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过去二十年间,我有幸多次去澳大利亚一些大学(包括一个专科技术学院)学习、工作、和研究讲学,在澳期间也访问过一所普通中学,因此对澳大利亚的教育情况有较为切身的了解和体会,现将一些自己的见闻和心得写下来与大家分享。
澳大利亚是个十分注重教育的国家,全国有39所以大学名称命名的高等教育机构,3所高等专科学校以及230多所专科技术学院。比较有名气的大学包括悉尼大学,新南威尔士大学,悉尼科技大学,墨尔本大学,莫纳什大学,澳大利亚国立大学,麦夸里大学以及西澳大利亚大学等。这些大学和专科技术学院几乎都是由联邦政府资助的公立学校,私立大学只有两所,即邦德大学和澳大利亚圣母大学。虽然教育体系各州略有差别,但教育质量基本上都是由澳大利亚联邦政府控制管理,所以各校的教育质量都能保持较好的水平。
在上世纪七十年代及之前,澳大利亚的教育是免费的(包括对在澳外国公民)。八十年代引入收费制度,但本国公民、永久居民和新西兰公民可享受“高等教育捐助计划”——在公立大学就读只交部分费用,其余所欠债款可在找到工作后以个人所得税方式交付。因此,对澳大利亚人来说,接受大学教育在经济上不会有太大的问题。而外国公民来澳读大学有3种渠道,一为本国政府公派,二是澳方奖学金资助,三是完全自费。这其中和在美国读大学不同的一点——自费生在澳打工是合法的,政府规定外国学生每周可打工20小时。
我赴澳属于第二种情况。读大三时我开始翻译一部澳大利亚长篇小说,出版后在国内获奖,我因此获得一个澳方政府的奖学金去悉尼大学攻读硕士的机会。抵澳后,按照澳方的安排我先到了首都堪培拉,在澳大利亚国立大学(Australian National University, 简称ANU)英文系学习文学课程,同时了解和熟悉澳大利亚生活。
ANU于1946年由澳大利亚联邦政府创建,是当时澳大利亚唯一一所专门从事研究的大学。校园四周被国家自然保护区和格里芬湖环抱,风景优美怡人,是一个学习、研究的好地方。ANU拥有全澳最优秀的师资力量——澳大利亚科学研究院三分之一的院士是该校的教师;学校先后产生过五名诺贝尔奖获得者(包括校友获得的),其影响力和实力可见一斑。
“认识事物的本质”(拉丁文原文:Naturam Primum Cognoscere Rerum)是澳大利亚国立大学的校训,也是其立校的根本理念。这所大学可能是澳大利亚政府最重视的一所大学,投入的经费也最多。因此学校的设备和条件是其他大学难以企及的。校内有3个主要图书馆及6个分馆,其藏书量和规模在亚太地区处于领先地位。学校拥有大量先进的现代设备,世界一流的演讲厅和实验室。哪怕是硕士研究生也有自己的办公室。此外,校园内有好几种不同类型的学生宿舍,其中有公寓式的宿舍供已婚并有家庭成员同行的学生居住;称为college的宿舍一般提供三餐;我住的宿舍叫“蛤蟆窝”(The Toad Hall, 取自于澳大利亚的一个童话),属于可自炊的单元国际学生宿舍——单元中间是一个开放式圆形客厅,环绕客厅四周有四个寝室和一个公用厨房。除我之外,单元内还住了一位澳洲本地女生,一位印尼男生和一位孟加拉女生。有趣的是我刚搬进去时,寝室书桌上有一封來自“蛤蟆窝”窝长的信,开头一句便是“亲爱的蛤蟆……”。
ANU有不少显赫的校友,其中包括5名诺贝尔奖获得者;校友获选为联邦院士人数也是全澳大学之中最多的,其英国皇家协会成员人数亦居澳大利亚大学第一位。许多校友如今都在澳大利亚各界担任要职,如澳大利亚前总理陆克文就是该校亚洲研究学院的1981届毕业生。
