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以《二十四孝》六个英译本为语料,总结出了闺中女子、妻子和继母这三种女性社会身份,并以此为论据探究每个英译本的翻译差异对女性身份解读的影响。研究发现,杨本最能体现女性在中国古代封建社会中的地位,其次为焦本和卫本。
【关键词】二十四孝;女性;社会身份;英译
【作者简介】李嘉怡(1993-),女,广州涉外经济职业技术学院,助教,硕士,研究方向:翻譯研究,商务英语研究。
引言
《二十四孝》是古代二十四位孝子故事的集合,关于《二十四孝》故事的英译本,现存共6种。二十四位孝子的故事是儒家伦理道德的思想传播工具,男性是孝行的主要实施者,女性角色虽不多,但也能从中窥视出古代封建社会对妇女道德和行为的约束。本文笔者以《二十四孝》六个英译本为语料,探究每个译本的翻译差异对女性社会身份解读的影响。
一、二十四孝故事的女性社会身份
二十四位孝子故事中,二十二个故事出现了女性形象。据笔者统计,22名女性暗含了5种社会身份,分别是闺中女子、妻子、母亲、继母和儿媳。当然,一个女子可以同时扮演不同的社会身份,但这里指的是对本文来说具有讨论价值的社会身份。总的来说,母亲身份13名,儿媳身份3名,妻子身份2名,闺中女子身份2名,继母身份2名。
二、英译本对女性社会身份的解读
1. 未嫁从父。原文:妻以二女。——《孝感动天》。原文的“妻”在此做动词,意为“把……嫁给……”。除了陈本省译外,其余五个译本分别用了 “instruct, send, give, marry, permit” 五个动词来体现尧帝对这桩婚姻的安排。“Instruct, send, give” 皆带有上级对下级的赏赐和命令之意。杨本使用的 “Marry” 是中性词,也忠实地译出了“嫁”的外延意义,但没有体现出女性在古代婚姻中的被动地位。史本 “permit Shun to marry his two daughters” 蕴含了舜对这两个女子的倾慕之情,而统治者在此充当了成人之美的角色,同时也淡化了女性的被动角色。笔者认为,释本、焦本和卫本更能体现女性在婚姻选择上的服从地位。
2. 出嫁从夫。原文:妻不敢违。——《埋儿奉母》
面对丈夫这个荒诞的提议,妻子不敢违抗。释本、陈本和史本都用了“agree”一词直接表达妻子的意见,但陈本和史本都丢失了“不敢”这层情感色彩,没有传达出女性在“孝道”和“妇道”的双重制约下的害怕和无奈。释本通过增译妻子的反应 “Nodding her head and weeping with grief”,侧面表现出妻子的悲不自胜和万般无奈,让读者产生同理心。卫本和杨本分别用 “did not venture to object to the proposal” 和 “was afraid to stop him” 来体现妻子的不敢不从,害怕大于伤痛,淋漓尽致地展现了女性对丈夫的绝对服从。笔者认为,卫本和杨本更能体现出女性在婚姻中听命于男性。
3. 继母形象。原文:父娶后母,生二子,衣以棉絮;妒损,以衣芦花。——《芦衣顺母》
《芦衣顺母》故事中的继母给两个亲儿子穿着用棉花填絮做的冬衣,因为厌弃闵损,给他穿用芦花填絮的“绵衣”。释本只字未提芦花替代棉花做冬衣这件事,而是通过增译渲染后母对闵损的厌恶表现 —— 恶语相加 (cruel words),态度粗暴 (harsh treatment),让继子挨饿受冻 (Min Dz Chyan often went cold and hungry),孤立继子 (suffered from loneliness)。陈本没有准确翻译出“芦花”和“棉衣”两个词,而是用了 “new wadded coat” 和 “gave nothing to” 来替代。焦本、卫本、杨本和史本则都忠实译出了“衣以棉絮”,但“芦花”的表达却出现了差异:第一种,是焦本和卫本选择的rushes;另一种,是杨本和史本选择的reedflower或reed catkins。原文的芦花应该是指禾本科植物芦苇的花,因此应该翻译为reedflower 或 reed catkins,即杨本和史本的译法是正确的。
三、结语
本文选取了《二十四孝》故事的小众角色——女性作为研究重点,试评析六个英译本对女性身份的译介效果。在讨论的三种女性社会身份中,杨本将其译得最到位,其次是焦本和卫本。在中国封建社会中的女性,不仅没有婚姻自主权,还要在婚姻中服从于男性,尽孝于长辈,遵循妻妾有别的行为准则。在译介类似的传统女性角色时,需要选择恰当的词语,方可准确地表达出女性在封建社会中的身份地位。
参考文献:
[1]大泽显浩.明代出版文化中的“二十四孝”——论孝子形象的建立与发展[J].明代研究通讯,2002(12).
