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语文是人们学习、工作和生活的基础工具,是打开沟通理解之门的钥匙,是促进文明交流互鉴的纽带,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我国语文教育必须加强语文教育研究和语文教育顶层设计,发扬光大优良传统。语文教材要注重培養学生的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语文教师应对教书育人情有独钟,因材施教,甘为人梯,同时也要有尊严地生活。语文教学应生动活泼、丰富多彩,使每个学生都能学到适合自己的语文。语文考试要符合测试规律,更加科学高效,更加人性化。
【关键词】新时代语文;教育;展望
【作者简介】顾之川,浙江师范大学教授,人民教育出版社编审,中国教育学会中学语文教学专业委员会理事长,国家社科基金评审专家,教育部考试中心特聘专家,教育部“国培计划”首批专家。语文是工具,运用于人们的交际交流、学习发展;语文是桥梁,沟通古今中外文化,传承精神血脉;语文是载体,承载着公民人文素养,提供审美体验。语文的这一基本属性,决定了语文是人们学习、工作和生活的基础工具。语文学科是学生学习其他学科的基础。学生学好语文,不但对于学好其他学科十分重要,而且对于将来的学习、工作和生活都影响深远。语文教学就是让学生学习掌握祖国语言文字这一基础工具,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使学生正确理解和熟练运用我们中华民族的母语——汉语言文字。因为,语言文字是人类文明代代相传的载体,是打开沟通理解之门的钥匙,是促进文明交流互鉴的纽带,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进步方面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一个人的语文素养,关系到自身的综合素养与终身发展。社会语文素养,体现着国家软实力与文化自信,是国家形象、国家尊严和国家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母语教育的语文教育,历来被国家高度重视,也是社会和媒体关注的热点。我国语文教育的根本任务,是引领新一代公民认端方典雅的中国字,说铿锵有力的中国话,读文采飞扬的中国书,写声情并茂的中国文,做顶天立地的中国人。
当前,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是全体国民的理想与愿景,需要中华儿女自强不息,继往开来,团结奋斗,共襄盛举。教育承载着梦想与希望。作为语文教育工作者,笔者也有着自己的梦想与展望,具体说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学好语文成为全社会的共识,提高我国语文教育水平成为社会各界的共同追求。语文既是学习、工作和生活的基础工具,也是立德树人的重要渠道。学语文同时学做人是我们中华民族历久不衰的优良传统。作为母语教育的语文教育,既要给学生打下听说读写等语文学习的基础,又要给学生打下中华民族优秀精神文化的底子,为学生的全面发展、自主发展、和谐发展奠基。但是,长期以来,由于教育外部因素的制约、学科发展过程中的不均衡,以及语文教育教学自身存在的问题等原因,语文教育现状不理想。具体表现在:理论研究不够深入,而且经常与一线教学实践相脱节;不少语文教师疲于奔命却又缺乏成功感,有的学生陷入应试教育的泥淖,陷入练习册的“题海”,成为“刷卷机器”,没有时间读书,甚至一些教师和家长也不愿让学生在阅读写作上投入时间和精力;语文教育偏离了自古以来通过读书丰富完善自己的轨道。要改变这种现状,语文教育工作者固然责无旁贷,但是仅此还远远不够。语文教育需要全社会的关注、关心和关爱,需要有识之士投入时间和精力,贡献学识智慧,发表真知灼见,经过交流、协商、讨论、碰撞甚至争论,找到语文教育的最大公约数,激发广大语文教育工作者的改革创新热情,创造生动活泼的教学新局面,让学生热爱我们的母语,对汉语言文字心存敬畏,饶有兴致地识字、写字、读书、作文,充满自信地运用祖国语文,分享阅读鉴赏和表达交流的喜悦,享受语文学习的成功,从而使语文教学回归到立德树人的康庄大道上来。
