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1世纪以来,人类进入全球化时期,“包括历史科学在内的人文社会科学正在全球化的背景下受到重新的审视,全球化正在重塑人文社会科学。”世界当代史课程讲授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后至今的世界历史,是历史学专业的专业必修课。研究世界当代史需要运用全球史的研究方法将历史事件放到全球的范围内进行考察,总结世界当代史的时代特点。同样,世界当代史教学也需要采取适应全球化的新模式。
一、全球化背景下传统教学方式的不足
传统教学模式以教师为中心,以教材为中心。这种模式在信息不畅通的时代获得了广泛的采用。然而,在全球化快速发展的今天,传统的封闭式教学方式给学习世界当代史带来一些问题。
首先是教师角色的转换问题。传统教学模式中教师是中心,师生之间的关系相对静态。教师是所谓的拥有专业知识的权威,以知识传授为主,特别是历史专业。然而与其它时期的历史不同,当代史是还在进行中的历史。昨天刚刚发生过的事件,今天就变成了当代史的组成部分;与此同时,在全球网络化的影响下,地球上任何一个角落发生的事情即刻就传遍全球。安东尼·吉登斯在其著作《现代性的后果》中写道,所谓全球化,是“世界范围内的社会关系的强化,这种关系以这样一种方式将彼此相距遥远的地域连接起来,即此地所发生的事件可能是由许多英里以外的异地事件而引起的,反之亦然。”每天都有海量的新历史正在产生。同时与传统的信息来源单一化不同,全球化时代信息来源多样化、便捷化。这些都凸显了驾驭知识能力的重要性。对当代大学生的培养目标,已经从知识型人才转向能力型人才。教师不再是知识权威,也不再是课堂上唯一的信息来源。因此教师的角色必然要转变。
其次是教材的更新问题。目前世界当代史的教材主要有九种。在高校中使用的教材主要是王斯德、钱洪编著《世界当代史(1945-2000)》(初版于1989年,再版于1993年,三版于2008年),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历史专业系列教材《世界当代史(高教版)》(1999-2006年版),还有《世界史》六卷本中现代史编下卷(从1994年至今十多年过去,虽然重印了二十多次而版次还是第一次)。比较一下美国历史学家斯塔夫里阿诺斯所著《全球通史》。该书从成书至作者去世间,共改版7次,在最后一版的序言中,作者再次说明“为什么本书第1版问世才30个年头现在就又要出版面向21世纪的新版本呢?答案……还是那句话:新世界需要新史学。”他不仅增加了新内容,而且提供了新的视野。可见,我国教材更新的速度较慢。面对全球化的当代史,少有更新的教材显然不利于学生对当代史特点的把握。
第三,世界史史学功能的完善问题。在世界当代史的教学过程中,笔者经常会遇到这种情况。学生对教材中的内容并不感兴趣,他们宁愿坐在教室里听听音乐、发发短信或者背背单词。分析现实世界正在发生的事情时,有些学生有认识偏差,眼中只看欧美,认为只有欧美才自由、平等、民主。那么,“中国在全球化情境下面临的……现实问题(西方文化是否会逐渐令中国青年一代失去文化/历史、民族/国家认同,危机民族的文化安全最终危机国家安全和民族利益,)可以表述为:若想在全面思想交流的情形下保持中国文化自身的独特性,人们理应采取什么样的方式接受西方思想。”如果我们的世界历史教学不能帮助青年一代树立正确的世界观,那么我们的国家安全和民族利益从何而言。
由此可见,世界当代史课程在全球化的背景下被重塑,高校世界当代史的教学模式也亟需改革。
二、研究型教学模式的运用
研究型教学模式注重对学生独立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创造性地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在研究型教学模式中,教师引导学生掌握课程的基础知识,学生则主动参与课程的每一个环节,成为真正的学习主体。教师处于主导地位,学生处于主体地位。
针对上述传统教学模式给当代史教学带来的问题,笔者在实际的教学工作中采用研究型教学模式。
第一,围绕全球化来安排教学大纲,帮助学生掌握世界当代史课程的基础知识。笔者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尝试对当代史的内容进行新的编排:第一部分是“全球化的条件——科技和社会的发展”,第二部分是“全球化的进程——两极到多极”,第三部分是“全球化的影响”。其中第一部分包括日新月异的科技革命和绚丽多彩的当代文化等内容;第二部分则包括美苏冷战,第三世界力量的兴起等内容;第三部分则着重学习苏联解体后多极世界的现状。每一部分都是全球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都是在紧扣全球化的主题上进行讲解。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分析每一部分在全球化进程中所起的作用,引导学生们正确认识当代世界,掌握当代世界的全球化特征。
