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当前大学英语听力教学方式过于单一,复旦大学张学新教授提出了一种新的课堂教学模式——对分课堂。本文通过分析大學英语听力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从教师讲授、内化吸收和隔堂讨论这三个环节阐述了对分课堂在大学英语听力教学中的应用。
【关键词】对分课堂 大学英语 听力教学
一、大学英语听力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现在大学英语听力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教学方式单一,师生互动太少,学生认为听力课枯燥乏味,缺乏听英语的兴趣。以笔者所在的大学为例,每两周一次听力课,两节课共90分钟时间。上课方式基本是教师放一两遍音频或视频材料,让学生做对应的练习题,然后教师回答问题,再公布正确答案。这样两节课下来,学生听得非常疲累,遇到听不懂的地方也只能掠过,教学效果很不理想。
此外,教师的听力课堂教学效果在课下也很难能得以巩固。主要是因为学生在课后很少进行听力训练;而仅凭课堂上听力训练的量,学生又难以达到四、六级的要求。学生在课后进行听力训练主要靠个人的主动性,而学生在课外练习听力的材料基本以针对性模拟题为主,这种传统的听力备考模式效果虽较明显,但听力内容、训练方式不免会单调、枯燥。因此,怎样引导学生在课下进行有成效,多样化的听力训练也是大学英语教师值得思考的问题。
二、对分课堂教学模式简介
“对分课堂”是2014 年初复旦大学心理系博导张学新教授基于认知心理学原理在其课堂上提出并试行的一种原创性的课堂教学模式。这种新型的课堂教学模式把讲授式课堂及讨论式课堂的优点相结合,深刻变革了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激发了学生在课堂中和课后“主动学习”。在此之后的两年多时间里,对分课堂的理论及实践被迅速推广到全国高校中,得到了广大高校师生的肯定与支持。“对分课堂”,顾名思义,即教师和学生将课堂“对分”,教师讲授占据一半的课堂时间,学生讨论则占据另一半课堂时间。“对分课堂”的重要创新之处为“隔堂讨论”,就是在课堂上将讲授部分与讨论部分分隔开,学生利用这两部分之间的一周时间自主学习,自己对知识“内化吸收”。这种新的教学模式能让学生在课后有理由与动力去主动学习,同时也避免了教师在课堂讲授后立即提出问题,让学生讨论,学生没有准备,讨论效果不佳的问题。对分课堂把教学时间刻画为清晰分离的三个过程,分别为讲授(Presentation)、内化吸收(Assimilation)和讨论(Discussion),简称为 PAD 课堂。
三、对分课堂在听力教学实践中的应用
笔者以所在院校使用的教材《新视野大学英语视听说( 第三版)》 第一册第一单元Listening to the world这部分为例,采用对分课堂的教学模式进行了课堂设计。
1.教师讲授阶段。这一阶段为教师讲授环节。首先教师向学生介绍这一部分的主题:谈论过去的事情以及这些事情对于现在的影响。然后播放两遍播客,让学生根据课本上对应的听力习题记下要点。接着讲授本单元的听力技巧:听特定的信息点,再播放一段采访录音,提醒学生关注其中的时间短语和数字。最后给学生看两至三遍古巴芭蕾舞蹈家Carlos的视频材料,让学生尽力听懂这篇人物介绍的内容。在讲授阶段,教师不提问学生,课堂气氛轻松,学生也不用担心听不懂,回答不出老师的问题,避免了焦虑感的产生。
2.学生内化吸收阶段。此阶段学生利用课后一周的时间独立学习和拓展学习,借助多媒体、网络等资源理解吸收教师讲授的内容,并自主完成课后作业及相关的练习题。教师要求学生课后标记出上课时一遍就能听懂的段落、篇章,听两三遍能基本理解的部分,以及经课下反复多次听(学生用书中配有光盘)仍听不懂的章节。然后学生要完成课本上每段听力材料后的所有习题。除此之外,教师还可以让学生仿照Carlos这段材料准备一篇口头陈述,介绍自己的家乡、家庭和童年生活。学生的内化吸收环节虽是学生自主安排学习,但教师必须给学生设置明确的目标,使学生明确学习的任务和方向。
3.隔堂讨论阶段。隔堂讨论是对分课堂教学模式的一个创新和最大亮点。这一环节是对学生“内化吸收”的检测,也最考验教师的课堂组织能力和协调能力。首先教师将全班同学分为几个小组,每组四至五人。然后同学们开始进行小组讨论,包括复习上次课所学的听力技巧及讨论课后习题。小组成员进行沟通交流,分享自己的心得体会,讲出自己听不懂、不理解的部分,互相答疑解惑。接着学生在小组内展示自己的口头陈述内容,由小组成员进行组内评分和评判。这一讨论过程持续时间约为二十分钟。接下来每组派一名代表说出本组的讨论情况并进行口头陈述,最后教师进行评价,精彩之处给予鼓励,不足的地方提出建议,全面地进行总结。
“对分课堂”教学模式既传承了传统讲授式教学的精华,又融合了探究、讨论、合作等多种学习模式的特点,符合中国课堂教育的实际。当前的教学实践表明“对分”模式使大学英语听力教学多样化,持续保持了学生的听力热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动力,值得高校广大英语教师进一步深入研究、实践。
参考文献:
[1]张学新.对分课堂 中国教育的新智慧[M].北京:科学出版社, 2016(12).
[2]孔冉冉.基于“对分课堂”的大学英语课堂教学模式初探[J].兰州教育学院学报,2016(7).
