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进入学校、接触教师中,我们会听到许许多多感人的教育故事。本集子收集的只是其中一部分,来自班主任大赛中的优秀故事。教育故事是教师们的亲身经历和体验,记录着他们的喜怒哀乐,记录着他们的教育生涯,也留下了他们成长的足迹。不管我们有没有意识到故事的强大威力,故事都是引领我们进入社会生活,滋养我们不断成长的土壤。
如果说物理世界由原子构成,那么人类生活世界则由故事构成。我们每天感受经历的一切都是故事—真实。故事—真实由活生生的故事所构成。当诗人Murial Rukeyser告诉我们“世界是由诗歌构成,而不是由原子构成”时,她是在描述故事—真实。我们所经历的一切,周围所发生的一切都是故事。
叙事与故事紧密相连。讲故事就是叙事。故事是所叙之往事,是叙事之内容。叙事则是为了“告诉某人发生什么事的一系列口头的、符号的或行为的序列”。人生就是故事发展的过程。“我们每个人都有一部个人的历史,我们自己生活的叙事。这些故事使我们能够解释我们是什么,以及我们被引向何方”。我们每一个人都是自己的故事叙说者。事实上,我们为故事所包围,深陷入故事中并制造着故事。我们听过父母讲过“狼来了”的故事,于是懂得了做人要诚实的道理。我们又把这故事讲给我们的孩子,希望他们也成为诚实的人。我们就在故事中长大、发展,而不是在精心提炼出来的几条道德戒条的照耀下成长。于是,就有了我们流传千古的寓言、传说、成语故事,积淀出我们民族灿烂的文化。而民族文化、社会文化对人的影响,更主要地通过叙事土壤提供精神的营养。
最初,叙事似乎只是文学理论方面的概念。把叙事作为研究手段而令它从百姓生活中进入研究殿堂,是近20年的事情。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叙事和生活故事的概念开始在社会科学中变得越来越引人注目,并不断进入包括了心理学、教育、社会学和历史等学科的理论、研究和应用中,以至西方学术界有“叙事革命”之说。“叙事革命”对社会科学研究、包括教育研究带来震撼性的作用。我国20世纪90年代开始的素质教育以及本世纪初开始的新课程改革都呼唤着教师要成为研究者,在研究中探索改革的路子。但长期以来传统经院式研究对方法的技术性和结果的理论性的过分强调,以及由此造成的人们对研究的神秘感,令教师不敢或难以迈进研究的大门。
进入教育研究领域的“叙事革命”令我们找到一度被遗忘的打开研究大门的金钥匙。确实,当我们进入自认为比日常生活更“高级”的教育研究层面时,便忘记了故事激动过我们的魅力,而迷信于以“理论化”的话语叙说日常生活。在有意无意地被深奥化和神秘化了的所谓“研究”的框架下,作为研究者和作者的教师苦于如何把丰富的生活经验加工成“理论性”的提纯品;而作为学习者和读者的教师在面对原有的意义和情感被蒸发了的提纯品时,又在如何把这种“提纯品”回复到生活世界中加以接受时遇到了加工的辛苦,表现出对理论提纯品的消化困难或吸收不良。
在这种“生产”与“消费”的双向困难中,叙事令我们看到解决困难的曙光。故事表达的是“生活世界”本身,因而省却了作者加工时的辛苦,也省却了读者接受时的辛苦。人们从自然赐予的蔬果肉鱼中获取所需营养比从维生素片中获取营养恐怕更自然更直接更有效。一句话的简单道理似乎容易记住,但它能为人们所接受的作用远比不上渗透着该道理的长篇故事。美国斯宾赛·约翰逊的《谁动了我的奶酪》一书2001年出版后即风靡全世界,包括我国,不是因为它提出和讨论了什么创新的理论,而只是以一个童话般的故事传递着一个简单的道理:“积极面对改革才有出路”。故事的这种威力令我们深思。我们经常奇怪为什么学校教师听了那么多关于现代教育观念和教育改革的报告,但在现实教育工作中仍不时出现传统教育行为,恐怕就是观念的提纯品难以和未被吸收、内化为自身东西的缘故。
在教师生活中,叙事包括了教育随笔、教育反思、教育日记、教育自传等。我们在说故事、写故事、听故事、读故事时,都会伴随着感动、启迪。我们阅读苏霍姆林斯基、魏书生等教育实践工作者的文集时,都会有这种感受,这是因为故事后面隐含着深刻的教育理念。但一旦这些理念离开了故事展示的具体情境,理念就成了毫无生命的骨头。叙事的魅力就在于它使理念焕发出生命的活力,点燃人们情感之火,照亮人们行动之途。
