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文化自信是一个民族对自身优秀文化存在价值的充分肯定,是民族复兴的基础,也是衡量一个国家社会综合经济实力的重要指标。法语是全球通用语言,高校法语课程既要让该专业学生熟练掌握法语的语言基础知识,也需要着重培养学生对本国文化的自信心,让学生对当前的国际文化形势有清晰的认知, 对自身文化未来健康发展的正确方向保持信心,坚定不移地相信中华传统文化的可持续生命力。
关键词:文化自信;语言知识;法语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7164(2021)35-0134-03
“一带一路”倡议的成功实施使中国和世界更加紧密地团结起来,跨国文化交流日益频繁,市场对外语人才的需求增加。高校外语教学作为一门社会经济科学,具有不容忽视的经济和社会文化属性。本文重点阐述了将中国文化知识融入普通高校法语教学过程中的必要性,论述了文化综合自信在高校法语教学过程中的现状及重要培养作用,并进一步深入阐述了在高校文化综合自信教育的视角下,将中国国情和文化教育融入高校法语教学这一策略的有效性,即潜移默化地坚定大学生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价值的认同感和文化自信心,培育一批具有国际文化平等交流意识、广阔国际文化视野和深厚民族文化情怀的优秀法语人才,推动高校法语教学新发展[1]。
一、全球化进程下的外语教学
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不同民族、不同国家之间的国际文化交流逐渐常态化,外语教育教学是人们获得外语技能的途径之一,也是人们了解外国文化的重要途径。外语教育承担着各个国家语言教育的历史责任,在当今世界全球化的背景下,要真正理解和掌握好一门外语,在弄清其基本语言规律、学会运用一门外语的同时,还需要对这门外语的历史文化背景进行了解,更为重要的是通过对中外文化的对比理解,形成全面的文化价值观和对本国文化的深刻认同感。
二、中华民族的璀璨文化
中国民族文化汇集了几千年的优秀民族文化成果,从原始社会部落图腾到唐宋元明的民族文学艺术,再到明清的抒情文学,都蕴含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独特精神魅力,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文化思想和精髓,反映了中国劳动人民的深远智慧和无限创造力。深刻理解我国民族传统文化,即意味着深刻认同我国的文化价值观,并在此基础上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在目前的高校法语教学中加入中国国情和传统文化元素,就是为了让学生在接受西方语言和文化知识的同时,通过对比,感受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精神魅力与自身民族文化的价值,在对中华文化主体的认知基础上实现对中华文化的认同,增强对中华文化主体的自信、增强民族文化自信[2]。对中国文化主体自信和自豪感的培养,不仅来自日常的文化教育,更多是来自教师在课堂上有意的课程设计、引导式的课堂讨论,通过这些教学环节来强化学生对中国文化的兴趣和热爱,可培养学生主动探索民族文化的深挖精神和对中华文化深层的认同感。
三、国内外环境的转变对法语教学的帮助
(一)国际环境的转变
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海外友人开始涌入中国工作、学习或者观光旅游。作为对世界经济文化发展有着巨大贡献的国家,我国国民也应当具备大国意识、素养和文化自信。在这样开放的国际环境下,大学生所具备的外语能力高低常常被认为是衡量当前我国国民教育水平的指标之一。
对企业而言,员工外语能力的好坏可以直接影响外事外贸活动的成果、决定外事谈判的成效。从中法贸易的发展来看,中法两国双边贸易往来频繁、业务也逐渐深入发展,具体表现在中法跨国企业数量的增加、法国独资企业在中国快速成长和蓬勃发展。良性的中法国际贸易和文化交流环境促使我国的众多高校纷纷与法国的高等学府开展合作,派送教师到法国深造;法国的专业法语教学机构频繁与国内有名的出版社进行合作,或接受邀请到国内为我国的高等学校法语专业教师进行短期培训,以期未来能够为我国培育出更多优秀的法语教学的高等专业人才。
