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小学生处于道德发展的关键期,在这一时期培养小学生的道德品质是小学教育的重点之一,小学语文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特点,在培养小学生道德品质方面发挥着积极的作用。本文以教学的视角,通过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教学评价、课外教学四个维度,整理和分析了2003年至2017年25篇小学语文课程的中渗透道德教育策略的相关文献,发现在教学方法的多元运用、教学手段的具体运用、教学评价的类型运用、课外教学的综合运用四个方面,还存在着不同程度的缺陷和空白。
【关键词】小学语文;道德教育;策略
【中图分类号】H09 【文献标识码】A
教育部办公厅发布《关于2016年中小学教学用书有关事项的通知》,从2016年起,义务教育小学 “品德与生活”教材名称更改为“道德与法治”,意味着道德和法治教育已经上升为国家层面的教育内容。同年4月,教育部公布了《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征求意见稿)》,在第一项“社会责任”里明确提出诚信友善和法治信仰的要求,再一次强调道德和法治素养,是学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必备品格。小学语文兼具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特点,在培养小学生思想道德品质和修养方面发挥着积极的作用。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道德教育,实现教学与育人的统一是十分必要的。
笔者以“小学语文德育渗透”为关键词,通过篇名检索的方式,检索了中国知网数据库,命中文献919篇,其中硕士论文14篇,期刊报纸905篇。笔者重点分析了2003年至2017年25篇文献,其中硕士论文5篇,期刊论文20篇。
一、在小学语文课程的教学方法中渗透道德教育
教学的主体是教师和学生,教学方法是教师根据教学任务,在教学过程中采用的诸如讲授法、谈话法、讨论法、实验法、参观法、演示法等的方式和方法。
房文莉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德育渗透的问题与对策研究》一文中将讲授法、谈话法、讨论法、读书指导法归为“语言传递法”,她提出在运用讲授法时,教师应该帮助学生理清字、词、句的意思,使学生理解语言文字,然后再把道德教育渗透到语言文字的讲解中;在运用谈话法时,她认为“教师展开话题,学生对问题依据经验进行回应,教师对学生的回应给予分析帮助学生树立道德观念。”
在运用讨论法时,她指出“教师应注意本班的学习特点和班级氛围,一般在比较开放、活跃的高年级班级中运用。”在运用读书指导法时,她表示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自行理解文本的含义和情感,完成德育教育的渗透。王玉香在《关于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的思考》一文中也提出课堂教学通过教师的讲析,促进学生的理解。曾孝群在《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的方法》中提出了“讲析理解法”,即“学习课文时,应使学生学好语言文字,了解字、词、句的含义,把德育渗透到语言文字的讲析中。”3他以学习《爬天都峰》《赵州桥》为例,认为教学的第一步是使学生对语言文字和文字内容深入理解。
教学方法的运用,直接影响了教师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的过程和效果。有关在小学语文课程的教学方法中渗透道德教育的研究,少数学者着眼于多种多样的教学方法,根据不同的教学方法提出相应的策略。但也有众多学者比较笼统和概括地针对单一的教学讲授提出策略,忽视了当前教学方法多元的现状。
二、在小学语文课程的教学手段中渗透道德教育
李嘉骏在《教学手段须回归课堂教学实践》中提出:“教学手段是在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师依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学科特点,借助媒体、设备或工具,传递教学信息,达到促使师生信息交流、提高教学质量、促进学生发展的目标而采用的方式和措施。”教学手段可分为无形手段和有形手段。
无形教学手段是以教师为载体,凭借教师自身的身体器官乃至教师整体人格结构发生作用的手段。众多学者以榜样作用為研究方向。程艳芳在《试论小学语文教学中德育渗透的途径与方法》中明确提出“通过榜样的设立来达到德育渗透的目标”,她认为教师应做到言传身教的榜样模范。杨聪丽在《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一文中也认为教师应注重师德修养,使学生耳濡目染。而高晓梅在《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一文中提出“要将教材中的内容树立榜样作用,让学生进行榜样的学习”,认为树立榜样的对象是教材中的人物形象等内容。这表明在运用小学语文课程的无形教学手段时,教师应根据不同情况和情境,灵活地选取“榜样对象”。
