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当前,在当代翻译教学中,关键是为了培养与提高学生翻译方面的能力。而翻译能力所展现的是译者认知主体各方面的思维能力,因此,从认知翻译学视角对翻译能力发展与培养模式进行研究与分析是很有必要的。本文经过对认知翻译学的简单概括,分析了翻译能力的发展状况,并且提出了创建翻译能力培养模式的方法,以此提高学生翻译能力水平,为国家与社会输送优秀的翻译人才。
【关键词】认知翻译学;翻译能力;发展;培养模式
【作者简介】陈宝娣,华北电力大学。
【基金项目】 普通本科院校英语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项目:认知语言学视域下翻译能力的发展和培养模式研究,项目号:2019YYJG087。
一、认知翻译学概述
传统的翻译研究着重研究的是对于语言与文化、文本与翻译结果的探索,注重的是原文与疑问相互之间的转换效果,较少注意语码转换这一动态化过程。在1970年初,语言学与认知科学的新研究成果,例如话语、语用学等给翻译理论和翻译实践带来了新视角。伴随认知与心理语言学的持续发展,人们慢慢意识到翻译不单单是语言相互之间的转换,翻译探究的范围也逐渐从句子过渡至篇章。
大部分研究相关问题的人士都知道,语言本身并不是来自主观世界,而是来自客观与认知世界的,故而翻译必须要翻译人员充分体验原文作者的体验和感受,继而重新构建源语言,体现出想要表达的客观和认知世界。否则,可能导致翻译出来的文章误导读者。再者,译者需要解决好各方关系,比如,源语言和目的语言、源语言读者和译入语读者、源语言文本和翻译文本、源语言文化和译入语文化、源语言作者和译者本身、客观世界和认知世界,让翻译出来的文章在忠实于原文的基础之上兼顾通順。译者在进一步理解语文表达的意义基础之上,尽可能地把其转述在目标语言之中,同时在翻译出来的文章中勾画源语言作者想要描写的认知和现实世界。
认知翻译学是以客观、语言动态以及认知相融合,并且始终坚持以人为本这一基本原则,着重突出主体认知性,通过把翻译人员、读者与源语言作者汇集起来,承认翻译是将体验与创造集为一体的认知活动,而且翻译单位具备可变调性。着重强调客观世界和认知世界于翻译过程中的重要作用,通过客观世界和认知世界给源语言和译入语搭建一座桥梁,给翻译作品奠定忠实于原文的基础。
二、认知翻译学视域下翻译能力的发展
按照体验哲学与认知语言学的观点,翻译本身为思维活动,覆盖认知机制多种因素作用。在实际进行体验的时候,认知主体参加多重认知互动。翻译人员认知能力在翻译中发挥出了根本作用,其在进一步理解原文表达的多种意义的时候,充分表述出了目标语,并在译文之中将原文作者想要表达的认知与现实世界描述出来。不管笔译还是口译均是复杂的认知活动,牵涉译者语言能力、处理问题的对策等部分认知语用限制等,所以需要以认知翻译视域探究分析翻译能力的发展。
翻译能力就是译者具有的理解与分析原文,以及使用目标语重新构建原文的能力。翻译能力是特殊的交际能力,可是其与交际能力又有很大的差别,翻译能力是综合性的思维能力。特别需要构建于语言与语用能力基础之上,该种能力总和是复杂的认知网络,以能力、知识以及策略组合而成。语言能力仅仅是其要素中的一种,是翻译能力的基础。虽对翻译能力的组成分析还处于探究时期,可是我国与外国翻译研究领域均认同翻译能力是以各种有关联的成分能力组成。Neubert(2000)把翻译能力划分为如下几种能力成分,即语言、文本、文化、主题与转换能力。巴塞罗那自治大学PACTE(2003)将翻译能力模式划分成转换与五项次能力,即双语、非语言与翻译知识、工具与策略这五项能力,这些能力均牵涉译者心理与生理机制。PACTE(2003)表示翻译能力具有动态性特点,其决定了翻译可接受性。翻译乃译者动态化思维活动的重要表现。译者建立文本过程为动态化的思维过程,不但只限于对于源语言的分析,还需要分析作者思维过程以及对于客观世界的认知体验是怎么采用语言表述的。翻译处理的并非只是语言,更加关键的是表现语言反映的世界。所以,张瑞娥(2012)将翻译能力界定成学生于翻译过程中表现的综合能力,根据宏观的角度,依照翻译过程牵涉的翻译本体、主体、客体这三个因素,把翻译能力整合成对翻译主体的认知把握能力、本体的认知能力、客体的驾驭能力。
