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数学课程标准》要求“重视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中学习和理解数学”,所以在课堂上教师应创造更多的机会让学生在数学学习中与生活亲密接触,用生活的理念构建数学课堂,让课堂教学生活化,用生活数学解决数学问题,使学生感到生活对学好数学的帮助性、指导性,数学与生活同在。
【关键词】:课程标准 小学数学 课堂教学 生活数学
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超市、银行、医院、加油站等等随处都得与数学打交道,生活和数学息息相关,学好数学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就显而易见了。然而数学的抽象和枯燥使大部分学生害怕学数学,学习积极性不高,而且大部分学生即使学会了数学知识,却不会解决与之相关的的实际问题。笔者认为数学学习“公式化”是造成知识学习和知识应用严重脱节的罪魁祸首,正如数学家华罗庚说的,主要原因就是脱离实际生活。因此,在课堂教学时教师“必须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和感兴趣的事情中提供观察和操作的机会,”有意识地还原数学知识的生活本色,这种似曾相识,变单调的数学问题为活生生的生活需要问题,学习内容和生活很贴近,使之生活化,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那么,在教学中怎样实现数学教学生活化呢?本文结合教学实践作了几点粗浅的认识和思考。
一、数学教学从生活出发
要想把课堂变成一汪活水,就要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环境,精心准备教学中与生活有关联的素材,以学生的生活经验作为课堂教学的出发点,在“玩中学”,激活学生探索问题的兴趣,教学目标才能被主动接受、掌握。
在初学“有余数的除法”时,有的学生不明白:为什么会除不尽呢?教师可联系生活实际给予引导:妈妈买来5个苹果,平均分给你和你妹妹,一人分得几个?学生通过计算发现,每人分得2个,还剩1个,这时可以趁机告诉学生剩下的1就叫做余数,因为采用了亲身经历、体验的教学方法,亲切感、真实感油然而生,还可以让学生感受到学习“有余数的除法”是源自生活的需要,就会以积极的态度投入学习,学生很轻松、自主地学会了这节知识。
在学习“游戏规则的公平性”时,可以这样导入:
师:同学们你们喜欢玩游戏吗?
生:喜欢。(声音特别大)
师:今天这节课,我们一起来玩游戏!(学生开心地叫起来:“耶!”)先来玩一个抹球游戏,明白游戏规则:口袋里有4个红球1个黄球,每次任意摸一个球,摸后放回,一共摸20次。如果摸到红球的次数多,算女生赢,如果摸到黄球的次数多,算男生赢。你们同意吗?(话音刚落,教室里就出现了两种不同的声音。女生同意,男生强烈反对)
师:那就谈谈你们的看法。
生:各抒己见。
师:这只是同学们的想法,我们具体来证实一下。
二、数学教学在生活中进行
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过:“教育只有通过生活才能产生作用并真正成为教育。”这就要求教师应该从现实中寻找与教材息息相关的数学问题,把课堂教学融入真实的生活之中,设计的教学过程应该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从生活的不同角度,把书本上的知识与学生熟视无睹的生活有机结合起来,用生活化的视觉理解数学,使探究过程生活化,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感受数学的用处,“润物细无声”,数学概念不再是枯燥、抽象,而是生动、直观。
一年级学生学10以内的数的认识时,开展比赛“说数字”的游戏:有的说:“我们一天要吃3顿饭”,有的说:“我家里有4口人,我还有1个妹妹”,有的说:“我今年6岁了”,有的说:“我们课间要休息10分钟”......在教学“认识人民币”时,可以模仿超市购物这一实践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买卖东西,看价格、付钱、找钱等活动,初步学会识假币,懂得珍惜人民币,节约花钱,正确支配自己的零花钱。现实的题材看似随意性,其实这种趁热打铁,既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还有利于激活学生真实的生活灵感,获得积极的学习情感,尝到解决问题的快乐,进而增强学习的自信心。
三、解决生活问题数学教学的归宿
生活的过程就是一个不断发现数学问题、接着不断解决数学问题的过程。《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引导学生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现实中去,以体现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价值”。因此,课堂上不仅教给学生知识,还要引导和鼓励学生体会计算与生活的联系,把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贯穿于教学的始和终,把学数学和生活体验结合起来,并能在生活中恰如其分地用好,更主要的是提高了数学的实效性,使原有的认识得以升华,真正做到学以致用,数学学习的最终目的也就达成了。
在学习了“年、月、日”之后,可将知识的学习与学生的生活经验联系起来,引出“过生日”的话题,学生的积极性被立刻激发了,通过猜好朋友的生日,爸爸、妈妈的生日进一步巩固年、月、日的基本知识;学习“除法的知识”后,做相关练习,检查学生掌握情况。
(一)小华家今年前四个月用电情况如下表:
(1) 小华家今年前四个月平均每月用电量为多少度?