第二,设置开放式的专题研讨会,深入学习世界当代史中的重点难点。如何确定研讨会主题呢?笔者曾设置一份题为“在世界当代史中你最关心什么?”的调查问卷。每开始新一班的世界当代史课即发给学生,然后根据调查结果确定本班本学期的研讨主题,一个学期内设置4次研讨会。结合当代史课程中的重点难点,分别确定过如下主题:冷战爆发的原因是什么、苏联为什么会解体及其对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启示、德日战后经济为何能快速发展及对我国经济发展的启示等。在讨论的过程中我们及时补充学术界对有关主题最新研究成果,帮助学生们更好的理解当代史的相关内容。比如“分析苏联解体的原因”这一问题。教师分三阶段进行教学。第一阶段:布置任务,课后收集资料,初步形成观点;第二阶段:课上讨论——第一步:按照观点分组,当时主要形成了四种观点:民族原因、执政党特权阶级原因、斯大林模式原因和内外因综合;第二步:每组阐释自己的观点;第三步:答疑——由其它组的学生提问进行探讨;第四步:全体总结苏联解体的主要原因及其意义;第三阶段:课后补充材料,上交小论文。很多学生在小论文中提到苏联解体对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启示,进而加深对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理解和认同。
第三,分析学生关注的当代热点,把历史理论与现实世界相联系。史学大家雷海宗说过:“我们中国人学习世界历史,必须要从中国的角度来看世界”。然而“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光靠课堂上的灌输,远难达到“绝知此事”的效果。研究型教学注重以学生为主体。当代史的内容与现实世界紧密相连,结合课堂上对当代史的梳理回顾,笔者鼓励学生们课外关注现实世界的变化,深入理解当代史的内容特点,同时明了现实世界中各种热点事件的本质。为此,笔者曾设置当代热点的历史回响系列专题(如比较当代的金融危机与二战前的金融危机、G20峰会真的是G2说了算吗?9·11是文明冲突的结果吗?)以9·11事件为例,笔者采用问题教学法(Prob-lem-based?Teaching)引导学生探究9·11事件的本质:(1)提出问题。9·11事件为什么会发生?(2)创设问题情境。展示该事件发生、发展以及它造成的影响的各种相关资料,文字形式的 (如新闻报道、回忆录等)、图片形式的、还有影像形式的等等,提问进入2l世纪以来,全球发生了哪些变化?(3)提出假设,提出解决问题的可能方案,引导学生们思考:苏联解体后美国是否是世界霸主?他对世界其他地区尤其是中东地区采取了哪些措施?中东地区的人民怎样回应美国?(4)评价,验证,引导学生们得出结论。以唯物史观为指导,引导学生从感性认识上升到对事件本质的理性认识:9·11事件的本质是全球化时代阿拉伯世界以暴力手段对美国妄图称霸世界野心的公然对抗。
第四,为学生创造科研的条件和环境,加强课外研究训练。历史学对学生的文献阅读能力、归纳总结能力、论文写作能力提出的要求较高,因此笔者在课后为学生们提供各种文献资料及获取文献资料的途径。首先是建立了一个博客空间,在空间内放置与世界当代史相关书目的电子文本,如斯塔夫里阿诺斯的《全球通史》(1970)、布莱克的《现代化的动力》(1966)、沃勒斯坦的《现代世界体系》(1989)、诺斯和托马斯的《西方世界的兴起:新经济史》(1973)、福山的《历史的总结与最后之人》(1992)、亨廷顿的《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1996)、霍布斯鲍姆的《极端的年代》(1994)、安东尼·吉登斯的《现代性的后果》(1989)、《现代性与自我认同》(1991)、《亲密关系的转型》(1992)、《超越左与右》(1994)、《为社会学辩护》(1996)和《第三条道路:社会民主主义的复兴》(1998)等;第二,利用互联网收集国内外权威期刊中有关当代史研究论文的全文本,以及相关的世界当代史专业网址,如;:华东师大世界当代史网站、浙江大学二十世纪世界史网站、国际冷战史研究中心等,网站中有非常丰富的当代史资料以及常见问题解答,方便师生们在课后讨论课程的相关问题。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全球化时代对世界当代史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作为一线的教学人员需要紧跟时代的步伐,深化史学研究,开阔史学视野,而研究型教学不失为一种较好的尝试。
参考文献:
[1]俞可平,全球化与新的思维向度和观察角度,史学理论研究,2005(1):8
[2]于沛,全球史:民族历史记忆中的全球史[A],瞿林东,史学理论的世界视野——外国史学研究[c],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41
[3]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从史前史到21世纪(上)[M],吴象婴,梁赤民,董书慧,王昶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17