第二,加强语文教育研究,使我国语文教育的丰厚遗产得到充分而细致的整理与继承,使语文教育的优良传统得以发扬光大,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语文教育既属于基础教育,又是中华母语教育,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语文教育具有丰厚的积淀,从先秦时期的童蒙识字到科举考试,从《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千家诗》到《古文观止》《唐诗三百首》,从语文教材的“一纲一本”“一纲多本”“多纲多本”到统编教材,从八股取士到应试教育,从教育理论到教学实践,从宏观设计到微观课堂,从孔子、孟子、颜之推、朱熹、王守仁到现代语文教育“三老”(叶圣陶、吕叔湘、张志公),从汉语汉字教学到少数民族双语多语教学,语文教育界尚缺乏精细研究。我们应该进一步深入研究,进行艰苦细致的工作,摸清我们的家底,找准语文教育的脉络,同时借鉴吸收国外母语教育的成功经验,归纳学科特点,总结发展规律,明确前进方向,指导语文实践。
第三,加强语文教育顶层设计,统一规划语文教育改革蓝图。由于种种原因,以往的语文教育条块分割,缺乏沟通;课程设计、教材编写、教师培训、教学指导、考试评价等环节各自为政,有时甚至壁垒森严;学前教育、小学教育、初中教育、高中教育、大学教育、研究生教育、成人职业教育,基本上是“铁路警察,各管一段”——小学教师不清楚初中、高中的语文教学,中小学教师不清楚大学生需要什么样的语文核心素养,大学语文教师不清楚大学生毕业后在实际工作中会用到什么样的语文,会遇到什么样的语文问题——只能按照传统思维方式,确定自己的教材教法,不仅彼此之间缺乏衔接照应,而且用非所学,社会语文水平整体滑坡,影响生活与工作。近年来,《汉字英雄》《中国汉字听写大会》《中国诗词大会》《朗读者》《经典咏流传》等节目热播,社会呼吁语文中考、高考加分等,就是这种现状的折射,反映了全社会加强语文教育的呼声和期盼。因此,语文教育顶层设计必须得到加强,使语文教育改革蓝图得到统一的规划。
第四,语文教材着眼于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符合语文训练的规律和程序,应该兼收并蓄中国传统语文教材和国外母语教材的优点和长处,与时俱进,推陈出新,为我所用,为当下所用,打造具有中国特色和中国气派的现代语文教材体系。通过文质兼美的课文、别具匠心的导语、丰富多样的练习、考究得体的装帧设计,表现汉语言文字的亲切、优美与典雅。内容上着眼于童蒙养正,固本培元,潜移默化,润物无声,堪为学生说话、作文、做人的模范,奠定修身、养德、处世、创造的基础,传递汉语言文学的无穷魅力;形式上尽量避免枯燥说教,切合学前、小学、初中、高中、大学不同年级、不同水平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特点,质朴自然,充满童真童趣,活泼灵动,意趣盎然,寓语文核心素养于生活情景之中,与立德树人的教育根本任务相得益彰。学生翻开语文课本,便能感觉到一股中国气韵扑面而来,能够感受到汉语汉字的声音美、节奏美与阳刚美,呼吸到一股清新蓬勃的气息。 第五,语文教师教书育人,情有独钟,因材施教,甘为人梯,并有尊严地生活。教育大计,教师为本。语文教师使命光荣、责任重大、任务艰巨。全社会都应充分尊重语文教师的人生选择,支持他们的专业发展,关心他们的工作生活,使他们能够以饱满的热情、坚定的意志、坚强的决心,专心从事语文教育事业,追求知识智慧,演绎精彩人生。年轻教师充满热情,积极进取,义无反顾,勇往直前。中年教师日渐成熟勇敢,坚守核心价值,勇于责任担当,丰富精神内涵。老年教师春风化雨,奖掖后进;滋兰树蕙,桃李天下;幸福人生,无怨无悔;挥一挥手,不带走一片云彩。语文同人,名师辈出。语文教育,星汉灿烂。
第六,语文教学生动活泼,丰富多彩,每个学生都能学到适合自己的语文。教学有法,教无定法。教学内容有别,学生学情各异,语文教学应该百花齐放,百家争鸣。一花独放不是春。没有最好,只有更好。合适的教育才是最好的教育。教育重在点燃火焰,激发兴趣,引发激情。不管黑猫白猫,能逮住老鼠就是好猫。无论采用这法还是那法,课内还是课外,精读还是略读,听说还是读写,知识与能力还是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只要能够使学生热爱语文、享受语文的方法就是好的教学方法,只要能够全面高效地提高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就是好的语文教育。至于应对语文中考或高考,自然不在话下。