(2) 按平均用电量估算一下,小华家全年大概需用多少度电?
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在学生做完之后,小结解答情况。
(二)让学生拿着自家的水、电费的清单(课前布置好的)在课堂上算一算自家四个月的用水、电情况,并在课堂上比较一下谁家用的水、电最少,谁家用的水、电最多,分享活动成果的同时还要教育学生节约用水、电,这种具体的活动有利于学生在应用中帮助他们加深理解和深化知识点,解决生活实际问题,把数学的工具性真正地落到了实处。
数学教学应该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规律,把握好数学的本质。教师应努力创设生活化的课堂教学,引导学生从生活中发现数学问题,不能仅仅局限于获得具体问题的结论和答案,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学会解决问题,形成自己解决问题的策略,并在生活中如何去应用,使学生真切感受数学在生活中看得见、摸得着、用得到,数学与生活同在。
参考文献:
【1】陶行知:《教学做合一讨论集》第二卷,四川教育出版社2005年06月版,第27页。
【2】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3】马保林:对数学教学“生活化”的尝试,辽宁教育杂志社,2007年(3)。
【4】陈鹤琴:儿童心理之研究【M】,商务印书馆,1993年版。
【关键词】:课程标准 小学数学 课堂教学 生活数学
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超市、银行、医院、加油站等等随处都得与数学打交道,生活和数学息息相关,学好数学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就显而易见了。然而数学的抽象和枯燥使大部分学生害怕学数学,学习积极性不高,而且大部分学生即使学会了数学知识,却不会解决与之相关的的实际问题。笔者认为数学学习“公式化”是造成知识学习和知识应用严重脱节的罪魁祸首,正如数学家华罗庚说的,主要原因就是脱离实际生活。因此,在课堂教学时教师“必须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和感兴趣的事情中提供观察和操作的机会,”有意识地还原数学知识的生活本色,这种似曾相识,变单调的数学问题为活生生的生活需要问题,学习内容和生活很贴近,使之生活化,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那么,在教学中怎样实现数学教学生活化呢?本文结合教学实践作了几点粗浅的认识和思考。
一、数学教学从生活出发
要想把课堂变成一汪活水,就要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环境,精心准备教学中与生活有关联的素材,以学生的生活经验作为课堂教学的出发点,在“玩中学”,激活学生探索问题的兴趣,教学目标才能被主动接受、掌握。
在初学“有余数的除法”时,有的学生不明白:为什么会除不尽呢?教师可联系生活实际给予引导:妈妈买来5个苹果,平均分给你和你妹妹,一人分得几个?学生通过计算发现,每人分得2个,还剩1个,这时可以趁机告诉学生剩下的1就叫做余数,因为采用了亲身经历、体验的教学方法,亲切感、真实感油然而生,还可以让学生感受到学习“有余数的除法”是源自生活的需要,就会以积极的态度投入学习,学生很轻松、自主地学会了这节知识。
在学习“游戏规则的公平性”时,可以这样导入:
师:同学们你们喜欢玩游戏吗?