我所在的英文系大楼叫“阿·狄·霍普大楼”,是以澳大利亚当代最负盛名的诗人A.D.Hope的名字命名的。霍普也在英文系教书,是该系终身教授,我曾在他的办公室拜会过他,向他请教有关他的诗歌的一些问题。
英文系所开的课程和教学当时在我看来都很新颖。课程内容以澳大利亚文学为主,也讲英美和欧洲文学。由于我在ANU是相当于攻读预科,不受正式课程或必修的约束,我得以自由自在地在研究生和本科生课程中穿梭听课,我因此对西方大学的教育方式和本科生、研究生的情况有了初步的、直观的了解,为我以后在悉尼大学的研究生学习打下了基础。
在澳大利亚历史上,堪培拉是一个全新建造起来的首都城市。城市的设计科学、合理,绿化面积居世界各国首都前茅,风景十分优美,但也有不少人批评它太乡村,“太人工化”。英国女王的丈夫菲利普亲王访澳后曾说堪培拉是一座“没有灵魂的城市”。这个城市没有高楼大厦,没有大城市的繁华和喧嚣,然而却非常适合潜心学习和研究。不过对外国学生而言,可能生活会感到太孤独和单调。
在堪培拉学习一学期后,我就去了悉尼大学攻读文学硕士课程。
悉尼大学创立于1850年,是澳大利亚的第一所大学,被称为“澳洲第一校”,在世界范围内也是最优秀的高等学府之一。其悠久的历史和显赫的成就为它赢得了“南半球牛津”的美誉。 该大学的校训是“繁星纵变,智慧永恒”(拉丁文原文:Sidere mens eadem mutato)。
悉尼大学的“开学迎新周”(Orientation Week)令人印象深刻。在这一周里,学校各种兴趣、爱好组织,学生会以及各种学术的、社会的社团在校园内齐刷刷摆摊招兵买马,有呼吁世界各国裁军的,有宗教的,有艺术的等等不一而足。
悉尼市是一个多元文化的城市,文化和艺术气息也较浓。作为学生,我经常参加当地的一些文化活动——比如每周星期二晚在悉尼举行的“诗歌之夜”,每两年一次的南澳“阿德莱德国际艺术节”等等,从中结识了不少文学和艺术界的澳大利亚朋友,这对我的学习也帮助甚大。
就英文系而言,悉尼大学的师资是全澳最强的,它拥有一批杰出的文学评论家和教授。它还主持全国的澳大利亚文学研究,一些主要的澳大利亚文学史、文学评论和选集的书籍都是这个系的教师编写的。当时的系主任克雷默是澳大利亚人尽皆知的文学评论家,由于她的成就,英国女王曾赐封她女爵的称号,她退休以后还出任悉尼大学的名誉校长。
与ANU相比,悉尼大学的课程显得相对保守一些, 但却更为系统。
在悉尼大学的学习中,除了一些著名教授的专门课程,我受益最大的是辅导课(tutorial)和研讨会(seminar)。辅导课是在教授讲完课后某一个时间专门安排的由助教或讲师对学生进行辅导的课,方式是无拘无束,学生和老师围坐在一起,老师对教授课堂讲授的要点作解释,学生提问和讨论。研讨会是由导师指导下的专题讨论,由某一个或一组学生准备后在课堂上作某个专题的发言或演示,其他学生提问或发起讨论。这种形式一般对研究生多一些,能启发学生的积极性,同时也能加深对某个专题知识的了解和认识。这也成为我回国后在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的教学形式。
英文系的每一门课都有一个阅读书目,阅读量很大——尤其是长篇小说。考试是启发性的,以问答题居多。如有关澳大利亚著名小说家、诺贝尔奖获得者怀特的《姨妈的故事》的一道考题是:“(书中一个人物说)‘当我看你的眼睛的时候,我可以发现自己;那就是你的存在为什么对我很重要的原因。’这段话是什么意思,为什么?”