有形教学手段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借助的,存在与教师自身外的,依靠其自身独特的工作机理得以操作的媒体、工具或设备。冯磊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德育渗透的实践研究》一文中认为利用PPT、录音机、投影仪等工具,可以陶冶学生情操。戴睿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渗透》一文中提出“在创设情境中渗透德育”,即通过运用图画、影像、幻灯片、音乐等教学手段,创设情境和渲染气氛,使学生产生对主题情感的认同感。潘焕琪在《浅谈德育教育与小学语文教学的整合》一文中提出“在图片式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利用图片将抽象的内容形象化,更利于学生对主题情感的理解。使用不同类型的有形的教学手段,使教学过程更顺利进行,使学生以更具体、形象的方式,吸收和领会语文课程中的德育思想。
有关在小学语文课程的教学手段中渗透道德教育的研究,众多学者都提出了通过采用无形和有形的教学手段进行教学活动,但在教学手段的具体运用上没有做过多的说明。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教学手段势必以更多元、更直观、更便捷的优点改变传统教学中“照本宣科”的缺陷,因此对教学手段的运用,开展更加具体的研究是十分必要的。
三、在小学语文课程的教学评价中渗透道德教育
宋贵在《教书育人润物无声,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的几点思考》一文中认为应在批改作业中渗透德育,例如学生在作业中用帮助造句,老师就及时传授助人为乐的道理,培养了学生文明礼貌的社会品质。宋瑞瑞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渗透》中认为应在作文评价中渗透德育,她认为“作文评价是对学生行为表现、认识能力的评价,学生能在评价中受到良好道德品质的熏陶”并且“教师应让学生感悟做人的真谛和写作的规律”。刘凤双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渗透》一文中也认为教师通过作业批改留下评语,能够使学生树立信心,确定正确的三观,增强道德情操。 教学评价的强化功能,使学生在语文课程中接受和理解德育情感得以加强,让学生的良好的德育品质的发展更稳定。2011年颁布的小学语文课程标准在评价建议一项中明确提出:“运用多种评价方式,全面反映学生语文学习水平”课程标准中写明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定性评价和定量评价都应运用到小学语文的评价过程中。在小学语文课程的教学评价中渗透道德教育,更应采取多种多样的评价方式。但笔者在整理文献中发现,以教学评价为视角进行研究的文献较少,其中在对教学评价的类型提出策略这一方面的研究留出空白。
四、在小学语文课程的课外教育中渗透道德教育
课外教育是对课堂教育的补充,相较于课堂教育,课外教育更加灵活自主,有较强的实践性。通过开展课外教育,能使学生积极参加社会活动,正确处理好自己与他人、集体、社会和自然的关系,拥有社会责任感,这也是核心素养中所要求的。
杨聪丽在《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一文中明确提出“结合语文实践活动,渗透德育教育”,她认为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兴趣小组活动能够学以致用,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课外活动的类型例如主题手抄报比赛、朗诵会、爱国主义演讲比赛、参观摄影展、书画展等。孙福娟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渗透》中认为课外体验活动的积聚,会使德育的品质内化为学生的自主意识。程艳芳在《试论小学语文教学中德育渗透的途径与方法》一文中从阅读的角度提出,教师对学生课外阅读的指导和评价,是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培养学生的高尚情操的途径之一。
尽管教师开展教学的主要地点是在课堂,但具有辅助性教学特点的课外教育现已成为推行素质教育的另一个方向。教师如何充分利用课外的教学资源,帮助学生通过实践活动,实现知识到能力、情感到品质的质变,是对小学语文课程的课外教育渗透道德教育的研究值得深入的方向。
综上所述,国家一系列规定的出台,将道德和法治教育提升到新的高度,在小学语文的教学中渗透道德教育已成为众多学者的共识,语文课程和道德法制课程的学科融合,既能够促进学科的完善和发展,又使学生受益,为培养拥有九大核心素养的人才打下坚实的基础。但在教学方法的多元运用、教学手段的具体运用、教学评价的类型运用、课外教学的综合运用四个方面,还存在着不同程度的缺陷和空白,因此有待于更进一步的研究和探索。
参考文献
[1]房文莉.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德育渗透的问题与对策研究[D].扬州:扬州大学,2016(32).
[2]曾孝群.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的方法[J].教学咨询(教育科研),2008(1).
[3]李嘉骏.教学手段须回归课堂教学实践[J].中国教育学刊,2010(4).
[4]程艳芳 张海元.试论小学语文教学中德育渗透的途径與方法[J].中国校外教育,2015(8).
[5]高晓梅.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J].才智,2013(5).
[6]戴睿.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渗透[J].教育教学论坛,2014(17).
