”,这加大了其顺利社会化的难度。
(二)家庭背景的影响。一方面,家庭教育的缺失,导致农村大学生社会化环境先天不足。另一方面,贫困的家庭状况也是导致农村大学生社会化进程缓慢的重要原因之一,沉重的经济压力导致农村大学生心理压力较大,出现自卑、封闭、偏执、愤世嫉俗等心理问题。
(三)学校教育的偏颇。农村中学教育过于看重分数而忽视综合素质的培养,制约了农村大学生在中学时期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在大学,又有不少大学既缺少务实的职业教育,又远离合乎天道人心的理想化教育,造就的人才往往游离于真实社会。同时,由于学生工作和资助帮扶工作缺乏对科学认识,往往将经济上的资助当做救援农村大学生的全部工作,忽视了对农村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拓展和心理健康的教育。
(四)就业环境的差异。我国就业市场呈现二元化特征。一方面是地域的二元化区别,使大学生首先选择大中城市工作,“宁要城里一张床,不要农村一幢房”。而广大的内地和西部地区人才奇缺。另一方面是就业单位的二元化区别,同区域内政府机关、事业单位、垄断国企,高等院校,少数部分外资企业工资水平高,福利好,社会地位较高,因此成为大学生就业的首选。
(五)乡村发展的变迁。目前大学生不再热衷于“农转非”,绝非是一个偶然现象,回归农村是他们在权衡利弊得失之后,做出的无奈选择。其背后的隐喻是,偌大的城市里已经容不下莘莘学子们,相反,返乡当农民,要比当徒有虚名的“市民”更实惠。但这种“人才倒流”现象无论是对推进城市化进程,还是对推进新农村建设,都十分不利。
三、防止农村大学生城乡边缘化的对策措施
(一)学校——深化教育改革,强化职业培训,在专业设置方面,积极与社会接轨。一是强化综合知识技能培训。主要从专业知识、社会文化、思想观念及精神准则等多方面整体予以把握,不仅使他们掌握相应的专业技能,以应对将来的就业需要,还要让他们树立符合人的本质要求的价值取向。二是深化教育体制改革。一方面,大学的学科设置应该以提高学生的能力为主,以市场为导向,培养学生适应能力,学习能力,应变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另一方面,学校应该为同学们创造各种实践的平台,使他们能很快适应社会中的工作,并且可以做的得心应手。三是完善高校困难大学生资助工作,使之能够顺利完成学业,实现高校的人才培养目标。四是健全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与指导方式方法,主动引导和帮助学生解决人生中社会适应性和自身生存发展这两大基本问题,正确面对生活中可能面临的问题和成才过程中的各种危机,真正锻炼成长为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能够为社会进步做出个人贡献的专门人才。
(二)政府——统筹城乡发展,消除二元体制,加强就业指导,鼓励乡村创业。一是促进就业公平,创造就业和谐。要建立不受任何非市场因素干扰的大学生劳动力市场,使其处于完全公平的自由竞争状态,实现人得其位,位得其人。二是维护就业稳定,提供就业保障。保障大学生通过公平竞争取得工作岗位后与工作单位建立劳动关系,付出劳动获得报酬,履行劳动义务享受社会保障权利,参加职业技能培训提高工作能力,发生劳动纠纷得到法律保护等。三是转变就业观念,拓展就业渠道。农村大学毕业生必须调整就业心态、转变就业观念,拓展就业渠道。敢于到西部去,到基层单位,生产第一线,到民营企业去;坚持先就业,后择业;勇于创业,实现由被动就业向自主创业转变。四是制定优惠政策,加大扶持力度。制定出台促进“城乡新游民”就业的相关政策法规,以政策促就业。五是规范“非转农”制度,鼓励回乡创业。对于真正回到农村创业和工作的大学生,我们要给予支持;但对于那种“伪农民”,我们要加以限制。随着城乡统筹的进一步发展,有关“非转农”的制度设计将迫在眉睫。
(三)农村大学生自身——降低就业姿态,积极寻求就业和发展。一要苦练内功,提高素质。要面向“城乡新游民”开展旨在提高其专业技能的职业培训;选择一部分有资质、有条件的培训机构作为农村大学生创业与就业培训基地,实施创业援助行动。二要转变观念,低姿态就业。农村大学生应该主动的改变自己的不良观念,培养自己吃苦耐劳的品格,脚踏实地的做事,不断培养自己的意志力及经受挫折的能力,改变眼高手低的想法,找到适合自己的位置。