(二)国内环境的转变
自21世紀初开始,随着中法两国交往的不断加深和法语联盟在中国各大城市的设立,各类型的本土法语培训学校在国内迅速崛起。法语从小众的语言逐渐成为中国人都熟知的语言之一,学习法语顺其自然地成为众多好学、对国外生活充满向往的年轻人的选择,法国成为中国大学生们出国留学的新选择。2017年,全国开设法语专业的高校已达上百所。实际上,法语教育不仅仅在高校高等教育中有着广泛群众基础,还得到了国家支持。教育部2018年发布《普通高中法语课程标准》(2017),把法语列为中国高中外语学习科目的语种之一[3]。法语被列入高考,这为我国中学生学习外语提供了更广阔的选择,调动了中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助于在青少年中培养出更多未来中法外事交流的友好使者。
四、中国目前的文化自信现状
就目前的社会风潮来看,不少年轻人喜欢跟风韩国偶像剧中花美男的造型,喜欢跟风过西方的“洋节”等,这些现象既说明传统文化宣传推广不足,也反映出当代年轻人文化自信不足。今天的中国不仅仅是主权独立的国家,更是为世界经济文化发展创造巨大价值的国家,我国具备文化自信的坚实国力基础。因此,年轻一代也应该有所改变,最为重要、且能快速带来变化的途径就是语言教育。语言是人类文化的重要载体,文化则是人类语言的基本内容。因此,语言文化教育的发展往往需要伴随着传统文化观的传播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递。
五、目前高校法语教学中的常见问题
中国高校法语教学的普及和发展过程也是法语文化在高校不断生长、扎根的演变过程。多年来,法语学科教学过多地强调了外语语言工具性的教学目标,即课堂教学的主要目的都是为了帮助学生正确掌握基本词汇、语法、句法、表达方式等法语基本语言规则和知识,课堂活动也不重视结合语言学习来探讨语言内在的含义和精神,并且法语课堂教学模式通常都是以老师书本式讲授为主,学生很少参与到课堂活动中去。除此之外,法语教师队伍整体素质参差不齐、教学模式生搬硬套,这些问题都让高校法语学科人才培养目标难以实现[4]。继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会议上提出提高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的明确要求之后,课程思政的理念已经广泛应用到当代教育中,即在课堂上实现知识传授、价值塑造和能力培养的多元统一[5]。落实到高校法语课程教学,教师在加强法语专业知识教授的同时,也应多思考如何把中国文化和思政素材融入日常教学当中,实现我国法语教学的创新式发展。 教师可在第一课堂进行法语的综合教学,然后通过第二课堂丰富的活动帮助学生实现对这门语言的实践和运用;还可运用形式多样的中法文化教育类活动,比如中法戏剧表演、中法电影赏析、中法歌曲比赛等,通过文学艺术形式来达到陶冶学生思想性情的目的,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作用于人的心灵,用优秀的文学艺术作品引领大学生“向真、向善、向美”。这些文化教育活动能够逐步培养出同学们的思想情感沟通能力和共情沟通能力,学生可以通过语言的对比、文化差异的对比,亲身实践并体验中文和法语两种语言背后的文化异同,加深对中法文化的认知,从而培养对中国本土文化艺术、中国传统文化精髓的深刻认同感。文化价值认同的前提正是思想价值意识和审美价值的趋同。
六、提升传统文化教育的策略
(一)提升教师的文化素养是第一要务
教师在未来中国法语课程教学中将会一直发挥着重要的主导作用,法语教师的思想观念、言谈举止都会对未来中国高校大学生法语学习成绩、行为表现等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法语教师群体作为高等教育发展过程中的语言文化教育者群体,兼具中西方不同历史、不同文化的知识教育背景,因此,法语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该更加注意从合理、客观、辩证的角度向学生介绍和传播西方传统文化;法语教师要努力成为高级语言和文化的积极传播者,更好地担负起提高大学生语言文化素质及自信的重要责任,着重培养学生坚定的文化认知以及文化自信;法语教师应该始终笃定地坚持以弘扬马克思主义思想为教学理论指导,避免在法语教学中将西方传统文化教育作为教学核心的教学思想;应自觉把如何培养和教育提升广大法语专业学生的思想文化素质和独立自信精神贯穿于法语教学的全过程。当然,坚定的传统文化自信绝不意味着将西方传统文化不加区分地看作错误或拙劣的,也绝不意味着对西方传统文化的优良研究成果不加分析地完全排除。法语教师首先需要对中西方传统文化做出客观和理性的分析,在此基础上,帮助我国高校学生认识到中华传统文化的价值,从引导学生在内心深处形成并构建优秀传统文化的强烈自信。