[7]潘焕琪.浅谈德育教育与小学语文教学的整合[J].新课程学习学术教育,2009(12).
[8]宋瑞瑞 任美莲.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渗透[J].现代教育科学,2015(2).
[9]杨聪丽.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J].科教文汇,2016(5).
(编辑:蔡书红)
【关键词】小学语文;道德教育;策略
【中图分类号】H09 【文献标识码】A
教育部办公厅发布《关于2016年中小学教学用书有关事项的通知》,从2016年起,义务教育小学 “品德与生活”教材名称更改为“道德与法治”,意味着道德和法治教育已经上升为国家层面的教育内容。同年4月,教育部公布了《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征求意见稿)》,在第一项“社会责任”里明确提出诚信友善和法治信仰的要求,再一次强调道德和法治素养,是学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必备品格。小学语文兼具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特点,在培养小学生思想道德品质和修养方面发挥着积极的作用。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道德教育,实现教学与育人的统一是十分必要的。
笔者以“小学语文德育渗透”为关键词,通过篇名检索的方式,检索了中国知网数据库,命中文献919篇,其中硕士论文14篇,期刊报纸905篇。笔者重点分析了2003年至2017年25篇文献,其中硕士论文5篇,期刊论文20篇。
一、在小学语文课程的教学方法中渗透道德教育
教学的主体是教师和学生,教学方法是教师根据教学任务,在教学过程中采用的诸如讲授法、谈话法、讨论法、实验法、参观法、演示法等的方式和方法。
房文莉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德育渗透的问题与对策研究》一文中将讲授法、谈话法、讨论法、读书指导法归为“语言传递法”,她提出在运用讲授法时,教师应该帮助学生理清字、词、句的意思,使学生理解语言文字,然后再把道德教育渗透到语言文字的讲解中;在运用谈话法时,她认为“教师展开话题,学生对问题依据经验进行回应,教师对学生的回应给予分析帮助学生树立道德观念。”
在运用讨论法时,她指出“教师应注意本班的学习特点和班级氛围,一般在比较开放、活跃的高年级班级中运用。”在运用读书指导法时,她表示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自行理解文本的含义和情感,完成德育教育的渗透。王玉香在《关于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的思考》一文中也提出课堂教学通过教师的讲析,促进学生的理解。曾孝群在《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的方法》中提出了“讲析理解法”,即“学习课文时,应使学生学好语言文字,了解字、词、句的含义,把德育渗透到语言文字的讲析中。”3他以学习《爬天都峰》《赵州桥》为例,认为教学的第一步是使学生对语言文字和文字内容深入理解。
教学方法的运用,直接影响了教师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的过程和效果。有关在小学语文课程的教学方法中渗透道德教育的研究,少数学者着眼于多种多样的教学方法,根据不同的教学方法提出相应的策略。但也有众多学者比较笼统和概括地针对单一的教学讲授提出策略,忽视了当前教学方法多元的现状。
二、在小学语文课程的教学手段中渗透道德教育
李嘉骏在《教学手段须回归课堂教学实践》中提出:“教学手段是在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师依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学科特点,借助媒体、设备或工具,传递教学信息,达到促使师生信息交流、提高教学质量、促进学生发展的目标而采用的方式和措施。”教学手段可分为无形手段和有形手段。
无形教学手段是以教师为载体,凭借教师自身的身体器官乃至教师整体人格结构发生作用的手段。众多学者以榜样作用為研究方向。程艳芳在《试论小学语文教学中德育渗透的途径与方法》中明确提出“通过榜样的设立来达到德育渗透的目标”,她认为教师应做到言传身教的榜样模范。杨聪丽在《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一文中也认为教师应注重师德修养,使学生耳濡目染。而高晓梅在《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一文中提出“要将教材中的内容树立榜样作用,让学生进行榜样的学习”,认为树立榜样的对象是教材中的人物形象等内容。这表明在运用小学语文课程的无形教学手段时,教师应根据不同情况和情境,灵活地选取“榜样对象”。
有形教学手段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借助的,存在与教师自身外的,依靠其自身独特的工作机理得以操作的媒体、工具或设备。冯磊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德育渗透的实践研究》一文中认为利用PPT、录音机、投影仪等工具,可以陶冶学生情操。戴睿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渗透》一文中提出“在创设情境中渗透德育”,即通过运用图画、影像、幻灯片、音乐等教学手段,创设情境和渲染气氛,使学生产生对主题情感的认同感。潘焕琪在《浅谈德育教育与小学语文教学的整合》一文中提出“在图片式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利用图片将抽象的内容形象化,更利于学生对主题情感的理解。使用不同类型的有形的教学手段,使教学过程更顺利进行,使学生以更具体、形象的方式,吸收和领会语文课程中的德育思想。