澳大利亚的大学教育对学生年龄以及身体状况没有什么限制,学制也很宽松。在ANU我常去听课的一个班里有一位正式学生很特别:那是一位70岁高龄的盲人老太太。她由一只导盲犬引领着,几乎每天都来上课。还有一位朋友攻读Tefl(“作为外语的英语教育”)的学位,需3年时间完成,但他读了一年后便休学去了日本教书,他说过两年再回来完成学位。
说到澳大利亚的教育,就不能不提到澳大利亚的TAFE教育。“TAFE”是“技术和继续教育”的英文缩写,它是澳大利亚一种独特的、强大的职业教育培训体系。这是一种把技术教育与继续教育结合在一起,把学历教育与职业培训联系起来,专门从事技术人员的学历教育的系统。历经30年的发展,澳大利亚的TAFE体系已成为全球最成功的特色鲜明的教育体系之一,并且在澳大利亚的国民经济发展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澳洲TAFE课程的特点是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的,与有关行业关系紧密;教学以实用为主,同时学制短(以1-2年的证书或文凭课程为主),学费低(外国学生学费10,000澳元/学年)。
我在读研究生的第二年,因对电脑应用、图书版本学和资料检索有兴趣,就去悉尼技术学院注册报读“图书馆学”。这个学校的课程在内容上充分体现了与时俱进和最新的技术要求,老师在教学中以实用技能和专业训练为教学重点,帮助学生在毕业后尽快适应工作需要。学校的设备相当先进,老师亦认真负责。实习是经常性的,它贯穿于知识点的每个重要环节。实习分课程组织实习和阶段实习(可自己联系)两种。某次阶段实习期间,一位戴耳环穿裙子和高跟鞋的男老師还邀请学生们去他家里参观他的私人图书馆,但由于他怪异的打扮,学生中和者寥寥。
澳大利亚的中、小学实行12年的义务教育学制。学校依据全国统一的课程大纲设定8个主要科目:英语、数学、科学、健康与体育、技术、社会及环境学、外语(每个学校所开课程不一样,一般以法、德及其他欧洲主要语言居多,也有中文和日语等亚洲语言,通常一所学校有几门外语课供学生自由选读)和艺术。
中学的教室布置真是琳琅满目,一面墙上贴满了学生们活动的照片、比赛的信息和获得的奖项;还有书架,上面陈放的除了所学科目有关的参考书籍以外,更多的是课外书籍。墙角的几个柜子用来专门陈放学生上手工课要用的各种材料和工具,另一面墙上甚至画满了图画,那是班上每个同学都参与其中的杰作……
对澳大利亚教育,我印象最深的是其学校设备的完善和先进。它的现代化科技运用,计算机教育及计算机辅助学习以及互联网都十分普及,图书馆设备的先进,使用的普遍和方便(中、小学的一些课还有在图书馆上的)更是各个学校的共同特点。和美国相比,澳大利亚或许没有像哈佛、耶鲁或普林斯顿等世界顶尖大学那样的名声,但它也绝没有美国某些质量低劣的大学出现。因此我们可以说澳大利亚的教育质量是稳定而优良的。在这方面,它和法、德等大部分欧洲国家情况相似。
我在澳大利亚求学的时间不是很长,但他们学校的教学方式,老师的敬业精神,以及生动的课程和丰富多彩的学生生活却令人难忘。它对我的人生,对我的教学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作者单位:中山大学外国语学院)
责任编辑赵霭雯
澳大利亚是个十分注重教育的国家,全国有39所以大学名称命名的高等教育机构,3所高等专科学校以及230多所专科技术学院。比较有名气的大学包括悉尼大学,新南威尔士大学,悉尼科技大学,墨尔本大学,莫纳什大学,澳大利亚国立大学,麦夸里大学以及西澳大利亚大学等。这些大学和专科技术学院几乎都是由联邦政府资助的公立学校,私立大学只有两所,即邦德大学和澳大利亚圣母大学。虽然教育体系各州略有差别,但教育质量基本上都是由澳大利亚联邦政府控制管理,所以各校的教育质量都能保持较好的水平。
在上世纪七十年代及之前,澳大利亚的教育是免费的(包括对在澳外国公民)。八十年代引入收费制度,但本国公民、永久居民和新西兰公民可享受“高等教育捐助计划”——在公立大学就读只交部分费用,其余所欠债款可在找到工作后以个人所得税方式交付。因此,对澳大利亚人来说,接受大学教育在经济上不会有太大的问题。而外国公民来澳读大学有3种渠道,一为本国政府公派,二是澳方奖学金资助,三是完全自费。这其中和在美国读大学不同的一点——自费生在澳打工是合法的,政府规定外国学生每周可打工20小时。
我赴澳属于第二种情况。读大三时我开始翻译一部澳大利亚长篇小说,出版后在国内获奖,我因此获得一个澳方政府的奖学金去悉尼大学攻读硕士的机会。抵澳后,按照澳方的安排我先到了首都堪培拉,在澳大利亚国立大学(Australian National University, 简称ANU)英文系学习文学课程,同时了解和熟悉澳大利亚生活。