(二)国家和社会负有不可推卸的使命
培养我国当代大学生的思想文化认知以及思想文化底蕴,是国家和社会都担负着的不可推卸的使命。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对国家来说是特别重要的:一个国家的文化自觉,第一要务是这个国家的文化底蕴;一个国家的文化自信,最终会被体现在这个时代。如果国家与社会希望当代大学生具备较高的文化自觉与对文化的自信,就必须给予大学生们充足的文化自信心和文化归属感,并为此营造一种积极、快乐、尊重文化的社会氛围。只有在这样的文化氛围中,才能引导当代中国大学生树立更强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文化自觉性是保持文化自信的一個重要前提,如果学生对自身文化没有全面了解,没有自知之明,也就很难达到文化自信。文化自信是一个文化人自觉发展的一个必然产物,在自觉发展的基础上才会形成的一种自信,因为文化的自觉与自信就是一个文化发展中不可或缺的两个重要方面。
目前,我国已经逐步认识到了培养社会文化氛围的意义和重要性,国家也采取了很多有效举措,比如对古代历史文化遗迹的保护、对民俗文化的保存和宣扬等。文化类的公益节目在网络和电视等媒体上露面的机遇也逐步增多,一系列宣扬中华民族文化的广播电视剧也日益火爆。在媒体和社会舆论的正确引导下,当代中国人的思想文化自觉和思想政治素质必将逐渐树立起来。有了文化自觉,才能对自身的文化有深刻的理解与觉悟,才可能树立真正的文化自信,才会尽可能做到更加自觉、更加敏锐地在文化道路上不断进步。
(三)“打铁还需自身硬”
牢固培养当代中国大学生的政治文化自觉和文化政治自信,就必须首先自觉发挥文化自信教育对践行中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思想指导和精神带动作用。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思想指导和理论引领下,只有从文化塑造上更加坚定地树立对主流传统文化的价值认同意识,才能够真正在多样化社会不同文化的相互冲突中始终保持一种清醒的文化认同能力,才能够真正树立和唤醒一种高度的主流文化自觉和主流文化自信。
七、结语
我国正处于社会大变革、文化大繁荣的时代,同时也处于国内国际环境复杂多变的时代,不同观点、不同见解、各方优秀文化思想及理论在广泛交流、互相影响、互相碰撞、互相交融,文化思潮复杂多样、国际环境紧张多变。在这样严峻的形势下,从事法语课堂教育教学的广大教师更要始终牢固地坚持对我国大学生进行思想文化的正确引导,引导大学生树立社会认同感和文化自信心,并将其作为法语语言文化教学的核心价值之一。法语教师一定要合理利用、充分挖掘中国法语大学课堂本身蕴含的语言文化物质价值和知识资源,在大学法语课程中,不仅要传授扎实的法语语言基础知识,更要担负起立德树人的社会使命,帮助广大法语专业大学生正确树立中国社会主义思想文化观和价值观。
参考文献:
[1] 秦元海. 论大学文化自觉及其实现路径[J]. 云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13(05):81-87+112.
[2] 张志娟,秦东方. 大学生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培育途径研究[J]. 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3,29(06):126-130.
[3] 李芷彦. “一带一路”小语种人才缺乏情况分析[J]. 神州,2018(35):298.
[4] 文秋芳. 新时代高校外语课程中关键能力的培养:思考与建议[J]. 外语教育研究前沿,2018(01):3-11+90.