有关在小学语文课程的教学手段中渗透道德教育的研究,众多学者都提出了通过采用无形和有形的教学手段进行教学活动,但在教学手段的具体运用上没有做过多的说明。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教学手段势必以更多元、更直观、更便捷的优点改变传统教学中“照本宣科”的缺陷,因此对教学手段的运用,开展更加具体的研究是十分必要的。
三、在小学语文课程的教学评价中渗透道德教育
宋贵在《教书育人润物无声,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的几点思考》一文中认为应在批改作业中渗透德育,例如学生在作业中用帮助造句,老师就及时传授助人为乐的道理,培养了学生文明礼貌的社会品质。宋瑞瑞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渗透》中认为应在作文评价中渗透德育,她认为“作文评价是对学生行为表现、认识能力的评价,学生能在评价中受到良好道德品质的熏陶”并且“教师应让学生感悟做人的真谛和写作的规律”。刘凤双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渗透》一文中也认为教师通过作业批改留下评语,能够使学生树立信心,确定正确的三观,增强道德情操。 教学评价的强化功能,使学生在语文课程中接受和理解德育情感得以加强,让学生的良好的德育品质的发展更稳定。2011年颁布的小学语文课程标准在评价建议一项中明确提出:“运用多种评价方式,全面反映学生语文学习水平”课程标准中写明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定性评价和定量评价都应运用到小学语文的评价过程中。在小学语文课程的教学评价中渗透道德教育,更应采取多种多样的评价方式。但笔者在整理文献中发现,以教学评价为视角进行研究的文献较少,其中在对教学评价的类型提出策略这一方面的研究留出空白。
四、在小学语文课程的课外教育中渗透道德教育
课外教育是对课堂教育的补充,相较于课堂教育,课外教育更加灵活自主,有较强的实践性。通过开展课外教育,能使学生积极参加社会活动,正确处理好自己与他人、集体、社会和自然的关系,拥有社会责任感,这也是核心素养中所要求的。
杨聪丽在《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一文中明确提出“结合语文实践活动,渗透德育教育”,她认为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兴趣小组活动能够学以致用,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课外活动的类型例如主题手抄报比赛、朗诵会、爱国主义演讲比赛、参观摄影展、书画展等。孙福娟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渗透》中认为课外体验活动的积聚,会使德育的品质内化为学生的自主意识。程艳芳在《试论小学语文教学中德育渗透的途径与方法》一文中从阅读的角度提出,教师对学生课外阅读的指导和评价,是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培养学生的高尚情操的途径之一。
尽管教师开展教学的主要地点是在课堂,但具有辅助性教学特点的课外教育现已成为推行素质教育的另一个方向。教师如何充分利用课外的教学资源,帮助学生通过实践活动,实现知识到能力、情感到品质的质变,是对小学语文课程的课外教育渗透道德教育的研究值得深入的方向。
综上所述,国家一系列规定的出台,将道德和法治教育提升到新的高度,在小学语文的教学中渗透道德教育已成为众多学者的共识,语文课程和道德法制课程的学科融合,既能够促进学科的完善和发展,又使学生受益,为培养拥有九大核心素养的人才打下坚实的基础。但在教学方法的多元运用、教学手段的具体运用、教学评价的类型运用、课外教学的综合运用四个方面,还存在着不同程度的缺陷和空白,因此有待于更进一步的研究和探索。
参考文献
[1]房文莉.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德育渗透的问题与对策研究[D].扬州:扬州大学,2016(32).
[2]曾孝群.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的方法[J].教学咨询(教育科研),2008(1).
[3]李嘉骏.教学手段须回归课堂教学实践[J].中国教育学刊,2010(4).
[4]程艳芳 张海元.试论小学语文教学中德育渗透的途径與方法[J].中国校外教育,2015(8).
[5]高晓梅.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J].才智,2013(5).
[6]戴睿.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渗透[J].教育教学论坛,2014(17).
[7]潘焕琪.浅谈德育教育与小学语文教学的整合[J].新课程学习学术教育,2009(12).
[8]宋瑞瑞 任美莲.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渗透[J].现代教育科学,2015(2).
[9]杨聪丽.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J].科教文汇,2016(5).
(编辑:蔡书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