三、认知翻译学视角下翻译能力培养模式构建的方法
翻译教学是非常关键的培养翻译人才的途径,其目标是发展与培养学生翻译能力。但是,当代翻译教学在培养学生翻译能力的方面有诸多缺陷与不足。翻译教学匮乏与翻译理论相融,较多的是依托教师讲解,没有将别的学科研究成果运用于翻译教学之中。教师更倾向于语言与语言之间的相互转换,从而直接忽略了翻译时牵涉的认知以及社会因素。故而,实际翻译课堂教学突出了教师主体地位,学生主体地位尚未得到体现。而认知翻译学关注的是语言与语言转换背后的认知活动,因此,教师需要主动构建翻译能力培养模式。
1.翻译意识的构建。在认知翻译学视角下,建立翻译能力培养模式需要从翻译意识构建着手,而意识的构建核心就是将理论作为引导,在正式开展翻译实践工作的时候理论引导发挥着关键作用,比如何为翻译?需要解决何种问题?本质为何?目的为何等等,由于当代学生在进行专业学习的时候已经有了对英语文章句段的翻译经验,而该种翻译是助力学生对文章内容以及作者创作文章含义的理解,为了锻炼学生对语言词汇与句型的灵活运用,与实际翻译教学根本不是一回事。所以,课程首个阶段是要让其进行翻译意识的构建,促使学生明白翻译课程的学习和语言学翻译训练并非同种概念。就好比“Oprah Talks to Nelson Mandela”中的某一段话,如:He is heralded as a legend around the world be-cause of ... his heart cold.将其当成翻译练习,关键是因为该句式比较复杂,而且是一个长句,除此以外,也存在着一部分对学生而言具备挑战性的词,比如herald。在翻译教学中,学生对这一段落的句子翻译情况就是:由于他崇尚自由勇敢,被全世界称之为传奇人物,但是更让人惊奇的是,他没有容忍自己承受的侮辱变得内心冷漠。根据考核学生意义理解方面而言,学生理解并无错误,大致意思是符合原文所要表达意思的。但是,假使将此段落句子拿给语言学翻译专业的学生翻译,要求就更加严格了。比如,在这一翻译中,对于herald的理解不够精准,在此只是将其翻译成称之为,并不能够将人们对纳尔逊·曼德拉(Nelson Rolihiahla Nondela)的情感态度充分表述,而amazing在英汉词典里面的解释是惊奇,也并不十分令人满意;再者,如若要准确表达需求,就必须要将句子加以重新组合,科学运用翻译有关技巧,所以准确的译文应是:挺身而出伸张自由,得到传奇之称,更令人惊奇的是,虽然曾受到非人待遇,但却并未变得冷血。这个译本相对前一个来说更加准确,表述简明且通顺,同时与译入语语言特征相符。前面的译文仅仅是翻译过程中的理解草稿阶段,假设要在译文中表述,译者必须要深入揣摩语言之外的多种因素,进而精准掌握源语言作者情感、态度与观点,接着步入翻译的表达阶段。如此看来,起初帮助学生进行翻译意识的树立是十分重要的,使学生先从思想上接受翻译规律与特殊性,才利于下一步翻译教学工作的顺利开展。 2.翻译思维模式的培养。在探讨翻译能力时,是把语际转换与策略能力划分开的,通过大量的翻译实践可以发现,策略能力是语际转换中的一个很重要的部分,对策略能力灵活采用能够提升译者语际转换能力。