第七,语文考试符合测试规律,更加科学高效,更加人性化,让不同的考生参加不同的考试。考试不过是检验学生学习效果的一种方式,不同的考试有不同的检验目的,理应有不同的考试内容与考查形式。考试分水平性考试和选拔性考试,在学前、小学、初中、高中甚至成人职业教育阶段,应主要以水平性考试为主,选拔性考试为辅。即使是竞争十分激烈的高考,也不应“一刀切”“齐步走”,而应实行差别化、人性化的制度设计,分类制订学术型高校和职业技能型高校的不同选拔标准,既能甄别选拔,又能激励成长。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指出:“逐步推行普通高校基于统一高考和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的综合评价多元录取机制。探索全国统考减少科目、不分文理科、外语等科目社会化考试一年多考。”2014年,国务院发布《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新高考方案已在浙江、上海两省市完成实验,并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正在向全国稳步推进。2017年北京、天津、山東、海南实行新高考方案,2018年又有一批省份进入新高考实验。按照教育部规划,到2020年,我国将全面建立新的高考评价体系。未来我国高校招生将主要实行“两依据、一参考”的录取方式,即以高考成绩和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为基本依据,同时参考学生的综合素质评价。部分高校在试点依据三种不同层次的考试成绩录取新生,即普通高考、学业水平考试、基于综合素质评价的自主招生考试或“三位一体”招生。普通高考只考语文、数学和外语三门基础课,外语实行一年两考,试题应在现有基础上降低难度,同时增加题量与赋分,尽可能涵盖文科或理科的相关内容,但又不是文综或理综的考试,重在考查考生的基础知识、关键能力、学科素养和核心价值,尤其注重考查考生独立思考与未来学习需要的潜质,其成绩只作为一本高校的录取依据。自主招生则是一本高校的专业考试,应尽可能地发挥高校招生的主动性与自主性,包括笔试和面试,结合对考生的综合素质评价录取新生。这样,高考,让不同的考生选择不同的考试,从而实现对考生的自然分流。当然,高考涉及千家万户,社会关注度高,政策性强,影响大,高考改革既要积极推进,又要慎重稳妥。
中国教育正在加速推进现代化,立德树人成为教育改革总目标,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成为共识。新高考改革方案先行先试,语文教育的重要地位日益突显。我国语文教育改革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我们必须清醒地看到,我国语文教育取得了举世公认的成就,同时也面临诸多实际困难和问题。如何站在历史的高度,以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总结梳理中国语文教育教学改革所取得的成就,直面存在的困难和问题,深入剖析原因,为语文教育改革发展献计献策,推进中国语文教育现代化,成为新一代语文教育工作者的神圣使命和义不容辞的责任。
学术总是薪火相传,研究贵在创新发展。牛顿说他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杜甫说“转益多师是汝师”。继莫言获得2012年诺贝尔文学奖后,屠呦呦获得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刘慈欣、郝景芳相继获得2015年、2016年国际“雨果奖”,曹文轩获得2016年“国际安徒生奖”。我国科技领域更是捷报频传。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创新成为当今中国的时代主题。语文百年,众多语文人默默耕耘,浇灌出语文学科生态园的参天大树;百年语文,无数语文人直面问题,探寻语文教育改革创新之路。已经过去的沟沟坎坎,未来我们还要经历;不曾走过的急流险滩,未来我们也将遇到。未来的道路还很长,因为我们怀抱语文教育梦想;未来的时间又很紧迫,因为我们肩负着教育报国的使命。语文人从不畏葸退缩,更不会轻言放弃,唯有自强不息、奋发向上,为中国乃至世界教育事业贡献自己的智慧和力量。笔者相信,只要我们齐心协力,努力奋进,未来的语文教育事业必定更加精彩。
【课堂评论·特设专栏:语文美育(之一)】
编者按:近日,习近平总书记给中央美术学院八位老教授回信强调,做好美育工作,弘扬中华美育精神,让祖国青年一代身心都健康成长。
