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研究从“微”开始

来源 :教学月刊·小学数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yfand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翻开《教学月刊·小学版》(数学),教育工作者的行动便映入眼帘:专家学者们的理论指导、一线教师的实践研究,用一个个鲜活的教学案例点亮了教育的这片星空。本期杂志的导读,将带领读者走近这些“微行动”,领略这些凝结智慧与责任的“大研究”。
  一、“一”单位,大想法
  什么是单位?单位化的眼光有何作用?郜舒竹教授在文章《看“一”的眼光》中给出了注释。郜教授指出在数学课程内容中,除了有像计数单位、长度单位这样客观、统一和确定的标准单位,相对于人的认知过程,还有主观、个性和多样的意念单位,比如6根筷子,是把“1根”筷子看作“一”;3雙筷子,是把“2根”筷子看作“一”;1根筷子是6根筷子的[16],是把“6根”筷子看作“一”,这里的“一”内涵丰富,它与意念单位的选择、使用、分解、组合、转化有关。看“一”的眼光,指的是对“一”的选择和使用。这种单位化的眼光对于建立数学课程内容之间的联系以及解决问题过程中方法的生成,都会起到重要的作用。如对于整数乘法与分数乘法意义的衔接,其实就是看“一”的眼光的改变。“3×2=6”与“[39]× 2 = 3 × [29] =[69]”,用变化的眼光看单位,可以将整数和分数视为同样对象的不同表达,其本质意义是相同的。看待单位眼光的改变,使得解决问题的方法呈现多样化,表面看起来不同的方法,背后具有同样的大想法,那就是单位化的认知能力,数学教学应让学生亲力亲为这样的认知过程,发展认知能力,实现数学的教育功能。
  二、微演讲,大平台
  本期的“本期话题”刊登了一组“微演讲”的文章,这是江苏省名师仲崇恒及其团队对于小学数学“综合与实践”活动创新探索的系列研究。仲老师在《微演讲:小学数学“综合与实践”活动的创新探索》一文中,阐述了微演讲是什么、为什么进行微演讲、如何进行微演讲,让我们对微演讲有了立体的感知;朱向明老师在《指向思维发展的小学生“数学微演讲”》一文中,论述了微演讲对发展学生思维的重要作用;夏新老师在《小学生“数学微演讲”内容体系的建构》一文中,展示了微演讲的内容,可以是数学故事、数学知识、数学生活与数学情趣等多方面;裔晶晶、仲崇恒老师在《小学生“数学微演讲”反哺课堂的案例及思考》一文中,通过在课前、课中、课后不同节点上使用数学微演讲,论证了微演讲为数学课堂教学带来的积极影响;最后,于玲老师在《“数学微演讲”助推教师专业成长》一文中,列举了微演讲的开发为教师带来的视角转变。
  微演讲时间虽短,仅有两三分钟,但却迈出了综合与实践活动创新的一大步,它为儿童提供了展示自我的平台,为教师提供了钻研创新的平台,为课程建设提供了融合发展的平台。
  三、小学问,大作为
  朱乐平老师说:教学小问是解决数学教学中小问题的操作方法,是解决小问题的操作说明书。
  本期的“教学小问”刊登了以下内容:该如何帮助学生进行“凑十法”的建模?可以试试十格图加点子图。怎么做能在“观察物体”学习中更好地发展空间观念?可以带领学生试试三个层次的转:我转,物不转;物转,我不转;物我,皆不转。怎么做才能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四边形概念的本质呢?首先让学生对小组画的四边形进行分类,寻找四边形的相同点;然后通过对四边形进行辨析,概括四边形特征;最后通过用四根小棒拼组四边形,深化对四边形概念本质的理解。怎么做能理解“烙饼问题”中的最短时间?可引领学生理解“满锅”烙是省时的关键手段;体验“轮换”是优化的方法,把“满锅”和“轮换”搞清楚了,烙饼问题的优化思想便形成了。怎么做能更好地把握分数应用题中的“量”和“率”?可以先引导学生在几张不同长度的纸条上找找[110]和[110]米;然后在不同大小形状的纸片上找找[34]和[34]米;最后讨论辨析在两根同样长的绳子上分别减去一根绳子的[25]和[25]米,谁剪掉的绳子长?通过对分数“量”与“率”的三次比较,加深对分数意义的理解。如何让学生想到将圆等分成扇形来推导圆面积公式呢?先引导学生回忆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再运用转化思想尝试将圆转化成已经学过的平面图形;最后通过对比发现只有扇形能将圆完全等分,得出将圆等分成扇形有利于圆面积公式的研究与推导。
  “小学问”文章虽短小,但实操性很强,是一线教师拿来就可以使用的操作说明书,为数学教学的研究提供了一种新思路。
  四、简素材,大能量
  学习素材是学生解决数学问题、获得数学知识、提高数学能力的基本载体。学习素材可以是一道题、一幅图、一张纸、一个话题等,教师在设计教
其他文献