生:喜欢。(声音特别大)
师:今天这节课,我们一起来玩游戏!(学生开心地叫起来:“耶!”)先来玩一个抹球游戏,明白游戏规则:口袋里有4个红球1个黄球,每次任意摸一个球,摸后放回,一共摸20次。如果摸到红球的次数多,算女生赢,如果摸到黄球的次数多,算男生赢。你们同意吗?(话音刚落,教室里就出现了两种不同的声音。女生同意,男生强烈反对)
师:那就谈谈你们的看法。
生:各抒己见。
师:这只是同学们的想法,我们具体来证实一下。
二、数学教学在生活中进行
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过:“教育只有通过生活才能产生作用并真正成为教育。”这就要求教师应该从现实中寻找与教材息息相关的数学问题,把课堂教学融入真实的生活之中,设计的教学过程应该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从生活的不同角度,把书本上的知识与学生熟视无睹的生活有机结合起来,用生活化的视觉理解数学,使探究过程生活化,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感受数学的用处,“润物细无声”,数学概念不再是枯燥、抽象,而是生动、直观。
一年级学生学10以内的数的认识时,开展比赛“说数字”的游戏:有的说:“我们一天要吃3顿饭”,有的说:“我家里有4口人,我还有1个妹妹”,有的说:“我今年6岁了”,有的说:“我们课间要休息10分钟”......在教学“认识人民币”时,可以模仿超市购物这一实践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买卖东西,看价格、付钱、找钱等活动,初步学会识假币,懂得珍惜人民币,节约花钱,正确支配自己的零花钱。现实的题材看似随意性,其实这种趁热打铁,既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还有利于激活学生真实的生活灵感,获得积极的学习情感,尝到解决问题的快乐,进而增强学习的自信心。
三、解决生活问题数学教学的归宿
生活的过程就是一个不断发现数学问题、接着不断解决数学问题的过程。《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引导学生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现实中去,以体现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价值”。因此,课堂上不仅教给学生知识,还要引导和鼓励学生体会计算与生活的联系,把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贯穿于教学的始和终,把学数学和生活体验结合起来,并能在生活中恰如其分地用好,更主要的是提高了数学的实效性,使原有的认识得以升华,真正做到学以致用,数学学习的最终目的也就达成了。
在学习了“年、月、日”之后,可将知识的学习与学生的生活经验联系起来,引出“过生日”的话题,学生的积极性被立刻激发了,通过猜好朋友的生日,爸爸、妈妈的生日进一步巩固年、月、日的基本知识;学习“除法的知识”后,做相关练习,检查学生掌握情况。
(一)小华家今年前四个月用电情况如下表:
(1) 小华家今年前四个月平均每月用电量为多少度?
(2) 按平均用电量估算一下,小华家全年大概需用多少度电?
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在学生做完之后,小结解答情况。
(二)让学生拿着自家的水、电费的清单(课前布置好的)在课堂上算一算自家四个月的用水、电情况,并在课堂上比较一下谁家用的水、电最少,谁家用的水、电最多,分享活动成果的同时还要教育学生节约用水、电,这种具体的活动有利于学生在应用中帮助他们加深理解和深化知识点,解决生活实际问题,把数学的工具性真正地落到了实处。
数学教学应该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规律,把握好数学的本质。教师应努力创设生活化的课堂教学,引导学生从生活中发现数学问题,不能仅仅局限于获得具体问题的结论和答案,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学会解决问题,形成自己解决问题的策略,并在生活中如何去应用,使学生真切感受数学在生活中看得见、摸得着、用得到,数学与生活同在。
参考文献:
【1】陶行知:《教学做合一讨论集》第二卷,四川教育出版社2005年06月版,第27页。
【2】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3】马保林:对数学教学“生活化”的尝试,辽宁教育杂志社,2007年(3)。
【4】陈鹤琴:儿童心理之研究【M】,商务印书馆,1993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