美育,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中国古代就有诗教、乐教的传统。近现代有王国维“完全之人物”的论述,有蔡元培“健全的人格”的呼吁。在当代,“没有美育的教育是不完全的教育”已越来越为人们所共识。21世纪以来,新一轮课程改革对各门学科的美育提出了新的要求。语文学科对促进学生审美发展有着特殊的功能。从本期起,本刊特设“语文美育”专栏连载一组论述美育及语文美育的文章。敬请关注。
【关键词】新时代语文;教育;展望
【作者简介】顾之川,浙江师范大学教授,人民教育出版社编审,中国教育学会中学语文教学专业委员会理事长,国家社科基金评审专家,教育部考试中心特聘专家,教育部“国培计划”首批专家。语文是工具,运用于人们的交际交流、学习发展;语文是桥梁,沟通古今中外文化,传承精神血脉;语文是载体,承载着公民人文素养,提供审美体验。语文的这一基本属性,决定了语文是人们学习、工作和生活的基础工具。语文学科是学生学习其他学科的基础。学生学好语文,不但对于学好其他学科十分重要,而且对于将来的学习、工作和生活都影响深远。语文教学就是让学生学习掌握祖国语言文字这一基础工具,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使学生正确理解和熟练运用我们中华民族的母语——汉语言文字。因为,语言文字是人类文明代代相传的载体,是打开沟通理解之门的钥匙,是促进文明交流互鉴的纽带,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进步方面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一个人的语文素养,关系到自身的综合素养与终身发展。社会语文素养,体现着国家软实力与文化自信,是国家形象、国家尊严和国家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母语教育的语文教育,历来被国家高度重视,也是社会和媒体关注的热点。我国语文教育的根本任务,是引领新一代公民认端方典雅的中国字,说铿锵有力的中国话,读文采飞扬的中国书,写声情并茂的中国文,做顶天立地的中国人。
当前,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是全体国民的理想与愿景,需要中华儿女自强不息,继往开来,团结奋斗,共襄盛举。教育承载着梦想与希望。作为语文教育工作者,笔者也有着自己的梦想与展望,具体说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学好语文成为全社会的共识,提高我国语文教育水平成为社会各界的共同追求。语文既是学习、工作和生活的基础工具,也是立德树人的重要渠道。学语文同时学做人是我们中华民族历久不衰的优良传统。作为母语教育的语文教育,既要给学生打下听说读写等语文学习的基础,又要给学生打下中华民族优秀精神文化的底子,为学生的全面发展、自主发展、和谐发展奠基。但是,长期以来,由于教育外部因素的制约、学科发展过程中的不均衡,以及语文教育教学自身存在的问题等原因,语文教育现状不理想。具体表现在:理论研究不够深入,而且经常与一线教学实践相脱节;不少语文教师疲于奔命却又缺乏成功感,有的学生陷入应试教育的泥淖,陷入练习册的“题海”,成为“刷卷机器”,没有时间读书,甚至一些教师和家长也不愿让学生在阅读写作上投入时间和精力;语文教育偏离了自古以来通过读书丰富完善自己的轨道。要改变这种现状,语文教育工作者固然责无旁贷,但是仅此还远远不够。语文教育需要全社会的关注、关心和关爱,需要有识之士投入时间和精力,贡献学识智慧,发表真知灼见,经过交流、协商、讨论、碰撞甚至争论,找到语文教育的最大公约数,激发广大语文教育工作者的改革创新热情,创造生动活泼的教学新局面,让学生热爱我们的母语,对汉语言文字心存敬畏,饶有兴致地识字、写字、读书、作文,充满自信地运用祖国语文,分享阅读鉴赏和表达交流的喜悦,享受语文学习的成功,从而使语文教学回归到立德树人的康庄大道上来。
第二,加强语文教育研究,使我国语文教育的丰厚遗产得到充分而细致的整理与继承,使语文教育的优良传统得以发扬光大,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语文教育既属于基础教育,又是中华母语教育,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语文教育具有丰厚的积淀,从先秦时期的童蒙识字到科举考试,从《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千家诗》到《古文观止》《唐诗三百首》,从语文教材的“一纲一本”“一纲多本”“多纲多本”到统编教材,从八股取士到应试教育,从教育理论到教学实践,从宏观设计到微观课堂,从孔子、孟子、颜之推、朱熹、王守仁到现代语文教育“三老”(叶圣陶、吕叔湘、张志公),从汉语汉字教学到少数民族双语多语教学,语文教育界尚缺乏精细研究。我们应该进一步深入研究,进行艰苦细致的工作,摸清我们的家底,找准语文教育的脉络,同时借鉴吸收国外母语教育的成功经验,归纳学科特点,总结发展规律,明确前进方向,指导语文实践。