(四)社会和家庭——形成一个良好的氛围,宽容接纳失业大学生,鼓励他们以健康、阳光的心态走向社会。各级人力资源市场要培养一批专业职业指导师,设立专门职业指导窗口,在开展农村大学生的职业介绍和职业培训的同时,开展职业指导工作。做为农村大学生的家长,应当明白当前的就业形势,多与他们交流、谈心,减轻他们的心理压力,创造宽松的就业氛围,让他们以积极阳光的心态就业。
[关键词]:社会转型期 农村大学生 城乡边缘化
作为正处于社会转型期的传统农业大国,我国每年都有大批的农村大学生从毕业走向失业,成为既进不了城,又回不了村的 “城乡新游民”。针对这一现象,笔者在永兴县进行了深入调查,并结合自己的思考,就农村大学生城乡边缘化问题作些探讨,以期引起社会对农村大学生给予更多的关心和关注。
一、农村大学生城乡边缘化的主要表现
(一)经济上的边缘化。经济地位的日益边缘化使得他们不得不游离于城市和农村之间。一是就业难。大多数农村大学生,社会资源贫乏,个人综合素质尚不全面,在激烈的社会就业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如永兴籍在外务工的农村大学生12000余人,没有固定工作的“城乡新游民”占1/3强。二是收入低。如永兴籍“城乡新游民”中平每月收入超过三千的约20%,超过两千的约41%,低于一千的有12%。三是“蚁族”多。据统计,近年来高校毕业生在大中城市就业人数占总数的80.8%,而来自县、镇和农村的毕业生也有约70%选择在大中城市就业。
(二)政治上的边缘化。随着社会政治民主化程度的提高,农村大学生参与政治的渴望以及主张公民政治权利的意识在不断增强。然而事实上,农村大学生的政治话语权越来越小,参与国家事务、参政议政的机会在减少。农村大学生在城市不能加入工会,没有自己的组织,没有政治地位。当合法权益遭到侵害的时候,他们没有替自己伸张正义维护合法权益的组织和机构,没有自己的利益代言人。在城市和乡村,他们甚至没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政治地位的边缘化对于农村大学生的发展将起着巨大的阻碍作用。
(三)文化上的边缘化。一方面,农村大学生深受农村文化的熏陶,思想观念、道德意识、行为方式、生活习惯等带着明显的传统痕迹; 另一方面,随着受教育程度的提高以及网络的普及、大众传媒的兴起、城乡文化的交流,农村大学生又同时受到城市文化、现代文明的浸染。但是,农村大学生囿于经济条件、地理环境、交通设施、闲暇时间的限制,致使他们所掌握的信息比较有限。 在城市文化“嫌贫爱富”的集体无意识中,农村大学生饱受歧视和嘲讽。
(四)社会管理上的边缘化。城乡二元分割的社会制度使农村大学生这一群体的地位在市场竞争中更加边缘化。六、七十年代,“跳农门”曾是多少农村人的梦想。但时过境迁,“非转农”却成为当今不少农村大学生的现实选择。但“非转农”却比“农转非”更为困难。笔者在永兴县公安局户籍科了解到,除了应届大学生以外,其他“非转农”暂时还不能办理。户籍科张某介绍说,目前户口迁移政策只有“农迁农”、“非迁非”、“农转非”,而“非转农”则不符合政策。
(五)心理上的边缘化。在社会转型过程中,各种社会规范相互冲突,使农村大学生心理受到了很大的冲击。一方面,由于经济上的不宽裕,以及因经济条件限制而导致的综合素质的差距,他们难免容易降低对自己的评价,缺乏自信心,产生强烈的自卑心理。另一方面,农村大学生由于长期生活在相对封闭的乡村环境中,与外界环境互动较少,沟通能力和人际交往的能力相对较弱,与他人交往的积极性不高,因而容易产生自我封闭的心理。
二、农村大学生城乡边缘化的原因分析
(一)城乡文化的冲突。城乡文化的不同,使农村大学生在早期社会化过程中形成的价值观念和生活态度,以及行为方式与城市大学生差别迥异。他们容易产生各方面的误解或困惑,比如,“由于受传统文化影响较深,农村大学生往往把一些人的精明、老练看作世故、圆滑”,这加大了其顺利社会化的难度。
(二)家庭背景的影响。一方面,家庭教育的缺失,导致农村大学生社会化环境先天不足。另一方面,贫困的家庭状况也是导致农村大学生社会化进程缓慢的重要原因之一,沉重的经济压力导致农村大学生心理压力较大,出现自卑、封闭、偏执、愤世嫉俗等心理问题。