按照1980年Canale与Swain交际策略探究,策略能力是当语用者语言能力欠缺基于的补偿性能力,简单来说,是翻译人员在各种文本中采取差异化的翻译方式与策略能力,详细至翻译教学过程中不同翻译方式的学习与实践。在翻译技巧中需要根据当代学生翻译实践翻译文中加以总结与归纳,使学生从翻译实践过程中充分体会多种翻译方式,并且还应开展小组协作学习,探讨多种翻译文本的优势与劣势,对比分析不一样的学生对相同文章处理方法的不同,与最后获得的效果差异。关注语言经典作品,和经典翻译文本加以对比,找到自身思维与理解方法上的差距,采取该种训练与总结方式,学生能够调整翻译思路,提升翻译思维,构成全新的翻译思维;阅读评价原文重难点计划使用翻译策略。由于认知翻译理论着重凸显出翻译是动态认知过程,故而对原文加以心理、文化等的体验是翻译前的重要课程,覆盖了认知原文作者与创作时代,基于对原文的理解,调用译者已具备的知识与认知习惯,把原文含义加以重组在翻译文本里面,此过程即为与源语言作者和翻译文本读者彼此沟通的过程。
3.跨文化交际意识的构建。外语教育培养目标这一就是跨文化交流意识,翻译教学正好是一个非常好的途径。怎样在翻译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意识,需要从这些方面展开:第一,语言;第二,文化。语言上关键需要从两种语言的对比着手,使学生从句子、段落、词汇、篇幅这几个方面加以比较,并且从中发现语言间的相同点与不同点,由于文化的重要载体是语言,语言是思维的外化表现,假使可以準确了解语言表达方方面面的不同,那么当代学生也可以掌握到各种语言群体的思维与文化差异性,对当代学生在实际翻译过程中快速切换思维是百利而无一害的,可以构成与原文意思相同的译文。打个比方,任课教师阐述英语的时候,把时间当成主语翻译学生就能够得到进一步的体会。比如:The 20th century witnessed two world wars.第一个翻译文本是:二十世纪见证了两次世界大战;第二个翻译文本是:二十世纪有两次世界大战爆发。其实,两者均可被读者所接受,可是根据思维角度而言,中文读者比较倾向于译文二,这是由于在中文里面,见证主语并非是无生命的,相反其是有生命的,就好比动物、植物等。故而,应准确引导当代学生转换语言,不单单能够把时间转变成状语,也能够严格按照中文特征,将世界大战和爆发进行配合,与此同时,也能够把主谓完整的句子转变为与中文意思相符的无主句。通过重复对比该种语言现象以后,学生就能够慢慢在认知上接纳不同点,同时在大脑里面有意识地重建神经连接,构成优秀的译文文本。语言上的跨文化交际意识需要经过详细的语言材料比较研究展开,并融合英译汉教程展开。而必须要规定当代学生在课堂学习结束以后经过各种渠道进行文化熏陶,比如源语言文化、翻译语言文化。故此,除了进行翻译实践,给学生翻译学习安排很多文化材料阅读赏析也是十分重要的。
综上所述,认知翻译学表明认知活动在翻译中是客观存在的,突出认知主体的创造性以及主动性。认知翻译视域下的翻译能力表现了译者认知能力,不但涵盖了交际、语言与转换这三种能力,也涵盖了译者交流沟通、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等方面的能力。翻译教学阶段必须要关注对学生翻译能力的培养,积极探究出有效的翻译能力培养模式。
参考文献:
[1]李琳琳,李家坤,徐淑玉.MOOC环境下翻译能力与思辨认知的互促机制研究[J].沈阳建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21(01):75-79.
[2]胡珍铭,王湘玲.翻译能力本质的元认知研究[J].外语教学理论与实践,2018(03):91-97 62.
[3]杜凤兰,刘杰辉.认知背景下译者翻译能力的培养[J].海外英语,2017(18):7-8 14.