【关键词】二十四孝;女性;社会身份;英译
【作者简介】李嘉怡(1993-),女,广州涉外经济职业技术学院,助教,硕士,研究方向:翻譯研究,商务英语研究。
引言
《二十四孝》是古代二十四位孝子故事的集合,关于《二十四孝》故事的英译本,现存共6种。二十四位孝子的故事是儒家伦理道德的思想传播工具,男性是孝行的主要实施者,女性角色虽不多,但也能从中窥视出古代封建社会对妇女道德和行为的约束。本文笔者以《二十四孝》六个英译本为语料,探究每个译本的翻译差异对女性社会身份解读的影响。
一、二十四孝故事的女性社会身份
二十四位孝子故事中,二十二个故事出现了女性形象。据笔者统计,22名女性暗含了5种社会身份,分别是闺中女子、妻子、母亲、继母和儿媳。当然,一个女子可以同时扮演不同的社会身份,但这里指的是对本文来说具有讨论价值的社会身份。总的来说,母亲身份13名,儿媳身份3名,妻子身份2名,闺中女子身份2名,继母身份2名。
二、英译本对女性社会身份的解读
1. 未嫁从父。原文:妻以二女。——《孝感动天》。原文的“妻”在此做动词,意为“把……嫁给……”。除了陈本省译外,其余五个译本分别用了 “instruct, send, give, marry, permit” 五个动词来体现尧帝对这桩婚姻的安排。“Instruct, send, give” 皆带有上级对下级的赏赐和命令之意。杨本使用的 “Marry” 是中性词,也忠实地译出了“嫁”的外延意义,但没有体现出女性在古代婚姻中的被动地位。史本 “permit Shun to marry his two daughters” 蕴含了舜对这两个女子的倾慕之情,而统治者在此充当了成人之美的角色,同时也淡化了女性的被动角色。笔者认为,释本、焦本和卫本更能体现女性在婚姻选择上的服从地位。
2. 出嫁从夫。原文:妻不敢违。——《埋儿奉母》
面对丈夫这个荒诞的提议,妻子不敢违抗。释本、陈本和史本都用了“agree”一词直接表达妻子的意见,但陈本和史本都丢失了“不敢”这层情感色彩,没有传达出女性在“孝道”和“妇道”的双重制约下的害怕和无奈。释本通过增译妻子的反应 “Nodding her head and weeping with grief”,侧面表现出妻子的悲不自胜和万般无奈,让读者产生同理心。卫本和杨本分别用 “did not venture to object to the proposal” 和 “was afraid to stop him” 来体现妻子的不敢不从,害怕大于伤痛,淋漓尽致地展现了女性对丈夫的绝对服从。笔者认为,卫本和杨本更能体现出女性在婚姻中听命于男性。
3. 继母形象。原文:父娶后母,生二子,衣以棉絮;妒损,以衣芦花。——《芦衣顺母》
《芦衣顺母》故事中的继母给两个亲儿子穿着用棉花填絮做的冬衣,因为厌弃闵损,给他穿用芦花填絮的“绵衣”。释本只字未提芦花替代棉花做冬衣这件事,而是通过增译渲染后母对闵损的厌恶表现 —— 恶语相加 (cruel words),态度粗暴 (harsh treatment),让继子挨饿受冻 (Min Dz Chyan often went cold and hungry),孤立继子 (suffered from loneliness)。陈本没有准确翻译出“芦花”和“棉衣”两个词,而是用了 “new wadded coat” 和 “gave nothing to” 来替代。焦本、卫本、杨本和史本则都忠实译出了“衣以棉絮”,但“芦花”的表达却出现了差异:第一种,是焦本和卫本选择的rushes;另一种,是杨本和史本选择的reedflower或reed catkins。原文的芦花应该是指禾本科植物芦苇的花,因此应该翻译为reedflower 或 reed catkins,即杨本和史本的译法是正确的。
三、结语
本文选取了《二十四孝》故事的小众角色——女性作为研究重点,试评析六个英译本对女性身份的译介效果。在讨论的三种女性社会身份中,杨本将其译得最到位,其次是焦本和卫本。在中国封建社会中的女性,不仅没有婚姻自主权,还要在婚姻中服从于男性,尽孝于长辈,遵循妻妾有别的行为准则。在译介类似的传统女性角色时,需要选择恰当的词语,方可准确地表达出女性在封建社会中的身份地位。
参考文献:
[1]大泽显浩.明代出版文化中的“二十四孝”——论孝子形象的建立与发展[J].明代研究通讯,2002(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