ANU于1946年由澳大利亚联邦政府创建,是当时澳大利亚唯一一所专门从事研究的大学。校园四周被国家自然保护区和格里芬湖环抱,风景优美怡人,是一个学习、研究的好地方。ANU拥有全澳最优秀的师资力量——澳大利亚科学研究院三分之一的院士是该校的教师;学校先后产生过五名诺贝尔奖获得者(包括校友获得的),其影响力和实力可见一斑。
“认识事物的本质”(拉丁文原文:Naturam Primum Cognoscere Rerum)是澳大利亚国立大学的校训,也是其立校的根本理念。这所大学可能是澳大利亚政府最重视的一所大学,投入的经费也最多。因此学校的设备和条件是其他大学难以企及的。校内有3个主要图书馆及6个分馆,其藏书量和规模在亚太地区处于领先地位。学校拥有大量先进的现代设备,世界一流的演讲厅和实验室。哪怕是硕士研究生也有自己的办公室。此外,校园内有好几种不同类型的学生宿舍,其中有公寓式的宿舍供已婚并有家庭成员同行的学生居住;称为college的宿舍一般提供三餐;我住的宿舍叫“蛤蟆窝”(The Toad Hall, 取自于澳大利亚的一个童话),属于可自炊的单元国际学生宿舍——单元中间是一个开放式圆形客厅,环绕客厅四周有四个寝室和一个公用厨房。除我之外,单元内还住了一位澳洲本地女生,一位印尼男生和一位孟加拉女生。有趣的是我刚搬进去时,寝室书桌上有一封來自“蛤蟆窝”窝长的信,开头一句便是“亲爱的蛤蟆……”。
ANU有不少显赫的校友,其中包括5名诺贝尔奖获得者;校友获选为联邦院士人数也是全澳大学之中最多的,其英国皇家协会成员人数亦居澳大利亚大学第一位。许多校友如今都在澳大利亚各界担任要职,如澳大利亚前总理陆克文就是该校亚洲研究学院的1981届毕业生。
我所在的英文系大楼叫“阿·狄·霍普大楼”,是以澳大利亚当代最负盛名的诗人A.D.Hope的名字命名的。霍普也在英文系教书,是该系终身教授,我曾在他的办公室拜会过他,向他请教有关他的诗歌的一些问题。
英文系所开的课程和教学当时在我看来都很新颖。课程内容以澳大利亚文学为主,也讲英美和欧洲文学。由于我在ANU是相当于攻读预科,不受正式课程或必修的约束,我得以自由自在地在研究生和本科生课程中穿梭听课,我因此对西方大学的教育方式和本科生、研究生的情况有了初步的、直观的了解,为我以后在悉尼大学的研究生学习打下了基础。
在澳大利亚历史上,堪培拉是一个全新建造起来的首都城市。城市的设计科学、合理,绿化面积居世界各国首都前茅,风景十分优美,但也有不少人批评它太乡村,“太人工化”。英国女王的丈夫菲利普亲王访澳后曾说堪培拉是一座“没有灵魂的城市”。这个城市没有高楼大厦,没有大城市的繁华和喧嚣,然而却非常适合潜心学习和研究。不过对外国学生而言,可能生活会感到太孤独和单调。
在堪培拉学习一学期后,我就去了悉尼大学攻读文学硕士课程。
悉尼大学创立于1850年,是澳大利亚的第一所大学,被称为“澳洲第一校”,在世界范围内也是最优秀的高等学府之一。其悠久的历史和显赫的成就为它赢得了“南半球牛津”的美誉。 该大学的校训是“繁星纵变,智慧永恒”(拉丁文原文:Sidere mens eadem mutato)。
悉尼大学的“开学迎新周”(Orientation Week)令人印象深刻。在这一周里,学校各种兴趣、爱好组织,学生会以及各种学术的、社会的社团在校园内齐刷刷摆摊招兵买马,有呼吁世界各国裁军的,有宗教的,有艺术的等等不一而足。
悉尼市是一个多元文化的城市,文化和艺术气息也较浓。作为学生,我经常参加当地的一些文化活动——比如每周星期二晚在悉尼举行的“诗歌之夜”,每两年一次的南澳“阿德莱德国际艺术节”等等,从中结识了不少文学和艺术界的澳大利亚朋友,这对我的学习也帮助甚大。
就英文系而言,悉尼大学的师资是全澳最强的,它拥有一批杰出的文学评论家和教授。它还主持全国的澳大利亚文学研究,一些主要的澳大利亚文学史、文学评论和选集的书籍都是这个系的教师编写的。当时的系主任克雷默是澳大利亚人尽皆知的文学评论家,由于她的成就,英国女王曾赐封她女爵的称号,她退休以后还出任悉尼大学的名誉校长。
与ANU相比,悉尼大学的课程显得相对保守一些, 但却更为系统。
在悉尼大学的学习中,除了一些著名教授的专门课程,我受益最大的是辅导课(tutorial)和研讨会(seminar)。辅导课是在教授讲完课后某一个时间专门安排的由助教或讲师对学生进行辅导的课,方式是无拘无束,学生和老师围坐在一起,老师对教授课堂讲授的要点作解释,学生提问和讨论。研讨会是由导师指导下的专题讨论,由某一个或一组学生准备后在课堂上作某个专题的发言或演示,其他学生提问或发起讨论。这种形式一般对研究生多一些,能启发学生的积极性,同时也能加深对某个专题知识的了解和认识。这也成为我回国后在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的教学形式。
英文系的每一门课都有一个阅读书目,阅读量很大——尤其是长篇小说。考试是启发性的,以问答题居多。如有关澳大利亚著名小说家、诺贝尔奖获得者怀特的《姨妈的故事》的一道考题是:“(书中一个人物说)‘当我看你的眼睛的时候,我可以发现自己;那就是你的存在为什么对我很重要的原因。’这段话是什么意思,为什么?”