[4]毕冉.市场对科技翻译人才需求与学生对科技翻译能力认知脱节的调查[J].农村经济与科技,2016,27(18):247 278.
[5]谭业升.翻译能力的认知观:以识解为中心[J].中国翻译,2016, 37(05):15-22 128.
【关键词】认知翻译学;翻译能力;发展;培养模式
【作者简介】陈宝娣,华北电力大学。
【基金项目】 普通本科院校英语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项目:认知语言学视域下翻译能力的发展和培养模式研究,项目号:2019YYJG087。
一、认知翻译学概述
传统的翻译研究着重研究的是对于语言与文化、文本与翻译结果的探索,注重的是原文与疑问相互之间的转换效果,较少注意语码转换这一动态化过程。在1970年初,语言学与认知科学的新研究成果,例如话语、语用学等给翻译理论和翻译实践带来了新视角。伴随认知与心理语言学的持续发展,人们慢慢意识到翻译不单单是语言相互之间的转换,翻译探究的范围也逐渐从句子过渡至篇章。
大部分研究相关问题的人士都知道,语言本身并不是来自主观世界,而是来自客观与认知世界的,故而翻译必须要翻译人员充分体验原文作者的体验和感受,继而重新构建源语言,体现出想要表达的客观和认知世界。否则,可能导致翻译出来的文章误导读者。再者,译者需要解决好各方关系,比如,源语言和目的语言、源语言读者和译入语读者、源语言文本和翻译文本、源语言文化和译入语文化、源语言作者和译者本身、客观世界和认知世界,让翻译出来的文章在忠实于原文的基础之上兼顾通順。译者在进一步理解语文表达的意义基础之上,尽可能地把其转述在目标语言之中,同时在翻译出来的文章中勾画源语言作者想要描写的认知和现实世界。
认知翻译学是以客观、语言动态以及认知相融合,并且始终坚持以人为本这一基本原则,着重突出主体认知性,通过把翻译人员、读者与源语言作者汇集起来,承认翻译是将体验与创造集为一体的认知活动,而且翻译单位具备可变调性。着重强调客观世界和认知世界于翻译过程中的重要作用,通过客观世界和认知世界给源语言和译入语搭建一座桥梁,给翻译作品奠定忠实于原文的基础。
二、认知翻译学视域下翻译能力的发展
按照体验哲学与认知语言学的观点,翻译本身为思维活动,覆盖认知机制多种因素作用。在实际进行体验的时候,认知主体参加多重认知互动。翻译人员认知能力在翻译中发挥出了根本作用,其在进一步理解原文表达的多种意义的时候,充分表述出了目标语,并在译文之中将原文作者想要表达的认知与现实世界描述出来。不管笔译还是口译均是复杂的认知活动,牵涉译者语言能力、处理问题的对策等部分认知语用限制等,所以需要以认知翻译视域探究分析翻译能力的发展。
翻译能力就是译者具有的理解与分析原文,以及使用目标语重新构建原文的能力。翻译能力是特殊的交际能力,可是其与交际能力又有很大的差别,翻译能力是综合性的思维能力。特别需要构建于语言与语用能力基础之上,该种能力总和是复杂的认知网络,以能力、知识以及策略组合而成。语言能力仅仅是其要素中的一种,是翻译能力的基础。虽对翻译能力的组成分析还处于探究时期,可是我国与外国翻译研究领域均认同翻译能力是以各种有关联的成分能力组成。Neubert(2000)把翻译能力划分为如下几种能力成分,即语言、文本、文化、主题与转换能力。巴塞罗那自治大学PACTE(2003)将翻译能力模式划分成转换与五项次能力,即双语、非语言与翻译知识、工具与策略这五项能力,这些能力均牵涉译者心理与生理机制。PACTE(2003)表示翻译能力具有动态性特点,其决定了翻译可接受性。翻译乃译者动态化思维活动的重要表现。译者建立文本过程为动态化的思维过程,不但只限于对于源语言的分析,还需要分析作者思维过程以及对于客观世界的认知体验是怎么采用语言表述的。翻译处理的并非只是语言,更加关键的是表现语言反映的世界。所以,张瑞娥(2012)将翻译能力界定成学生于翻译过程中表现的综合能力,根据宏观的角度,依照翻译过程牵涉的翻译本体、主体、客体这三个因素,把翻译能力整合成对翻译主体的认知把握能力、本体的认知能力、客体的驾驭能力。