[4]陈新,全球化情境下的思想史写作[A],瞿林东,史学理论的世界视野——外国史学研究[c],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66
一、全球化背景下传统教学方式的不足
传统教学模式以教师为中心,以教材为中心。这种模式在信息不畅通的时代获得了广泛的采用。然而,在全球化快速发展的今天,传统的封闭式教学方式给学习世界当代史带来一些问题。
首先是教师角色的转换问题。传统教学模式中教师是中心,师生之间的关系相对静态。教师是所谓的拥有专业知识的权威,以知识传授为主,特别是历史专业。然而与其它时期的历史不同,当代史是还在进行中的历史。昨天刚刚发生过的事件,今天就变成了当代史的组成部分;与此同时,在全球网络化的影响下,地球上任何一个角落发生的事情即刻就传遍全球。安东尼·吉登斯在其著作《现代性的后果》中写道,所谓全球化,是“世界范围内的社会关系的强化,这种关系以这样一种方式将彼此相距遥远的地域连接起来,即此地所发生的事件可能是由许多英里以外的异地事件而引起的,反之亦然。”每天都有海量的新历史正在产生。同时与传统的信息来源单一化不同,全球化时代信息来源多样化、便捷化。这些都凸显了驾驭知识能力的重要性。对当代大学生的培养目标,已经从知识型人才转向能力型人才。教师不再是知识权威,也不再是课堂上唯一的信息来源。因此教师的角色必然要转变。
其次是教材的更新问题。目前世界当代史的教材主要有九种。在高校中使用的教材主要是王斯德、钱洪编著《世界当代史(1945-2000)》(初版于1989年,再版于1993年,三版于2008年),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历史专业系列教材《世界当代史(高教版)》(1999-2006年版),还有《世界史》六卷本中现代史编下卷(从1994年至今十多年过去,虽然重印了二十多次而版次还是第一次)。比较一下美国历史学家斯塔夫里阿诺斯所著《全球通史》。该书从成书至作者去世间,共改版7次,在最后一版的序言中,作者再次说明“为什么本书第1版问世才30个年头现在就又要出版面向21世纪的新版本呢?答案……还是那句话:新世界需要新史学。”他不仅增加了新内容,而且提供了新的视野。可见,我国教材更新的速度较慢。面对全球化的当代史,少有更新的教材显然不利于学生对当代史特点的把握。
第三,世界史史学功能的完善问题。在世界当代史的教学过程中,笔者经常会遇到这种情况。学生对教材中的内容并不感兴趣,他们宁愿坐在教室里听听音乐、发发短信或者背背单词。分析现实世界正在发生的事情时,有些学生有认识偏差,眼中只看欧美,认为只有欧美才自由、平等、民主。那么,“中国在全球化情境下面临的……现实问题(西方文化是否会逐渐令中国青年一代失去文化/历史、民族/国家认同,危机民族的文化安全最终危机国家安全和民族利益,)可以表述为:若想在全面思想交流的情形下保持中国文化自身的独特性,人们理应采取什么样的方式接受西方思想。”如果我们的世界历史教学不能帮助青年一代树立正确的世界观,那么我们的国家安全和民族利益从何而言。
由此可见,世界当代史课程在全球化的背景下被重塑,高校世界当代史的教学模式也亟需改革。
二、研究型教学模式的运用
研究型教学模式注重对学生独立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创造性地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在研究型教学模式中,教师引导学生掌握课程的基础知识,学生则主动参与课程的每一个环节,成为真正的学习主体。教师处于主导地位,学生处于主体地位。
针对上述传统教学模式给当代史教学带来的问题,笔者在实际的教学工作中采用研究型教学模式。
第一,围绕全球化来安排教学大纲,帮助学生掌握世界当代史课程的基础知识。笔者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尝试对当代史的内容进行新的编排:第一部分是“全球化的条件——科技和社会的发展”,第二部分是“全球化的进程——两极到多极”,第三部分是“全球化的影响”。其中第一部分包括日新月异的科技革命和绚丽多彩的当代文化等内容;第二部分则包括美苏冷战,第三世界力量的兴起等内容;第三部分则着重学习苏联解体后多极世界的现状。每一部分都是全球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都是在紧扣全球化的主题上进行讲解。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分析每一部分在全球化进程中所起的作用,引导学生们正确认识当代世界,掌握当代世界的全球化特征。