(三)学校教育的偏颇。农村中学教育过于看重分数而忽视综合素质的培养,制约了农村大学生在中学时期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在大学,又有不少大学既缺少务实的职业教育,又远离合乎天道人心的理想化教育,造就的人才往往游离于真实社会。同时,由于学生工作和资助帮扶工作缺乏对科学认识,往往将经济上的资助当做救援农村大学生的全部工作,忽视了对农村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拓展和心理健康的教育。
(四)就业环境的差异。我国就业市场呈现二元化特征。一方面是地域的二元化区别,使大学生首先选择大中城市工作,“宁要城里一张床,不要农村一幢房”。而广大的内地和西部地区人才奇缺。另一方面是就业单位的二元化区别,同区域内政府机关、事业单位、垄断国企,高等院校,少数部分外资企业工资水平高,福利好,社会地位较高,因此成为大学生就业的首选。
(五)乡村发展的变迁。目前大学生不再热衷于“农转非”,绝非是一个偶然现象,回归农村是他们在权衡利弊得失之后,做出的无奈选择。其背后的隐喻是,偌大的城市里已经容不下莘莘学子们,相反,返乡当农民,要比当徒有虚名的“市民”更实惠。但这种“人才倒流”现象无论是对推进城市化进程,还是对推进新农村建设,都十分不利。
三、防止农村大学生城乡边缘化的对策措施
(一)学校——深化教育改革,强化职业培训,在专业设置方面,积极与社会接轨。一是强化综合知识技能培训。主要从专业知识、社会文化、思想观念及精神准则等多方面整体予以把握,不仅使他们掌握相应的专业技能,以应对将来的就业需要,还要让他们树立符合人的本质要求的价值取向。二是深化教育体制改革。一方面,大学的学科设置应该以提高学生的能力为主,以市场为导向,培养学生适应能力,学习能力,应变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另一方面,学校应该为同学们创造各种实践的平台,使他们能很快适应社会中的工作,并且可以做的得心应手。三是完善高校困难大学生资助工作,使之能够顺利完成学业,实现高校的人才培养目标。四是健全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与指导方式方法,主动引导和帮助学生解决人生中社会适应性和自身生存发展这两大基本问题,正确面对生活中可能面临的问题和成才过程中的各种危机,真正锻炼成长为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能够为社会进步做出个人贡献的专门人才。
(二)政府——统筹城乡发展,消除二元体制,加强就业指导,鼓励乡村创业。一是促进就业公平,创造就业和谐。要建立不受任何非市场因素干扰的大学生劳动力市场,使其处于完全公平的自由竞争状态,实现人得其位,位得其人。二是维护就业稳定,提供就业保障。保障大学生通过公平竞争取得工作岗位后与工作单位建立劳动关系,付出劳动获得报酬,履行劳动义务享受社会保障权利,参加职业技能培训提高工作能力,发生劳动纠纷得到法律保护等。三是转变就业观念,拓展就业渠道。农村大学毕业生必须调整就业心态、转变就业观念,拓展就业渠道。敢于到西部去,到基层单位,生产第一线,到民营企业去;坚持先就业,后择业;勇于创业,实现由被动就业向自主创业转变。四是制定优惠政策,加大扶持力度。制定出台促进“城乡新游民”就业的相关政策法规,以政策促就业。五是规范“非转农”制度,鼓励回乡创业。对于真正回到农村创业和工作的大学生,我们要给予支持;但对于那种“伪农民”,我们要加以限制。随着城乡统筹的进一步发展,有关“非转农”的制度设计将迫在眉睫。
(三)农村大学生自身——降低就业姿态,积极寻求就业和发展。一要苦练内功,提高素质。要面向“城乡新游民”开展旨在提高其专业技能的职业培训;选择一部分有资质、有条件的培训机构作为农村大学生创业与就业培训基地,实施创业援助行动。二要转变观念,低姿态就业。农村大学生应该主动的改变自己的不良观念,培养自己吃苦耐劳的品格,脚踏实地的做事,不断培养自己的意志力及经受挫折的能力,改变眼高手低的想法,找到适合自己的位置。
(四)社会和家庭——形成一个良好的氛围,宽容接纳失业大学生,鼓励他们以健康、阳光的心态走向社会。各级人力资源市场要培养一批专业职业指导师,设立专门职业指导窗口,在开展农村大学生的职业介绍和职业培训的同时,开展职业指导工作。做为农村大学生的家长,应当明白当前的就业形势,多与他们交流、谈心,减轻他们的心理压力,创造宽松的就业氛围,让他们以积极阳光的心态就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