三、认知翻译学视角下翻译能力培养模式构建的方法
翻译教学是非常关键的培养翻译人才的途径,其目标是发展与培养学生翻译能力。但是,当代翻译教学在培养学生翻译能力的方面有诸多缺陷与不足。翻译教学匮乏与翻译理论相融,较多的是依托教师讲解,没有将别的学科研究成果运用于翻译教学之中。教师更倾向于语言与语言之间的相互转换,从而直接忽略了翻译时牵涉的认知以及社会因素。故而,实际翻译课堂教学突出了教师主体地位,学生主体地位尚未得到体现。而认知翻译学关注的是语言与语言转换背后的认知活动,因此,教师需要主动构建翻译能力培养模式。
1.翻译意识的构建。在认知翻译学视角下,建立翻译能力培养模式需要从翻译意识构建着手,而意识的构建核心就是将理论作为引导,在正式开展翻译实践工作的时候理论引导发挥着关键作用,比如何为翻译?需要解决何种问题?本质为何?目的为何等等,由于当代学生在进行专业学习的时候已经有了对英语文章句段的翻译经验,而该种翻译是助力学生对文章内容以及作者创作文章含义的理解,为了锻炼学生对语言词汇与句型的灵活运用,与实际翻译教学根本不是一回事。所以,课程首个阶段是要让其进行翻译意识的构建,促使学生明白翻译课程的学习和语言学翻译训练并非同种概念。就好比“Oprah Talks to Nelson Mandela”中的某一段话,如:He is heralded as a legend around the world be-cause of ... his heart cold.将其当成翻译练习,关键是因为该句式比较复杂,而且是一个长句,除此以外,也存在着一部分对学生而言具备挑战性的词,比如herald。在翻译教学中,学生对这一段落的句子翻译情况就是:由于他崇尚自由勇敢,被全世界称之为传奇人物,但是更让人惊奇的是,他没有容忍自己承受的侮辱变得内心冷漠。根据考核学生意义理解方面而言,学生理解并无错误,大致意思是符合原文所要表达意思的。但是,假使将此段落句子拿给语言学翻译专业的学生翻译,要求就更加严格了。比如,在这一翻译中,对于herald的理解不够精准,在此只是将其翻译成称之为,并不能够将人们对纳尔逊·曼德拉(Nelson Rolihiahla Nondela)的情感态度充分表述,而amazing在英汉词典里面的解释是惊奇,也并不十分令人满意;再者,如若要准确表达需求,就必须要将句子加以重新组合,科学运用翻译有关技巧,所以准确的译文应是:挺身而出伸张自由,得到传奇之称,更令人惊奇的是,虽然曾受到非人待遇,但却并未变得冷血。这个译本相对前一个来说更加准确,表述简明且通顺,同时与译入语语言特征相符。前面的译文仅仅是翻译过程中的理解草稿阶段,假设要在译文中表述,译者必须要深入揣摩语言之外的多种因素,进而精准掌握源语言作者情感、态度与观点,接着步入翻译的表达阶段。如此看来,起初帮助学生进行翻译意识的树立是十分重要的,使学生先从思想上接受翻译规律与特殊性,才利于下一步翻译教学工作的顺利开展。 2.翻译思维模式的培养。在探讨翻译能力时,是把语际转换与策略能力划分开的,通过大量的翻译实践可以发现,策略能力是语际转换中的一个很重要的部分,对策略能力灵活采用能够提升译者语际转换能力。按照1980年Canale与Swain交际策略探究,策略能力是当语用者语言能力欠缺基于的补偿性能力,简单来说,是翻译人员在各种文本中采取差异化的翻译方式与策略能力,详细至翻译教学过程中不同翻译方式的学习与实践。在翻译技巧中需要根据当代学生翻译实践翻译文中加以总结与归纳,使学生从翻译实践过程中充分体会多种翻译方式,并且还应开展小组协作学习,探讨多种翻译文本的优势与劣势,对比分析不一样的学生对相同文章处理方法的不同,与最后获得的效果差异。