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课程教学要求教师把握课标,灵活用好教材。但由于生活水平和家庭教育的特点及地区差异,学生的社会生活经验、动手操作能力受到严重的局限,教材中不少内容让学生直接理解有较大的难度。因此,根据学生实际,注重教学创新是提高教学效果的重要途径。
一、借用身边素材,巧设问题情境,创新教学内容。
巧设情境,借用学生熟知的素材引导探究,能化枯燥为有趣,化被动为主动。如教学七年级上册“有效数字”的概念时,一上课我就问平时不大专心听讲的一名学生“你身上有多少钱?”学生觉得挺奇怪,回答“我只有2元!”我又问:“2元钱有哪几种书写方式?”学生顿时明白了我的用意,说出了三种书写方式:2元、2.0元、2.00元。我又问:“这三种书写方式有什么不同的含义呢?请同学们讨论一下。”因势引导,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变“要我知道”为“我想知道”,收到奇效。
“处处留心皆学问”,只要我们细心观察,会发现学生身边发生的许多事情,都可编成数学问题,供学生探究。
二、熟悉课标,活用课本,优化教材。
由强调“教好教材”到强调用好教材,一字之差,却是教学理念的本质转变。实际上,学生喜欢能巧设情境,善于创新教学内容的老师。因此,备课时要善于把握课标要求,熟悉教学内容,把教材内容重新组合,理顺,这样才能做到讲题有新意,题题有收获。
1.小题大做
例1:人教版七年级下册P91第10题,如果让学生就题做题,意义不大,如果能就这题编练如下一组题,将较好地培养学生发散思维,提高学生的演绎推理能力。
原题:如图(1)已知△ABC中,∠B、∠C的平分线相交于点O,求∠A与∠BOC的关系。
变式一:如图(2)△ABC中,BO、CO分别是∠ABC、∠ACD的平分线,求∠O与∠A的关系。
变式二:如图BO、CO分别是△ABC的外角平分钱,交点为O,求∠O与∠A的关系。
2.大题化小。
对于课本中一些文字太多且受生活实践经验限制的探究题,分组讨论既耽误学习时间,又达不到培养能力的效果。假如细化问题,循序渐进,使学生觉得难题不难,就能收到较好的学习效果。例如,七年级下册P131实际问题与一元一次不等式的引例:甲、乙两商场以同样价格出售同样的商品,并且又各自提出不同的优惠方案,在甲店累计购买100元商品后,再购买的商品按原价的90%收费;在乙店累计购买50元商品后,再购买的商品按原价的95%收费。顾客怎样选择商店购物能获得更大优惠?
这个问题并不复杂,处理不当将失去培养学生能力的机会。因此本人采用以下步骤教学。
(1)学生自学,了解题意,思考解决方案。
(2)角色变换,让问题情景化,要求学生帮老师选择。
①如果老师买40元这种商品,应选择哪家商店?为什么?
②若要买80元这种商品应选哪家商店?为什么?
③若要买120元这种商品,选甲商店花费更小吗?
④有可能在两家商店花费一样吗?
⑤当购物超过多少元时,在甲店消费更优惠。
这样把大题化小,从简到繁,降低了思维的梯度,虽说每个问题都要通过计算才能回答,但思维方式一样,学完这题,多数学生可以形成解题技能,从而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创新教法,体现主体,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
课堂教学要体现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释疑为主轴,练习为主线。所以上课要精,要明确哪些内容学生自学能懂的,练习可自行解决的;那些内容是非讲不可的。要重视数学思想的渗透,加强方法指导,尽可能把课堂交给学生;教师讲的要精,要针对学生的疑难来讲,为他们拔开迷雾,进入新境界。
例如:七年级(上)3.2解一元一次方程(一),我是这样设计的:
1.请同学们心中想一个你喜欢的数,然后按老师的要求进行运算,再告诉老师你的结果。老师可以知道你想的是什么数。即:把你想的数字乘以2,加上10。
2.点几个学生报运算结果,老师回答他想的数。
3.老师告诉学生这是解一元一次方程,并且把求刚才几位同学想的数的方程写在黑板上。
问:如何解一元一次方程呢?请同学们想法尝试一下吧?