第三,加强语文教育顶层设计,统一规划语文教育改革蓝图。由于种种原因,以往的语文教育条块分割,缺乏沟通;课程设计、教材编写、教师培训、教学指导、考试评价等环节各自为政,有时甚至壁垒森严;学前教育、小学教育、初中教育、高中教育、大学教育、研究生教育、成人职业教育,基本上是“铁路警察,各管一段”——小学教师不清楚初中、高中的语文教学,中小学教师不清楚大学生需要什么样的语文核心素养,大学语文教师不清楚大学生毕业后在实际工作中会用到什么样的语文,会遇到什么样的语文问题——只能按照传统思维方式,确定自己的教材教法,不仅彼此之间缺乏衔接照应,而且用非所学,社会语文水平整体滑坡,影响生活与工作。近年来,《汉字英雄》《中国汉字听写大会》《中国诗词大会》《朗读者》《经典咏流传》等节目热播,社会呼吁语文中考、高考加分等,就是这种现状的折射,反映了全社会加强语文教育的呼声和期盼。因此,语文教育顶层设计必须得到加强,使语文教育改革蓝图得到统一的规划。
第四,语文教材着眼于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符合语文训练的规律和程序,应该兼收并蓄中国传统语文教材和国外母语教材的优点和长处,与时俱进,推陈出新,为我所用,为当下所用,打造具有中国特色和中国气派的现代语文教材体系。通过文质兼美的课文、别具匠心的导语、丰富多样的练习、考究得体的装帧设计,表现汉语言文字的亲切、优美与典雅。内容上着眼于童蒙养正,固本培元,潜移默化,润物无声,堪为学生说话、作文、做人的模范,奠定修身、养德、处世、创造的基础,传递汉语言文学的无穷魅力;形式上尽量避免枯燥说教,切合学前、小学、初中、高中、大学不同年级、不同水平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特点,质朴自然,充满童真童趣,活泼灵动,意趣盎然,寓语文核心素养于生活情景之中,与立德树人的教育根本任务相得益彰。学生翻开语文课本,便能感觉到一股中国气韵扑面而来,能够感受到汉语汉字的声音美、节奏美与阳刚美,呼吸到一股清新蓬勃的气息。 第五,语文教师教书育人,情有独钟,因材施教,甘为人梯,并有尊严地生活。教育大计,教师为本。语文教师使命光荣、责任重大、任务艰巨。全社会都应充分尊重语文教师的人生选择,支持他们的专业发展,关心他们的工作生活,使他们能够以饱满的热情、坚定的意志、坚强的决心,专心从事语文教育事业,追求知识智慧,演绎精彩人生。年轻教师充满热情,积极进取,义无反顾,勇往直前。中年教师日渐成熟勇敢,坚守核心价值,勇于责任担当,丰富精神内涵。老年教师春风化雨,奖掖后进;滋兰树蕙,桃李天下;幸福人生,无怨无悔;挥一挥手,不带走一片云彩。语文同人,名师辈出。语文教育,星汉灿烂。
第六,语文教学生动活泼,丰富多彩,每个学生都能学到适合自己的语文。教学有法,教无定法。教学内容有别,学生学情各异,语文教学应该百花齐放,百家争鸣。一花独放不是春。没有最好,只有更好。合适的教育才是最好的教育。教育重在点燃火焰,激发兴趣,引发激情。不管黑猫白猫,能逮住老鼠就是好猫。无论采用这法还是那法,课内还是课外,精读还是略读,听说还是读写,知识与能力还是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只要能够使学生热爱语文、享受语文的方法就是好的教学方法,只要能够全面高效地提高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就是好的语文教育。至于应对语文中考或高考,自然不在话下。
第七,语文考试符合测试规律,更加科学高效,更加人性化,让不同的考生参加不同的考试。考试不过是检验学生学习效果的一种方式,不同的考试有不同的检验目的,理应有不同的考试内容与考查形式。考试分水平性考试和选拔性考试,在学前、小学、初中、高中甚至成人职业教育阶段,应主要以水平性考试为主,选拔性考试为辅。即使是竞争十分激烈的高考,也不应“一刀切”“齐步走”,而应实行差别化、人性化的制度设计,分类制订学术型高校和职业技能型高校的不同选拔标准,既能甄别选拔,又能激励成长。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指出:“逐步推行普通高校基于统一高考和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的综合评价多元录取机制。