第二,设置开放式的专题研讨会,深入学习世界当代史中的重点难点。如何确定研讨会主题呢?笔者曾设置一份题为“在世界当代史中你最关心什么?”的调查问卷。每开始新一班的世界当代史课即发给学生,然后根据调查结果确定本班本学期的研讨主题,一个学期内设置4次研讨会。结合当代史课程中的重点难点,分别确定过如下主题:冷战爆发的原因是什么、苏联为什么会解体及其对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启示、德日战后经济为何能快速发展及对我国经济发展的启示等。在讨论的过程中我们及时补充学术界对有关主题最新研究成果,帮助学生们更好的理解当代史的相关内容。比如“分析苏联解体的原因”这一问题。教师分三阶段进行教学。第一阶段:布置任务,课后收集资料,初步形成观点;第二阶段:课上讨论——第一步:按照观点分组,当时主要形成了四种观点:民族原因、执政党特权阶级原因、斯大林模式原因和内外因综合;第二步:每组阐释自己的观点;第三步:答疑——由其它组的学生提问进行探讨;第四步:全体总结苏联解体的主要原因及其意义;第三阶段:课后补充材料,上交小论文。很多学生在小论文中提到苏联解体对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启示,进而加深对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理解和认同。
第三,分析学生关注的当代热点,把历史理论与现实世界相联系。史学大家雷海宗说过:“我们中国人学习世界历史,必须要从中国的角度来看世界”。然而“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光靠课堂上的灌输,远难达到“绝知此事”的效果。研究型教学注重以学生为主体。当代史的内容与现实世界紧密相连,结合课堂上对当代史的梳理回顾,笔者鼓励学生们课外关注现实世界的变化,深入理解当代史的内容特点,同时明了现实世界中各种热点事件的本质。为此,笔者曾设置当代热点的历史回响系列专题(如比较当代的金融危机与二战前的金融危机、G20峰会真的是G2说了算吗?9·11是文明冲突的结果吗?)以9·11事件为例,笔者采用问题教学法(Prob-lem-based?Teaching)引导学生探究9·11事件的本质:(1)提出问题。9·11事件为什么会发生?(2)创设问题情境。展示该事件发生、发展以及它造成的影响的各种相关资料,文字形式的 (如新闻报道、回忆录等)、图片形式的、还有影像形式的等等,提问进入2l世纪以来,全球发生了哪些变化?(3)提出假设,提出解决问题的可能方案,引导学生们思考:苏联解体后美国是否是世界霸主?他对世界其他地区尤其是中东地区采取了哪些措施?中东地区的人民怎样回应美国?(4)评价,验证,引导学生们得出结论。以唯物史观为指导,引导学生从感性认识上升到对事件本质的理性认识:9·11事件的本质是全球化时代阿拉伯世界以暴力手段对美国妄图称霸世界野心的公然对抗。
第四,为学生创造科研的条件和环境,加强课外研究训练。历史学对学生的文献阅读能力、归纳总结能力、论文写作能力提出的要求较高,因此笔者在课后为学生们提供各种文献资料及获取文献资料的途径。首先是建立了一个博客空间,在空间内放置与世界当代史相关书目的电子文本,如斯塔夫里阿诺斯的《全球通史》(1970)、布莱克的《现代化的动力》(1966)、沃勒斯坦的《现代世界体系》(1989)、诺斯和托马斯的《西方世界的兴起:新经济史》(1973)、福山的《历史的总结与最后之人》(1992)、亨廷顿的《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1996)、霍布斯鲍姆的《极端的年代》(1994)、安东尼·吉登斯的《现代性的后果》(1989)、《现代性与自我认同》(1991)、《亲密关系的转型》(1992)、《超越左与右》(1994)、《为社会学辩护》(1996)和《第三条道路:社会民主主义的复兴》(1998)等;第二,利用互联网收集国内外权威期刊中有关当代史研究论文的全文本,以及相关的世界当代史专业网址,如;:华东师大世界当代史网站、浙江大学二十世纪世界史网站、国际冷战史研究中心等,网站中有非常丰富的当代史资料以及常见问题解答,方便师生们在课后讨论课程的相关问题。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全球化时代对世界当代史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作为一线的教学人员需要紧跟时代的步伐,深化史学研究,开阔史学视野,而研究型教学不失为一种较好的尝试。
参考文献:
[1]俞可平,全球化与新的思维向度和观察角度,史学理论研究,2005(1):8
[2]于沛,全球史:民族历史记忆中的全球史[A],瞿林东,史学理论的世界视野——外国史学研究[c],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41
[3]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从史前史到21世纪(上)[M],吴象婴,梁赤民,董书慧,王昶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17
[4]陈新,全球化情境下的思想史写作[A],瞿林东,史学理论的世界视野——外国史学研究[c],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