澳大利亚的大学教育对学生年龄以及身体状况没有什么限制,学制也很宽松。在ANU我常去听课的一个班里有一位正式学生很特别:那是一位70岁高龄的盲人老太太。她由一只导盲犬引领着,几乎每天都来上课。还有一位朋友攻读Tefl(“作为外语的英语教育”)的学位,需3年时间完成,但他读了一年后便休学去了日本教书,他说过两年再回来完成学位。
说到澳大利亚的教育,就不能不提到澳大利亚的TAFE教育。“TAFE”是“技术和继续教育”的英文缩写,它是澳大利亚一种独特的、强大的职业教育培训体系。这是一种把技术教育与继续教育结合在一起,把学历教育与职业培训联系起来,专门从事技术人员的学历教育的系统。历经30年的发展,澳大利亚的TAFE体系已成为全球最成功的特色鲜明的教育体系之一,并且在澳大利亚的国民经济发展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澳洲TAFE课程的特点是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的,与有关行业关系紧密;教学以实用为主,同时学制短(以1-2年的证书或文凭课程为主),学费低(外国学生学费10,000澳元/学年)。
我在读研究生的第二年,因对电脑应用、图书版本学和资料检索有兴趣,就去悉尼技术学院注册报读“图书馆学”。这个学校的课程在内容上充分体现了与时俱进和最新的技术要求,老师在教学中以实用技能和专业训练为教学重点,帮助学生在毕业后尽快适应工作需要。学校的设备相当先进,老师亦认真负责。实习是经常性的,它贯穿于知识点的每个重要环节。实习分课程组织实习和阶段实习(可自己联系)两种。某次阶段实习期间,一位戴耳环穿裙子和高跟鞋的男老師还邀请学生们去他家里参观他的私人图书馆,但由于他怪异的打扮,学生中和者寥寥。
澳大利亚的中、小学实行12年的义务教育学制。学校依据全国统一的课程大纲设定8个主要科目:英语、数学、科学、健康与体育、技术、社会及环境学、外语(每个学校所开课程不一样,一般以法、德及其他欧洲主要语言居多,也有中文和日语等亚洲语言,通常一所学校有几门外语课供学生自由选读)和艺术。
中学的教室布置真是琳琅满目,一面墙上贴满了学生们活动的照片、比赛的信息和获得的奖项;还有书架,上面陈放的除了所学科目有关的参考书籍以外,更多的是课外书籍。墙角的几个柜子用来专门陈放学生上手工课要用的各种材料和工具,另一面墙上甚至画满了图画,那是班上每个同学都参与其中的杰作……
对澳大利亚教育,我印象最深的是其学校设备的完善和先进。它的现代化科技运用,计算机教育及计算机辅助学习以及互联网都十分普及,图书馆设备的先进,使用的普遍和方便(中、小学的一些课还有在图书馆上的)更是各个学校的共同特点。和美国相比,澳大利亚或许没有像哈佛、耶鲁或普林斯顿等世界顶尖大学那样的名声,但它也绝没有美国某些质量低劣的大学出现。因此我们可以说澳大利亚的教育质量是稳定而优良的。在这方面,它和法、德等大部分欧洲国家情况相似。
我在澳大利亚求学的时间不是很长,但他们学校的教学方式,老师的敬业精神,以及生动的课程和丰富多彩的学生生活却令人难忘。它对我的人生,对我的教学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作者单位:中山大学外国语学院)
责任编辑赵霭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