[5] 董燕. 高校法语教学中的跨文化非语言交际能力培养路径研究[J]. 北方文学,2018(29):200.
(荐稿人:吴超,深圳大学副教授)
(责任编辑:淳洁)
关键词:文化自信;语言知识;法语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7164(2021)35-0134-03
“一带一路”倡议的成功实施使中国和世界更加紧密地团结起来,跨国文化交流日益频繁,市场对外语人才的需求增加。高校外语教学作为一门社会经济科学,具有不容忽视的经济和社会文化属性。本文重点阐述了将中国文化知识融入普通高校法语教学过程中的必要性,论述了文化综合自信在高校法语教学过程中的现状及重要培养作用,并进一步深入阐述了在高校文化综合自信教育的视角下,将中国国情和文化教育融入高校法语教学这一策略的有效性,即潜移默化地坚定大学生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价值的认同感和文化自信心,培育一批具有国际文化平等交流意识、广阔国际文化视野和深厚民族文化情怀的优秀法语人才,推动高校法语教学新发展[1]。
一、全球化进程下的外语教学
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不同民族、不同国家之间的国际文化交流逐渐常态化,外语教育教学是人们获得外语技能的途径之一,也是人们了解外国文化的重要途径。外语教育承担着各个国家语言教育的历史责任,在当今世界全球化的背景下,要真正理解和掌握好一门外语,在弄清其基本语言规律、学会运用一门外语的同时,还需要对这门外语的历史文化背景进行了解,更为重要的是通过对中外文化的对比理解,形成全面的文化价值观和对本国文化的深刻认同感。
二、中华民族的璀璨文化
中国民族文化汇集了几千年的优秀民族文化成果,从原始社会部落图腾到唐宋元明的民族文学艺术,再到明清的抒情文学,都蕴含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独特精神魅力,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文化思想和精髓,反映了中国劳动人民的深远智慧和无限创造力。深刻理解我国民族传统文化,即意味着深刻认同我国的文化价值观,并在此基础上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在目前的高校法语教学中加入中国国情和传统文化元素,就是为了让学生在接受西方语言和文化知识的同时,通过对比,感受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精神魅力与自身民族文化的价值,在对中华文化主体的认知基础上实现对中华文化的认同,增强对中华文化主体的自信、增强民族文化自信[2]。对中国文化主体自信和自豪感的培养,不仅来自日常的文化教育,更多是来自教师在课堂上有意的课程设计、引导式的课堂讨论,通过这些教学环节来强化学生对中国文化的兴趣和热爱,可培养学生主动探索民族文化的深挖精神和对中华文化深层的认同感。
三、国内外环境的转变对法语教学的帮助
(一)国际环境的转变
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海外友人开始涌入中国工作、学习或者观光旅游。作为对世界经济文化发展有着巨大贡献的国家,我国国民也应当具备大国意识、素养和文化自信。在这样开放的国际环境下,大学生所具备的外语能力高低常常被认为是衡量当前我国国民教育水平的指标之一。
对企业而言,员工外语能力的好坏可以直接影响外事外贸活动的成果、决定外事谈判的成效。从中法贸易的发展来看,中法两国双边贸易往来频繁、业务也逐渐深入发展,具体表现在中法跨国企业数量的增加、法国独资企业在中国快速成长和蓬勃发展。良性的中法国际贸易和文化交流环境促使我国的众多高校纷纷与法国的高等学府开展合作,派送教师到法国深造;法国的专业法语教学机构频繁与国内有名的出版社进行合作,或接受邀请到国内为我国的高等学校法语专业教师进行短期培训,以期未来能够为我国培育出更多优秀的法语教学的高等专业人才。
(二)国内环境的转变