4.学生自学完后,请学生汇报自学情况并提出问题。解决完学生的问题后,老师应把学生没注意的问题提出来让学生解决。
5.练习评价,学生演板,学生点评。
这样让学生自主探究学习,他们喜欢,学来有效,教师像个指挥员,轻松潇洒。
四、创新习题,精讲多练,让学生享受解题的快乐。
我们反对题海战术,但是数学没有一定量的练习,又达不到巩固基础知识,形成数学技能的要求。因此,教师要认真钻研教材,探究题目用意,做题目的主人。
一、借用身边素材,巧设问题情境,创新教学内容。
巧设情境,借用学生熟知的素材引导探究,能化枯燥为有趣,化被动为主动。如教学七年级上册“有效数字”的概念时,一上课我就问平时不大专心听讲的一名学生“你身上有多少钱?”学生觉得挺奇怪,回答“我只有2元!”我又问:“2元钱有哪几种书写方式?”学生顿时明白了我的用意,说出了三种书写方式:2元、2.0元、2.00元。我又问:“这三种书写方式有什么不同的含义呢?请同学们讨论一下。”因势引导,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变“要我知道”为“我想知道”,收到奇效。
“处处留心皆学问”,只要我们细心观察,会发现学生身边发生的许多事情,都可编成数学问题,供学生探究。
二、熟悉课标,活用课本,优化教材。
由强调“教好教材”到强调用好教材,一字之差,却是教学理念的本质转变。实际上,学生喜欢能巧设情境,善于创新教学内容的老师。因此,备课时要善于把握课标要求,熟悉教学内容,把教材内容重新组合,理顺,这样才能做到讲题有新意,题题有收获。
1.小题大做
例1:人教版七年级下册P91第10题,如果让学生就题做题,意义不大,如果能就这题编练如下一组题,将较好地培养学生发散思维,提高学生的演绎推理能力。
原题:如图(1)已知△ABC中,∠B、∠C的平分线相交于点O,求∠A与∠BOC的关系。
变式一:如图(2)△ABC中,BO、CO分别是∠ABC、∠ACD的平分线,求∠O与∠A的关系。
变式二:如图BO、CO分别是△ABC的外角平分钱,交点为O,求∠O与∠A的关系。
2.大题化小。
对于课本中一些文字太多且受生活实践经验限制的探究题,分组讨论既耽误学习时间,又达不到培养能力的效果。假如细化问题,循序渐进,使学生觉得难题不难,就能收到较好的学习效果。例如,七年级下册P131实际问题与一元一次不等式的引例:甲、乙两商场以同样价格出售同样的商品,并且又各自提出不同的优惠方案,在甲店累计购买100元商品后,再购买的商品按原价的90%收费;在乙店累计购买50元商品后,再购买的商品按原价的95%收费。顾客怎样选择商店购物能获得更大优惠?
这个问题并不复杂,处理不当将失去培养学生能力的机会。因此本人采用以下步骤教学。
(1)学生自学,了解题意,思考解决方案。
(2)角色变换,让问题情景化,要求学生帮老师选择。
①如果老师买40元这种商品,应选择哪家商店?为什么?
②若要买80元这种商品应选哪家商店?为什么?
③若要买120元这种商品,选甲商店花费更小吗?
④有可能在两家商店花费一样吗?
⑤当购物超过多少元时,在甲店消费更优惠。
这样把大题化小,从简到繁,降低了思维的梯度,虽说每个问题都要通过计算才能回答,但思维方式一样,学完这题,多数学生可以形成解题技能,从而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创新教法,体现主体,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
课堂教学要体现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释疑为主轴,练习为主线。所以上课要精,要明确哪些内容学生自学能懂的,练习可自行解决的;那些内容是非讲不可的。要重视数学思想的渗透,加强方法指导,尽可能把课堂交给学生;教师讲的要精,要针对学生的疑难来讲,为他们拔开迷雾,进入新境界。
例如:七年级(上)3.2解一元一次方程(一),我是这样设计的:
1.请同学们心中想一个你喜欢的数,然后按老师的要求进行运算,再告诉老师你的结果。老师可以知道你想的是什么数。即:把你想的数字乘以2,加上10。
2.点几个学生报运算结果,老师回答他想的数。
3.老师告诉学生这是解一元一次方程,并且把求刚才几位同学想的数的方程写在黑板上。
问:如何解一元一次方程呢?请同学们想法尝试一下吧?
4.学生自学完后,请学生汇报自学情况并提出问题。解决完学生的问题后,老师应把学生没注意的问题提出来让学生解决。
5.练习评价,学生演板,学生点评。
这样让学生自主探究学习,他们喜欢,学来有效,教师像个指挥员,轻松潇洒。
四、创新习题,精讲多练,让学生享受解题的快乐。
我们反对题海战术,但是数学没有一定量的练习,又达不到巩固基础知识,形成数学技能的要求。因此,教师要认真钻研教材,探究题目用意,做题目的主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