在教育研究中强调叙事,还因为它提供了重要的反思平台。今天我们强调教师的专业发展,包括作为学科教学的教学者,以及作为班主任的教育者都需要有作为教师职业所需要的技能。教师职业技能不会从书本的文字中,从课堂听到的话语中自动转变而成,那些对于教师来说只是外在的知识。它只有通过教师在实践中行动,并不断反思,才能内化为自身的东西,进而对个人的职业行为发生作用。
反思的过程,也伴随着一种人格的重新建构过程。在叙事的过程中人们重新整理自己的经验,当片断的情节连接和组织成完整的故事时,隐藏在情节后面的意义便凸现出来,潜意识中的观念被推到意识的前台。实际上这是个反思过程。许多问题在这一过程得到澄清,从而建构出新的自我。一位青年教师在阅读了其他教师的“教学反思”后,深有感触地说:“作为一个青年教师,更应该去不断地对自己的教育行为进行总结和反思,就像写日记一样,要经常把教育教学上的问题记录下来。重新体会当时的问题情景,让自己重新经历当时的场面。想一下,如果我再次遇见这样的问题,我还要这么处理吗?这样处理的好处在哪里,不妥的地方又在哪里?只有这样,才能让自己有更大的进步。”可见,没有反思就没有研究,而没有叙事就没有反思。因此,也可以说,没有教育叙事就没有教师的研究,也就没有教师的专业成长。
在本故事集中,我们看到班主任老师们在反思中澄清模糊的教育认识,领悟先进的教育理念,探索有效的教育方式,感受教育成功的喜悦。给人启发的优秀教育故事都有着这些特点:一是有反思的心路,二是有创新的行为,三是有真挚的情感。正因为有这些特点,他们的故事是实实在在做出来的,而不是虚构和人为加工的。这些故事是知识领域中的经验性知识,它和理论性知识一样,都是知识世界中不可缺少的重要部分。
教育故事给我们感动,更给我们启发。正因如此,我们把“说出你的教育故事”作为班主任技能大赛的一个主要环节,以此提倡和推动广大教师把它作为反思的平台,并由此走上教育研究之路。我们希望以后能听到、读到老师们更多在丰富的教育实践中通过自己的创新性教育行动创生出来的精彩教育故事,它会促进和伴随老师们的专业成长。
(作者系广东省教育厅副厅长,博士,本文为《教育叙事》一书的序言)责任编辑 赵霭雯
如果说物理世界由原子构成,那么人类生活世界则由故事构成。我们每天感受经历的一切都是故事—真实。故事—真实由活生生的故事所构成。当诗人Murial Rukeyser告诉我们“世界是由诗歌构成,而不是由原子构成”时,她是在描述故事—真实。我们所经历的一切,周围所发生的一切都是故事。
叙事与故事紧密相连。讲故事就是叙事。故事是所叙之往事,是叙事之内容。叙事则是为了“告诉某人发生什么事的一系列口头的、符号的或行为的序列”。人生就是故事发展的过程。“我们每个人都有一部个人的历史,我们自己生活的叙事。这些故事使我们能够解释我们是什么,以及我们被引向何方”。我们每一个人都是自己的故事叙说者。事实上,我们为故事所包围,深陷入故事中并制造着故事。我们听过父母讲过“狼来了”的故事,于是懂得了做人要诚实的道理。我们又把这故事讲给我们的孩子,希望他们也成为诚实的人。我们就在故事中长大、发展,而不是在精心提炼出来的几条道德戒条的照耀下成长。于是,就有了我们流传千古的寓言、传说、成语故事,积淀出我们民族灿烂的文化。而民族文化、社会文化对人的影响,更主要地通过叙事土壤提供精神的营养。
最初,叙事似乎只是文学理论方面的概念。把叙事作为研究手段而令它从百姓生活中进入研究殿堂,是近20年的事情。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叙事和生活故事的概念开始在社会科学中变得越来越引人注目,并不断进入包括了心理学、教育、社会学和历史等学科的理论、研究和应用中,以至西方学术界有“叙事革命”之说。“叙事革命”对社会科学研究、包括教育研究带来震撼性的作用。我国20世纪90年代开始的素质教育以及本世纪初开始的新课程改革都呼唤着教师要成为研究者,在研究中探索改革的路子。但长期以来传统经院式研究对方法的技术性和结果的理论性的过分强调,以及由此造成的人们对研究的神秘感,令教师不敢或难以迈进研究的大门。