自21世紀初开始,随着中法两国交往的不断加深和法语联盟在中国各大城市的设立,各类型的本土法语培训学校在国内迅速崛起。法语从小众的语言逐渐成为中国人都熟知的语言之一,学习法语顺其自然地成为众多好学、对国外生活充满向往的年轻人的选择,法国成为中国大学生们出国留学的新选择。2017年,全国开设法语专业的高校已达上百所。实际上,法语教育不仅仅在高校高等教育中有着广泛群众基础,还得到了国家支持。教育部2018年发布《普通高中法语课程标准》(2017),把法语列为中国高中外语学习科目的语种之一[3]。法语被列入高考,这为我国中学生学习外语提供了更广阔的选择,调动了中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助于在青少年中培养出更多未来中法外事交流的友好使者。
四、中国目前的文化自信现状
就目前的社会风潮来看,不少年轻人喜欢跟风韩国偶像剧中花美男的造型,喜欢跟风过西方的“洋节”等,这些现象既说明传统文化宣传推广不足,也反映出当代年轻人文化自信不足。今天的中国不仅仅是主权独立的国家,更是为世界经济文化发展创造巨大价值的国家,我国具备文化自信的坚实国力基础。因此,年轻一代也应该有所改变,最为重要、且能快速带来变化的途径就是语言教育。语言是人类文化的重要载体,文化则是人类语言的基本内容。因此,语言文化教育的发展往往需要伴随着传统文化观的传播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递。
五、目前高校法语教学中的常见问题
中国高校法语教学的普及和发展过程也是法语文化在高校不断生长、扎根的演变过程。多年来,法语学科教学过多地强调了外语语言工具性的教学目标,即课堂教学的主要目的都是为了帮助学生正确掌握基本词汇、语法、句法、表达方式等法语基本语言规则和知识,课堂活动也不重视结合语言学习来探讨语言内在的含义和精神,并且法语课堂教学模式通常都是以老师书本式讲授为主,学生很少参与到课堂活动中去。除此之外,法语教师队伍整体素质参差不齐、教学模式生搬硬套,这些问题都让高校法语学科人才培养目标难以实现[4]。继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会议上提出提高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的明确要求之后,课程思政的理念已经广泛应用到当代教育中,即在课堂上实现知识传授、价值塑造和能力培养的多元统一[5]。落实到高校法语课程教学,教师在加强法语专业知识教授的同时,也应多思考如何把中国文化和思政素材融入日常教学当中,实现我国法语教学的创新式发展。 教师可在第一课堂进行法语的综合教学,然后通过第二课堂丰富的活动帮助学生实现对这门语言的实践和运用;还可运用形式多样的中法文化教育类活动,比如中法戏剧表演、中法电影赏析、中法歌曲比赛等,通过文学艺术形式来达到陶冶学生思想性情的目的,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作用于人的心灵,用优秀的文学艺术作品引领大学生“向真、向善、向美”。这些文化教育活动能够逐步培养出同学们的思想情感沟通能力和共情沟通能力,学生可以通过语言的对比、文化差异的对比,亲身实践并体验中文和法语两种语言背后的文化异同,加深对中法文化的认知,从而培养对中国本土文化艺术、中国传统文化精髓的深刻认同感。文化价值认同的前提正是思想价值意识和审美价值的趋同。
六、提升传统文化教育的策略
(一)提升教师的文化素养是第一要务
教师在未来中国法语课程教学中将会一直发挥着重要的主导作用,法语教师的思想观念、言谈举止都会对未来中国高校大学生法语学习成绩、行为表现等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法语教师群体作为高等教育发展过程中的语言文化教育者群体,兼具中西方不同历史、不同文化的知识教育背景,因此,法语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该更加注意从合理、客观、辩证的角度向学生介绍和传播西方传统文化;法语教师要努力成为高级语言和文化的积极传播者,更好地担负起提高大学生语言文化素质及自信的重要责任,着重培养学生坚定的文化认知以及文化自信;法语教师应该始终笃定地坚持以弘扬马克思主义思想为教学理论指导,避免在法语教学中将西方传统文化教育作为教学核心的教学思想;应自觉把如何培养和教育提升广大法语专业学生的思想文化素质和独立自信精神贯穿于法语教学的全过程。当然,坚定的传统文化自信绝不意味着将西方传统文化不加区分地看作错误或拙劣的,也绝不意味着对西方传统文化的优良研究成果不加分析地完全排除。法语教师首先需要对中西方传统文化做出客观和理性的分析,在此基础上,帮助我国高校学生认识到中华传统文化的价值,从引导学生在内心深处形成并构建优秀传统文化的强烈自信。