关注语言经典作品,和经典翻译文本加以对比,找到自身思维与理解方法上的差距,采取该种训练与总结方式,学生能够调整翻译思路,提升翻译思维,构成全新的翻译思维;阅读评价原文重难点计划使用翻译策略。由于认知翻译理论着重凸显出翻译是动态认知过程,故而对原文加以心理、文化等的体验是翻译前的重要课程,覆盖了认知原文作者与创作时代,基于对原文的理解,调用译者已具备的知识与认知习惯,把原文含义加以重组在翻译文本里面,此过程即为与源语言作者和翻译文本读者彼此沟通的过程。
3.跨文化交际意识的构建。外语教育培养目标这一就是跨文化交流意识,翻译教学正好是一个非常好的途径。怎样在翻译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意识,需要从这些方面展开:第一,语言;第二,文化。语言上关键需要从两种语言的对比着手,使学生从句子、段落、词汇、篇幅这几个方面加以比较,并且从中发现语言间的相同点与不同点,由于文化的重要载体是语言,语言是思维的外化表现,假使可以準确了解语言表达方方面面的不同,那么当代学生也可以掌握到各种语言群体的思维与文化差异性,对当代学生在实际翻译过程中快速切换思维是百利而无一害的,可以构成与原文意思相同的译文。打个比方,任课教师阐述英语的时候,把时间当成主语翻译学生就能够得到进一步的体会。比如:The 20th century witnessed two world wars.第一个翻译文本是:二十世纪见证了两次世界大战;第二个翻译文本是:二十世纪有两次世界大战爆发。其实,两者均可被读者所接受,可是根据思维角度而言,中文读者比较倾向于译文二,这是由于在中文里面,见证主语并非是无生命的,相反其是有生命的,就好比动物、植物等。故而,应准确引导当代学生转换语言,不单单能够把时间转变成状语,也能够严格按照中文特征,将世界大战和爆发进行配合,与此同时,也能够把主谓完整的句子转变为与中文意思相符的无主句。通过重复对比该种语言现象以后,学生就能够慢慢在认知上接纳不同点,同时在大脑里面有意识地重建神经连接,构成优秀的译文文本。语言上的跨文化交际意识需要经过详细的语言材料比较研究展开,并融合英译汉教程展开。而必须要规定当代学生在课堂学习结束以后经过各种渠道进行文化熏陶,比如源语言文化、翻译语言文化。故此,除了进行翻译实践,给学生翻译学习安排很多文化材料阅读赏析也是十分重要的。
综上所述,认知翻译学表明认知活动在翻译中是客观存在的,突出认知主体的创造性以及主动性。认知翻译视域下的翻译能力表现了译者认知能力,不但涵盖了交际、语言与转换这三种能力,也涵盖了译者交流沟通、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等方面的能力。翻译教学阶段必须要关注对学生翻译能力的培养,积极探究出有效的翻译能力培养模式。
参考文献:
[1]李琳琳,李家坤,徐淑玉.MOOC环境下翻译能力与思辨认知的互促机制研究[J].沈阳建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21(01):75-79.
[2]胡珍铭,王湘玲.翻译能力本质的元认知研究[J].外语教学理论与实践,2018(03):91-97 62.
[3]杜凤兰,刘杰辉.认知背景下译者翻译能力的培养[J].海外英语,2017(18):7-8 14.
[4]毕冉.市场对科技翻译人才需求与学生对科技翻译能力认知脱节的调查[J].农村经济与科技,2016,27(18):247 278.
[5]谭业升.翻译能力的认知观:以识解为中心[J].中国翻译,2016, 37(05):15-22 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