进入教育研究领域的“叙事革命”令我们找到一度被遗忘的打开研究大门的金钥匙。确实,当我们进入自认为比日常生活更“高级”的教育研究层面时,便忘记了故事激动过我们的魅力,而迷信于以“理论化”的话语叙说日常生活。在有意无意地被深奥化和神秘化了的所谓“研究”的框架下,作为研究者和作者的教师苦于如何把丰富的生活经验加工成“理论性”的提纯品;而作为学习者和读者的教师在面对原有的意义和情感被蒸发了的提纯品时,又在如何把这种“提纯品”回复到生活世界中加以接受时遇到了加工的辛苦,表现出对理论提纯品的消化困难或吸收不良。
在这种“生产”与“消费”的双向困难中,叙事令我们看到解决困难的曙光。故事表达的是“生活世界”本身,因而省却了作者加工时的辛苦,也省却了读者接受时的辛苦。人们从自然赐予的蔬果肉鱼中获取所需营养比从维生素片中获取营养恐怕更自然更直接更有效。一句话的简单道理似乎容易记住,但它能为人们所接受的作用远比不上渗透着该道理的长篇故事。美国斯宾赛·约翰逊的《谁动了我的奶酪》一书2001年出版后即风靡全世界,包括我国,不是因为它提出和讨论了什么创新的理论,而只是以一个童话般的故事传递着一个简单的道理:“积极面对改革才有出路”。故事的这种威力令我们深思。我们经常奇怪为什么学校教师听了那么多关于现代教育观念和教育改革的报告,但在现实教育工作中仍不时出现传统教育行为,恐怕就是观念的提纯品难以和未被吸收、内化为自身东西的缘故。
在教师生活中,叙事包括了教育随笔、教育反思、教育日记、教育自传等。我们在说故事、写故事、听故事、读故事时,都会伴随着感动、启迪。我们阅读苏霍姆林斯基、魏书生等教育实践工作者的文集时,都会有这种感受,这是因为故事后面隐含着深刻的教育理念。但一旦这些理念离开了故事展示的具体情境,理念就成了毫无生命的骨头。叙事的魅力就在于它使理念焕发出生命的活力,点燃人们情感之火,照亮人们行动之途。
在教育研究中强调叙事,还因为它提供了重要的反思平台。今天我们强调教师的专业发展,包括作为学科教学的教学者,以及作为班主任的教育者都需要有作为教师职业所需要的技能。教师职业技能不会从书本的文字中,从课堂听到的话语中自动转变而成,那些对于教师来说只是外在的知识。它只有通过教师在实践中行动,并不断反思,才能内化为自身的东西,进而对个人的职业行为发生作用。
反思的过程,也伴随着一种人格的重新建构过程。在叙事的过程中人们重新整理自己的经验,当片断的情节连接和组织成完整的故事时,隐藏在情节后面的意义便凸现出来,潜意识中的观念被推到意识的前台。实际上这是个反思过程。许多问题在这一过程得到澄清,从而建构出新的自我。一位青年教师在阅读了其他教师的“教学反思”后,深有感触地说:“作为一个青年教师,更应该去不断地对自己的教育行为进行总结和反思,就像写日记一样,要经常把教育教学上的问题记录下来。重新体会当时的问题情景,让自己重新经历当时的场面。想一下,如果我再次遇见这样的问题,我还要这么处理吗?这样处理的好处在哪里,不妥的地方又在哪里?只有这样,才能让自己有更大的进步。”可见,没有反思就没有研究,而没有叙事就没有反思。因此,也可以说,没有教育叙事就没有教师的研究,也就没有教师的专业成长。
在本故事集中,我们看到班主任老师们在反思中澄清模糊的教育认识,领悟先进的教育理念,探索有效的教育方式,感受教育成功的喜悦。给人启发的优秀教育故事都有着这些特点:一是有反思的心路,二是有创新的行为,三是有真挚的情感。正因为有这些特点,他们的故事是实实在在做出来的,而不是虚构和人为加工的。这些故事是知识领域中的经验性知识,它和理论性知识一样,都是知识世界中不可缺少的重要部分。
教育故事给我们感动,更给我们启发。正因如此,我们把“说出你的教育故事”作为班主任技能大赛的一个主要环节,以此提倡和推动广大教师把它作为反思的平台,并由此走上教育研究之路。我们希望以后能听到、读到老师们更多在丰富的教育实践中通过自己的创新性教育行动创生出来的精彩教育故事,它会促进和伴随老师们的专业成长。
(作者系广东省教育厅副厅长,博士,本文为《教育叙事》一书的序言)责任编辑 赵霭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