【摘 要】针对教学中学生虚假参与、肤浅互动及以讲代学、以练补学的现象,可以从数学活动的视角,分别以“1.开展项目学习,植根真情境;2.前置预学活动,驱动真任务;3.成立学习共同体,乐享真发现;4.设置登山型支架,助推真探究”这四条策略铺就让学习真正发生的“道”。  【关键词】学习共同体;数学活动;学习真实发生  聚焦课堂,我们不难发现,目前真正触及“学生学习机制”的课堂没有发生典型性的变革。当下的
他是一个用心办教育的人,他把自己对教育的理解落实到办学的每一个细节中。  他目光高远,既是行动者,更是思考者、探索者。  快60岁的他,心中始终有梦!    从社会角色的层面讲,雷泽怀是个勤奋的教育践行者,执着追寻治校治教的创见,摸索教育和谐的图谱……说起原则、方略的种种,他的眼神里满是严肃与坚定。从个人成长的角度说,他自言是个勇敢的追梦者。不为功名利禄,却为那教育中若隐若现的“魂”,或只是孩子一
【摘 要】命题设计不仅要考核学生是否能得到正确的结果,更要考查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及前后知识点的贯通,考查点应落在学生的思维品质上。由学生的解题过程,可以透视学生的思维水平,分析学生的思维能力。好的命题可以促进教师反思课堂教学,在教学中关注知识本源、关注学习过程、关注能力发展,推动教学走向更深层次。  【关键词】命题;过程;思维;评价  在一次学校自己组织的测评中有一道题引发了教师们的讨论热情:批卷
【课前思考】  现行人教版教材中三年级和五年级都编排了较多“解决问题”的内容,但四年级只安排了两个基本的数量关系教学内容(单价×数量=总价,速度×时间=路程)。而在五年级教学《简易方程》时,首先要求学生分析数量关系,然后根据数量关系列出方程,学生在解决稍复杂的问题时对一些数量关系就会分辨不清。追溯到四年级,我们发现在教学完这两个基本的数量关系之后,教材并没有安排相关内容进行巩固拓展,导致到了五年级
教师针对单元内容做整体设计或是主题式活动设计,非常有利于学生整体把握知识,形成学科素养。教师应该在理解学科素养内涵的基础上,结合学习内容将其分解和具体化,在课堂上真正落实学生学科素养的培养。  以下是笔者以“长、正方体认识”为载体设计的主题活动,旨在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学科素养,共三课时。  一、 主题内容分析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空间观念主要表现在:“根据物体特征抽
这是吴老师新学期的第一堂语文课,它是诗,是歌,是画,是梦。为了这“第一堂课”,吴老师精心准备了一篇充满诗意的演讲词。他要让他的新学生在新的学期,对语文学习有一个全新的感受,他要用他诗一样的语言,带领新弟子走进神秘的语文世界。吴老师是有心人,他将本学期语文课本的内容巧妙自然地组合在这篇演讲词里,让他的学生未读其文先感受文之美,领略文之韵。    亲爱的同学们:  从今天开始,我将带领大家走进一个神秘
有这样一群语文教师,他们会定期或不定期地聚在一起研讨语文教育的问题,谈论的问题有大有小,参加的范围或大或小。这里没有权威,这里也没有“首领”,这里有的是坦坦荡荡与孜孜以求。热爱,使他们相聚;交流,让教学得到生长;讨论,促进思考走向深刻。而不断学习、吸纳新思想、形成新理念使这一切得以发生。    一、“例会”    3月24日下午,一个寻常的春日午后,一个普通的周三下午,英桥国际学校语文组一周一次的
【人物简介】Mrs.Nyquist,美国加州长滩市Lowell Elementary School(简称Lowell)教师,有着24年的教龄,长期从事小学二年级各门学科的教学。Room 32是Mrs.Nyquist的“工作室”,在那里Mrs.Nyquist每年都能遇见不同的学生。  【访谈地点】美国,加州长滩市Lowell Elementary School  【访谈时间】2015年8月7日  关
【摘 要】数学史对于数学教学具有重要意义。从HPM的视角出发,以“年、月、日”的教学为例,基于教材分析与史料分析,将教材中“你知道吗”这一栏目里相关的数学史内容融入课堂教学。通过引导学生结合“一年天数不同”和“一月天数不同”的相关材料进行探究,真正明白历法的产生由来,以此见证数学史的教育价值。  【关键词】HPM;年、月、日;教育价值  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材(以下简称“教材”)在每册内容中都安排了“
在过去二十年间,我有幸多次去澳大利亚一些大学(包括一个专科技术学院)学习、工作、和研究讲学,在澳期间也访问过一所普通中学,因此对澳大利亚的教育情况有较为切身的了解和体会,现将一些自己的见闻和心得写下来与大家分享。  澳大利亚是个十分注重教育的国家,全国有39所以大学名称命名的高等教育机构,3所高等专科学校以及230多所专科技术学院。比较有名气的大学包括悉尼大学,新南威尔士大学,悉尼科技大学,墨尔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