探索全国统考减少科目、不分文理科、外语等科目社会化考试一年多考。”2014年,国务院发布《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新高考方案已在浙江、上海两省市完成实验,并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正在向全国稳步推进。2017年北京、天津、山東、海南实行新高考方案,2018年又有一批省份进入新高考实验。按照教育部规划,到2020年,我国将全面建立新的高考评价体系。未来我国高校招生将主要实行“两依据、一参考”的录取方式,即以高考成绩和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为基本依据,同时参考学生的综合素质评价。部分高校在试点依据三种不同层次的考试成绩录取新生,即普通高考、学业水平考试、基于综合素质评价的自主招生考试或“三位一体”招生。普通高考只考语文、数学和外语三门基础课,外语实行一年两考,试题应在现有基础上降低难度,同时增加题量与赋分,尽可能涵盖文科或理科的相关内容,但又不是文综或理综的考试,重在考查考生的基础知识、关键能力、学科素养和核心价值,尤其注重考查考生独立思考与未来学习需要的潜质,其成绩只作为一本高校的录取依据。自主招生则是一本高校的专业考试,应尽可能地发挥高校招生的主动性与自主性,包括笔试和面试,结合对考生的综合素质评价录取新生。这样,高考,让不同的考生选择不同的考试,从而实现对考生的自然分流。当然,高考涉及千家万户,社会关注度高,政策性强,影响大,高考改革既要积极推进,又要慎重稳妥。
中国教育正在加速推进现代化,立德树人成为教育改革总目标,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成为共识。新高考改革方案先行先试,语文教育的重要地位日益突显。我国语文教育改革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我们必须清醒地看到,我国语文教育取得了举世公认的成就,同时也面临诸多实际困难和问题。如何站在历史的高度,以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总结梳理中国语文教育教学改革所取得的成就,直面存在的困难和问题,深入剖析原因,为语文教育改革发展献计献策,推进中国语文教育现代化,成为新一代语文教育工作者的神圣使命和义不容辞的责任。
学术总是薪火相传,研究贵在创新发展。牛顿说他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杜甫说“转益多师是汝师”。继莫言获得2012年诺贝尔文学奖后,屠呦呦获得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刘慈欣、郝景芳相继获得2015年、2016年国际“雨果奖”,曹文轩获得2016年“国际安徒生奖”。我国科技领域更是捷报频传。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创新成为当今中国的时代主题。语文百年,众多语文人默默耕耘,浇灌出语文学科生态园的参天大树;百年语文,无数语文人直面问题,探寻语文教育改革创新之路。已经过去的沟沟坎坎,未来我们还要经历;不曾走过的急流险滩,未来我们也将遇到。未来的道路还很长,因为我们怀抱语文教育梦想;未来的时间又很紧迫,因为我们肩负着教育报国的使命。语文人从不畏葸退缩,更不会轻言放弃,唯有自强不息、奋发向上,为中国乃至世界教育事业贡献自己的智慧和力量。笔者相信,只要我们齐心协力,努力奋进,未来的语文教育事业必定更加精彩。
【课堂评论·特设专栏:语文美育(之一)】
编者按:近日,习近平总书记给中央美术学院八位老教授回信强调,做好美育工作,弘扬中华美育精神,让祖国青年一代身心都健康成长。
美育,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中国古代就有诗教、乐教的传统。近现代有王国维“完全之人物”的论述,有蔡元培“健全的人格”的呼吁。在当代,“没有美育的教育是不完全的教育”已越来越为人们所共识。21世纪以来,新一轮课程改革对各门学科的美育提出了新的要求。语文学科对促进学生审美发展有着特殊的功能。从本期起,本刊特设“语文美育”专栏连载一组论述美育及语文美育的文章。敬请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