【基金项目】2017年安徽省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项目“高校思政课‘对分课堂’模式的适用性与理论基础研究”。
作者简介:胡薇(1982-),女,安徽安庆人,硕士,安庆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讲师。
【关键词】对分课堂 大学英语 听力教学
一、大学英语听力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现在大学英语听力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教学方式单一,师生互动太少,学生认为听力课枯燥乏味,缺乏听英语的兴趣。以笔者所在的大学为例,每两周一次听力课,两节课共90分钟时间。上课方式基本是教师放一两遍音频或视频材料,让学生做对应的练习题,然后教师回答问题,再公布正确答案。这样两节课下来,学生听得非常疲累,遇到听不懂的地方也只能掠过,教学效果很不理想。
此外,教师的听力课堂教学效果在课下也很难能得以巩固。主要是因为学生在课后很少进行听力训练;而仅凭课堂上听力训练的量,学生又难以达到四、六级的要求。学生在课后进行听力训练主要靠个人的主动性,而学生在课外练习听力的材料基本以针对性模拟题为主,这种传统的听力备考模式效果虽较明显,但听力内容、训练方式不免会单调、枯燥。因此,怎样引导学生在课下进行有成效,多样化的听力训练也是大学英语教师值得思考的问题。
二、对分课堂教学模式简介
“对分课堂”是2014 年初复旦大学心理系博导张学新教授基于认知心理学原理在其课堂上提出并试行的一种原创性的课堂教学模式。这种新型的课堂教学模式把讲授式课堂及讨论式课堂的优点相结合,深刻变革了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激发了学生在课堂中和课后“主动学习”。在此之后的两年多时间里,对分课堂的理论及实践被迅速推广到全国高校中,得到了广大高校师生的肯定与支持。“对分课堂”,顾名思义,即教师和学生将课堂“对分”,教师讲授占据一半的课堂时间,学生讨论则占据另一半课堂时间。“对分课堂”的重要创新之处为“隔堂讨论”,就是在课堂上将讲授部分与讨论部分分隔开,学生利用这两部分之间的一周时间自主学习,自己对知识“内化吸收”。这种新的教学模式能让学生在课后有理由与动力去主动学习,同时也避免了教师在课堂讲授后立即提出问题,让学生讨论,学生没有准备,讨论效果不佳的问题。对分课堂把教学时间刻画为清晰分离的三个过程,分别为讲授(Presentation)、内化吸收(Assimilation)和讨论(Discussion),简称为 PAD 课堂。
三、对分课堂在听力教学实践中的应用
笔者以所在院校使用的教材《新视野大学英语视听说( 第三版)》 第一册第一单元Listening to the world这部分为例,采用对分课堂的教学模式进行了课堂设计。
1.教师讲授阶段。这一阶段为教师讲授环节。首先教师向学生介绍这一部分的主题:谈论过去的事情以及这些事情对于现在的影响。然后播放两遍播客,让学生根据课本上对应的听力习题记下要点。接着讲授本单元的听力技巧:听特定的信息点,再播放一段采访录音,提醒学生关注其中的时间短语和数字。最后给学生看两至三遍古巴芭蕾舞蹈家Carlos的视频材料,让学生尽力听懂这篇人物介绍的内容。在讲授阶段,教师不提问学生,课堂气氛轻松,学生也不用担心听不懂,回答不出老师的问题,避免了焦虑感的产生。
2.学生内化吸收阶段。此阶段学生利用课后一周的时间独立学习和拓展学习,借助多媒体、网络等资源理解吸收教师讲授的内容,并自主完成课后作业及相关的练习题。教师要求学生课后标记出上课时一遍就能听懂的段落、篇章,听两三遍能基本理解的部分,以及经课下反复多次听(学生用书中配有光盘)仍听不懂的章节。然后学生要完成课本上每段听力材料后的所有习题。除此之外,教师还可以让学生仿照Carlos这段材料准备一篇口头陈述,介绍自己的家乡、家庭和童年生活。学生的内化吸收环节虽是学生自主安排学习,但教师必须给学生设置明确的目标,使学生明确学习的任务和方向。
3.隔堂讨论阶段。隔堂讨论是对分课堂教学模式的一个创新和最大亮点。这一环节是对学生“内化吸收”的检测,也最考验教师的课堂组织能力和协调能力。首先教师将全班同学分为几个小组,每组四至五人。然后同学们开始进行小组讨论,包括复习上次课所学的听力技巧及讨论课后习题。小组成员进行沟通交流,分享自己的心得体会,讲出自己听不懂、不理解的部分,互相答疑解惑。接着学生在小组内展示自己的口头陈述内容,由小组成员进行组内评分和评判。这一讨论过程持续时间约为二十分钟。接下来每组派一名代表说出本组的讨论情况并进行口头陈述,最后教师进行评价,精彩之处给予鼓励,不足的地方提出建议,全面地进行总结。
“对分课堂”教学模式既传承了传统讲授式教学的精华,又融合了探究、讨论、合作等多种学习模式的特点,符合中国课堂教育的实际。当前的教学实践表明“对分”模式使大学英语听力教学多样化,持续保持了学生的听力热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动力,值得高校广大英语教师进一步深入研究、实践。
参考文献:
[1]张学新.对分课堂 中国教育的新智慧[M].北京:科学出版社, 2016(12).
[2]孔冉冉.基于“对分课堂”的大学英语课堂教学模式初探[J].兰州教育学院学报,2016(7).
【基金项目】2017年安徽省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项目“高校思政课‘对分课堂’模式的适用性与理论基础研究”。
作者简介:胡薇(1982-),女,安徽安庆人,硕士,安庆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讲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