(二)国家和社会负有不可推卸的使命
培养我国当代大学生的思想文化认知以及思想文化底蕴,是国家和社会都担负着的不可推卸的使命。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对国家来说是特别重要的:一个国家的文化自觉,第一要务是这个国家的文化底蕴;一个国家的文化自信,最终会被体现在这个时代。如果国家与社会希望当代大学生具备较高的文化自觉与对文化的自信,就必须给予大学生们充足的文化自信心和文化归属感,并为此营造一种积极、快乐、尊重文化的社会氛围。只有在这样的文化氛围中,才能引导当代中国大学生树立更强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文化自觉性是保持文化自信的一個重要前提,如果学生对自身文化没有全面了解,没有自知之明,也就很难达到文化自信。文化自信是一个文化人自觉发展的一个必然产物,在自觉发展的基础上才会形成的一种自信,因为文化的自觉与自信就是一个文化发展中不可或缺的两个重要方面。
目前,我国已经逐步认识到了培养社会文化氛围的意义和重要性,国家也采取了很多有效举措,比如对古代历史文化遗迹的保护、对民俗文化的保存和宣扬等。文化类的公益节目在网络和电视等媒体上露面的机遇也逐步增多,一系列宣扬中华民族文化的广播电视剧也日益火爆。在媒体和社会舆论的正确引导下,当代中国人的思想文化自觉和思想政治素质必将逐渐树立起来。有了文化自觉,才能对自身的文化有深刻的理解与觉悟,才可能树立真正的文化自信,才会尽可能做到更加自觉、更加敏锐地在文化道路上不断进步。
(三)“打铁还需自身硬”
牢固培养当代中国大学生的政治文化自觉和文化政治自信,就必须首先自觉发挥文化自信教育对践行中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思想指导和精神带动作用。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思想指导和理论引领下,只有从文化塑造上更加坚定地树立对主流传统文化的价值认同意识,才能够真正在多样化社会不同文化的相互冲突中始终保持一种清醒的文化认同能力,才能够真正树立和唤醒一种高度的主流文化自觉和主流文化自信。
七、结语
我国正处于社会大变革、文化大繁荣的时代,同时也处于国内国际环境复杂多变的时代,不同观点、不同见解、各方优秀文化思想及理论在广泛交流、互相影响、互相碰撞、互相交融,文化思潮复杂多样、国际环境紧张多变。在这样严峻的形势下,从事法语课堂教育教学的广大教师更要始终牢固地坚持对我国大学生进行思想文化的正确引导,引导大学生树立社会认同感和文化自信心,并将其作为法语语言文化教学的核心价值之一。法语教师一定要合理利用、充分挖掘中国法语大学课堂本身蕴含的语言文化物质价值和知识资源,在大学法语课程中,不仅要传授扎实的法语语言基础知识,更要担负起立德树人的社会使命,帮助广大法语专业大学生正确树立中国社会主义思想文化观和价值观。
参考文献:
[1] 秦元海. 论大学文化自觉及其实现路径[J]. 云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13(05):81-87+112.
[2] 张志娟,秦东方. 大学生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培育途径研究[J]. 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3,29(06):126-130.
[3] 李芷彦. “一带一路”小语种人才缺乏情况分析[J]. 神州,2018(35):298.
[4] 文秋芳. 新时代高校外语课程中关键能力的培养:思考与建议[J]. 外语教育研究前沿,2018(01):3-11+90.
[5] 董燕. 高校法语教学中的跨文化非语言交际能力培养路径研究[J]. 北方文学,2018(29):200.
(荐稿人:吴超,深圳大学副教授)
(责任编辑:淳洁)